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兵家四聖,為何他鮮為人知?秦國雖戰將如雲,兵家卻只此一位

2021-01-08 聞聽古今

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兵家四聖,但大多數人都是只知其三不知其四,確實和兵聖孫武、亞聖吳起、計聖孫臏比起來,尉聖尉繚的名氣顯得微不足道,註定是選擇題四個選項中最與眾不同的那一個。即便有人聽說過,也是傳聞尉繚是兵仙韓信的師父,對其事跡卻鮮有耳聞。其實秦始皇能夠一統六國,除了王翦、王賁等名將的戰場用命,軍事家尉繚的功績更是舉世聞名。

一場戰役的勝利更多的取決於帶兵將領的精妙戰術,但一個國家的勝利則更多地取決於戰略的勝利。諸如劉邦數敗於項羽,然而堅持正確的戰略路線,逐步建立優勢,最終垓下一戰成功。而秦國經過數代努力,逐步建立了對東方六國的軍事優勢,在多次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但也曾因六國合縱而被迫退守函谷關。雖未傷元氣,但亦無所建樹。

秦始皇嬴政在平定嫪毐叛亂之後,一舉剷除嫪毐,呂不韋和趙姬,牢牢的把秦國的大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此時的秦國已然是最強的諸侯國,山東六國猶如案板上的魚肉,任由秦國宰割。但即便如此嬴政的統一大業還是會有很大的阻力,趙軍在李牧的帶領下戰力猶存,楚國地域遼闊,具有較強的戰略縱深,齊國底蘊深厚,不可小覷,燕、韓、魏亦有敢死之士,一旦嬴政開啟統一大業,六國合縱仍會將秦國陷入困局。然而自秦王滅韓以來,六國皆知難逃厄運,卻再無合縱之舉,這便是尉繚子的謀略。

尉繚說秦王曰: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尉繚一到秦國,就以智伯(晉國六卿之首,後被韓、趙、魏三家所滅)、夫差(春秋吳王,後為越王勾踐所殺)、閔王(戰國齊王,因燕、趙、魏、秦等聯合破齊而亡)舉例,直言三家強盛至極卻滅亡的原因,並向秦王制定了擾亂各國謀略的計策。

秦國雖不乏像王翦、李信、蒙武一樣身先士卒、勇冠三軍的將才,但缺少尉繚這樣滿腹韜略、運籌帷幄的軍事統帥。尉繚的出現讓秦王倍感歡喜,對其多加禮遇,每次見到他,總是表現得很謙卑。

王立群先生曾稱讚軍事家尉繚:戰略思想很先進,加快了秦統一六國的步伐,同時,誘使曾經的軍事強國——趙國自毀長城。

有人說尉繚子只不過提出來離間計罷了,沒有什麼值得吹捧的,但能讓六國權臣甘心為己所用,齊國更是不戰而降,這難道不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等謀略嗎?當然,尉繚的價值遠不止此,他寫過的一本巨著《尉繚子》,更是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先秦時期重要的軍事著作之一。該書既總結了秦國軍事經驗和法治建設經驗,更對秦國的軍事實踐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尉繚子》竹簡出土後我們注意到,秦國在對其他諸侯國作戰的過程中,使用的戰略和策略均是按照尉繚的軍事思想執行,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布陣形式,也同《尉繚子》所述軍陣形式相同。這說明,尉繚雖不曾帶兵親臨戰陣,卻在幕後謀劃著整個統一戰爭的決策活動。

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取得最終的勝利,孫武、吳起、孫臏雖名垂千古,但吳國早滅,魏國衰落、齊國請降,最終還是沒能保住國家的長久,尉繚子識天下大勢,輔佐秦始皇一掃六合,其軍事理論知識成為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是能夠在戰略上把握全局的真正兵家。

