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秦國張儀的縱橫之術

2021-01-16 無需提醒得自覺

戰國時期,各大國紛爭,攻戰不止。魏、趙、韓、齊、秦、楚、燕形成「戰國七雄」。在激烈的鬥爭中,由於形勢發展的需要,在外交和軍事活動中就產生了「合縱」與「連橫」。據《韓非子·五蠹》中的解釋:「從(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衡(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這是一些遊說之士,研究形勢的變化,奔走於各國之間開展的外交和軍事活動。

各國間的矛盾鬥爭也很複雜,加以形勢變化多端,故「合縱」、「連橫」也不穩定,「朝秦暮楚」亦是常有。縱橫家主要是鼓吹合縱、連橫的活動可以「從(縱)成必霸,橫成必王」。過去有關「合縱」、「連橫」的記述,多以蘇秦和張儀同時在七大國中棄走遊說,兩人主張針鋒相對,把有的事說成是蘇秦的。

司馬遷曾表示懷疑。其後學者也多有疑意。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其中有《戰國縱橫家書》,存有二十七章,共一萬一千餘字。其中十一章的內容皆見於現行的《戰國策》和《史記》。另外十六章是佚文。記載蘇秦的內容有十五章之多,從中可知蘇秦的活動比張儀晚,張儀死後才見蘇秦的活動。

馬陵之戰後一年(前341),魏國受到齊、秦、趙三國的夾擊。五月,齊國田珊率齊、宋兩國軍攻魏國東,平陽(今河南滑縣東南)。九月,秦國商鞅率軍攻魏西酈。十月,趙軍攻魏北酃。第二年秦商鞅攻魏誘擒魏公子印,魏割讓部分河西之地與秦國。其後三年秦、趙又相繼攻魏。雖未根本削弱魏國實力,但使魏處於困境。

是時惠施為相,魏惠王召惠施說;「夫齊,寡人之仇也,怨之至死不忘。國雖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惠施回答:「不可。臣聞之,王者得度(法度),而者知計。今王所以告臣者,疏(忽略)於度而遠於計,王固先屬怨於趙(桂陵之戰因齊救趙而起),而後與齊戰,今戰不勝,國無守戰之備,王又欲悉起而攻齊,此非臣之所謂也。王若欲報齊乎,則不如變服折節而朝齊。楚王必怒矣!王遊人而合其鬥,則楚必伐齊,以休楚而伐罷齊,則必為楚擒矣。是王以楚毀齊也。」

惠施根據當時形勢,勸魏惠王暫時妥協,不穿王服屈節去朝見齊威王。魏惠王認為惠施之計很好,便通過齊相田嬰的關係,於齊威王二十三年即魏惠王后元年(前334),率領韓昭侯和諸小國國君到齊國的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齊相田嬰,魏相惠施一同參加朝見禮。魏、韓及小國國君尊齊威王為王,齊國也承認魏惠王為王(魏早在逢澤之會時自稱為王)。此即「徐州相王」。齊國雖與魏國互相稱王,但實際上勢力已超過魏國。

齊、魏「徐州相王」,大有分霸之勢,楚、趙、秦當然不能坐視。就是魏王不派人去遊說楚國,使「合其鬥」,楚國也會伐齊。次年(前333),楚伐齊國圍徐州,敗齊將申縛。趙國亦攻魏的黃城(今河南內黃西北),未攻下,就在漳、溢(今溢陽河)間築長城以防齊、魏。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因秦起用了魏國陰晉(今陝西華縣東)人公孫行(犀首)為大良造。魏在是年獻陰晉與秦求和,秦改名為寧秦。

一年後,秦公孫行又攻魏,俘魏將龍賈,斬首八萬。逼魏獻河西其餘之地。秦惠文王九年(前329),遊說之士、縱橫學家張儀到秦國。公孫衍又離開秦國到魏國,魏國用以為將。次年,秦國設置國相,用張儀為相。張儀,魏國人,事鬼谷子學縱橫之術。學成遊說各國,曾在楚國與楚相飲酒,楚國丟失璧玉,門下人說「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壁」。並將他痛打後驅逐,遂西入秦。

