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2021-01-09 養成教育知識分享驛站

儒學在中國的歷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最根本的原因,儒學很好的保護世俗文化.

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神學和宗教從來沒有佔據文化主流位置,因此中國文化延續了5000年,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先說孔子,貴族血統,家道沒落,從事儒這個職業。

老夫子開創了私塾,普及教育。

在今天的人眼中,就是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老夫子弟子三千,72賢。有人說,孔子的教學水平不行,這是不了解歷史。

孔子普及教育是成聖的基礎,當時的社會,等級森嚴,不是貴族,根本無法做官。普通人追隨孔子,就是做一個創一代。貴族子弟追隨孔子,就是為了社會理想。

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最慘的時候,惶惶如喪家之犬!死後並沒有後來的風光。三間茅屋做弟子逢年過節祭祀用。

但是,孔子的夢想被無數人繼承,在後人的努力下,孔子登上了神壇成了聖人。

很多人不了解孔子的理想,學而優則仕。孔子的人生態度,非常理想化。

學習好了,有時間就做做官,檢驗一下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的差異。

對鬼神敬而遠之,做最基本的職業心態,儒這個行業,就是主持婚喪嫁娶儀式的司儀。孔子把家族祭祀,推到了比祭祀鬼神,更重要的位置,家族觀念深入人心,就算到了現代社會,遠方的遊子,也要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孔子成為聖人,當之無愧!

顏回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後人尊顏回為「復聖」。

為啥?

聽我細細說來,顏回比孔子小30歲。父親顏路也是孔子的學生,家境有點窮,顏回卻毫不在意,安貧樂道!

孔子評價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回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窮死不當官。

為啥?

家裡有地!

有人看到這裡,會問「矛盾了!不是說家境貧寒嗎?怎麼又有地了?」

古人說的寒門,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有田又有地,非貴族家庭!寒門出貴子,也是有條件的,至少是耕讀之家。

孔子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來教育學生。顏回是學霸,一生都沒有出仕,一直跟隨孔子學習和生活。

大家現在知道,為什麼顏回是「復聖」了吧,這是一種獨到的歷史眼光,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派,各派對孔子思想取捨不同,「顏氏之儒」的特點是恪守師道。

孟子的先祖是魯國公族「三桓」中的孟孫氏,孟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為了恢復家族的榮光,孟子苦學大成。開館收徒,「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北宋神宗封孟子為鄒國公,配享孔廟。朱熹把《孟子》列入「四書」。元文宗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明朝景泰年間,去臣爵,尊為亞聖。

曾國藩被稱為半聖,他是儒家的最後一位大儒,一生殺戮深重。自律極為嚴格,曾國藩非常重視"實學"。組建湘軍,靠著扎硬寨,打死仗,滅太平天國。儒家對任何宗教信仰都是寬容的,但是有底線,儒家絕對不能容忍宗教涉政,在唐朝,韓愈就公開表明過立場。

曾國藩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對中國歷史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作為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被世人稱為最後一個聖人,但是由於顧慮太多,最終沒有走出內聖而外王的那一步,留給後人的文化財富,《曾子家書》,被世人奉為家庭養成教育的經典。

時光可以摧毀一切,文化的傳承最為堅韌,儒學四聖留給後人的,也許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批判和思考。借鑑他人的經驗教訓,正自己的態度人生!

