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之亂,韓國貴族意欲復國,影響秦國統一步伐,韓王安背鍋而死

2021-01-08 歷史塵封

戰國後期,秦國自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滅掉韓國後,就加快了攻滅一統天下的步伐,從此之後,關東諸國先後被滅,不過對於攻滅的國家,秦國如何實施統治,這個問題事關秦國是否可以穩定戰後局勢。

而秦國的決策,可以說導致了韓國舊貴族的動亂,而這次動亂,是讓沒有參與計劃的韓王安遭遇牽連,被秦王所誅殺,可以說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啊,這次動亂就是發生在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的新鄭之亂。

其實秦滅六國時,必然存在這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安置他國貴族,你總不能直接殺盡吧,那樣的話,勢必阻礙秦國的統一步伐,人家也不殺,投降也是死,莫不如死戰,還能有一絲生的機會。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秦國如何治理打下的疆土,是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還是兩者兼行,顯然秦國是堅定執行了郡縣制。

《史記.秦始皇本紀》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而韓國最後一位君主,韓王安只是被囚禁在了陳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縣,這裡遠離韓國故都新鄭,韓國國土成為了秦國的郡縣,有秦朝中央直接統轄。

這也必然留下了隱患,並韓國貴族自然不滿於國家滅亡後造成的利益損失,尤其是秦國實施郡縣制,他們的封邑秦國自然也不會認同並且保護,秦國無需屠戮韓國貴族,時間會削弱他們的實力。

加之戰國時期,七國對峙了這麼久,在韓國滅亡前,還沒有哪一個國家被徹底滅亡過,因此韓國貴族復國的意願也是很高的,他們只不過是在等待時機,而這個時機,他們也等到了。

這裡要說一下,新鄭之亂並不是韓國滅亡後就即刻發生的,韓國滅亡發生在前230年,而新鄭之亂是四年之後了,當時的秦國正忙於攻滅其他諸國,兵力已經呈現出分散之狀。

《史記.秦始皇本紀》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

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

二十一年,王賁攻。乃益發卒詣王翦軍,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

在滅了韓國之後,秦軍北上滅趙,趙公子嘉逃到了代地,自立趙王,同時秦軍也進一步削弱了燕國的國力,燕國遠東遼東,都城薊城被秦軍所佔,而且秦軍攻城掠地之後,是直接實行郡縣制的,這使得秦朝加強了對新的領土的統治。

同時秦國也是在為攻滅楚國做準備的,所以說秦軍主力是被分散的,駐守關中一部分,駐紮在燕趙之地一部分,集結在秦楚邊界一部分,因此,新鄭的韓國貴族等待的機會來了,那就是趁秦國在中原之地,兵力不足之時,發動動亂,而且不要忘了,此時魏國尚未被秦國所滅,所以說,這次動亂是有機會的。

《史記》中關於這段歷史記載是很簡單的,「新鄭反」,但是對秦國來說,這的確是一次危機,秦國在不打亂既定軍事布置的前提下,必然要快速平定動亂,不然的話結果會是什麼樣?

不要忘了秦二世而亡,當時秦軍戰力尚在,但還是被各地的起義依舊六國貴族復起,一波就給帶走了,也就是說,當時秦國雖然國力強大,但是不代表秦國就可以高枕無憂,無懼任何威脅。

可以想像得到,如果新鄭的動亂,秦國無法及時平定,那麼已經被滅國的趙國會發生什麼,趙國和秦國死磕了那麼多年,他們反秦的意願是最高漲的,那麼秦軍遠在前線,韓趙兩國如果都發生動亂,之後再和魏國聯合在一起,局勢是不是越發地向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了。

所以可以預料到,秦國必然快速調集兵力,直接撲滅新鄭的動亂,避免事態擴大,穩住前線秦軍的後方補給線,還是那句話,秦國雖強,但是還沒強到可以不懼任何威脅的時候。

新鄭之亂被平定後,最慘的莫過於韓王安了,作為末代君王,已經被秦國囚禁了,他是斷然沒有能力去策劃遠在新鄭的動亂的,而韓國貴族制定的計劃,他也是一點都不清楚,估計當聽到新鄭發生動亂之時,韓王安是又驚又喜吧,當然主要的還是驚嚇。

原本秦王是沒打算殺他的,趙國末代君主趙王遷,秦王也沒殺啊,只是將其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的深山之中,給這些末代君主留一條命,嬴政還是能做到的。