與孟子同時的縱橫家景春說:「公孫術、張儀豈不成大夫哉(難道不是個真正的大夫嗎)?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安靜後而天下罷兵息戰)。」可見這些縱橫家在當時所起的作用。齊威王三十四年(前323),張儀會齊、楚大臣於齧桑(今江蘇沛縣西南),企圖結束齊、楚敵對,以此向魏施加壓カ,推行連橫之策,有利於秦向東發展。與此同時,公孫行遊說了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以對抗秦國,這就是公孫衍推行的合縱之策。

但是齊國藉口中山國小,反對中山稱王,企圖使魏、韓、趙與齊結盟,中山只依附於齊。這樣齊國就可成東方各國的盟主,如此齧桑之會自然失敗。張儀因聯齊、楚失敗,被秦惠文王罷相,他就到魏國。魏惠王因惠施聯齊之事未成,將他驅逐,改任張儀為魏相。張儀勸魏惠王事秦,惠王不聽。齊國首先反對張儀連橫之策,支持公孫衍的合縱,並積極活動,使齊、楚、趙、韓、燕五國聯合反對張儀的連橫。

齊宣王元年(前319),五國支持公孫衍作了魏相,張儀被逐,又回到秦國。於是齊、楚、魏、趙韓、燕六國合縱形成。是年,魏惠王死,子嗣繼位,即魏襄王。次年(前318),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國,共推舉楚懷王為縱約長,秦出兵與五國聯軍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交戰,結果秦敗五國聯軍。第二年(前317),秦軍又與魏、趙、韓戰於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秦敗三晉之軍,俘韓將鯁、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公子奐,斬首八萬。六國縱約也就解散。

