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愛的門生為什麼被砍成肉醬,導致孔子不敢吃肉餅了

2021-01-08 娛是乎呀

孔子號稱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還有「孔門十哲」一說,從範圍上來說,自然是越小越好,這就好比是評獎學金,數量越少,獎金越多。子路名叫仲由,是「孔門十哲"之一,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善於評論和謀劃政事而著稱,子路為人非常的正直,英勇,也是跟隨孔子周遊列國的弟子之一,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同時也是孔子較為寵愛的弟子之一。不僅如此,他還是三千弟子中特殊的一個。作為當世大聖人的徒弟,不說個個口吐蓮花,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總是要的,但是子路同學的專長卻是:武鬥!

子路小時候家裡窮,經常是飢一頓飽一頓,大概也是因為家貧的原因,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因此,光榮的成為了鄉裡的一個混子。子路年輕時是標準的殺馬特,頭戴公雞帽,腰別大寶劍,要多拉風有多拉風,直到他遇到改變自己一生的男人,孔子。孔子,大聖人,知禮樂,儒家創始人。子路本來瞧不起弱弱的孔子,但孔子畢竟是聖賢,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徵服了子路,由此,子路給孔子當起了小弟,不過子路這個小弟和其他小弟不一樣,子路要是覺得孔子不對就直接當面講出來了,孔子也因此喜歡他。跟大哥時間長了,子路明白了一些盜亦有道的道理,成為一名俠士,在老大威望的影響下走上仕途。

這是子路發家的開始,也是子路悲劇的開端。子路當官的地方叫做衛,商鞅的老家。子路最初的時候任職於魯國,之後由任職於衛國。在周敬王四十年時也就是魯哀公十五年的時候,衛國爆發叛亂,蒯聵與衛出公父子爭位。蒯聵想當皇帝,找了個合適的時機準備乾死衛出公,不過出公機靈,提前跑路了。皇上可以忍,子路不能忍啊,傻乎乎就要去找蒯聵評理。出逃中有人建議他:「你啊,不要回去,那是一個活生生的火坑。」但子路還是義無反顧回去了。剛到城裡,子路就跑著去見蒯聵,還當面指責他。堂堂衛君,豈能受你子路的指責。

於是蒯聵讓人打子路,此時的子路早已六十三歲,已經不再是當年勇猛地年輕小夥子了,在打鬥的過程中,無意間便把子路的帽子擊飛在地。如果此時的子路選擇屈服,那還有一條活路,可是他眼神堅定,正色撿起地上的帽子,拍了拍,費力地戴上,正色而道:「君子死,冠不免。」意思就是頭可斷,血可流,帽子不能掉。然後子路十分從容的在亂軍之中找到帽子戴好,最後被人砍成肉醬。

子路的死,可以看做他性格的悲劇,作為窮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子路從小就有極強的自尊心,別人越是認為不能幹的事情他越是要幹。別人越是認為好的事情他就越認為不好,沒有拜師以前,還曾經打過孔子,拜入師門以後也不老實,經常和老師抬槓。認為老師做的不對的地方馬上指出,絲毫不給老師留情面,當年「孔子見南子」,就讓子路受不了,當著大傢伙的面對老師發飆,認為孔子不應該和這種女人有來往。而孔子也不生氣,還對身邊人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

