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秦國第一個滅韓,韓亡4年後,秦始皇為何要韓王洩憤?

2021-01-17 博史通今

韓國,作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滅國的諸侯,其末代國君韓王安堪稱亡國垂淚。韓王安苟延殘喘9年,心情3起3落,投降秦朝4年後,嬴政為何要殺韓王安洩憤呢?這件事要從頭說起。

一,曇花一現的強盛

公元前453年,晉國發生晉陽之戰,趙襄子、魏獻子、韓康子三位大夫暗殺晉國智伯,瓜分晉國土地,成立趙、魏、韓三國,史稱「三家分晉」。因為這段歷史意義重大,後世史學家把「三家分晉」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韓國雖立,但只是一個小諸侯國,周邊強敵環伺,根本伸展不開。直到公元375年,韓哀侯滅掉了鄭國,要知道,當時的鄭國素有「春秋小霸」之稱,韓國滅鄭,把都城從平陽遷到新鄭,韓才短暫富強過,因而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後來,韓昭侯起用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進行變法,韓國又強盛了十餘年。《史記·韓世家》記載:

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因地理位置特殊,韓國的強盛,猶如曇花一現。韓國北鄰魏國、西接強秦,南壤楚國,附近還有弱小的周王室,這樣的地理環境,限制了韓國的發展。因國土太小,兵力不足,韓國常常成為四鄰欺辱的對象。例如當年秦、趙「長平之戰」就是因為秦國出兵攻打韓國上黨引起的。

二、三起三落的心情

公元前238年,韓桓惠王(名然)去世,他的兒子安繼位,史稱韓王安。韓王安是一個心有不甘,但又十分無奈君主。韓王安為太子時,對其父韓桓惠王的無所作為十分不滿,等他自己當了韓王,終於理解了父親的無奈。

當時,秦王嬴政野心勃勃,勢在蕩平六國,一統天下。韓國和秦國接壤,而且國力弱小,面對秦國的欺凌,毫無還手之力,因此,韓王安整日苟延殘喘,夜不能寐,在他繼位的9年裡,韓王安的心情堪稱「三起三落」。

嬴政野心雖大,但他最初的方案是先滅趙國。韓趙同屬三晉,唇亡齒寒,雖然韓王安希望趙國能勝過秦國,但懼於秦國淫威,不敢出兵援助趙國。

好在,在趙悼襄王時期,趙國尚有力量和秦國對抗,韓國把寶壓在趙國身上,看到秦國屢次攻趙不順利,韓王安終於放下心來,認為有趙國為擋箭牌,秦國肯定不會輕易滅韓,此乃「一起」。

公元234年,秦國將領樊於期攻打趙國的平陽和武城兩郡,趙軍大敗,損失10萬餘眾,韓王安看到趙國不行了,連忙派韓非出使秦國,勸秦國不要發兵攻韓,此乃「一落」。

韓非是荀子高徒,有真才實學,他到秦國後,深得嬴政垂愛。韓非向嬴政上《存韓》奏疏,言之鑿鑿,站在秦國的角度,訴說秦國攻韓的種種弊端,秦王差點被韓非說服,韓非派人給韓王安送信,韓王安得知秦國答應和自己聯盟,不滅韓國,激動不已,此乃「二起」。

沒想到的是,韓非除了上疏之外,還攻擊李斯和姚賈,在李斯、姚賈二人的合力下,韓非最終死於秦國,未完成「存韓」的使命。韓王安聽聞韓非已死,頓時面如死灰,此乃「二落」。

就在韓王安萬念俱灰的時候,趙國又傳來了好消息,當時趙王遷繼位,趙國名將李牧連連擊敗秦軍,秦將樊於期被李牧打敗,逃往燕國。秦國上將軍桓齮被李牧打敗,死於軍中,秦軍先後多次敗於李牧之手,讓韓王安再次看到了希望。他認為,秦國也不過如此,自己之前的擔心,似乎有點多餘。此乃「三起」。

就在這個時候,嬴政悄悄改變策略,秦國打算先滅弱小的韓國,再圖趙國。秦王派李斯出使韓國,韓王安還未驚醒。他大言不慚,要和趙國聯合抗秦。豈不知,此時的趙國,已經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攻打韓國,韓王安向四國求救,以為趙魏楚燕必定來救,沒想到,四國皆不願出兵救韓。韓王安這時才知道,自己所有的幻想都已破滅,此乃「三落」。

最終,秦將包圍韓國新鄭,韓王安無力抵抗,出城納降,在鹹陽,韓王安跪於嬴政膝下時,不知他是否在想,自己苟延殘喘9年時間,為韓國操碎了心,怎麼就成了亡國之君呢?