相關焦點

  • 他師從鬼谷子,精通縱橫之術,輔佐秦王破六國合縱讓他留名於世!
    他師從鬼谷子,精通縱橫之術,輔佐秦王破六國合縱讓他留名於世!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有蘇秦佩戴六國相印,合縱連橫,一起遊說六國對抗秦國,使得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的故事。大家是否知道另外一個,、和蘇秦同樣高明的縱橫家和謀略家,他用他的連橫之術破解了蘇秦的合縱之術,而這也是合縱連橫的由來。而這個人就是同樣在戰國時期十分有名的謀略家和縱橫家張儀。提到張儀,相信大家一定都不會陌生,他和蘇秦兩位縱橫家一起,在戰國時期留下了燦爛光輝的事跡,被人們所銘記,而今天就為大家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張儀。
  • 巧舌如簧走天下,掌握縱橫之術的冤家,如何在亂世中設局與破局?
    中國古代歷史中,思想信馬由韁,不羈發展的時代多有之,比如先秦諸子百家,單單儒道墨之學說就已經璀璨如焰火,照黑夜之將明了,更不要說陰陽縱橫這些浩繁的流派了。再說魏晉南北朝,被譽為風氣最美,氣節傳而不息,竹林七賢,莫不瀟灑雋逸,飲濁酒而忘乎所以,灑脫自在。所以常有人疑問道,怎就亂世之中頗有思想狂放之局面,而宇內平定之時,卻少有百家爭鳴之盛景?
  • 鬼谷子門下弟子 縱橫之術專家--張儀
    秦王主內政,樗里子就上戰場,給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一位流浪漢或者叫逃犯--張儀,從楚國逃亡到秦國。憑著三寸之舌謀到了一個職位。工作來之不易啊,張儀兢兢業業的上崗了。張儀特別的尊重樗里子,事事以樗里子為尊,有一次,秦國要出使楚國,那時,楚國經楚威王多年經營,是國土廣闊,物產豐富的大國。在去與楚國邦交的大事上,樗里子被張儀一再的推舉為使。
  • 陰陽者,縱橫之術也,他看得懂人心也敢與天下英雄爭一場勝利
    鬼谷子的人生經歷可謂是真的開了掛了,徒弟個個有出息,自己知天文地理五行八卦不說,連謀略和對人心的掌控也是應用自如,他的人生智慧裡,第一篇縱橫陰陽術更是我們國家談到心理學方面的第一本書。他的徒弟蘇秦就是憑藉這個得到了六國諸侯的信任,一個一文不名的人,遊說六國,讓見多識廣的六國諸侯都相信了他的謀略,進而合縱六國來抵抗秦國,最後成了六國的宰相,出入六國的宮廷。當時那個年代六國之間個個都是有利益糾葛的,可他愣是讓六國的諸侯加上大臣沒一個懷疑他的。這些可都是他的師父鬼谷子的功勞啊!
  • 張儀:簡直「賴皮」,如此油嘴滑舌的人最終落得何等下場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李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有著這樣三位位極人臣的相國,人們常常拿他們放在一起做對比,他們分別是商鞅、張儀和範雎。
  • 大秦第一外交官張儀太牛了!這才是外交
    有人說:他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他以三寸不爛之舌,曉之以情、誘之以利、威之以力,馳騁縱橫於大國邦交。嬉笑怒罵舉重若輕。戰國風雲便在這個文弱書生的談笑中,翻手成雲,覆手化雨。讓變法後的秦國在犬牙交錯的戰國時代,強國拓土,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根基。他就是"連橫"外交策略的創始人,大秦第一外交官——張儀。
  • 羋月傳:張儀為何要幫助鄭袖,割掉魏美人的鼻子?
    《羋月傳》中,要問聰明才智莫屬於羋月了,但是要論計策謀論,當屬張儀,羋月與張儀的結合,才使得羋月最終能登上權力的制高點。在歷史上張儀這個人物確實存在,他與蘇秦都是鬼谷子的高徒,張儀在鬼谷子門下學習過縱橫之術,在秦國擔任秦相期間,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諸國,離間各諸侯活動,努力破解齊楚聯盟,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張儀素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好評,可見張儀在當時能力非凡。
  • 《羋月傳》中舌燦蓮花的張儀,在真實歷史上其實更厲害
    戰國時代群雄逐鹿,縱橫家們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四處遊說,可謂「一口傾國」,這其中最顯要的人物當屬主張「連橫」的張儀。「縱」與「橫」的來歷,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秦國位於西方,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位於其東。
  • 商鞅、張儀、白起三人的命運為何不同?
