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篇:兵家睥睨縱橫之術

2021-01-08 騰訊網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俗話說,好人以德,小人以敬。那敵人呢,則用之以兵法。和敵人對陣,乃是生死存亡之道,勝,則生。敗,則亡。不能夠不去對這些事情有所察覺。

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了解兵法之妙,了解兵家對對於人性的理解與運用。

【文】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

用兵,是以詭詐為原則的。因而,「能」要使敵人看成「不能」,「用」要讓敵人看作「不用」。「近」要讓敵人看作「遠」,「遠」要讓敵人看作「近」。敵人貪利,就誘之以利而消滅它;敵人混亂,就抓緊時機立刻消滅它;敵人實力雄厚,則須時刻戒備它;敵人精銳強大,就要注意避開它的鋒芒;敵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敵人小心謹慎,穩紮穩打,就設法使它驕傲起來;敵若休整良好,就設法使之勞頓;敵人內部和睦,就離間其關係。在敵人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進攻,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出擊。這些,是軍事家用兵之佳妙奧秘,是不可事先規定或說明的。

【釋】

兵家講的詭道,乃是應和孫子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說法,孫子明確表述了戰爭中雙方信息了解的重要性。而詭道,則是要讓敵人不能了解你的信息和心思。包括在教父等電影中也表示:「不要讓別人知道你的想法。」這在職場和人際交往中,也能夠體現出來。太容易讓別人看出想法的人往往代表著稚嫩,幼稚,小孩子氣。而那種看不出想法的人,則會被人們高看一眼,交往中也更加熱情。這就是保護自己信息的重要性。

【文】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

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會勝利的,是因為具備的致勝條件多;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不能勝利的,是具備的致勝條件少。具備致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勝,何況一個致勝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從這些對比分析來看,勝負的情形就得出來了!

【釋】

此為計劃的重要性,信息收集夠後,就要明確計劃的重要性,各種致勝條件,致敗條件,要一一考慮清楚,有些人還未開打,便已知道戰爭的結果,就是因為事前已然將勝負結果通過雙方的勝敗條件考慮清楚了。所以,做大事之前明確計劃,則基本可以知其勝敗,然後根據勝敗,來調整計劃。

【文】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譯】

所以,用兵作戰以勝任裕如,舉兵必克為貴,不主張力不從心,僵持消耗。深知用兵之法的將帥,是民眾命運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的守護者啊!

【釋】

此句講的是資源的重要性,用兵應重視資源,也不一定就打一場仗就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故而有時候該不該傾盡所有資源打一場勝仗也是需要考慮的。

【文】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譯】

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謀略勝敵,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勝敵,再其次是通過野戰交兵勝敵,最下等的是攻城。

【釋】

上兵伐謀,並不是說要以陰謀詭計取勝,而是要取謀者之大:謀兵,謀國,謀天下。諸葛亮的隆中之對,魯肅的據長江之險以極之,毛階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都是國士之策,這種策略乃是以天下為棋盤去做經略之事,並且對國家有著深遠廣大的影響,故而上之。其次伐交,伐交乃是縱橫之策,蘇秦合縱六國抵抗強秦,配六國相印,此乃伐交之策。以外勢影響內事,通過對外合作達到保全自身,或吞併不能吞併的實力。一人之力終是有限,若能聯合眾人,則必會成事,此伐交之勝。然而伐交要聯合眾人,則勝利果實也要分潤眾人,故而變數太多,乃是中策。其下攻城,攻城者,是最不好的策略,不單指攻城,還有強攻,消耗戰等。為何是下策,因為太耗時間,太費精力且容易生出變故,都是下策的缺點。

【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譯】

孫子說:古代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處於不可戰勝的地位,然後等待敵人能被我戰勝的時機。做到不可戰勝,關鍵在於自己創造充分的條件;可以戰勝敵人,關鍵在於敵人出現可乘之隙。因而,善於作戰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戰勝,不能使敵人一定被我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測,但不可強求。

【釋】

兵家的遠見:先要讓自己不可戰勝。然後再找敵人的敗機。通過各種條件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不會生出意外和變化,再找敵人敗機,則戰爭勝利可見。然而事情也不一定如我所願,能做到自己不可戰勝,也不一定就能找到敵人的敗機,所以孫子說勝利不可強求。強求則是把自己的敗機漏給別人,別人為何沒有敗機,也可能別人創造了條件讓自己不可戰勝,同時也在尋找我方的敗機,故而我方若強求勝利,則是敗機顯露他人,失敗也就可預測了。

