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為一代儒學聖人,萬世師表,受萬人敬仰。其門下有弟子三千,這個「三千」是一種泛指,或許沒有那麼多,或許還不止。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往大了說,在他傳播思想的過程中,接受過他思想的薰陶能從中有所啟迪受益者,皆可以師待孔子。
而在這無數的弟子中,真正能讓孔子看好、認同的「得意門生」並不多。常言說道:「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而後世又有「孔門十哲」的說法。所以孔子這麼多的弟子中,真的能算是繼承了他一些衣缽思想,做出一些成就來的就是這七十二人「孔子班」,而這個班級中,還有十個尖子生,最為出色,讓孔子最為信任欣賞。
但不論是七十二賢還是孔門十哲,在歷來的資料和考評中,我們可以知道,最被孔子和後世認可的第一人,便是「復生」顏回。顏回,是「孔子班」當之無愧的班長,是孔子的左膀右臂,幫助孔子教學、著書,一生自律自省,「簞食、瓢飲、陋室,怡然自樂」是所有弟子的表率。
顏回,是孔子弟子顏路的兒子,字子淵。因為有父親作為榜樣,顏回自幼就打下了學霸的基礎,好學。十三歲的時候,顏回拜入了孔子門下,當時的顏回,是孔子門下年紀最小的弟子了,後來是叔仲會破了這個記錄。
顏回同學是屬於大智若愚型的,「愚」到什麼程度呢?孔子說不管叫他幹啥,他就幹啥,絕不二話。但真正相處下來,孔子就發現,「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回頭私底下想想,這個學生真就是個天才,說一知十,一點就通。
昔顏子「十八,天下歸仁」。意思就是說,顏回十八歲的時候就將學問學得七七八八,基本上是完成學業了,有了儒者的仁心。回顧顏回十三歲入學,十八歲就可以開始實習,寫畢業論文了,古往今來第一學霸莫過於此。
到了十九歲,雖然學業有成,但在當時的社會,也算年紀不小了,是時候找個女朋友談談戀愛了。估計古代人跟現代人也差不多,上學的時候讓人家好好學,不要想太多,一畢業卻催著巴不得人家馬上結婚生子三年抱倆。不過這種糟心的事情對於顏回來說,是理所應當並也不算是困難的事情。
所以,該年,顏回去衛國拜訪本家的時候,又順道去了一趟宋國。順便一提,顏回祖上算得上是貴族,後來家族分支不斷擴散才漸漸沒落,他去衛國就是拜訪的本家同宗顏濁鄒。而顏濁鄒看顏回才品德性俱佳,也就給顏回當了個月老,將宋國的戴氏女子介紹給了顏回,並同顏回去宋國求親去了。
顏回西遊,出發的時候,還去請教過孔子,看他有沒有什麼經驗可以傳授一下。孔子就跟他說,讓他遵守「恭」、「敬」、「忠」、「信」四項基本處世原則,要懂得料事於先儘早謀劃,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應該就沒什麼問題了。所以,顏回去到宋國,一蹴而就,成功將戴氏迎娶了回來,第二年就生了個大胖小子,叫做顏歆。
按照這樣的劇情走向,顏回學業愛情雙豐收,那麼接下來就應該是出將入相,轟轟烈烈開啟自己光輝受眾人仰慕的精彩一生。但顏回不要,他深知,當時的社會儒學分子之言輕,諸國徵伐禮樂崩壞,他可不淌這趟渾水。
顏回更傾向將自己的思想放到講學、著作當中。因此,大概在二十四歲的時候,顏回就跟著孔子周遊列國去了。期間,顏回也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身為一個君子的德行,身為學霸的才學,在遊歷過的各國,不僅是在孔子及門下師兄弟之間,更是在每個與之接觸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三十八歲的時候,顏回跟著孔子回到了魯國。這一趟回來,他就致力於整理周遊列國期間孔子及師兄弟的見聞和古籍,並專注於講學傳教事業。聲名漸遠的同時,顏回也沒有迷失自己,他這一生都過得十分知足。他又幫助孔子編著「六經」。尤其是《易》,「顏淵弱冠,而與仲尼言《易》。」顏回對於《易》有著自己深刻透徹的理解,孔子就是在顏回對《易》的理解、整理基礎上,經過「韋編三絕」,才給後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經》。
可惜,在編著六經的過程中,嘔心瀝血的顏回積勞過甚,竟是英年早逝,四十而終。顏回是孔子最寄予期望繼承自己衣缽之人,顏回的去世對孔子的打擊十分之大,讓他就此蟄伏,專心教育講學,為後世傳承立下根本。
顏回短暫的一生,卻為後世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德」。這也成為了後世考評一個人重要的標準。而後來,顏回的精神和思想傳承也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顏氏儒學",便是注重"立德"。顏回也因為其德行標榜後世,對儒家學說影響深遠。歷朝歷代不斷追封諡號,復聖之名流傳千古。
回顧顏回的一生,他是自由自足的,顏回就是顏回,即時是在春秋禮樂崩壞的亂世,顏回始終能秉持自我,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堅持自己的理念。相比於孔子,顏回活得更加的快樂知足。孔子一生都在為恢復周禮,維持禮樂而顛沛流離奔波勞累,最後依然鬱郁不得志。而顏回不然,雖然有著連孔子都欣賞的天資,但他卻每天都活得安靜和美,他清楚世道之艱,從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德」,不斷地影響著每一個人。而他自身,雖然貧苦,簞食陋室,卻家庭和美,同門相宜,弟子恭敬。
顏回這短暫的一生,是自由、知足快樂的一生。
本文由易老師說說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