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2021-01-18 網易

  秦昭襄王是秦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國君,活了75歲,同時他也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在位時間長達55年,同時秦昭襄王也是秦國奮六世餘烈統一六國的功君之一,雖然上天給了秦昭襄王最長的時間,但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雖然給予六國重創,但終其一生並沒有讓秦國統一天下更進一步。

  如果你仔細觀察秦昭襄王的一生,你會發現儘管秦昭襄王功績很多,但同時敗績也很多,與秦始皇比起來,兩人的戰略、眼光、能力、手腕其實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真要比起來,秦始皇給他這位曾祖父各方面都要強一些。

  秦國自秦孝公變法以來,就不斷尋找富國強兵,當秦國強大起來後,歷任秦國國君想的就是統一六國,橫掃宇內,秦昭襄王作為在位時期最長的國君,但沒有滅亡一國的機會,如果上天多給秦昭襄王幾年的時間,他能否統一六國呢?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死於公元前251年,而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天下正好是公元前221年,剛好相差30年時間,其實秦王嬴政繼承秦國王位與秦昭襄王去世的時間也不過三年時間,就算再給秦昭襄王30年時間,他也不能統一天下

  為什麼這麼說呢?先來從幾個方面比較一下秦始皇與秦昭襄王的不同點和治國的區別:

  一、掌控權力的能力

  秦昭襄王即位時剛好20歲,這個年齡算得上弱冠之年,是可以親政了,但是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中,秦國的政治權力被他母親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所瓜分,身為一國之君不能收回國君的權力,這是秦昭襄王的能力問題。

  

  秦昭襄王與宣太后

  而且,秦昭襄王還要靠一個外人來提醒他收回權力,這事是不可思議的,一國之君真的連這個都不懂嗎,還要靠範雎這個外臣來提醒要收回權力,這是不可思議的,這說明秦昭襄王在收回權力這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不信?來看看秦始皇是怎麼處理的吧。

  秦始皇當秦王時,只有13歲,由相邦呂不韋和太后趙姬監國,等到秦始皇舉行冠禮成年後才能親政,秦始皇是在22歲(虛歲)親政的,在親政的同時,嫪毐舉兵叛亂,但是秦始皇早有準備,無論是在鹹陽,還是在雍城舉行冠禮的時候,秦始皇都做了萬全之策,都安排了伏兵,嫪毐根本沒有機會成功。

  秦始皇就在他親政的同時,解決了嫪毐的問題,之後又以此為理由,罷免了掌握秦國十幾年的權臣相邦呂不韋,然後在第二年逼死了呂不韋,把所有的權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整個過程順理成章,秦始皇解決得相當流暢,另外,秦始皇還有親政的前一年,解決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成蟜的叛亂,秦始皇完成這一切並把權力集中於自己一手時,只有23歲。

  

  秦始皇

  秦昭襄王直到範雎提醒他,也就是在他差不多56歲的時候才驅逐自己的母親宣太后及魏冉和兩個弟弟,收回權力,比秦始皇晚了幾十歲,很難相信一國之君執政36年,還被母親及舅舅幹預朝政,這就是能力的問題,所以在加強集權、掌控權力方面,56歲的秦昭襄王都不如23歲的秦始皇,這是能力的區別。

  二、統一六國的戰略

  秦昭襄王時期,雖然對六國經常發動戰爭,但是看不到具體統一天下的戰略,打個比方,長平之戰雖然重創趙國,殺死了趙國45萬大軍,秦昭襄王卻沒有聽從白起乘勝滅亡趙國的建議,白白錯失了一次滅亡趙國的機會。

  再比如秦國越過韓國和魏國去攻打遙遠的齊國,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正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雖然後來範雎糾正了他的錯誤,難道這個錯誤秦昭襄王看不出來嗎?範雎的遠交近攻稱不上多麼高明的戰略,只要稍微懂些政治軍事,就能想到這個問題。

  