三、乞降4年,成為嬴政刀下之鬼

韓國是山東六國中第一個滅亡的,也是嬴政繼位以來滅的第一個國家,嬴政滅韓後,心情大好,並沒有為難韓王安,而是把它遷居到陳縣,衣食照常供應,韓國舊地被秦國設為潁州郡。然而,四年後,韓王安的命運發生了變化,這一年,韓國舊都新鄭發生了叛亂。

新鄭叛亂,是韓國貴族不安於被秦國統治,有組織有預謀的叛亂,這場叛亂讓秦國損失上萬兵力,最重要的是,打亂了嬴政徵服六國的計劃。為此,嬴政大怒,要殺韓王安洩憤。

嬴政認為,韓國貴族之所打以叛亂,是因為他們的舊主韓王安仍然活著,這些人妄圖迎回韓王安恢復韓國。於是,嬴政一方面派兵平定叛亂,另一方面派使者來到陳縣。韓王安被幽禁於陳縣,對外界的事情一無所知,他見秦始來訪,以為嬴政有什麼話要問自己,可是,使者沒有給他說話的機會,直接賜死了韓王安。

韓國不僅是六國中第一個被滅的,韓王安也是六國亡國之君中第一個去世的。嬴政用韓王安的人頭來震懾韓國貴族,韓王安就這樣成了嬴政洩憤的工具。

筆者認為,當時,秦國統一六國大勢已定,韓國作為七國中面積最小、人口最少、國力最弱的國家,若想以一國之力阻擋秦國,猶如螳臂當車。即使如此,韓國之滅亡,也有其內部原因:那就是韓國太過失去自我,一直寄希望於外部條件來苟活。因此,韓王安雖然可悲,但並不可憐。

