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要「書同文」?六國文字差別有多大,互相認不出來

2021-01-10 周瑜談史

根據傳說,當初是倉頡造字,這只是民間一個比較有趣的傳說而已,一個民族文字的發展史,必然是有一定淵源的,根據考古學家的考察,我國最早的文字應該都是象形文字,比甲骨文還要早上1000年左右的時間,中國文字發展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行書,草書和楷書。

從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在秦朝之前,不管是已經分封了的諸侯國,基本上都是從金文開始發展的,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七個國家的文字究竟有多大的差異呢?真的是互相不認識嗎?這一點可以從正史裡面查閱。

到現在我們收集到七國的文字,如果說七個國家之間的文字,已經達到了互不認識的地步,或者是很難辨認出來,如果那些有計謀的人,想要去別的國家發展,不光說別的,光是從文字上的差異,就夠讓那些君王們頭疼的了。

如果光是文字之間的差異,那麼人們也是非常頭疼的,但我們都知道,有許多有名的謀士,都是從一個國家去到另外一個國家發展的,可見文字之間的差異是可以突破的,還有就是我們所有人都是炎黃子孫,有著相同的生活環境和相同的歷史背景。

在中華大地怎麼可能會有乾脆認不出來的文字,怎麼可能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我想當時七個國家之間的文字還是有稍微的差異,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首先我們都知道在秦朝之前,我們的國家處於一個怎麼樣的歷史時期。

當時處於一個文化非常鼎盛的時期,許多不一樣的文化思想,慢慢發生萌芽,他們相互之間發生碰撞,文字的發展當然也是非常鼎盛的時期,當時各諸侯國之間是高度獨立的,自然成為一個體系,所以文字上的差異出現是無法避免的。

秦始皇嬴政在當上皇帝之後,為什麼要統一秦朝的文字呢?這是治理國家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經過許多方面的考慮,文字統一不僅能夠節省許多不必要的問題,能夠避免信息傳遞時出現錯誤,文字統一之後,也由於利於民族之間的融合,國家之間的統一管理。

統一文字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應該能知道,在先秦時期,慢慢的從甲骨文發展到金文,這些文字發展歷史不是非常健全,也不是非常完善的,每個人看到不同的文字,都有不同的感想。在那之後,六個國家的文字雖然一直在發生著改變。

這些文字的改變,不是特別明顯的,他們都是在金文的發展基礎上發生改變的,雖然說有一些差異,但是共同點是非常多的,那些在各個國家之間尋找機遇的謀士,就是精通每個國家之間的文字,只有做到這一點,他們才能夠遊走於各國。

