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十哲:「復聖」顏回的一生

2021-01-08 易老師說說說

孔子,作為一代儒學聖人,萬世師表,受萬人敬仰。其門下有弟子三千,這個「三千」是一種泛指,或許沒有那麼多,或許還不止。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往大了說,在他傳播思想的過程中,接受過他思想的薰陶能從中有所啟迪受益者,皆可以師待孔子。

而在這無數的弟子中,真正能讓孔子看好、認同的「得意門生」並不多。常言說道:「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而後世又有「孔門十哲」的說法。所以孔子這麼多的弟子中,真的能算是繼承了他一些衣缽思想,做出一些成就來的就是這七十二人「孔子班」,而這個班級中,還有十個尖子生,最為出色,讓孔子最為信任欣賞。

但不論是七十二賢還是孔門十哲,在歷來的資料和考評中,我們可以知道,最被孔子和後世認可的第一人,便是「復生」顏回。顏回,是「孔子班」當之無愧的班長,是孔子的左膀右臂,幫助孔子教學、著書,一生自律自省,「簞食、瓢飲、陋室,怡然自樂」是所有弟子的表率。

顏回,是孔子弟子顏路的兒子,字子淵。因為有父親作為榜樣,顏回自幼就打下了學霸的基礎,好學。十三歲的時候,顏回拜入了孔子門下,當時的顏回,是孔子門下年紀最小的弟子了,後來是叔仲會破了這個記錄。

顏回同學是屬於大智若愚型的,「愚」到什麼程度呢?孔子說不管叫他幹啥,他就幹啥,絕不二話。但真正相處下來,孔子就發現,「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回頭私底下想想,這個學生真就是個天才,說一知十,一點就通。

昔顏子「十八,天下歸仁」。意思就是說,顏回十八歲的時候就將學問學得七七八八,基本上是完成學業了,有了儒者的仁心。回顧顏回十三歲入學,十八歲就可以開始實習,寫畢業論文了,古往今來第一學霸莫過於此。

到了十九歲,雖然學業有成,但在當時的社會,也算年紀不小了,是時候找個女朋友談談戀愛了。估計古代人跟現代人也差不多,上學的時候讓人家好好學,不要想太多,一畢業卻催著巴不得人家馬上結婚生子三年抱倆。不過這種糟心的事情對於顏回來說,是理所應當並也不算是困難的事情。

所以,該年,顏回去衛國拜訪本家的時候,又順道去了一趟宋國。順便一提,顏回祖上算得上是貴族,後來家族分支不斷擴散才漸漸沒落,他去衛國就是拜訪的本家同宗顏濁鄒。而顏濁鄒看顏回才品德性俱佳,也就給顏回當了個月老,將宋國的戴氏女子介紹給了顏回,並同顏回去宋國求親去了。

顏回西遊,出發的時候,還去請教過孔子,看他有沒有什麼經驗可以傳授一下。孔子就跟他說,讓他遵守「恭」、「敬」、「忠」、「信」四項基本處世原則,要懂得料事於先儘早謀劃,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應該就沒什麼問題了。所以,顏回去到宋國,一蹴而就,成功將戴氏迎娶了回來,第二年就生了個大胖小子,叫做顏歆。

按照這樣的劇情走向,顏回學業愛情雙豐收,那麼接下來就應該是出將入相,轟轟烈烈開啟自己光輝受眾人仰慕的精彩一生。但顏回不要,他深知,當時的社會儒學分子之言輕,諸國徵伐禮樂崩壞,他可不淌這趟渾水。

顏回更傾向將自己的思想放到講學、著作當中。因此,大概在二十四歲的時候,顏回就跟著孔子周遊列國去了。期間,顏回也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身為一個君子的德行,身為學霸的才學,在遊歷過的各國,不僅是在孔子及門下師兄弟之間,更是在每個與之接觸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三十八歲的時候,顏回跟著孔子回到了魯國。這一趟回來,他就致力於整理周遊列國期間孔子及師兄弟的見聞和古籍,並專注於講學傳教事業。聲名漸遠的同時,顏回也沒有迷失自己,他這一生都過得十分知足。他又幫助孔子編著「六經」。尤其是《易》,「顏淵弱冠,而與仲尼言《易》。」顏回對於《易》有著自己深刻透徹的理解,孔子就是在顏回對《易》的理解、整理基礎上,經過「韋編三絕」,才給後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經》。

可惜,在編著六經的過程中,嘔心瀝血的顏回積勞過甚,竟是英年早逝,四十而終。顏回是孔子最寄予期望繼承自己衣缽之人,顏回的去世對孔子的打擊十分之大,讓他就此蟄伏,專心教育講學,為後世傳承立下根本。