相關焦點

  • 秦國第一將:兵家四聖之一,能輕鬆滅六國,秦王為啥非要弄死他?
    秦國第一將,兵家四聖之一,能輕鬆滅六國,秦王為啥弄死他?說的是誰呢?就是秦昭王時期的白起。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當時堪稱秦國第一將,後世將其列為兵家四聖之一,在軍事方面有很高的歷史成就。白起自從領兵打仗,就屢立戰功。
  • 他是「兵家四聖」,一生未嘗一敗,死前一計讓殺他的人給自己陪葬
    古代能被列入「兵家四聖」的人有很多,因此也就產生了幾種不同的說法。比如,有些人認為「兵家四聖」是兵聖孫武、亞聖吳起、計聖孫臏、尉聖尉繚;也有人認為「兵家四聖」是兵聖孫武、謀聖鬼谷子、亞聖吳起、次聖孫臏。不過,幾乎在每一種說法裡,都有亞聖吳起的名字。
  • 「兵家四聖」中此人排第四 卻能和秦始皇平起平坐 他有何厲害之處
    「兵家四聖」中此人排第四 卻能和秦始皇平起平坐 他有何厲害之處前言: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勢力形成,諸侯間互相兼併,弱亡強存,頻繁而激烈的爭霸戰爭,促使人們開動腦筋,在競爭中謀生存,圖發展。因為戰亂年代,要以力取勝,以智取勝,更多的是用軍事統帥、軍事將領,所以兵家的著述比較多,兵家的觀點比較深刻,兵家的地位也最高。當時,有所謂「兵家四聖」的說法,公認的是孫武、吳起、孫臏和尉繚四人,對於前三位大家應該相當熟悉了,但是對於尉繚,可能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他有什麼厲害之處呢?尉繚,何許人也?
  • 兵家四聖候選者之幹的都不是人事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一說菏澤市定陶區)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為什麼我要說他幹的都不是人事呢,只因為他幹了三件事。第一,吳起出身豪門,家財萬貫,但是他為了當官找路子,通關係,可是呢沒找對方向結果吧破產了,當然啦破船也有三寸釘,再窮也窮不到那裡去。
  • 九流十家中為什麼沒有兵家?
    百家爭鳴奠定了此後千年的中華文化的基礎,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方技家等。其中儒、道、墨、法、兵和縱橫家是大宗,可流傳後世千年的九流十家中卻沒有兵家,這是為何?要弄明白這問題,我們要先了解」九流十家「的由來。
  • 兵家四聖之一,打遍天下無敵手,卻最終死於婦人之手
    留名青史的名將有很多,無論哪個朝代都有驚豔天下的名將,韓信就是這樣一位留名青史的天才。韓信的出身並不好,一介布衣,而且家貧,當不了官又不會經商,只能做一個無業游民。當他母親去世時,甚至連安葬的費用都沒有多少。但韓信性格豪放不拘一格,又好佩戴刀劍,一副英雄好漢的形象,當時有個亭長很欣賞他,經常留他在自己家裡吃飯。
  • 中國古代十大戰神,楊再興墊底,陳慶之上榜,第1位是兵家之祖
    郾城大捷中,楊再興單槍匹馬殺入敵陣,想活捉金兀朮,雖未能成功,但他殺敵數十,突圍而出;小商河之戰中,楊再興率三百嶽家軍衝入敵陣,驍勇無比,他共殺死敵人兩千有餘,刺死千戶長與百戶長等接近100人,最終因寡不敵眾,楊再興和三百嶽家軍全部戰死。9、三國無雙——呂布:漢末三國是一個烽煙瀰漫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猛將如雲的時代。
  • 兵家四聖候選者之百萬性命的背負者
    他不是像《羋月傳》中的一樣是羋月認下的「狼孩」弟弟,是一名義渠人。這是扯淡,他是一個平民。因為秦國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但也不是說一點關係也沒有,提拔他的是秦國的丞相魏冉,這位確實為羋月的弟弟。白起一生徵戰無數趙國接受上黨,為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點燃了導火索。
  • 兵家四聖候選者之得意忘形
    後來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這個大概就是韓信人生的第一個階段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
  • 孫子兵法篇:兵家睥睨縱橫之術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 用兵,是以詭詐為原則的。因而,「能」要使敵人看成「不能」,「用」要讓敵人看作「不用」。「近」要讓敵人看作「遠」,「遠」要讓敵人看作「近」。
  • 二戰最成功的蛙跳戰術,卻犯了兵家大忌,為什麼當時能成功
