在秦始皇統一以前,六國的文字語言真的不通嗎?他們怎麼交流?

2021-01-18 騰訊網

漢字是一種音、形、義緊密結合的文字。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經歷過從甲骨文、金文到楷書、行書等的多次變化,接受了來自大江南北的多種文化的滋養。因而"博大精深",用來形容如今全球各地都可見到、聽到的中文,實在貼切。

不過在兩千多年前,也就是尚未出現統一王朝,各個諸侯國還"各自為政"的周代,語言文字和分布於各地的諸侯國一樣,也是"各過各的"。

語言文字的客觀差異

"因地制宜",這是語言一直存在的一個特性。就像如今我國各地依然存在方言一樣,先秦的語言也有地域的差別。《禮記·王制》就記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

從整個文化大環境的角度考慮,語言差異也是難以避免的。以中原文化的代表《詩經》和南方文化代表《楚辭》為例,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的差異。

中原更強調祖先崇拜,因而《詩經》的"大雅"和"三頌"就充滿了時人對先祖的追思。而南方更強調自然崇拜,因此《九歌》、《國殤》、《禮魂》等即涉及人鬼,又涉及天神地祗。

中原因政治鬥爭激烈而更加務實入世,審美更傾向含蓄和諧,而南方因自然山野生活而更玄想超越,審美更傾向奇崛鋪張……因此我們僅從字面,往往就能判斷出一句詩詞到底是出自《詩經》還是《楚辭》。

於是面對語言文字存在差異的客觀事實,先秦的人們為了有效溝通,也想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

口頭語言不通的應對辦法

就像我們在自己的家鄉常常說著方言,但在其他地方或面對外地人時,我們又以全國通用的普通話為交流工具一樣,古代也有"官話"。

周代的"官話",即"雅言",最初由周王室使用。在王朝建立後,周就在推廣統一的語言文字。不過推廣和學習"雅言"的,基本集中在社會上層。是故這場統一文字的活動沒像秦朝"書同文"一樣對整個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而除了周天子直接派遣外史掌書外令等官員去各個諸侯國開展宣傳教學,中央還設立了"譯官"。如果說外史掌書外令是把"雅言""輸出"到諸侯國,那麼"譯官"就是把諸侯國的語言吸收進"雅言"。

是故儘管先秦時各地語言不通,楚國的方言在中原人耳中甚至如同"鳥語",但在統治階級,人們基本還是能夠消除語言障礙。畢竟周王室要統治這些諸侯國,是絕不會允許他們連自己的命令都聽不懂的。而往後秦漢統一推行"官話",也是借鑑了周王朝推行"雅言"的做法。

文字不同的應對辦法

最基礎的口頭語言都會有溝通困難的問題,那象形、會意頗多的漢字,就能不用說了。但因為口頭語言和文字聯繫緊密,所以在推行"雅言"的時候,周王朝也在推行標準字體。太史籀奉命所寫的《史籀篇》,就是周宣王時期的一篇標準"字帖"。

不過因為受眾囿於社會上層,最後我們也見到,戰國末期各國就連寫個"馬"字都是花樣百出。直到後來秦始皇大刀闊斧地統一全國文字,這種情況才真正有所好轉。

所以和推行"雅言"一樣,先秦這些解決文字差異的辦法效力有限。但毋庸置疑的是,這為後世"書同文"提供了寶貴經驗。我們如今說著同樣的"普通話",寫著同樣的漢字,都離不開先輩們的嘗試。

語言文字背後的思維方式本質相同

說到底,我國語言文字存在地域差異是在所難免,且這對於文化多樣性還有重要積極意義。但我們之所以也能"書同文",根本原因則是我們的文化雖有地域差異,但本質相同。

語言文字,產生於人們的勞動。而勞動,又意味著實用和經驗。再進一步,語言文字也好,勞動也罷,都處於並作用於我們的社會。因而我國語言文字的發展,與傳統的"社會、實用和經驗(體證)三位一體"的實踐思維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前面我們提到,以《詩經》和《楚辭》為例可以看出先秦南北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反映出南方巫術思維和北方理性思維的差別。

但無論是哪一種思維,其基本架構都是"社會、實用和經驗(體證)三位一體"。因而從思維本質上來說,各地語言文字雖有不同,但它們更像是同一棵樹的不同樹幹,而非相互徹底的獨立。