相關焦點

  • 「溪谷歸樸」品味《孫子兵法》:修道而保法——強軍之道
    以下是「善用兵者」的例子(說的都是,如何守正,常規的兵法)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孫子兵法 作戰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孫子兵法 謀攻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 九流十家中為什麼沒有兵家?
    百家爭鳴奠定了此後千年的中華文化的基礎,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方技家等。其中儒、道、墨、法、兵和縱橫家是大宗,可流傳後世千年的九流十家中卻沒有兵家,這是為何?要弄明白這問題,我們要先了解」九流十家「的由來。
  • 《孫子兵法》九句精髓,句句經典入骨,一生必讀
    《孫子兵法》九句精髓,句句經典入骨,一生必讀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最善於用兵者在於以智謀取得全局勝利而非以戰爭取勝,戰爭是不得已為之的最下策。可以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孫子兵法》中的最理想的戰略追求;在現在軍事教科書中,「不戰而屈人之兵」也被奉為上策。二、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察:考察,研究。
  • 明德書院:學習鬼谷子縱橫之術 修習內聖外王之道
    中國鬼谷子研究院院長、先秦史學會理事蘭彥嶺老師分享的《鬼谷子領袖絕學》,有助於企業家學習千古奇人鬼谷子的智謀韜略,明晰道與術,修習內聖外王之道,提升領袖魅力。領悟取與予的奧秘,學習現代企業管理的國學商道智慧。
  • 兵家四聖候選者之幹的都不是人事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一說菏澤市定陶區)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為什麼我要說他幹的都不是人事呢,只因為他幹了三件事。第一,吳起出身豪門,家財萬貫,但是他為了當官找路子,通關係,可是呢沒找對方向結果吧破產了,當然啦破船也有三寸釘,再窮也窮不到那裡去。
  • 陰陽者,縱橫之術也,他看得懂人心也敢與天下英雄爭一場勝利
    鬼谷子的人生經歷可謂是真的開了掛了,徒弟個個有出息,自己知天文地理五行八卦不說,連謀略和對人心的掌控也是應用自如,他的人生智慧裡,第一篇縱橫陰陽術更是我們國家談到心理學方面的第一本書。他的另一個徒弟出谷後,根據自己師兄的合縱之術提出了連橫的辦法,這個時候蘇秦已經是六國宰相深得人心了,這個弟子張儀還是白身,但他先去了秦國見了秦孝公,向他講述了怎麼攻破六國聯盟的辦法,然後又去六國,巧舌如簧的讓那些國家慢慢的親近秦國。要知道,這就相當於讓六國的那這個掌權者相信搶了自己錢財的人。可是架不住人家的謀略啊,最後成了,六國開始相信秦國,並漸漸的親近起秦國了。
  • 理解孫子兵法這八句話,悟透人生,從容面對人生波瀾!
    你認為孫子兵法只是兵家才能用到的嗎?如果你這麼理解,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部書不僅僅在行軍打仗中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其實他給我們的人生也是有非常大的幫助和啟迪的。裡面有很多的東西,還可以靈活的運用在我們的為人處事當中,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繫交叉而成的,很多典籍之中的道理在不同的方面都有相通之處,所以說今天我們就研究一下孫子兵法的做人大智慧,讓我們深刻透徹的去了解一下,來幫助我們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從容面對人生的波瀾。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 「兵家四聖」中此人排第四 卻能和秦始皇平起平坐 他有何厲害之處
    「兵家四聖」中此人排第四 卻能和秦始皇平起平坐 他有何厲害之處前言: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勢力形成,諸侯間互相兼併,弱亡強存,頻繁而激烈的爭霸戰爭,促使人們開動腦筋,在競爭中謀生存,圖發展。因為戰亂年代,要以力取勝,以智取勝,更多的是用軍事統帥、軍事將領,所以兵家的著述比較多,兵家的觀點比較深刻,兵家的地位也最高。當時,有所謂「兵家四聖」的說法,公認的是孫武、吳起、孫臏和尉繚四人,對於前三位大家應該相當熟悉了,但是對於尉繚,可能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他有什麼厲害之處呢?尉繚,何許人也?
  • 《孫子兵法》:職場就是「戰場」,讀懂這8句話,讓下屬心服口服