相關焦點

  • 孔子「四科十哲」具體指的是誰?孔子的知名弟子知多少
    那麼,我們來了解一下孔門的幾個知名弟子:1、子淵(顏回)顏回是魯國寧陽(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鄉)人,後人尊稱他顏子。他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對顏回的評價相當之高。孔子認為顏回能夠很長時間保持「仁」的品格,別的學生最多只能保持一個月」仁「的品格,而顏回唯獨能堅持三個月。
  •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野合而生孔子」是什麼意思呢?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是「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 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 姓孔氏」意思是說,住在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魯源村,六十歲的叔梁紇納了個十七八歲的姓顏的小妾,為了能生個繼承家業的兒子,梁叔紇帶著小妾跑到尼丘山上,向山神祈禱之後,就在山腳下的一個山洞裡生下了一個兒子。
  • 為什麼說孔子是喪家狗?是罵孔子嗎?
    而孔子當年說自己是喪家狗,完全是一種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一種自嘲,孔子用這種幽默的方式,獲得了心靈上的安慰。所以,後世人們說孔子是喪家狗,其實並非是貶低孔子,而是引用了孔子的說法而已,也並非是罵孔子。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寫過孔子,說他是一條喪家狗,引起了好多讀者的指責,其實這是錯誤的。那麼,孔子為什麼要自嘲?
  • 孔子唯一的兒子,為什麼不出名?
    他的名氣,似乎連孔子最普通的學生都不如。 撥開重重迷霧,孔子的獨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他的人生,又經歷了哪些鮮有人知的事情呢? 能夠得到國君的賀禮,這是極有面子的事情,受寵若驚的孔子當即決定,給兒子起名孔鯉,字伯魚。顯然都和這條送來的魚有關。 歷代的孔氏子孫,從此也不敢直呼「鯉魚」了,改稱為「紅魚」。
  • 孔子為什麼被人稱呼孔子為「孔老二」,這其中大有原因?
    他們用「孔老二」這個名字來稱呼孔子,以及表現對他的不喜歡,那麼「孔老二」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莫不是他還有一個哥哥或弟弟嗎?要說到孔子的話,他確確實實是有一位兄弟的,只不過他的哥哥名氣並沒有很大,所以在歷史上也是鮮有記載。根據翻閱資料顯示他的哥哥名叫孟皮,並不是正妻所生,所以也就不能按照古代的等級制度給它命名名字了。
  • 紀念孔子誕辰,重溫孔子經典語錄,學習儒家思想的精髓
    《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一、孔子文化聖人孔子在中國傳統社會歷史上,逐漸被推為最重要的文化聖人。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孔子思想開始上升為朝廷正統思想。隋唐以後儒家經典逐漸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孔子因此受到朝廷推崇及讀書人頂禮膜拜,中國各地遍布文廟祭奉孔子。
  • 路人形容孔子為「喪家犬」,孔子:說得對極了!這是為什麼?
    孔子做了決定「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堅決不向「三桓」妥協。於是,五十五歲的孔子,挺了挺將近兩米的身板,帶著子路、冉有等弟子上路了。孔子師徒的第一站是衛國,他曾經說過:「魯衛之政,兄弟也。」衛國都城人口眾多、一派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孔子十分期待可以在這個姬姓封國一展拳腳。
  • 孔子「食不厭精」的飲食觀
    民以食為天,孔子對於吃的要求對現在也有很深的影響。我們來看看孔子健康優雅的飲食觀「席不正,不坐」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古代那時候的人們家裡設施比較簡單。當時沒有現在這樣的椅子,家裡人都是席地而坐。來了客人也全部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對席是很講究的。
  • 孔子:一個因麒麟而生,又因麒麟而死的聖人!
    詩仙李白在《古風詩》中寫到:「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李白詩中所講,就是聖人孔子獲麟絕筆的事跡。在古代,大概也只有孔子與麒麟神獸有著極為深厚的緣分了,因為他是唯一一個因為遇見麒麟而出生,又因看見麒麟而死去的人。傳說,公元前551年,孔子之母顏徵在懷了身孕以後,在去尼丘山祈禱的路上遇到了一隻麒麟,之後顏徵在的肚子突然就開始發痛,孔子就是在這樣情況下出生的。