顏回短暫的一生,卻為後世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德」。這也成為了後世考評一個人重要的標準。而後來,顏回的精神和思想傳承也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顏氏儒學",便是注重"立德"。顏回也因為其德行標榜後世,對儒家學說影響深遠。歷朝歷代不斷追封諡號,復聖之名流傳千古。

回顧顏回的一生,他是自由自足的,顏回就是顏回,即時是在春秋禮樂崩壞的亂世,顏回始終能秉持自我,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堅持自己的理念。相比於孔子,顏回活得更加的快樂知足。孔子一生都在為恢復周禮,維持禮樂而顛沛流離奔波勞累,最後依然鬱郁不得志。而顏回不然,雖然有著連孔子都欣賞的天資,但他卻每天都活得安靜和美,他清楚世道之艱,從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德」,不斷地影響著每一個人。而他自身,雖然貧苦,簞食陋室,卻家庭和美,同門相宜,弟子恭敬。

顏回這短暫的一生,是自由、知足快樂的一生。

本文由易老師說說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三千多弟子中,為什麼只有十個,入選四科十哲?
    孔子三千弟子之中,有十位是最優秀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季路、子遊、子夏;但是,關於這句話呀,也有幾個疑問;首先,這四科十哲,是誰評的?是孔子的原話嗎?如果是孔子,他有一天,說你們之中啊,誰最優秀呢?
  • 顏回——孔夫子的嘆息,苗而不秀,秀而不實
    顏回顏回,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曾多次被孔子所稱讚,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苗而不秀,秀而不實,有人認為,這是孔子慨嘆顏回的命短,有人認為,這是孔子在激勵弟子,亦或者二者都有,而我認為這便是孔子對顏回一生的嘆息。
  • 孔門七十二聖賢中,顏回並無過人之處,為何獨得孔子偏愛?
    據說他的弟子一共有三千多人,著名的有孔門七十二聖賢。孔子與其弟子們的言行都被記錄在《論語》中,讓兩千多年後的我們能夠窺見一點聖人的智慧。在《論語》中,孔子經常誇讚顏回,可以說是獨得孔子偏愛。但是仔細了解顏回過後,發現他與其他的師兄弟相比,並無過人之處,為何孔子會偏愛於他?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顏回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後人尊顏回為「復聖」。為啥?聽我細細說來,顏回比孔子小30歲。父親顏路也是孔子的學生,家境有點窮,顏回卻毫不在意,安貧樂道!孔子評價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窮死不當官。為啥?家裡有地!
  • 通過《論語》了解孔門十賢之好學仁人的顏回
    不過,孔子對顏回有一點不太滿意,就是孔子說什麼顏回就聽什麼,從不反駁。孔子說:「我整天同顏回講學,他從不提出反問,像個愚鈍的人。」還說:「顏回對我不是有幫助的人,他對於我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因為在孔子看來,作為學生如果能提出不同意見或者能指出老師本身的問題所在,這反而是對老師有所幫助的行為。
  • 子路——從社會青年到孔門大師兄的蛻變
    我們的孔子孔老師一生耕耘不輟,誨人不倦,有子弟三千,孔門七十二賢。又有四聖四賢,孔門十哲之說。孔老師那麼多優秀的弟子,最最可愛的弟子是誰呢?我認為既不是縱橫捭闔的子貢,也不是敏而好學的顏回,而是子路,敢於擔當的子路。
  • 濟南廚師「半路出家」玩陶塑 首創「孔門七十二賢」
    不僅如此,「半路出家」的他還在中國首創「孔門七十二賢」陶塑。半道入行 從廚師蛻變為技藝傳承人1994年,16歲的王令濤考進一所烹飪學校學習烹飪,兩年後進入高端酒店做雕花、盤飾等手藝。期間,因其雕刻的作品生動美觀,不少顧客想帶回家留作紀念觀賞。成功轉行後,王令濤創作了不同類別和題材的手工陶塑作品。
  • 孔子教育記——以三德六藝四科等培育弟子三千、十哲七十二賢
    弟子大概有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藝者有七十二人(史稱「孔門七十二賢」)。孔子以四科教育弟子:對此有兩種說法。一是《論語·述而》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因此,後世有人認為,孔門四科指「文、行、忠、信」四個方面。二是《論語·先進》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 《論語》中的孔門十賢:以孝聞名的閔子騫、記載最少的冉耕
    《論語》中記載的孔門十賢中以德行出眾者就十之有四,從中可以看出儒家對「德行」的看重。這裡就先介紹下這四位中的兩位:閔子騫和冉耕。孔門十賢之一,以孝聞名,孔子也稱讚他是有「德行」之人。《論語》中提到閔子騫的章節主要有三章,這在全書涉及的孔門十大弟子中是比較少的了,不過,這三章透露出來的信息卻不少,已經可以很鮮明的刻畫出閔子騫的為人品行。