語言文字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如果這個工具用起來不夠"順手",那麼人們勢必會對其進行改良。我們也無法斷定地球將來會不會有一種全球通用的語言。但在我國,只要方言還存在,先秦傳下來的"書同文"之策就一定還有它的用武之地。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國文字語言都不同,他們如何交流?需翻譯?
    如今我們去國外旅遊,如果不懂他國語言的話,在國外很難交流,做任何事情都不方便,因此,很多人往往會請一些翻譯,導遊之類人,那麼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這一段時間中國是處於四分五裂狀態的。
  • 秦始皇統一之前,六國的文字語言真的不通嗎?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先秦時期,周朝名存實亡,七國各自為政,所推行的文字也各有不同。那麼,七國文字有何異同呢?是否能夠互相辨認呢?在七國文字中,秦系文字與其餘六國文字差異較大,其餘六國文字又各有不同之處。東周時期,周王室逐漸衰落,而犬戎又不斷侵擾都城。為避犬戎,周平王決定東遷洛邑。秦襄公親自帶兵,護送周平王東遷。秦國因護送之功,而被賜予岐山以西土地。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簡化漢字是中國文字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古代漢字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秦朝統一六國時,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怎麼交流?文字體系秦國文字沿襲於周朝,在諸侯割據混戰時期,秦襄公曾親自帶兵幫助周平王東遷。
  • 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前,六國間的文字差異大嗎?有沒有相同之處?
    文字大一統乃始於秦朝之時,秦始皇統治時期,曾多次推行改革。「統一文字」便是其中之策,這一舉措無疑是正確的,推進了中華文明進一步跨越與融合,加深了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 文字沒有統一之前,不僅是南北差異較大,連鄰國之間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也因此阻礙著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前 國與國之間文字差距到底有多大
    在秦始皇統一之前,六國的文字差別有多大?真的互相不認識嗎?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 七國文字差異有多大?
    而西周滅亡後,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文字才得以統一。而從西周滅亡,到秦統一中國,前後歷經六個世紀,在這六個世紀中,中國的文字似乎發生了分裂,否則,不至於存在秦始皇需要統一文字的現象——因為統一的前提是需要存在分裂情況。那麼,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七國文字差異多大?這一切,要先搞清楚七國文字的差異從何而來。
  •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七國文字差異有多大?
    對於中國文字的嚴格表述,一般認為是這樣的:商朝的甲骨文算是有據可查的漢字根源(按:雖然考古發現圖畫文字,但是這種圖畫文字是否和甲骨文有沿革存在爭議),西周的文字是金鼎文。而西周滅亡後,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文字才得以統一。
  • 從秦始皇統一文字到今天時隔兩千年,才發現當時統一的並非小篆!
    文字上的差異不同,勢必會給國家的統一帶來種種不便,中國兩千年來分分合合,卻一直都延續著秦朝的制度,享受著統一文字帶來的好處,不會因語言不同而帶來不必要的戰爭。  中國兩千年來一直認為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是來源於後續各種史料上的記載。  而在2002年出土的裡耶秦簡,已經證明了秦始皇當時統一的文字正是古隸書,而不是篆書或者小篆,在三萬七千枚裡耶秦簡中,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古隸書文字,而小篆在其中則佔據極少的一部分,完全否定了之前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的說法。
  • 秦始皇統一文字,僅僅是因為六國文字不同嗎?這個原因不容忽視
    「車同軌」就有點勞民傷財了,他興修道路,將天下的道路按照統一的規格進行規劃,對於道路的用途不同,也是有專門的規定,如「馳道」是指通用的官道;「直道」,是指專門用於軍事目的的道路等。但是,「書同文」就不那麼簡單了。表面上只是統一文字,實際上是針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而進行的一項改革。如果只是將「書同文」看成是簡單地統一文字,那你肯定是沒有讀懂秦始皇,至少沒有讀懂秦史。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
  • 秦始皇統一之前,戰國七雄的文字有多大差別?真的互不認識嗎
    秦始皇統一之前是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在這個時期裡,各國之間的文字差別還是有的,但到不了互不認識的程度。一、文字差別由來中國文字在經歷了殷商甲骨文、西周和春秋金文之後,到了戰國時期,文字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