    自古常說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由此可見「兵」的厲害之處。提到兵,一本書是繞不過去的。《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很多人會問,2000多年前的《孫子兵法》,在現代還有用嗎?《孫子兵法》是西點軍校的必讀書目,每個美軍指揮官都必須人手一本的軍事聖經。《孫子兵法》是對春秋時期蜂擁而起的諸侯戰爭的總結之大成者。在記錄春秋的部分裡,短短242年的歷史中就發生了483次戰役,更不用說整個春秋時期了。
  • 牧野之戰中的孫子兵法·計篇——五事七計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此乃五事者,將不聞則勝負不測。又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此乃七計也,觀此則勝負可見也。商朝末期,紂王荒淫無道,殘忍暴虐。
  • 法國人稱將士讀《孫子兵法》有助於國力強盛
    有的評論認為:「《孫子兵法》涵蓋了色諾芬、波裡比阿和薩克森所描述的戰爭藝術的要素。如果法國的將士都能研讀這部偉大的兵法,這將有助於國家的強盛。」《孫子兵法》的西傳資料也跟其他經典西傳一樣,頗零散,據湘版漢英《孫子兵法》的校注者張和聲介紹,格裡菲斯所撰之「西方語言中的《孫子》」比較全面,據此我們大致可以理清其西行脈絡。《孫子兵法》最早傳入西方是在1772年,譯者是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阿米歐神父,迻譯中國兵書是他除傳教之外所從事的主要工作,並且這還是在法王路易十五的國務大臣伯林的授意下進行的。
  • 【孫子兵法與迷男方法】以迂為直
  • 淺談《鬼谷子》:縱橫之術
    戰國時期楚國人,因隱居雲夢山鬼谷,故稱為鬼谷先生,是縱橫學派的創始人。他卻隱居世外,不為人知。以致後世不但無法考證其詳細信息,甚至連有無此人都不能確定。傳說中,他是縱橫家張儀和蘇秦的老師,也有說他是軍事家孫臏和龐涓的老師。不管哪一種說法,都為他增加了一份神秘色彩。《鬼谷子》,又名《捭闔策》,相傳為鬼谷子及其弟子撰著而成。
  • 熟讀《孫子兵法》的精英律師,真的好可怕!
    01不打無準備之仗《孫子兵法·計篇》: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1938年5月,毛主席在抗大做《論持久戰》演講:優勢而無準備,不是真正的優勢,也沒有主動。懂得這一點,劣勢而有準備之軍,常可對敵舉行不意的攻勢,把優勢者打敗。
  • 學習我國《孫子兵法》的武田信玄,成為日本戰國一代「軍神」
    武田信玄因任甲斐守,並且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被稱為"甲斐之虎"。有"戰國第一名將"之稱,也被譽為"戰國第一兵法家"。信玄做了大名之後,遇到了一個強大的對手——特別強調武德義禮、律已非常嚴格的上杉謙信。上杉謙信特別注重武德,強調忠孝節義,對於武田信玄放逐親生父親的行為十分不齒。
  • 巧舌如簧走天下,掌握縱橫之術的冤家,如何在亂世中設局與破局?
    【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古之縱橫家,今之外交家,就是在這種夾縫之中斡旋,一人當千軍萬馬,雖不是決策者,也在用另一種方式影響著棋盤,縱橫家的設局與破局,全在於一豎一橫的奧秘。」中國古代歷史中,思想信馬由韁,不羈發展的時代多有之,比如先秦諸子百家,單單儒道墨之學說就已經璀璨如焰火,照黑夜之將明了,更不要說陰陽縱橫這些浩繁的流派了。再說魏晉南北朝,被譽為風氣最美,氣節傳而不息,竹林七賢,莫不瀟灑雋逸,飲濁酒而忘乎所以,灑脫自在。所以常有人疑問道,怎就亂世之中頗有思想狂放之局面,而宇內平定之時,卻少有百家爭鳴之盛景?
  • 古代史:秦國張儀的縱橫之術
    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其中有《戰國縱橫家書》,存有二十七章,共一萬一千餘字。其中十一章的內容皆見於現行的《戰國策》和《史記》。另外十六章是佚文。記載蘇秦的內容有十五章之多,從中可知蘇秦的活動比張儀晚,張儀死後才見蘇秦的活動。馬陵之戰後一年(前341),魏國受到齊、秦、趙三國的夾擊。五月,齊國田珊率齊、宋兩國軍攻魏國東,平陽(今河南滑縣東南)。
  • 他師從鬼谷子,精通縱橫之術,輔佐秦王破六國合縱讓他留名於世!
    他師從鬼谷子,精通縱橫之術,輔佐秦王破六國合縱讓他留名於世!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有蘇秦佩戴六國相印,合縱連橫,一起遊說六國對抗秦國,使得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的故事。大家是否知道另外一個,、和蘇秦同樣高明的縱橫家和謀略家,他用他的連橫之術破解了蘇秦的合縱之術,而這也是合縱連橫的由來。而這個人就是同樣在戰國時期十分有名的謀略家和縱橫家張儀。提到張儀,相信大家一定都不會陌生,他和蘇秦兩位縱橫家一起,在戰國時期留下了燦爛光輝的事跡,被人們所銘記,而今天就為大家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張儀。
  • 愛玩「孫子兵法」的貓
    有人說,貓的智商相當於兩三歲的孩子,不知道說這話的人有什麼依據,我和我們家貓咪長期相處的體驗,貓的智商絕對遠遠超出孩子智商,聰明得簡直可以說是「狡猾」,它甚至經常跟我玩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