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在中國的歷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最根本的原因,儒學很好的保護世俗文化.
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神學和宗教從來沒有佔據文化主流位置,因此中國文化延續了5000年,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先說孔子,貴族血統,家道沒落,從事儒這個職業。
老夫子開創了私塾,普及教育。
在今天的人眼中,就是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老夫子弟子三千,72賢。有人說,孔子的教學水平不行,這是不了解歷史。
孔子普及教育是成聖的基礎,當時的社會,等級森嚴,不是貴族,根本無法做官。普通人追隨孔子,就是做一個創一代。貴族子弟追隨孔子,就是為了社會理想。
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最慘的時候,惶惶如喪家之犬!死後並沒有後來的風光。三間茅屋做弟子逢年過節祭祀用。
但是,孔子的夢想被無數人繼承,在後人的努力下,孔子登上了神壇成了聖人。
很多人不了解孔子的理想,學而優則仕。孔子的人生態度,非常理想化。
學習好了,有時間就做做官,檢驗一下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的差異。
對鬼神敬而遠之,做最基本的職業心態,儒這個行業,就是主持婚喪嫁娶儀式的司儀。孔子把家族祭祀,推到了比祭祀鬼神,更重要的位置,家族觀念深入人心,就算到了現代社會,遠方的遊子,也要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孔子成為聖人,當之無愧!
顏回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後人尊顏回為「復聖」。
為啥?
聽我細細說來,顏回比孔子小30歲。父親顏路也是孔子的學生,家境有點窮,顏回卻毫不在意,安貧樂道!
孔子評價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回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窮死不當官。
為啥?
家裡有地!
有人看到這裡,會問「矛盾了!不是說家境貧寒嗎?怎麼又有地了?」
古人說的寒門,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有田又有地,非貴族家庭!寒門出貴子,也是有條件的,至少是耕讀之家。
孔子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來教育學生。顏回是學霸,一生都沒有出仕,一直跟隨孔子學習和生活。
大家現在知道,為什麼顏回是「復聖」了吧,這是一種獨到的歷史眼光,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派,各派對孔子思想取捨不同,「顏氏之儒」的特點是恪守師道。
孟子的先祖是魯國公族「三桓」中的孟孫氏,孟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為了恢復家族的榮光,孟子苦學大成。開館收徒,「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北宋神宗封孟子為鄒國公,配享孔廟。朱熹把《孟子》列入「四書」。元文宗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明朝景泰年間,去臣爵,尊為亞聖。
曾國藩被稱為半聖,他是儒家的最後一位大儒,一生殺戮深重。自律極為嚴格,曾國藩非常重視"實學"。組建湘軍,靠著扎硬寨,打死仗,滅太平天國。儒家對任何宗教信仰都是寬容的,但是有底線,儒家絕對不能容忍宗教涉政,在唐朝,韓愈就公開表明過立場。
曾國藩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對中國歷史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作為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被世人稱為最後一個聖人,但是由於顧慮太多,最終沒有走出內聖而外王的那一步,留給後人的文化財富,《曾子家書》,被世人奉為家庭養成教育的經典。
時光可以摧毀一切,文化的傳承最為堅韌,儒學四聖留給後人的,也許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批判和思考。借鑑他人的經驗教訓,正自己的態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