    張儀這個人按照太史公的說法,是蘇秦之後崛起的一位縱橫家代表人物,但根據出土的《縱橫者家書》,蘇秦應是在張儀死後才登上了歷史舞臺,符合《孟子》書中記載的「公孫衍、張儀」而未涉及「蘇秦」一事。張儀本是魏國人,此地屬於儒家的大本營之一——曾子的學生吳起曾在魏國做過官(後離開魏國),子夏的學生們則遍布整個魏國,連魏文侯也是子夏的學生,子夏的學生李悝同樣成了魏文侯的老師。
  • 蘇秦的對手是張儀,而張儀的對手是公孫衍,鬼谷派每代只收兩個弟子...
    當時的秦國剛經歷了商秧變法,秦惠王剛登基不久,對辨士有所排斥,蘇秦在秦國碰鼻後盤纏用盡只得回到老家洛陽。 不料回到老家的蘇秦被家人冷眼相待,於是他在反省之餘把自己關在屋裡刺股苦讀了一年。出關後來到趙國,給趙國國君推銷合縱之策,然趙侯沒有採納。蘇秦仍沒有灰心,繼續尋找下家。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所以商鞅被秦惠王針對後,逃難到魏國去,反而被魏國人抓住並送回秦國,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魏國人想必都要開宴會慶祝了。而白起作為一個秦國的將領,南徵北戰奪取韓、趙、魏、楚四國大量的土地,在長平之戰後,又做出了坑殺趙軍40萬降卒的行為。白起為何沒像商鞅、張儀那樣出逃呢——試問哪個國家容得下白起?
  • 觀蘇秦縱橫之術,看戰國紛爭何去何從?
    觀蘇秦縱橫之術,看戰國紛爭何去何從?話說戰國時期真是一個傳奇的時代,傳奇的時代就有傳奇的人物。明面上是各個諸侯國在爭鬥,其實是有很多傑出的思想家在為這些國家出謀劃策,最後哪個國家可以一統天下,就要看這個國家有沒有重視這樣的人才。
  • 一文讀懂羋月和秦始皇以及秦國各個帝王之間的關係!
    在《大秦賦》之前還有三部深受秦迷喜愛的歷史劇《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看過這三部劇的朋友一定對裡面的角色印象深刻,因為正史太枯燥,為了方便理解,今天我們就以電視劇為主線,講述秦國歷代君王之間的關係。先說《大秦帝國之裂變》、主要講述的是秦孝公嬴渠梁的故事,秦孝公在位期間,貢獻最大的一個人非商鞅莫屬,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幾乎是人盡皆知。
  • 羋月傳張儀離開秦國 羋月張儀分離網友求別走
    在剛剛播出的劇情中,因秦王贏駟去世,羋月被發配燕國,痛失明君和知己的張儀不得不遠離秦國,引起觀眾一片惋惜,網友們紛紛表示不舍,「求張子別走」的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羋月洗脫張儀罪名  建立友情   《羋月傳》中張儀就是因為被誣陷偷和氏璧被羋月救下,成了羋月的朋友。
  • 淺談《鬼谷子》:縱橫之術
    戰國時期楚國人,因隱居雲夢山鬼谷,故稱為鬼谷先生,是縱橫學派的創始人。他卻隱居世外,不為人知。以致後世不但無法考證其詳細信息,甚至連有無此人都不能確定。傳說中,他是縱橫家張儀和蘇秦的老師,也有說他是軍事家孫臏和龐涓的老師。不管哪一種說法,都為他增加了一份神秘色彩。《鬼谷子》,又名《捭闔策》,相傳為鬼谷子及其弟子撰著而成。
  • 商鞅張儀等人一番談話便位極人臣,燈塔效應吸引更多精英投奔秦國
    秦國丞相李斯在著名的《諫逐客書》:「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 白起商鞅,兩位使秦國崛起的重要人物,為何被秦國父子統統除掉
    《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被稱為《大秦帝國三部曲》,這三部可以說逐步講述了秦國由弱到強再到霸的過程。第一部講到了商鞅變法使秦國改制,為大秦的百年基業打好了基礎。第二部說的是張儀以連橫破合縱,使各國由抗秦到親秦,給秦國發展提供了可乘之機。
  • 羋月傳:張儀為何對秦王忠心耿耿?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 看過《羋月傳》的相信都知道張儀此人,張儀的確是一個人才,無論是在劇中還是在真正歷史之上,他都為了秦國開疆擴土做出了不少貢獻,當時天下大亂,六國都喜歡人才,畢竟得到好的人才才能夠稱霸天下,張儀並非秦國之人,秦王也並不是第一個為他伸出橄欖枝的人,為何張儀卻會對秦國忠心耿耿,為秦國開疆擴土出謀獻策呢?其實一方面是為了野心,另一方面也是士為知己者死的緣故。
  • 細說鬼谷子,縱橫之術三大計謀,看完必定受益匪淺
    謀聖鬼谷子以處世論人生,以人生悟天理,以天理知權略,以權略成大業,開創出獨一無二的權略之術,是中華聰慧的瑰寶。他的弟子張儀、蘇秦,龐涓、孫臏出山後憑藉縱橫術叱詫風浪,其中三大計謀可以或者演變萬計,用來輔導生活,事事通達,弗成不學:1、乾坤之術:乾坤自在,物我兩忘。日月成一氣,乾坤自混茫。
  • 秦惠王死後,張儀為何沒有像商鞅那樣被清算?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無疑是主張變法強國的商鞅和提倡連橫謀國的張儀,他們都對秦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商鞅應秦孝公的招賢令來到秦國,隨後便開展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