  秦始皇與趙姬

  秦軍攻打齊國,不是孤軍奮戰嗎,不是把後勤補給暴露在韓國和魏國面前嗎?一旦韓國和魏國攻秦,那秦國攻打齊國的軍隊將會全軍覆沒,當年秦穆公已經犯過這樣的錯誤,秦昭襄王怎麼還會犯呢,這只能是能力問題了。

  秦國雖然強大,但也沒有強大到能夠以一敵六,秦國最正確的戰略是聯合一國或幾國,在政治上與這幾國聯盟,然後集中精力打擊一國或兩國,以滅亡一國為目的,一個一個來,這樣才能統一天下,而不是像秦昭襄王那樣四處出擊,除了燕國之外,秦昭襄王與其他五國都發生了不少戰爭,但是一國也沒有滅亡,這就是戰略問題。

  但你看秦始皇就不一樣了,雖然秦始皇佔了時間上的優勢,雖然滅亡六國是一個歷史趨勢,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戰略,換了別的國君,你還真不一定能滅亡得了,秦始皇時期與齊國結盟,並且還把齊王建請到鹹陽來和談,換取了齊國在秦國統一戰爭中不幹涉,這等於少了一個敵人,為統一建立政治基礎。

  

  秦始皇

  而且秦始皇還在政治上展開金錢外交,不斷收買六國權臣為秦國服務,趙國奸相郭開被秦國收買,逼走了趙國名將廉頗,害死了趙國名將李牧,這都是秦國在政治上施行的手段,比軍事手段要有效果得多,秦國還收買了齊國的權臣後勝,勸說齊王建與秦國結好,等等,這些手段都是秦國統一六國的保證。

  秦昭襄王還幹過一些荒唐事,比如秦國和齊國一起稱東西二帝,這對於統一秦國沒有絲毫好處,反而把野心暴露在天下,還比如把楚懷王騙到秦國,逼迫楚懷王割地,最後還導致了楚懷王死在了秦國,這對秦國統一天下也沒有好處,反而激起了楚國反抗秦國的決心,後來項梁起兵反秦,打的就是楚懷王的旗號,這說明楚懷王在楚國人的心中激發了鬥志和團結楚人的決心,導致了秦國統一天下的難度加大。

  而秦始皇沒有犯這樣的錯誤,所以在戰略上,秦始皇的能力比秦昭襄王強得多。秦昭襄王時期,秦軍雖然不斷東進,但是看不到明確的戰略,東進的路上幾乎跟韓國、魏國、趙國、楚國都打過仗,但是沒有滅亡一國,而且秦昭襄王時期,戰爭過於頻繁,有些窮兵黷武的意味,並且到了秦昭襄王晚年,由於一系列決策失誤,秦軍還打了一系列的敗仗,比如邯鄲之戰,秦軍被趙國、魏國、楚國三軍聯軍打得大敗。

  

  秦昭襄王

  雖然秦昭襄王在任期間,秦國也取得了很多成績,攻佔了六國很多領土,斬殺了六國的很多軍隊,但總體來說,秦昭襄王時期的戰略不明確,他的目的更多是奪取土地,從他打仗及扣押楚懷王就能看出來,但是秦始皇不同了,秦始皇明確提出滅國戰的戰略:結好最遠的燕國和齊國,拉攏魏國和楚國,專門消滅韓國和趙國,從秦始皇滅亡六國的順序也能清楚看到戰略的執行情況,這是正確的

