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姚賈將寧騰已叛韓投秦的消息告訴韓非時,韓非便知道韓國的大勢已去。
儘管韓王安和丞相張讓未必會聽自己的諫言,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派出自己所有的親信期望將這一重要情報傳遞給母國,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離間秦國君臣。
作為戰國末期最有名的大法家,韓非有著不遜於法家前輩的眼光和膽識,也有著對人性的冷靜洞悉,秦王對付六國所做的各種謀劃他都能一一堪破。
但能堪破是一回事,想到破局之策並施行又是另一回事。
雖然韓非成功說服趙國春平君、魏國丞相魏霑和齊國公子田衝一起力促再次合縱抗秦,但每次都不過是給秦國的謀劃添了些許麻煩,並未能真正起到阻止秦國削弱六國的腳步。
為何秦國的策略一再被看破,卻一再碩果纍纍?韓非等人一再看破秦王真實目的,卻無法阻攔六國掉入秦的陷阱?這其實就涉及到《大秦賦》前面花了近七十集的時間給觀眾傳達的內容了。
其實在《大秦賦》之前,關於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影視作品不少。印象較深的有姜文、葛優和許晴主演的《秦頌》,還有1986年香港亞視版和2001年張豐毅版的電視劇《秦始皇》,也都是大咖雲集,十分精彩。
在這些以往的作品中,對秦始皇的講述都放在了這一個人物身上,而且主要圍繞著他的滅國之戰和統一後的歷史功過進行演義,卻很少涉及到秦國在統一前的那些準備和除了軍事以外的那些過人之處。
眾所周知,秦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統一王朝,其統一後存在的時間很短,留下的大一統帝國基本都是為劉邦做了嫁衣。之前人們評價歷史的目光都集中在二世而亡的教訓,卻很少回答一個問題,統一中國的為何屬秦。
秦國統一的道路猶如一棵竹子的成長過程。在春天新筍破土而出之前,竹筍其實經歷了前面三年在地下黑暗中的艱難摸索。但也正因這種三年的蓄勢待發,讓新竹一旦破土而出便會在一周內已勢不可擋的速度衝到竹林的最高處。秦國亦是如此。
雖統一中國後,秦二世而亡,卻為了統一這一宏願付出了六代人百餘年的努力。而《大秦賦》較之前作有新意的地方便在於將重點放在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故事上。滅國反倒成為水到渠成的事了。
這世上最高明的手段不是陰謀而是陽謀。戰國末期,最喜歡耍弄陰謀詭計的是韓國,但韓國的陰謀從來是害人害己。而秦國卻已不是張儀範雎的時代,需要靠一些坑蒙拐騙的伎倆來與六國周旋。相反,用的處處是陽謀。
陽謀者,處處都將自己的所作所為放到檯面上,所說的也都是事實,但卻不由得對方不上套。
《大秦賦》之所以花了那麼多時間刻畫列國的朝堂,秦國的朝堂,目的恰恰就是希望告訴觀眾,這些陽謀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以及為什麼列國越來越無力破這些謀劃。
就拿韓非出場後與秦國的幾場較量來看,就很能說明問題。
第一次,秦國想用新擬定的秦篆先於軍隊,推行文化一統,佔據文字書體上的主動權。這時正值韓非剛剛串聯趙魏齊燕等國準備再次合縱。於是李斯便提出用秦篆在商賈中的推行來破壞合縱。
在這場較量中,我們可以看到,秦王政只是提出了一個思路,秦國朝堂上下馬上就動員起來。
秦國的文臣武將分作兩撥。一撥以李斯、姚賈為首,奔向齊國。李斯作為秦篆設計的總編纂,以校友的身份到稷下學宮與天下士人論戰。上卿姚賈作為秦國的老牌外交官兼情報頭子,便開始策應李斯在齊國廟堂上展開活動,刺探情報,打點齊國丞相。
另一撥則是以桓齮等武將為首,繼續圍攻趙國。以頓弱為策應,深入趙韓兩國廟堂,煽動趙相郭開牽制公子佾,韓王安遷延韓非的腳步。而嬴政則居中調停,隨時應變局勢變化。
因此,當韓非等人總算擺脫本國的牽絆匆匆趕到臨淄時,李斯已經收復了稷下學宮的學子,讓秦篆得到了最高學府中知識精英的認可。韓非便先輸了一局。這說明什麼?
