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俗話說,好人以德,小人以敬。那敵人呢,則用之以兵法。和敵人對陣,乃是生死存亡之道,勝,則生。敗,則亡。不能夠不去對這些事情有所察覺。
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了解兵法之妙,了解兵家對對於人性的理解與運用。
【文】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
用兵,是以詭詐為原則的。因而,「能」要使敵人看成「不能」,「用」要讓敵人看作「不用」。「近」要讓敵人看作「遠」,「遠」要讓敵人看作「近」。敵人貪利,就誘之以利而消滅它;敵人混亂,就抓緊時機立刻消滅它;敵人實力雄厚,則須時刻戒備它;敵人精銳強大,就要注意避開它的鋒芒;敵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敵人小心謹慎,穩紮穩打,就設法使它驕傲起來;敵若休整良好,就設法使之勞頓;敵人內部和睦,就離間其關係。在敵人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進攻,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出擊。這些,是軍事家用兵之佳妙奧秘,是不可事先規定或說明的。
【釋】
兵家講的詭道,乃是應和孫子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說法,孫子明確表述了戰爭中雙方信息了解的重要性。而詭道,則是要讓敵人不能了解你的信息和心思。包括在教父等電影中也表示:「不要讓別人知道你的想法。」這在職場和人際交往中,也能夠體現出來。太容易讓別人看出想法的人往往代表著稚嫩,幼稚,小孩子氣。而那種看不出想法的人,則會被人們高看一眼,交往中也更加熱情。這就是保護自己信息的重要性。
【文】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
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會勝利的,是因為具備的致勝條件多;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不能勝利的,是具備的致勝條件少。具備致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勝,何況一個致勝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從這些對比分析來看,勝負的情形就得出來了!
【釋】
此為計劃的重要性,信息收集夠後,就要明確計劃的重要性,各種致勝條件,致敗條件,要一一考慮清楚,有些人還未開打,便已知道戰爭的結果,就是因為事前已然將勝負結果通過雙方的勝敗條件考慮清楚了。所以,做大事之前明確計劃,則基本可以知其勝敗,然後根據勝敗,來調整計劃。
【文】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譯】
所以,用兵作戰以勝任裕如,舉兵必克為貴,不主張力不從心,僵持消耗。深知用兵之法的將帥,是民眾命運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的守護者啊!
【釋】
此句講的是資源的重要性,用兵應重視資源,也不一定就打一場仗就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故而有時候該不該傾盡所有資源打一場勝仗也是需要考慮的。
【文】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譯】
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謀略勝敵,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勝敵,再其次是通過野戰交兵勝敵,最下等的是攻城。
【釋】
上兵伐謀,並不是說要以陰謀詭計取勝,而是要取謀者之大:謀兵,謀國,謀天下。諸葛亮的隆中之對,魯肅的據長江之險以極之,毛階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都是國士之策,這種策略乃是以天下為棋盤去做經略之事,並且對國家有著深遠廣大的影響,故而上之。其次伐交,伐交乃是縱橫之策,蘇秦合縱六國抵抗強秦,配六國相印,此乃伐交之策。以外勢影響內事,通過對外合作達到保全自身,或吞併不能吞併的實力。一人之力終是有限,若能聯合眾人,則必會成事,此伐交之勝。然而伐交要聯合眾人,則勝利果實也要分潤眾人,故而變數太多,乃是中策。其下攻城,攻城者,是最不好的策略,不單指攻城,還有強攻,消耗戰等。為何是下策,因為太耗時間,太費精力且容易生出變故,都是下策的缺點。
【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譯】
孫子說:古代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處於不可戰勝的地位,然後等待敵人能被我戰勝的時機。做到不可戰勝,關鍵在於自己創造充分的條件;可以戰勝敵人,關鍵在於敵人出現可乘之隙。因而,善於作戰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戰勝,不能使敵人一定被我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測,但不可強求。
【釋】
兵家的遠見:先要讓自己不可戰勝。然後再找敵人的敗機。通過各種條件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不會生出意外和變化,再找敵人敗機,則戰爭勝利可見。然而事情也不一定如我所願,能做到自己不可戰勝,也不一定就能找到敵人的敗機,所以孫子說勝利不可強求。強求則是把自己的敗機漏給別人,別人為何沒有敗機,也可能別人創造了條件讓自己不可戰勝,同時也在尋找我方的敗機,故而我方若強求勝利,則是敗機顯露他人,失敗也就可預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