不過新鄭之亂後,局面可以就不同了,為了給予韓國貴族以打擊,也是為了震懾韓國舊部,更是為了以絕後患,嬴政下詔將韓王安處死,這是因新鄭之亂對韓國貴族的敲打和懲罰,同時秦國也在提醒燕趙貴族,這就是所謂的殺雞儆猴啊。

只是韓王安懵圈了,這都什麼情況,一場和他沒關係的動亂,反而要了他的命。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韓王安:韓國最後一位君主,最終是什麼下場?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韓王安作為韓國最為一位君主,其對於秦國的妥協和退讓,可以說是飲鴆止渴,無濟於事。那麼,問題來了,在歷史上,韓王安作為韓國最後一位君主,最終是什麼下場呢?一首先,韓安(? - 前226年),姬姓韓氏,韓國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戰國時期韓國第11任君主,韓桓惠王之子。
  • 《大秦賦》秦國第一個滅韓,韓亡4年後,秦始皇為何要韓王洩憤?
    韓趙同屬三晉,唇亡齒寒,雖然韓王安希望趙國能勝過秦國,但懼於秦國淫威,不敢出兵援助趙國。好在,在趙悼襄王時期,趙國尚有力量和秦國對抗,韓國把寶壓在趙國身上,看到秦國屢次攻趙不順利,韓王安終於放下心來,認為有趙國為擋箭牌,秦國肯定不會輕易滅韓,此乃「一起」。
  • 《大秦賦》韓王安,苟延殘喘9年,投降4年後,嬴政為何殺他洩憤
    韓國和秦國接壤,而且國力弱小,面對秦國的欺凌,毫無還手之力,因此,韓王安整日苟延殘喘,夜不能寐,在他繼位的9年裡,韓王安的心情堪稱「三起三落」。 嬴政野心雖大,但他最初的方案是先滅趙國。韓趙同屬三晉,唇亡齒寒,雖然韓王安希望趙國能勝過秦國,但懼於秦國淫威,不敢出兵援助趙國。
  • 《大秦賦》中韓王安,為何向秦國臣服4年後,嬴政還是要了他的命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的最先的方案並不是滅掉韓國,因為只有滅掉了強大的趙國,秦國才有時間和空間將其他國家逐一殲滅。韓國把所有的身家全部壓在了趙國身上,希望趙國能夠戰敗秦國,從而漁翁得利。 公元前234年秦趙之間紛爭不斷,趙軍節節敗退。眼見形勢不對的韓王安,立馬派出了韓非子出使秦國作為說客,希望秦國不要對韓國發兵。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協助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餘六國的攻守同盟。
  • 秦國滅亡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
    國尉呢,是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漢朝改稱太尉;只不過,秦國的國尉地位不如漢朝太尉的高,漢朝的太尉可是位列三公。尉繚與官居長史的李斯,一起勸說秦王要抓住時機,完成統一大業。進一步分析,在實力強大的秦國面前,六國如同秦國的郡縣,不難消滅;但一旦六國緩過來,重新結成合縱對抗,秦國就危險了,如同過去智伯、夫差、齊閔王那樣,因為懈怠而導致了亡國。
  • 山東六國都有過輝煌時期,為何均未能統一天下,而只有秦國做到了
    魏惠王對於韓國的態度十分惱怒,遂於前342年發兵攻韓,韓國急向齊國求救,齊國雖然發兵,但齊國卻抱著同時削弱韓國和魏國的目的,直到韓國五戰全敗後才出兵救援,結果韓國此戰之後,十年變法成果就此毀於一旦。3、楚國:吳起變法不徹底,國君去世變法失敗。吳起離開魏國投奔楚國後,先被楚悼王任命為宛城太守,一年後升任令尹,開始受命主持變法。
  •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秦國統一六合的過程中,是有自己的固定節奏和順序的。因為任何一個大國,如果沒有謀劃而採取強攻的措施,都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對於秦國來說,曾經的春秋霸主齊國便是前車之鑑,被諸侯聯盟打敗之後便一蹶不振。
  • 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