要知道,秦篆是秦國集合了六國的文化精英勘定設計的一種新字體,代表著秦國最高文化精英的集體智慧。稷下學宮作為戰國時代最有名的最高學府,是天下思想的淵藪,相當於是諸子百家學說的學術鑑定機構。秦篆能在稷下學宮等到認可,意味著得到了最高學術鑑定機構的背書,是對秦篆所代表的文化先進性的肯定。僅這一點,六國君主便無人想到,無人做到。
當然韓非畢竟是韓非,馬上拋開了秦篆本身之優劣,而希望從激起齊王對秦國的恐懼之心來達到促成合縱的目的。能抓到「恐懼」這種人性的黑暗點來痛擊,的確無愧於他對人性的深刻洞悉。
但韓非卻忘記了,人性中還有更大的原動力驅使著人們作出決定,那便是趨利避害,對利益的貪婪。特別是像齊國這樣以商貿為重的國家,商貿之利才是齊國的命門。
隨著李斯帶領秦國商人要斷絕與齊國的商貿往來,齊國丞相和大王徹底慌了。此時,任韓非說破天,都不如這些巨大的經濟壓力更令齊國廟堂心動。
由此說明,秦對六國的勝利不僅僅是兵強馬壯、強弓勁弩的勝利,更是經濟、政治、文化全方面的勝利。
在政治上,秦國君臣上下一心,配合得當。文臣武將各安其位,各盡其能,讓秦王的想法和命令如臂使指,到達每個臣下的心裡。若有一方出現紕漏,其餘各方會迅速彌補,從而讓整個謀劃環環相扣,讓對方無法招架。
而六國的朝堂上則要麼是君臣相互猜忌,要麼是大臣相互爭權,要麼是終日無所事事無所用心,總之就是一盤散沙。於是,像韓非這樣的能人,總處在孤立無援的狀態,即使識破計謀也是防不勝防。六國的廟堂漏洞太多,他一個人也堵不了那麼多搶眼。
在經濟上,秦國也是戰國末期最富庶的國家。呂不韋作為一個成功的大商人,在位當權的十數年間,所幹的也都是以商業思維與國牟利的大買賣。囤貨、囤貨、再囤貨,積累統一天下的資本。不管是擯棄鑄造還是文化教育,抑或是修渠鋪路,呂不韋都像一個精明的商人一樣精打細算著每一分錢的價值,不斷囤積足夠進行滅國大戰的各種軍需物資和生產生活物資。
嬴政雖罷了呂不韋的相,但心裡還是感謝呂不韋的。呂不韋走後,他不斷地鞏固著呂不韋打下的基礎,堅持秦國獎勵耕戰的國策,使得秦國國本穩固。
再看,各諸侯國,貴族斂財的斂財,田獵的田獵,享樂的享樂,搞陰謀詭計的搞陰謀詭計,就是沒有一個好好搞國民經濟。於是秦國通過商賈和軍事行動相結合,搞了個私鑄銅鐵的貿易戰,炒高列國的銅鐵價格,列國的貴族便紛紛上套,在銅鐵巨大的泡沫中大肆斂財狂歡。
老百姓看到連這些貴族老爺都去炒銅鐵了,自然上行下效,拋荒田畝跑去大煉銅鐵。列國竟然完全無法阻止這種行為。足見此時,列國廟堂對於人民的管理效力已經失控。只有秦國牢牢地將經濟命脈掌握在政府手中。
於是,當銅鐵泡沫破滅,人們才發現自己連溫飽都成問題,民心渙散也就在所難免。這時,耕者有其田的秦國便成了平民百姓的天堂。儘管到秦國去要受到秦國嚴刑峻法的約束,但比起餓死,這些又有什麼不能忍受呢?
政治、經濟、軍事全面碾壓,戰場廝殺與間諜戰、貿易戰配合得當,秦之陽謀得以橫行天下。韓非一人,內無韓國的朝堂的信任與支持,外無其他國襄助。看破秦國陽謀,卻無人支持響應。離間嬴政與姚賈,卻無人與之幫忙,幫其成事。於是,韓非即使有一雙洞悉人性的眼睛,也無法阻止秦滅六國的腳步。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大秦賦:韓非為間於秦,關鍵時刻出賣朋友,反走上了作死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