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兼併,紛紛變法圖強。各個學派遊說各國,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並相互詰難、爭辯。這場持續百年的文化盛會,後世稱之為「百家爭鳴」。百家爭鳴奠定了此後千年的中華文化的基礎,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方技家等。其中儒、道、墨、法、兵和縱橫家是大宗,可流傳後世千年的九流十家中卻沒有兵家,這是為何?
要弄明白這問題,我們要先了解」九流十家「的由來。
西漢史官司馬談,對先秦的諸子百家頗有研究,將他對當時流行的儒、道、墨、法、名、陰陽六家的研究整理成書,名曰《論六家要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司馬談這個人,這裡我提一下他的兒子---司馬遷,這回大家知道他是誰了吧。注意,這個時候還是六家。
西漢末年學者劉歆在《論六家要旨》的基礎上,作《諸子略》,補充了縱橫、雜、農、小說四家,成為了」十家「。而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以小說家沒有獨立系統的學術思想而不入九流。故出」九流「。然而這兩位也沒有將兵家納入九流十家,難道是兵家的影響力不夠嗎?
我想不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兵家可謂大放異彩,諸侯爭霸,怎麼離的開兵家呢?讓我們先看看兵家的代表人物都有誰,吳孫子孫武,代表作《孫子兵法》,助吳王闔閭稱霸。吳起,強魏扶楚,作《吳子兵法》。齊孫子孫臏,這位就不需要我介紹了,田忌賽馬就是他出的主意,代表作《孫臏兵法》。尉繚,作《尉繚子》等等,這幾本兵書被後世統稱為「武經七書」。兵家對春秋戰國政局影響不可謂不大,但西漢學者卻不將其納入九流十家,箇中緣由,我們只能從其自身經歷和社會環境入手了。
司馬談生活在漢文帝時期和漢武帝初期,漢初,統治者推崇黃老學說,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對外與匈奴和親,對內輕搖賦稅。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黃老學盛行,兵家勢漸衰微,無用武之地。且司馬談個人深受黃老學影響,認為當時流行的學說,即陰陽、儒、墨、名、法各家思想互有短長,唯道家能兼各家之長,「立俗施事,無所不宜」。由此看來,司馬談不看重兵家,可知一二。
關於劉歆,有人認為當時社會崇尚和平,劉歆故意貶低兵家,以安撫民心。可如果真是如此,那他為什麼又作《兵書略》,與《諸子略》並稱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歆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個人經歷。
劉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是劉邦四弟後裔,劉向之子,具有皇室血統。這個時期外戚王莽掌握大權,北有匈奴,內有王莽,漢室衰微,國力衰弱。劉歆曾與王莽共事,關係密切,助王莽謀朝篡位,後政見不合,矛盾漸深,而後劉歆謀誅王莽事洩,自殺身亡。
劉歆這個人是非常矛盾的,他本為皇室,卻助王莽奪權,而後又背棄新朝,想要興復漢室。但無論他個人如何矛盾,我們都能從其經歷看出,他決不輕視兵家,相反,非常看重。正因為非常看重,故將《兵書略》與《諸子略》並稱,而《兵書略》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家,不得不說,這與西漢末年的政治大局有著某種微妙的關聯。
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對《七略》的改編和細化。遵從了劉歆原來的編排,沒有將兵家納入九流十家之中。
由此觀之,兵家沒能進入九流十家與編者的個人經歷,情感和國家社會所處的大局有關。雖然沒入九流十家之列,但不代表其對後世影響不大,以《孫子兵法》為首的「武經七書」的歷代學習的典範,而其思想主張對現代戰爭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絕對實力面前,入不入九流十家,並不重要。
作者簡介:霍禮偉,安徽阜陽人,現就讀於華中師範大學。活潑開朗,樂於交有趣朋友。寫作是一個人內心的折射,可以深化人的思想,更好的表達自己,希望可以認識更多的朋友,一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