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爭霸的最終結果是秦始皇一統天下,從此件事情上可看出他的雄才大略。第一次建立朝代,創建了一個皇帝制度,發行當時的三公九卿制度,又在地方上實施郡縣制,全國書寫文字測量標準等不同的都進行了統一。他向北擊匈奴,而又向南徵百越,在北方又修築萬裡長城,從此後一直被稱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從開始消滅六國到結束只用了十年時間,當時的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之後,逐步快速的走向強大。強大後他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這六個國家,完成了整個中國的統一。
秦始皇因為其母親被送往趙國,自己也在趙國出生,他從小受到的法家思想的直接教育是相對比較少的,但是他這個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家思想者。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秦國整個國家是充滿著濃鬱的法家氛圍。自秦孝公施行變法以來秦朝的法家思想便在秦國生根發芽慢慢發展起來。一直到秦始皇登基稱王時,這個時候不僅基於法家治國的這個政策已趨於完善,而且最重要的是依法治國和「法不從阿」還有「一斷於法」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
其中第二個原因便是秦始皇與個人性格和法家思想很契合這事相關。就像、吳起等人,他們的性格特徵用清代楊椿的話來說便是:「務在富國強兵,以攻伐、聚斂為賢;而其人類皆堅強勇猛,有果毅不群之才,故能謀之必行,行之而必成。」可推論法家思想的一類人基本為是果斷的、堅定的、勇猛的,而且多多少少有幾分自然界獵食者的那份野獸勁。而且秦始皇的面部特徵也是特別的符合法家代表人的氣質。他同時也是格外欣賞韓非寫的《五蠹》和《孤憤》。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為什麼是這樣的呢?為什麼要先拿韓、趙、魏這三個三國開刀?大家可以想一下,秦始皇一直對法家思想如此的青睞,而法家思想在引領國家發展壯大又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看來秦始皇對於這個思想是有忌憚的,害怕法家思想也會同樣的引領其他國家發展壯大,使之成為了秦國滅掉其他六國的最大阻力。然而查閱資料可知道法家思想的來源地之一就是韓、趙、魏這三個國家的三晉之地。
法家思想的創始者是,是一個魏國人,曾經著有《法經》。在法家思想的輔佐下,魏國在當時君主魏文侯的帶領下發展迅猛,向西攻下了秦,又向東攻打了齊,然後南擊楚,直接創建以了由魏國領導又由韓國在旁輔佐的中原霸權。魏文侯過世之後,這個國家迅速的衰落了下來。吳起也進行過一次變法,那是因為他本身是一個魏國人,遭到了讒臣陷害才逃奔到了楚國進行的。韓非是一個標準的法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因為韓非這個人天才博學有才能,秦始皇於是率先進軍攻韓,韓國被逼迫的交出了韓非。
大家可能會問趙國好像並沒有出現一位法家代表人物,其實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一直堅持的「胡服騎射」棄儒變革正是一場變法行動。這個觀念正迎合了法家思想精髓。變法的效果自然是不錯的,即便當時在位的趙武靈王早已不在了,就算繼任的國君再怎麼的昏庸,早晚趙國還會出一代明君,這時候的實力可再次與秦國相抗衡了。
【參考文獻:《史記·秦始皇本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