    然而,被許多人奉為經典的蛙跳戰術,實際上卻犯了兵家大忌!那這個戰術到底犯了那條兵家大忌?為什麼美軍就能使用成功呢? 蛙跳戰術只找軟柿子捏,前進的同時卻將自己的後背留給了強悍的敵人。如果強悍敵人順勢出擊,那執行蛙跳戰術的部隊,就會面臨被兩面夾擊困境。任何被兩面夾擊的部隊,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 千家縣級醫院或升級三甲,基層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而伴隨著縣域市場未來診療人次增長,藥品、醫械銷售放量的趨勢,藥企必然需要打響基層份額的爭奪戰,在這其中慢病藥物、器械等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下沉之路廣東威爾醫院聯合醫生集團創始人兼 CEO 林子洪則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現階段各縣級醫院因為其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人口數量、所處地域等多方面原因,人流差異很大,解決患者人流問題是發展縣級醫院的核心。
  • 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為何在中途島大敗?山本犯了一個兵家大忌
    第十驅逐艦分隊司令阿部俊雄海軍大佐的旗艦「風雲號」靠在航母旁邊,協助滅火,並為艱苦奮戰的艦員提供食物和飲水,「夕雲號」驅逐艦則在旁警戒。 最後,眼看回天無力,山口通過「風雲」號驅逐艦向南雲報告,他已下令棄艦。6月5日2時30分,山口對集合在甲板上的大約八百名艦員最後訓話:「我身為航母戰隊司令官,對『飛龍號』和『蒼龍號』的損失負全部責任。
  • 兒歌早教賽道兵家必爭,其背後原因值得思考
    對於啟蒙賽道而言,為何兒歌早教賽道備受歡迎?其商業模式是如何發展的?兒歌早教賽道兵家必爭兒歌早教賽道作為啟蒙教育的細分領域,一直不缺乏競爭者。作為早教行業的流量入口,兒歌早教類APP被市場看做兵家必爭之地。據2019年11月易觀數據顯示,月活量排在前10的分別是兒歌多多、掌通家園、小伴龍、智慧樹、兒歌點點、寶寶巴士兒歌、貝瓦兒歌、寶寶超市、貝樂虎兒歌、寶寶巴士遊樂園。
  • 魏冉為何能穩坐秦國第一執政的交椅數十年?只因他做了這些事
    魏冉與秦武王駕崩魏冉,亦作魏厓、魏焻,是秦宣太后羋月異父同母的弟弟,秦昭襄王之舅。魏冉一介外戚,出身卑微,卻能在軍功為王的秦國官至相國,最後還得到太史公司馬遷「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鄉稽首者,穰侯之功也」的讚譽,他的死太史公也是表示惋惜,但並不意外,認為這是異國寄居的臣子註定的結局啊。
  • 從兵家始祖到仙家道士,哪個是你心中的姜子牙?
    &nbsp&nbsp&nbsp&nbsp姜子牙:從兵家始祖,到仙家道士&nbsp&nbsp&nbsp&nbsp姜子牙是中國神話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個人,眾神都得聽命於他。他也是中國傳統典籍中極其重要的一個人,不但貫穿了上古典籍四書五經,還貫穿了近古評話小說。
  • 鬼谷子的智慧神鬼莫測,為什麼他四個徒弟,命運卻都很悲慘
    但是卻也是因為他當過六國的宰相,所以大家都不相信他,而最終他也是因為被當成了間諜,被人刺死。張儀幫助秦惠王獲得了巴蜀,騙死了楚國的國君楚懷王。可是當秦惠王去世,秦武王繼位以後,張儀卻遭到了驅逐,東躲西藏,客死他鄉。
  • 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不滅趙國?不是秦國不想,而是秦國做不到
    這場戰役的結果是秦國獲得了最後,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但是儘管秦國在長平之戰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趙國還是存活了許久才被秦國滅了。那麼秦國在獲得長平之戰勝利的情況下,又有白起這樣的當世名將,為何不一鼓作氣滅了趙國呢?
  • 他是平平無奇的「成語小王子」
    要說「推陳出新」這個成語的出處,就不得不提到西漢開國功臣、兵家四聖之一的韓信大將軍了。成語故事雖然韓信如今被奉為「兵仙」、「神帥」,早年的韓信可是一個相當不起眼的小角色。年輕時的韓信既沒當官,也不善經商,常常依靠別人的周濟才得以度日。甚至還被屠夫用「胯下之辱」羞辱,他深知自己處於弱勢,只好忍了下來。
  • 《大秦賦》秦國第一個滅韓,韓亡4年後,秦始皇為何要韓王洩憤?
    例如當年秦、趙「長平之戰」就是因為秦國出兵攻打韓國上黨引起的。二、三起三落的心情公元前238年,韓桓惠王(名然)去世,他的兒子安繼位,史稱韓王安。韓王安是一個心有不甘,但又十分無奈君主。韓王安為太子時,對其父韓桓惠王的無所作為十分不滿,等他自己當了韓王,終於理解了父親的無奈。當時,秦王嬴政野心勃勃,勢在蕩平六國,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