  戰略不對,走得再遠也是徒勞的,也會走彎路的,所以說給秦昭襄王再多30年時間,他也統一不了六國,而秦始皇則正確地運用了戰略,在加強了自己的集權,解決了內部問題之後,秦始皇只用了十年時間就統一了六國,這就是秦始皇強於秦昭襄王的能力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秦始皇10年滅六國,他是如何做到的?看地圖一目了然
    秦始皇能夠被稱為千古一帝是有原因的,畢竟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他只花了十年的時間就滅掉了六國,而戰國七雄割據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兩百多年的時間,正是在秦始皇的推動下,群雄割據的現象被打破,中國實現了大一統,並且持續了幾千年,其實看地圖就能夠明白為何秦始皇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
  •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和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開篇就指明:「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一步步提到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秦國的統一不是偶然的,除了秦國六代傳承七位國君(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算是同一代)幾乎都是明君之外,也和秦國歷代眾多名臣名將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今天就說一說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幾項大工程
    東周列國經過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500年的變遷,才合成了一個大國,秦王政改變了國家制度,廢分封行郡縣。當初六國諸侯都稱為王,如今王沒有了,那麼自己又叫什麼呢?他覺得自己的功勞威望比古時候的三皇五帝還要大,他就採用了皇帝這個稱謂,自己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叫始皇帝,人們就稱他為秦始皇,他想以後就用數字來計算第二個皇帝叫二世,再下去叫三世,這麼下去,一直到萬世,他又叫玉器工將和氏璧做成一顆大印,稱為玉璽。秦始皇把天下分為36郡,由朝廷直接任命三個重要的長官:郡守。就是一郡當中最主要的長官;郡尉,在郡守底下管理治安、統領軍隊;郡監,執行監察的事情。
  • 秦始皇統一天下真的全因為運氣好嗎?
    從更為廣闊的視角來看,「秦滅六國」不僅僅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間對六國發動的兼併戰爭,而更應當包括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帝國最終統一天下。因為「六世之餘烈」與始皇帝的兼併戰爭是前後相繼的整體過程。秦始皇所處的歷史時期,恰恰是秦國國力在經歷百年積累之後的最高峰,與此相對應,六國的國力則是在經歷秦國百年蹂躪之後的最低谷。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協助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餘六國的攻守同盟。
  • 一代雄主秦昭襄王,在位時間長達56年,熬死了14位六國君王
    秦昭襄王,是繼孝公、惠文王之後秦國又一位偉大的君王。秦昭襄王在政治以及軍事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位期間也是秦國對外徵戰最頻繁的一個時期,對山東六國發動了多達二十餘次戰役,使大秦銳士的威名盛傳於世。而且,秦昭襄王的在位時間是秦國歷代君王中最長的,足足長達五十六年。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女人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舉足輕重的一個人,他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割據,統一了六國,令中國從割據走向了統一。秦始皇名叫嬴政,趙氏,又被稱為呂政、祖龍等等。秦始皇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父親是不受寵的王孫,被送到趙國當質子,窮困潦倒了好幾個春秋。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簡化漢字是中國文字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古代漢字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秦朝統一六國時,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怎麼交流?文字體系秦國文字沿襲於周朝,在諸侯割據混戰時期,秦襄公曾親自帶兵幫助周平王東遷。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世界其他國家在幹什麼?其中日本最為搞笑
    在他的統一管理下,人們可以各司其職,不再有非分之想,這也讓百姓可以更好的生活,經濟才能復甦並且有所發展。雖然秦朝並沒有存在多長時間,但是對中國往後幾千年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儘管後世對他的諸多做法褒貶不一,但是他的功績仍然不可磨滅。
  • 歷史上的羋月與秦始皇嬴政是什麼關係?
    在範睢的計謀下,秦昭襄王廢除了舅舅魏冉、羋戎和自己的兩個弟弟的權位,宣太后失去了掌權的基礎,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宣太后去世,葬於芷陽驪山。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時間長達56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之一,同時他也是秦國大有為的君主之一。