  •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幾項大工程
    當初六國諸侯都稱為王,如今王沒有了,那麼自己又叫什麼呢?他覺得自己的功勞威望比古時候的三皇五帝還要大,他就採用了皇帝這個稱謂,自己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叫始皇帝,人們就稱他為秦始皇,他想以後就用數字來計算第二個皇帝叫二世,再下去叫三世,這麼下去,一直到萬世,他又叫玉器工將和氏璧做成一顆大印,稱為玉璽。秦始皇把天下分為36郡,由朝廷直接任命三個重要的長官:郡守。
  • 秦朝時才統一了文字,那麼春秋戰國人們是如何交流呢?帶翻譯嗎?
    大家都知道,是秦朝橫掃六合,最早統一了中國,那麼在統一之前,春秋時期有140多個諸侯國,以及戰國時期的七雄都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他們是如何交流的呢,出門的時候需要準備好幾個翻譯嗎?春秋時期的文字到了春秋時期,由於各諸侯國分立時間長,經濟文化蓬勃發展,文字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慢慢的文字也就不同了。但他們的源頭是一致的,都是在西周大篆上發展起來的,不像現在英語、日語、法語的差距那麼大,出門也就不需要那麼多翻譯了。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女人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舉足輕重的一個人,他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割據,統一了六國,令中國從割據走向了統一。秦始皇名叫嬴政,趙氏,又被稱為呂政、祖龍等等。秦始皇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父親是不受寵的王孫,被送到趙國當質子,窮困潦倒了好幾個春秋。
  • 秦始皇的五個統一: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還有兩個統一是啥?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創造了歷史上不少第一,使中國在許多方面得到了統一。下面就說說秦始皇的五個統一,一個沿用兩千年,兩個一直沿用至今。統一六國。戰國時期,中原有七個大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秦始皇統一六國,使中國基本上實現大統。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世界其他國家在幹什麼?其中日本最為搞笑
    大秦王朝是真正封建王朝的開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前無古人,沒人可以與之相比,所以他自稱秦始皇,首次將皇與帝結合在一起,為中國封建皇權統治奠定了基礎,他的功勞立於千秋,的確功不可沒,他真正的將中國進行了大一統,包括文字,語言,和計量衡器,這無疑就是將文明徹底的整理並且統一。
  • 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為何出土秦朝文物上文字以隸書居多?
    對於隸書出現在秦朝的文物中,我們之所以感到意外,這是因為,歷史資料給我們的常識是,第一,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制度,那按理,不應該在秦朝的文獻上有隸書而是小篆啊?第二,隸書起源於什麼時代。我們古代的文獻資料,對隸書的起源記載是比較模糊的,也是不太可靠的。比較權威和大家都知道的是,秦始皇時期的下層官吏程邈發明了隸書。
  • 秦始皇統一天下真的全因為運氣好嗎?
    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是摘桃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都沒能摘到桃子而只有秦始皇摘到了?秦滅六國用了十年時間,如果說滅掉一兩個國家都是僥倖的結果,那麼十年之間滅掉六大諸侯國,「僥倖」根本解釋不通。但要說滅六國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也是不客觀的,這就陷入了孤立片面的唯心史觀。
  •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的書法文字——小篆
    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 通過統一文字為其控制全國的文化和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其綜合六國文字之共性, 在戰國集成大篆用於通行文字後, 再通過簡化、規範而形成小篆, 為日後中國的長久統一提供了劃時代的主要文化載體, 也為文字和書道能藉此承前啟後奠定了基礎。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國自秦孝公變法以來,就不斷尋找富國強兵,當秦國強大起來後,歷任秦國國君想的就是統一六國,橫掃宇內,秦昭襄王作為在位時期最長的國君,但沒有滅亡一國的機會,如果上天多給秦昭襄王幾年的時間,他能否統一六國呢?
  • 最初統一的全國文字是什麼字體?誰的功勞最大
    在春秋戰國時,各國都有各自的文字。齊、楚、燕、韓、趙、魏、秦,一個國家一個樣子。溝通起來非常不方便。所以秦始皇決定第一先統一七國文字。「書同文」,奠定了漢字統一書寫的基礎。可見在秦朝之前,中國的文字是非常難認的,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現在懸賞,誰認識一個甲骨文,懸賞十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