相關焦點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兒子出生後,魯國的國君送來鯉魚祝賀。孔子因此給兒子命名為孔鯉。對於兒子孔鯉的教育,孔子非常上心,這是孔子一手抓起來的。孔鯉小時候從院子裡走過,孔子看到後馬上問他讀過《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
  • 論語:顏回是儒家慧能;曾參是儒家神秀
    我們說這個無有,我們一般的論語的編著者都認為他指的就是顏回。確實這地方所講的這些個性很像,也會那麼曾子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我們都認為他是顏輝,那我們就把它當成是顏回。嚴輝跟曾子確實是孔門學生中兩個非常愛有對比性的學生。與曾子相比,顏回是自發的自然的境界,層子是自覺的道德的境界。顏回看起來好像不用力,但是它已經臻於化境,而曾子是千錘百鍊,最終也能夠百鍊成鋼。
  • 孔門七十二聖賢中,顏回並無過人之處,為何獨得孔子偏愛?
    要問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人是誰,那一定非孔子莫屬了。就連很多外國人都知道孔子,中國的孔子學院也遍布世界各國。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是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人尊稱為「萬世師表」。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在春秋末期發展私人教學,提出「有教無類」。
  • 孔子顏回借糧的故事
    以前,孔子曾經向一位瞎先生借糧,派徒弟顏回去的。顏回找到瞎先生說:「借點糧食。」瞎先生說:「借糧食可以,但是我有個條件。」顏回問:「什麼條件?」瞎先生回答說:「我提個問題,你回答上來,我就借給你,回答不上來,就不借。」顏回說:「行,你問吧。」
  • 螞蟻莊園8月27日:孔子稱作至聖,稱作亞聖的是誰?
    今天的問題是:小雞寶寶考考你,孔子稱作「至聖」,稱作「亞聖」的是誰?答案是:孟子儒家四聖指的是孔子、顏回、曾子和孟子四人。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時期,後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有很多思想家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其中有四位被後人尊稱為「聖」。他們是: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和亞聖孟子。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 儒家文化之陳蔡絕糧
    孔子的一生有一件不得不提的大事,是他和他弟子險些餓死於陳蔡的包圍之下。提到儒家文化,實際上永遠繞不開這件事情,因為這事反應出了孔子的思想理念的模樣和真正的君子、聖人的標準是怎樣。我就姑且以故事的口吻來大概敘述一下,這一著名的「陳蔡絕糧」事件。聲明:當然以下內容和正史相出入甚遠,屬於個人改編,不喜勿看。
  • 紀念孔子誕辰,重溫孔子經典語錄,學習儒家思想的精髓
    一、孔子文化聖人孔子在中國傳統社會歷史上,逐漸被推為最重要的文化聖人。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孔子思想開始上升為朝廷正統思想。隋唐以後儒家經典逐漸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孔子因此受到朝廷推崇及讀書人頂禮膜拜,中國各地遍布文廟祭奉孔子。
  • 在曲阜拜別了孔子 怎能不再到鄒城拜見孟子?
    人至孔孟之鄉濟寧,如果只去曲阜拜見了孔子,而不去鄒城拜訪孟子,總覺著少點什麼。孔孟之道,孔孟,孔孟,繼往開來,一脈相承。因此,認得了孔子,還需認識孟子,拜別了至聖,還應再去拜見亞聖。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戰國時期鄒國人。
  • 顏回——孔夫子的嘆息,苗而不秀,秀而不實
    苗而不秀,秀而不實,有人認為,這是孔子慨嘆顏回的命短,有人認為,這是孔子在激勵弟子,亦或者二者都有,而我認為這便是孔子對顏回一生的嘆息。顏回死了,孔子哭的極其悲痛,跟隨孔子的人說,您太過悲痛了。孔子回答說,不為這樣的人悲痛,還為誰悲痛?《論語》先進篇,先後用了四章來講顏回之死,可見孔子和弟子們對顏回的深厚情意。魯哀公曾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就死了,之後再也沒有發現這樣好學的人。
  • 孔門十哲:「復聖」顏回的一生
    顏回,是「孔子班」當之無愧的班長,是孔子的左膀右臂,幫助孔子教學、著書,一生自律自省,「簞食、瓢飲、陋室,怡然自樂」是所有弟子的表率。顏回,是孔子弟子顏路的兒子,字子淵。因為有父親作為榜樣,顏回自幼就打下了學霸的基礎,好學。十三歲的時候,顏回拜入了孔子門下,當時的顏回,是孔子門下年紀最小的弟子了,後來是叔仲會破了這個記錄。顏回同學是屬於大智若愚型的,「愚」到什麼程度呢?
  • 孔子「四科十哲」具體指的是誰?孔子的知名弟子知多少
    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而孔門的知名弟子莫過於「四科十哲」了,「四科」指的是「德行」、「政事」、「言語」和「文學」四類別,而十哲對應在四個類別裡分別是:1、德行:子淵、子騫、伯牛、仲弓;2、政事 :子有、子路;3、言語:子我、子貢;4、文學:子遊、子夏。上面都是他們的字。
  • 儒家義務倫理辨正
    ①參見馬振鐸:《孔子的尚義思想和義務論倫理學說》,《哲學研究》1991年第6期;葉蓬:《傳統儒家道德義務思想研究》,《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迄今為止,國內外學界圍繞儒家倫理究竟是德性倫理還是規範倫理、是目的論還是義務論、是意圖倫理還是信念倫理仍然爭論不休,尚無定論。
  • 孔子唯一的兒子,為什麼不出名?
    他曾經拜曾子和子夏為師,而他可以算作是孟子的老師。這層關係嚴格來說是這樣的,孔伋並非是孟子直接的老師,而是孔伋的門人再傳孟子。 吸收了孔子眾弟子所長,孔伋以火箭般的速度成長著。之後,他寫出了儒家經典《中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思想體系。 孔伋還被魯繆公、費惠公尊為賢者,視為老師,但是終其一生,他也沒有被選用,生活始終處於貧困狀態。這和他的為人處世有很大的關係。 在衛國居住期間,有朋友送孔伋粟米,他欣然接受。
  • 人生格局,幸福真諦:牢記儒家一個字,以旁觀者局外人視角看生活
    01情緒善變可不是優點:能控制自我情緒的人,才是真正的王者仁,是儒家內養的境界。仁不是讓你做個濫好人,而是要你保持一種自我控制的狀態。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平衡狀態,保持這種身心的平衡、波瀾不驚,非常難。這個人,就是孔子的學生顏回。孔子曾經將兩個人,視作自己的傳人。他親口說過,顏回此人,「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的同學,「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的學生顏回,能夠連續三個月(這是個約數,或者更多)保持仁的境界。而其他同學幾天就受不了。什麼是「日月至焉」?無非是「日升月落」、過了幾天的意思。
  • 儒家文明影響深遠,孔子的思想給我們什麼啟示?
    我覺得用動蕩一詞形容十分貼切了,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是動蕩的狀況,而且在這個時期思想學術也是十分活躍的,孔子就是在當時十分著名的人物,說道孔子我們並不陌生。我們不僅僅在課本上學到過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就是教會我們要博愛,而他創立了儒家學說,他覺得做人既要有愛心,又要有同情心。
  • 孔子稱作至聖稱作亞聖的是誰 支付寶螞蟻莊園8月27日答案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支付寶最新資訊 > 正文 孔子稱作至聖稱作亞聖的是誰 支付寶螞蟻莊園8月27日答案
  • 通過《論語》了解孔門十賢之好學仁人的顏回
    《論語》中孔子多次稱讚顏回好學,有一次哀公問孔子:「您的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有個叫顏回的學生最好學,只是他不幸短命。現在沒有聽說有好學的人了。」還有一次季康子也問了孔子同樣的問題,孔子的回答也別無二致。可見,顏回的確是個難得的好學之人,即使在自己死後,孔子依然稱讚他的好學,說「世上再無第二個像顏回這樣的好學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