相關焦點

  • 《大秦賦》韓王安,苟延殘喘9年,投降4年後,嬴政為何殺他洩憤
    韓國,作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滅國的諸侯,其末代國君韓王安堪稱亡國垂淚。韓王安苟延殘喘9年,心情3起3落,投降秦朝4年後,嬴政為何要殺韓王安洩憤呢?這件事要從頭說起。
  • 《大秦賦》之韓王安:韓國最後一位君主,最終是什麼下場?
    在《大秦賦》最新的劇集中,三晉因大肆私鑄銅鐵,導致田園荒蕪,民不聊生,流民紛紛入秦。韓非諫言韓王不能廢農事、興私鑄,韓王、韓相不以為然。秦王政積極部署安排,妥善安置入秦之民。秦王嬴政欲見韓非,遂命秦軍順道進入韓境給韓王施加壓力。換而言之,嬴政告訴韓國,想要讓秦軍從韓國退軍的話,必須要把韓非叫出來。於是,韓非來到了秦國都城鹹陽,見到了秦王嬴政。
  • 《大秦賦》羋啟之謎:當上了秦國丞相,為何又變成楚國國君?
    《大秦賦》熱播,許多配角的表演十分精彩,例如郭開、鄭貨等人,把對應角色飾演得惟妙惟肖。在歷史上,郭開確有其人,但卻沒有關於鄭貨的記載。除了這兩位外,還有一個人演技也不錯,此人就是《大秦賦》中的昌平君——羋啟。只是,羋啟在歷史上非常尷尬,因為關於歷史上的確有羋啟的存在,但關於他的記載,少之又少,以至於成為了一個謎團。
  • 大秦賦:韓王第一個投降後,最終的結局如何,看看張良就知道了
    秦滅六國,大勢所趨,《大秦賦》用了最後很短的部分來表現這一場華夏大地的劇變,儘管所佔篇幅很短,但每滅一國,心中依然會激動不已。六國之中最先滅亡的是韓國,他也算是滅的很自然,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如果秦要滅六國,第一個滅的肯定是他。
  • 《大秦賦》中韓王安,為何向秦國臣服4年後,嬴政還是要了他的命
    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實力最為弱小,由於其地理位置處於四戰之地,周邊都是大國,而韓國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綜合國力,都是這幾個國家當中最小的,所以他也是第一個被秦國所滅的諸侯。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近來,「大秦帝國」的第四部《大秦賦》正在熱播中,雖然豆瓣的評分出現了一定的下滑,但依然還算得上是一部可圈可點的歷史巨作。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
  • 秦國滅韓必走之路,3大原因加速韓國滅亡,小國應會臥薪嘗膽
    秦國丞相李斯的輔佐讓秦始皇如虎添翼,除此之外還有諸多人才伴其左右,當年範睢的「遠交近攻」可謂是良策,並且在軍事和政治雙管齊下後,各國分崩離析,但秦國為何單單要先滅韓國?僅僅是因為韓國軍事弱小?秦國首滅韓國這句話有一定的問題,在於如果按照歷史進程來看,秦國首先滅的應該是周天子,如果要說秦始皇在位期間,哪個國家是被秦國先滅的,可能肯定地說當屬韓國,要說韓國為何而滅,各種原因眾多紛紜,但我覺得在這眾多原因當中,當屬人在做,天在看,自作孽不可活這句話正確。韓國第一次犯錯是在戰略上的錯誤,將上黨獻給了趙國。
  • 大秦賦劇透:秦始皇滅六國,一天下,都在這8張圖中
    滅韓的將領是原韓國南陽郡的代理郡守內史騰,他率兵十萬,先破趙軍,轉而突襲韓國,韓王猝不及防,無奈之下只得與群臣親奉印信,大開城門迎接秦軍,韓王從此「委國聽令」入質秦廷,成為秦的屬國藩臣。七年後(前230年)韓國被廢。
  • 新鄭之亂,韓國貴族意欲復國,影響秦國統一步伐,韓王安背鍋而死
    戰國後期,秦國自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滅掉韓國後,就加快了攻滅一統天下的步伐,從此之後,關東諸國先後被滅,不過對於攻滅的國家,秦國如何實施統治,這個問題事關秦國是否可以穩定戰後局勢。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秦國如何治理打下的疆土,是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還是兩者兼行,顯然秦國是堅定執行了郡縣制。《史記.秦始皇本紀》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而韓國最後一位君主,韓王安只是被囚禁在了陳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縣,這裡遠離韓國故都新鄭,韓國國土成為了秦國的郡縣,有秦朝中央直接統轄。
  • 大秦賦:韓非總能洞悉秦國的意圖,為何阻擋不了秦滅六國的腳步
    雖然韓非成功說服趙國春平君、魏國丞相魏霑和齊國公子田衝一起力促再次合縱抗秦,但每次都不過是給秦國的謀劃添了些許麻煩,並未能真正起到阻止秦國削弱六國的腳步。  為何秦國的策略一再被看破,卻一再碩果纍纍?韓非等人一再看破秦王真實目的,卻無法阻攔六國掉入秦的陷阱?這其實就涉及到《大秦賦》前面花了近七十集的時間給觀眾傳達的內容了。
  • 電視劇大秦賦與真實歷史差距大嗎?
    如果說史實,《大秦賦》甩掉《大秦帝國》原著小說十條街!還不止。當然,《大秦賦》並不是什麼十全十美的作品,裡面硬傷也不少。但問題是,這要看跟誰比?至少我看來,《大秦賦》在歷史符合度上,已經超過大多數國內歷史劇了。雖然還有些尷尬的細節,比如「龐煖自殺」這種雷人情節,但大多數情節還是能看下去的。這部戲最讓我佩服的,其實就一個角色,那就是昌平君羋啟。