    可以「不完全統計」一下:從公元前391年(韓烈侯九年)到公元前244年(韓桓列侯二十九年)這147年裡,秦韓雙方就爆發了二十次大規模戰爭,絕大多數都是以韓國慘敗告終,翻看戰國策裡,動輒就是「秦伐我」「秦拔我」「秦擊我」「秦悉拔我」等描述,戰場上被花樣吊打,國土當然也是被秦國肆意宰割,到了公元前244年被「秦拔我十三城」後,韓國已經丟光了所有戰略要地,自然也不出意外,十四年後被秦國輕鬆吞併,變成了秦國的
  • 大秦賦:韓非總能洞悉秦國的意圖,為何阻擋不了秦滅六國的腳步
    當姚賈將寧騰已叛韓投秦的消息告訴韓非時,韓非便知道韓國的大勢已去。  儘管韓王安和丞相張讓未必會聽自己的諫言,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派出自己所有的親信期望將這一重要情報傳遞給母國,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離間秦國君臣。
  • 秦國滅韓必走之路,3大原因加速韓國滅亡,小國應會臥薪嘗膽
    秦國首滅韓國這句話有一定的問題,在於如果按照歷史進程來看,秦國首先滅的應該是周天子,如果要說秦始皇在位期間,哪個國家是被秦國先滅的,可能肯定地說當屬韓國,要說韓國為何而滅,各種原因眾多紛紜,但我覺得在這眾多原因當中,當屬人在做,天在看,自作孽不可活這句話正確。韓國第一次犯錯是在戰略上的錯誤,將上黨獻給了趙國。
  • 地圖上的秦朝統一天下:看始皇帝是如何各個擊破六國的!
    (1).公元前257年,戰國只剩下周、秦、楚、趙、齊、魏、燕、韓、魯和衛十國。(2).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國攻入雒邑,西周公投降,周朝滅亡。前249年,秦相邦呂不韋又帶兵滅掉了東周公,周朝絕祀。(3).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4).
  • 秦朝統一,六國被滅的順序你知道嗎?
    也看出,統一天下,是秦國君主幾代的心願。 其中遠交近攻可以說是秦朝統一戰爭中最著名的詞語,也確實在統一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公元前236年,秦國的統一戰爭正式開始。 這年中,秦國已經在燕趙的混戰中,趁機獲取了趙國的九座城池,也算是開胃小菜了。
  • 秦國統一的那一年,劉邦在喝酒泡妞,項羽痛哭至親,韓信乞討度日
    和項羽不一樣,劉邦與秦國並沒有多大的「國讎家恨」,所以劉邦的青少年時期,基本和始皇帝沒有任何交集。公元前247年,13歲的秦王嬴政登基,10歲的劉邦大概率在和(huo)尿泥玩;公元前238年,21歲的秦王嬴政,剷除嫪毐、罷免呂不韋真是執掌秦國大權;而18歲的劉邦「好酒及色」,估計也沒幹啥正經事。
  • 秦國、匈奴同時拉開統一序幕,倘若沒有大一統,將會鹿死誰手
    公元前234年,秦國伐韓,掀開了統一天下的序幕。同年,秦國在北方設置雲中郡,並屯集重兵,密切關注著正在崛起的匈奴帝國。直到秦國統一天下,雲中郡始終是三十六郡之一。也是這一年,在遙遠的北方草原,一名匈奴男孩出生了。誰也沒有料到,這位活了九十歲的匈奴人在長達半個世紀裡,都是中原帝國的噩夢。他的名字叫冒頓,是第一位統一北方草原的匈奴單于。
  • 法家為骨,墨家為輔,談秦國統一天下過程中墨家起到的作用與影響
    因而在當前不少的影視作品和動漫小說的描繪中,墨家子弟儼然成為俠客組織,甚至經常出現墨家與暴秦對抗,或是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堅持幫助六國遺民實現復國大計的情節。很可惜的是,這一設定與歷史事實不太符合。眾所周知,自從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始終堅持以法家思想為治國根基,獎勵耕戰,最終憑藉持續改革帶來的國力紅利統一六國。
  • 沒有三家分晉,中原巨無霸晉國,能否與秦國一爭高下?
    智、韓、魏三家聯合起來,圍攻趙家的晉陽城,一圍就是三年。此時還沒有進入戰國模式。大背景來說,還是春秋時代。而春秋時代的戰爭,主要是貴族戰爭。至於什麼是貴族戰爭。你看齊魯長勺之戰就行了。長勺之戰,齊魯兩家擺開戰車,然後一通衝殺。衝殺完畢,魯國獲勝而齊國戰敗。再後,齊魯柯地會盟,這就不打了,齊魯也和睦相處了。這就是貴族戰爭。打贏了的、打輸了的,都不會死纏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