  •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前 國與國之間文字差距到底有多大
    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文字差距文字的差異就帶來了一個大問題,帶來一個什麼問題呢?文字的混亂,甚至於達到不可辨認,這就麻煩了,假如秦始皇下了一個詔書,秦始皇的詔書用秦國的文字寫,到了趙國不認識,到了韓國不認識,你說這皇帝的詔書怎麼貫徹?所以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原因是兩大原因。第一,文字本身混亂。
  •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如何橫掃六國,成就了他的豐功偉業
    嬴政是莊襄王還在做安國君時出生的孩子,母子二人均不受安國君的寵愛,加上安國君還有孩子二十多人,於是趙姬在生嬴政之前就在趙國做人質,而嬴政自小就在趙國出生。在嬴政10年,嬴政也害怕於很多外國人都與鄭國一樣,認為可能很多的外國到秦國做官是為了維護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而會傷害秦國的利益。為了避免鄭國事件再次發生,嬴政便下令驅逐六國在秦國做官的人,然而之後秦國著名的大臣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李斯在知道自己被驅逐出秦國後,心中不忿,然而在他在離開秦國途中,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就是:《諫逐客書》。
  • 一文讀懂羋月和秦始皇以及秦國各個帝王之間的關係!
    最近不少秦迷正在追熱播劇《大秦賦》,該劇講述的是秦王嬴政從童年起便經歷磨難,再到成年之後忍辱負重,歷經風吹雨打,終於完成統一六國之重任,成為千古一帝的故事。秦始皇能夠有如此大的成就與他的雄才偉略有很大關係,但同時也離不開秦國歷代君王為其打下的堅實基礎。在追電視劇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清楚秦朝各個君王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其實,在秦始皇之前秦國一共經歷了36代國君。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怎樣的?哪國最難打?哪國又最難滅?
    雖然,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餘烈」的結果。 但是,六世中起決定作用是秦昭襄王趙稷。 這位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繼位第41年任命了一位新丞相——範雎。 這一年(前266年),距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45年。
  • 「遠交近攻」這麼淺顯的道理,為什麼秦昭襄王,卻要讓範雎來教
    「遠交近攻」這個詞來源於《戰國策》,原文中是魏國人範雎,獻給秦莊襄王的治國之策。看到這裡,駱駝有了一個疑問,當時已經年過知天命的大秦之王,為什麼不懂「遠交近攻」這種淺顯的常識,卻要向一個外國人來請教呢?遠交近攻的背後秦昭襄王是大秦朝最重要的君王之一,能在功勳上和他並列的,只有一統六國的秦始皇。
  • 羋月和秦始皇是什麼關係?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羋月究竟是秦始皇的誰?《羋月》,又名《羋八子》,宣太后,原為楚國人,與秦國同為死敵,其實羋月嫁給了秦國秦惠文王,是其妾室。誰是秦惠文王呢?這位便是車裂商鞅。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繼位,秦武王屬於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一類人,憑藉自己的強悍和頑強,竟有一次去挑戰舉鼎,結果摔斷了膝蓋骨,沒救過來。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國文字語言都不同,他們如何交流?需翻譯?
    如今我們去國外旅遊,如果不懂他國語言的話,在國外很難交流,做任何事情都不方便,因此,很多人往往會請一些翻譯,導遊之類人,那麼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這一段時間中國是處於四分五裂狀態的。
  • 秦始皇雄才大略統一六國,他活著的時候有人敢造反嗎?其實還真有
    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的趙國都城邯鄲,直到9歲時才從趙國回到秦國,13歲時即位為秦王,21歲行冠禮後開始親政,秦始皇用了十餘年時間到39歲時依次消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國,到公元前210年病逝於沙丘,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間其實只有10年。
  • 嬴政滅六國的順序是什麼?哪一國最先滅亡,哪一國讓秦軍吃了大虧
    正是他們採取了這樣的滅六國的方式,所以,才有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的滅亡順序的。這個滅六國的順序,是秦昭襄王時期的範雎提出來的,嬴政當秦王的時候,李斯又堅持了這個原則。公元前230年,第一個被滅的是韓國秦國出函谷關之後,擋在他們前面的就是韓國了。事實上韓國是六國當中最為弱小的一個國家。
  • 從秦始皇統一文字到今天時隔兩千年,才發現當時統一的並非小篆!
    中國兩千年來一直認為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是來源於後續各種史料上的記載。  而在2002年出土的裡耶秦簡,已經證明了秦始皇當時統一的文字正是古隸書,而不是篆書或者小篆,在三萬七千枚裡耶秦簡中,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古隸書文字,而小篆在其中則佔據極少的一部分,完全否定了之前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