  • 唐朝武廟十哲:戰國三人入選,三國僅諸葛亮入內
    唐肅宗時,入選武廟十哲。宋徽宗時,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吳起(前440年—前381年),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吳起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曾主持「吳起變法」,後因變法得罪貴族,遭其殺害。其著作有《吳子兵法》傳世。 唐肅宗時,吳起位列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被追尊為廣宗伯,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論語:顏回是儒家慧能;曾參是儒家神秀
    哪那我們接著看八點五八點六和8.7也是增資的話,也就是說這個連續的I5則都跟增值有關,我們以前曾經說過,康有為們曾經認為論語多為貞子門徒所編撰,我覺得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因為這裡面把曾子稱之為曾子了,這個編載一定是增值的學生曾子嘛我們知道又是孔門弟子裡面歲數比較小的,他比孔子小40多歲。
  • 孔子最愛的門生為什麼被砍成肉醬,導致孔子不敢吃肉餅了
    孔子號稱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還有「孔門十哲」一說,從範圍上來說,自然是越小越好,這就好比是評獎學金,數量越少,獎金越多。子路名叫仲由,是「孔門十哲"之一,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善於評論和謀劃政事而著稱,子路為人非常的正直,英勇,也是跟隨孔子周遊列國的弟子之一,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同時也是孔子較為寵愛的弟子之一。不僅如此,他還是三千弟子中特殊的一個。作為當世大聖人的徒弟,不說個個口吐蓮花,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總是要的,但是子路同學的專長卻是:武鬥!
  • 趙匡胤為何將白起移出武廟十哲?以後世角度來看,趙匡胤做的沒錯
    武廟又叫武成王廟,初建於唐朝唐玄宗時期,祭祀的是兵家鼻祖姜子牙,武廟的級別和祭祀規格與「文聖」孔子一樣,所以姜子牙也被尊為「 武聖」;但文廟中除了祭祀孔子外,還有十哲及72弟子(後期增加為4配12哲148先賢),所以武廟中也要有十哲和72子;從春秋戰國至唐玄宗時期,所誕生過的名將何止千員,但能入選的只有這麼些
  • 孔門兩弟子,其一貧其一富,富者大方,看貧者小氣人做了什麼事?
    孔門兩弟子,其一貧其一富,富者大方,看小氣人做了什麼事?(故聞趣談)孔門弟子的大方與小氣李付春人們都知道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其中最得意的門徒有幾個?
  • 「武廟」最早是用來供奉誰的,最初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呢?
    現在我們知道了,最早的武廟是用來供奉姜太公呂尚,那麼,作為最早武成王從祀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01漢留侯張良張良,字子房,秦末漢初傑出謀士,為武成王廟副祀,位居「武廟十哲」右列第一。02秦武安君白起白起,戰國後期秦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位居「武廟十哲」左列第一。
  • 孔子顏回借糧的故事
    顏回找到瞎先生說:「借點糧食。」瞎先生說:「借糧食可以,但是我有個條件。」顏回問:「什麼條件?」瞎先生回答說:「我提個問題,你回答上來,我就借給你,回答不上來,就不借。」顏回說:「行,你問吧。」瞎子說:「什麼多,什麼少,什麼喜,什麼惱?」顏回說:「天上星多月少,娶媳婦的喜,發喪的惱。」瞎子搖搖頭說:「不對,糧食不借了。」顏回沒辦法,只好回去了。
  • 職人精神——早乙女哲哉:「一生懸命」的鮮味
    店面雖小,但說它是東京餐飲業的拱頂之石也不為過,因為這間小店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江戶前料理三神」之一、「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看,就是這個瘦削的老人,站在那裡笑吟吟地,像是早就在等待我們的到來。「一期一會」,是日本料理人奉行的待客之道,意指把每一次招待都看作是與客人間一生唯一的會面。懷著這種珍惜的心情,去為客人認真製作料理,「うま味」便已成就了一半。
  • 三教合一「孔門禪學」
    「孔門禪」以褝學打通儒道,倡導「三教合一,認為三教調和融通是自然的。「孔門禪」的實質,就是儒釋道融合。萬松行秀經禪門而滲透孔門,以佛 法以擬儒學;李純甫則經孔門而入禪門,以儒學證佛法,總的精神不變 。孔門禪學倡導者萬松行秀金代,曹洞宗得河北地脈人文哺育,迅速崛起,一躍成為北方佛教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