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兵家四聖,但大多數人都是只知其三不知其四,確實和兵聖孫武、亞聖吳起、計聖孫臏比起來,尉聖尉繚的名氣顯得微不足道,註定是選擇題四個選項中最與眾不同的那一個。即便有人聽說過,也是傳聞尉繚是兵仙韓信的師父,對其事跡卻鮮有耳聞。其實秦始皇能夠一統六國,除了王翦、王賁等名將的戰場用命,軍事家尉繚的功績更是舉世聞名。
一場戰役的勝利更多的取決於帶兵將領的精妙戰術,但一個國家的勝利則更多地取決於戰略的勝利。諸如劉邦數敗於項羽,然而堅持正確的戰略路線,逐步建立優勢,最終垓下一戰成功。而秦國經過數代努力,逐步建立了對東方六國的軍事優勢,在多次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但也曾因六國合縱而被迫退守函谷關。雖未傷元氣,但亦無所建樹。
秦始皇嬴政在平定嫪毐叛亂之後,一舉剷除嫪毐,呂不韋和趙姬,牢牢的把秦國的大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此時的秦國已然是最強的諸侯國,山東六國猶如案板上的魚肉,任由秦國宰割。但即便如此嬴政的統一大業還是會有很大的阻力,趙軍在李牧的帶領下戰力猶存,楚國地域遼闊,具有較強的戰略縱深,齊國底蘊深厚,不可小覷,燕、韓、魏亦有敢死之士,一旦嬴政開啟統一大業,六國合縱仍會將秦國陷入困局。然而自秦王滅韓以來,六國皆知難逃厄運,卻再無合縱之舉,這便是尉繚子的謀略。
尉繚說秦王曰: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尉繚一到秦國,就以智伯(晉國六卿之首,後被韓、趙、魏三家所滅)、夫差(春秋吳王,後為越王勾踐所殺)、閔王(戰國齊王,因燕、趙、魏、秦等聯合破齊而亡)舉例,直言三家強盛至極卻滅亡的原因,並向秦王制定了擾亂各國謀略的計策。
秦國雖不乏像王翦、李信、蒙武一樣身先士卒、勇冠三軍的將才,但缺少尉繚這樣滿腹韜略、運籌帷幄的軍事統帥。尉繚的出現讓秦王倍感歡喜,對其多加禮遇,每次見到他,總是表現得很謙卑。
王立群先生曾稱讚軍事家尉繚:戰略思想很先進,加快了秦統一六國的步伐,同時,誘使曾經的軍事強國——趙國自毀長城。
有人說尉繚子只不過提出來離間計罷了,沒有什麼值得吹捧的,但能讓六國權臣甘心為己所用,齊國更是不戰而降,這難道不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等謀略嗎?當然,尉繚的價值遠不止此,他寫過的一本巨著《尉繚子》,更是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先秦時期重要的軍事著作之一。該書既總結了秦國軍事經驗和法治建設經驗,更對秦國的軍事實踐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尉繚子》竹簡出土後我們注意到,秦國在對其他諸侯國作戰的過程中,使用的戰略和策略均是按照尉繚的軍事思想執行,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布陣形式,也同《尉繚子》所述軍陣形式相同。這說明,尉繚雖不曾帶兵親臨戰陣,卻在幕後謀劃著整個統一戰爭的決策活動。
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取得最終的勝利,孫武、吳起、孫臏雖名垂千古,但吳國早滅,魏國衰落、齊國請降,最終還是沒能保住國家的長久,尉繚子識天下大勢,輔佐秦始皇一掃六合,其軍事理論知識成為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是能夠在戰略上把握全局的真正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