相關焦點

  •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前 國與國之間文字差距到底有多大
    在秦始皇統一之前,六國的文字差別有多大?真的互相不認識嗎?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 秦始皇推行「書同文字」,結果卻失敗了?
    秦始皇為了加強統治,在文化上採取了統一文字,在經濟上採取了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的政策,而史書記載,秦始皇是採用小篆統一文字,但是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從出土的秦朝文字中,我們看到更多的卻是秦隸,這是為什麼呢?是史書的記載錯了嗎?還是另有原因呢?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簡化漢字是中國文字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古代漢字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秦朝統一六國時,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怎麼交流?文字體系秦國文字沿襲於周朝,在諸侯割據混戰時期,秦襄公曾親自帶兵幫助周平王東遷。
  • 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前,六國間的文字差異大嗎?有沒有相同之處?
    也正是秦始皇的這些改革舉措,推進了社會的進步,對後世造成非常深遠的影響。 那麼,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間的文字差異到底有多大呢?又是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異同,自然有異有同。 如三晉,文字體現差異不大。晉國原本是一家獨大,不過後來產生內部矛盾,給分裂成了三個國家。也就是史上的「三家分晉」,縱然一分為三,韓、趙、魏三國依舊屬於強國之列。也正是同源之因,韓、趙、魏的字體結構相差無幾,而且字形都是修長,要想辨認這三個國家的文字並沒多大難度。縱使有改革,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只是少部分文字的調整。
  • 秦始皇統一之前,戰國七雄的文字有多大差別?真的互不認識嗎
    秦始皇統一之前是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在這個時期裡,各國之間的文字差別還是有的,但到不了互不認識的程度。一、文字差別由來中國文字在經歷了殷商甲骨文、西周和春秋金文之後,到了戰國時期,文字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
  • 書同文,始皇帝一次失敗的文字統一
    前因: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之後,開始進行大一統王朝的制度建設,書同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隨後,頒布詔令,決定實行「書同文字」的詔令。所謂」書同文字」,就是要求所有人用「小篆」體進行書寫,廢除六國之前使用的異體字和簡化字。
  •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 七國文字差異有多大?
    ,但是這種圖畫文字是否和甲骨文有沿革存在爭議),西周的文字是金鼎文。而西周滅亡後,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文字才得以統一。而從西周滅亡,到秦統一中國,前後歷經六個世紀,在這六個世紀中,中國的文字似乎發生了分裂,否則,不至於存在秦始皇需要統一文字的現象——因為統一的前提是需要存在分裂情況。那麼,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七國文字差異多大?這一切,要先搞清楚七國文字的差異從何而來。
  •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七國文字差異有多大?
    對於中國文字的嚴格表述,一般認為是這樣的:商朝的甲骨文算是有據可查的漢字根源(按:雖然考古發現圖畫文字,但是這種圖畫文字是否和甲骨文有沿革存在爭議),西周的文字是金鼎文。而西周滅亡後,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文字才得以統一。
  • 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為何出土秦朝文物上文字以隸書居多?
    對於隸書出現在秦朝的文物中,我們之所以感到意外,這是因為,歷史資料給我們的常識是,第一,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制度,那按理,不應該在秦朝的文獻上有隸書而是小篆啊?第二,隸書起源於什麼時代。我們古代的文獻資料,對隸書的起源記載是比較模糊的,也是不太可靠的。比較權威和大家都知道的是,秦始皇時期的下層官吏程邈發明了隸書。
  • 秦始皇「書同文」,並不是只有一種字體,秦代使用的字體共有八種
    其後,秦始皇下令天下「車同軌,書同文」,那麼秦始皇統一文字後使用的是哪種文字呢?有的說是小篆,有的說是隸書。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又都不對。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後,使用的文字有八種字體,小篆和隸書是其中的兩種。在夏商周三代,文字也是「書同文」的,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到了春秋戰國之後,各國的文字產生了區域差異。
  • 秦始皇統一之前,六國的文字語言真的不通嗎?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先秦時期,周朝名存實亡,七國各自為政,所推行的文字也各有不同。那麼,七國文字有何異同呢?是否能夠互相辨認呢?在七國文字中,秦系文字與其餘六國文字差異較大,其餘六國文字又各有不同之處。東周時期,周王室逐漸衰落,而犬戎又不斷侵擾都城。為避犬戎,周平王決定東遷洛邑。秦襄公親自帶兵,護送周平王東遷。秦國因護送之功,而被賜予岐山以西土地。
  •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幾項大工程
    當初六國諸侯都稱為王,如今王沒有了,那麼自己又叫什麼呢?他覺得自己的功勞威望比古時候的三皇五帝還要大,他就採用了皇帝這個稱謂,自己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叫始皇帝,人們就稱他為秦始皇,他想以後就用數字來計算第二個皇帝叫二世,再下去叫三世,這麼下去,一直到萬世,他又叫玉器工將和氏璧做成一顆大印,稱為玉璽。秦始皇把天下分為36郡,由朝廷直接任命三個重要的長官:郡守。
  • 秦始皇統一文字,僅僅是因為六國文字不同嗎?這個原因不容忽視
    「車同軌」就有點勞民傷財了,他興修道路,將天下的道路按照統一的規格進行規劃,對於道路的用途不同,也是有專門的規定,如「馳道」是指通用的官道;「直道」,是指專門用於軍事目的的道路等。但是,「書同文」就不那麼簡單了。表面上只是統一文字,實際上是針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而進行的一項改革。如果只是將「書同文」看成是簡單地統一文字,那你肯定是沒有讀懂秦始皇,至少沒有讀懂秦史。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
  •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的書法文字——小篆
    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 通過統一文字為其控制全國的文化和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其綜合六國文字之共性, 在戰國集成大篆用於通行文字後, 再通過簡化、規範而形成小篆, 為日後中國的長久統一提供了劃時代的主要文化載體, 也為文字和書道能藉此承前啟後奠定了基礎。
  • 秦始皇的五個統一: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還有兩個統一是啥?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創造了歷史上不少第一,使中國在許多方面得到了統一。下面就說說秦始皇的五個統一,一個沿用兩千年,兩個一直沿用至今。統一六國。戰國時期,中原有七個大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秦始皇統一六國,使中國基本上實現大統。
  • 最初統一的全國文字是什麼字體?誰的功勞最大
    在春秋戰國時,各國都有各自的文字。齊、楚、燕、韓、趙、魏、秦,一個國家一個樣子。溝通起來非常不方便。所以秦始皇決定第一先統一七國文字。「書同文」,奠定了漢字統一書寫的基礎。可見在秦朝之前,中國的文字是非常難認的,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現在懸賞,誰認識一個甲骨文,懸賞十萬元。
  • 在秦始皇統一以前,六國的文字語言真的不通嗎?他們怎麼交流?
    畢竟周王室要統治這些諸侯國,是絕不會允許他們連自己的命令都聽不懂的。而往後秦漢統一推行"官話",也是借鑑了周王朝推行"雅言"的做法。 文字不同的應對辦法 最基礎的口頭語言都會有溝通困難的問題,那象形、會意頗多的漢字,就能不用說了。但因為口頭語言和文字聯繫緊密,所以在推行"雅言"的時候,周王朝也在推行標準字體。
  • 從秦始皇統一文字到今天時隔兩千年,才發現當時統一的並非小篆!
    ,當時的天下分為七個國家,各國之間在文字上本身就有著不小的差異,而且即使是同一個國家的同一個字,有些還存在著一種異寫,兩者之間的差異甚至要比其他國家顯得更大。中國兩千年來一直認為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是來源於後續各種史料上的記載。  而在2002年出土的裡耶秦簡,已經證明了秦始皇當時統一的文字正是古隸書,而不是篆書或者小篆,在三萬七千枚裡耶秦簡中,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古隸書文字,而小篆在其中則佔據極少的一部分,完全否定了之前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的說法。
  • 秦國在統一六國之後做的第一件事
    秦始皇從繼承秦國君主之後,徵戰四方統一六國,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也統一了文字、度量衡以及貨幣小篆是當時的官方文字,民間則使用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一,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秦統一文字後,漢字的字形結構基本定型,影響深遠。書同文。
  • 秦始皇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一帝?和他所做的這四大貢獻密不可分!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歷經無數朝代,也出現過許多君王,其中一些君王名留青史,有些君王卻遺臭萬年,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始皇功不可沒。這裡所說的大一統並不單單指地域上的統一,其中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一,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因為在春秋戰國之前,還有夏商周三個王朝也都實現了地域上的統一,但是國家制度卻依然處在分裂狀態,不能算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