  • 秦始皇滅六國順序中,為何要先滅這三國?其中他對這件事實很忌憚
    秦始皇從開始消滅六國到結束只用了十年時間,當時的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之後,逐步快速的走向強大。強大後他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這六個國家,完成了整個中國的統一。秦始皇因為其母親被送往趙國,自己也在趙國出生,他從小受到的法家思想的直接教育是相對比較少的,但是他這個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家思想者。為什麼會這樣呢?
  • 秦始皇10年滅六國,他是如何做到的?看地圖一目了然
    秦始皇能夠被稱為千古一帝是有原因的,畢竟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他只花了十年的時間就滅掉了六國,而戰國七雄割據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兩百多年的時間,正是在秦始皇的推動下,群雄割據的現象被打破,中國實現了大一統,並且持續了幾千年,其實看地圖就能夠明白為何秦始皇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
  • 《大秦賦》中秦國國君都是嬴姓趙氏?事實遠比想像的複雜!
    到惠文王始稱王,楚、韓、趙、蜀來朝,大敗強盛的魏國,收復河西之地,且又東佔河東汾陰、皮氏,把義渠國之地建為郡縣。又用張儀連橫之策,逐漸東向蠶食諸國,大敗諸國,滅蜀,安定後方。傳至武王、昭襄王,秦軍東侵,所向無敵,相繼侵併韓、趙、魏、楚、齊、燕、周等國的地盤。傳至孝文王、莊襄王時,滅東、西周。
  • 一文讀懂羋月和秦始皇以及秦國各個帝王之間的關係!
    後來,她以楚國嫡公主陪嫁侍女身份來到秦國,因為聰慧又長相出色,深受秦惠文王的喜愛,秦惠文王是秦始皇爺爺的爺爺,而羋月便是秦始皇的高祖母,即:爺爺的奶奶。在了解了羋月和秦始皇的關係後,我們再來捋一捋秦國歷代君王之間的關係。
  • 秦始皇發起滅國大戰時,齊國為何無動於衷?當年被五國伐齊坑慘了
    公元前284年,樂毅帶領燕、趙、韓、魏、秦五國聯軍討伐齊國,一口氣拿下齊國72座城池,將臨淄城內的齊湣王趕到了莒城,結果被楚國將領淖齒所殺。從此以後東方大國齊國,一蹶不振。即使後來田單復國,齊國也失去了過去的風採。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攻滅韓國,開啟了滅國大戰,你讓齊國何去何從?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什麼?哪一國讓秦軍吃了大虧?
    公元前230年韓國第一個滅亡,韓王安被抓,公元前226年,韓王安被殺。公元前229年王翦大破趙軍,趙王被俘,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跑到代地自立為代王。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兒子王賁水淹大梁,魏王投降,魏國滅亡。公元前223年,王翦帶六十萬大軍平定楚國,擊敗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爺爺,楚國被平定。
  •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
    故而在秦國滅國的順序上,採取了遠交近攻、先強後弱,又相機而變的順序。1.整體來看,秦國滅國的順序沒有大的差別,只不過在滅國的標準上有所區分從秦國滅國的具體進程上可以看出,秦派內史騰攻韓,俘虜韓王安(公元前230年),建立為潁川郡;秦大破趙軍(公元前228年),俘虜趙王遷;秦攻下燕都薊(公元前226年);秦將王賁圍攻魏都大梁,魏王假降(公元前225年);秦將王翦、蒙武大破楚軍(公元前224年);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公元前223年
  • 《大秦賦》沒有告訴你的真相:二世而亡,敵友君臣子民通通沒有好下場!
    最近《大秦賦》火了,這部電視劇洋洋灑灑,一路從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嬴政降生在趙國開啟,講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大一統」的偉業,恢弘的題材,加上大製作的服裝、場景,一播出就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 大秦賦,是誰給他們的權力把重情重義的姬丹演成無恥小人的?
    文\熊貓哥《大秦賦》播完了,作為大秦粉,還算滿意。網上槽點太多,什麼張魯一年齡太大,什麼劇情太拖沓。但在我看來這都不算什麼,畢竟秦始皇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秦始皇,他也需要奮鬥,需要解決內憂和一個個困難才能著手一統天下。但讓我最不解的就是劇中隨便更改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