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前440年-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一說菏澤市定陶區)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為什麼我要說他幹的都不是人事呢,只因為他幹了三件事。
第一,吳起出身豪門,家財萬貫,但是他為了當官找路子,通關係,可是呢沒找對方向結果吧破產了,當然啦破船也有三寸釘,再窮也窮不到那裡去。就像魯迅先生說的當然我也記不太清楚了反正意思大概就是,小時候呢他父親捲入了科場案,為了保人就把家裡的古董字畫賣了,於是家道中落。但家裡呢依舊還有四五十畝水田。
也就是說吳起把家底敗的差不多了,當然這不算太嚴重。
第二在這落魄的時候,總有些人不地道,於是吳起殺了三十來號人,跑了,跑之前還對他的母親說「不當卿相,誓不回衛」。吳起逃走後,還是一心想當官,當官的都有文化才行,於是吳起拜入了儒家門下,跟著曾參的兒子曾申學習文化。就在吳起專心學習儒學的時候,他的母親去世了,可是這個吳起沒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條回家奔喪守孝。所以曾申認為他不孝,不配做儒家的門徒,跟吳起斷絕了師生關係。
這就是第二點不孝
第三吳起一開始選擇的加入魯國。魯國是一個小國,當時正受到齊國的威脅,吳起是受命於危難之間,為了取得魯國的信任殺掉了自己的妻子,當他提著妻子的人頭扔到魯國國君面前時,著實令所有人都震驚了。
這就是第三點雖說那會女性地位低下,但說殺就殺,無論在那個時代那都是不對的。
上節說的是不幹人事,接下來說的是才能。
吳起能一口氣殺了三十來號人,說明他的個人武力不會差。
再說說他的統帥能力
第一場幫助魯國打敗了齊國,齊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其能力也不必多說。
因為魯穆公對吳起產生了懷疑,免去了吳起的官職。吳起的主公季孫氏也因懈怠賓客被殺,經人勸說,吳起離開魯國投奔魏國。那時候很有意思我手下的手下不是我的手下,也就是他不是魯穆公,並不是叛變
第二戰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打秦國,把秦國打的節節敗退,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雖然那會秦國勢弱,但河西地區可有一個河西走廊,那可是南北寬僅40~100公裡的狹長地帶。典型的易守難攻。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萬攻打魏國的陰晉。吳起親自率領其中沒有立過軍功的五萬人(沒見過血的新兵),外加戰車五百輛、騎兵三千大敗秦軍。
在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向子夏學習儒家思想,並改革魏國兵制,創立武卒制。也就是魏武卒在那個時代最頂尖的兵種。
又繼續打齊國打到了靈丘。
第三回吳起投奔了楚國這次沒有先打仗而是先變起了法,經過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國力強大,向南攻打百越,將楚國疆域擴展到洞庭湖、蒼梧郡一帶。公元前381年,楚國出兵援助趙國,與魏軍大戰於州西(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以西)。楚軍穿越梁門(位於大梁西北的關塞),駐軍林中(位於梁門以北),飲馬於黃河,切斷魏國河內郡與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的聯繫。趙國藉助楚國的攻勢,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縣南),攻克黃城(今山東省冠縣南),楚、趙兩國大敗魏軍。
可以說戰無不勝,唯一可惜的就是從古至今沒那個變法的有好下場。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打吳起。當然拉碰上吳起這個狠人終歸沒有好下場,貴族們用箭射傷吳起,吳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屍的地方,將箭插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貴族們在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楚國的法律規定傷害國王的屍體屬於重罪,將被誅滅三族。
可以說吳起能文能武,還擅長練兵,統兵,還敢變法,法家的口號可是殺身成仁。
你以為就這麼結束了嗎。
吳起還寫了《吳子兵法》48篇,可惜現存《吳子兵法》僅有六篇,包括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這些篇目。
這從某些意義上來說遠超《孫子兵法》,為什麼。《孫子兵法》只有戰爭。而《吳子兵法》甚至包括了治國、治軍、興兵作戰、親民用賢等國家大計。可以說是極其全面。
可以這麼說吳起不愧為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
純手打勿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