  • 誰敢「玩壞」孔子?是我,宰我的我
    是人都知道,孔子最推崇的就是周朝。宰我竟然說周朝「使民戰慄」,慫恿魯君對待臣下要強硬。孔子聽說後,有點不高興,就說宰我:「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可能孔子想給周王遮羞?畢竟周禮是孔子效法的對象,雖說種植慄樹不太人道,你宰我也不能天天念叨呀。這一回孔子說話還算比較溫和。
  • 一起走近孔子,認識孔子的道德準則
    孔子是全世界公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大變革時代社會矛盾的反映,孔子學院在現在世界各地都有所發展,可見孔子思想對我們現在教育的重要影響,我們知道孔子畢生從事教育活動,建樹了豐功偉績,更是在實踐基礎上提出了一些首創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一起走進孔子吧。
  • 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被稱為「儒學第一書」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儒家類著作。原書二十七卷,今本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
  • 諸子百家都能懟人,為什麼孔子願意接受「喪家犬」的稱號
    【諸子百家都能懟人,為什麼孔子願意接受「喪家犬」的稱號】生活在諸子百家的時代,這些諸侯王說什麼都是錯的,諸子們自有獨特的角度,把你訓得一無是處。比如,孟子去見梁惠王。不賢徳的人,雖然眼前就有良辰美景,也不可能真正快樂起來。他們虧心的事太多,總是擔心什麼時候就被奪走。」這一次對話的內容,被範仲淹總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諸子們太有智慧了,普通人跟他們一起,可能壓力巨大。所以,智者要讓人覺得可親近,也是一門學問。
  • 孔門七十二聖賢中,顏回並無過人之處,為何獨得孔子偏愛?
    據說他的弟子一共有三千多人,著名的有孔門七十二聖賢。孔子與其弟子們的言行都被記錄在《論語》中,讓兩千多年後的我們能夠窺見一點聖人的智慧。在《論語》中,孔子經常誇讚顏回,可以說是獨得孔子偏愛。但是仔細了解顏回過後,發現他與其他的師兄弟相比,並無過人之處,為何孔子會偏愛於他?
  • 八分鐘:為什麼把孔子形容成「喪家狗」
    為什麼李零把孔子形容成「喪家狗」,這書一開頭就已經解釋了,,大家都在捧孔子,過去曾經大家都貶過孔子,他這本書的目的指出孔子既不是聖人,也不是一個很糟糕的臭老二,而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他形容自己是喪家之犬,這個說法其實是有典故,「喪家狗」並不是李零教授的說法,最有名的就是《史記》
  • 人生三大不幸,孔子都經歷了?無論你多麼不幸,總有人比你更不幸
    回過頭來看孔子,他一生其實活得不容易。我們對他的學問思想存而不論,單是看他的生活本身,置於今日社會, 也是不幸的。「 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是我國人所謂的人生三大不幸,孔子都經歷了。《史記》記載:「 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
  • 孔子看待財富: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
    (《論語·子路》)雖然我們不清楚孔子「富之」的具體指標,但可以推斷它應該比「足食」的狀態要好些;換句話說,在孔子看來,人光吃飽是不夠的,還應該吃好,過上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孔子自己的生活起居也表明,他是頗為享受生活的。
  • 孔子之受困於陳蔡
    一個人到了老年,特別是當他有病的時候,總愛回憶一下過去做過的事,這大概也是人之常情吧。季桓子自然也不例外。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的秋天,季桓子出外巡視,當他來到南門外的時候,只見城垣頹廢,城門也破舊了,來往的百姓個個面黃肌瘦。而這個地方,正是當年他跟魯定公接受齊國美女、駿馬的地方。他不由地想起了孔子從政的時期,那時候真是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啊!
  • 讓孔子羨慕的、讓莊子同情的飛鳥
    連至聖先師孔子亦是如此。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論語·鄉黨篇》)「色斯」是鳥跳躍飛起時的樣子;「共」通「拱」,拱手;『嗅』當作『狊』,古闃反,張兩翅也。連綴起來,這段話的白話釋義就是,幾隻野雞看到有人經過,就迅速飛了起來,它們在空中盤旋了一陣,便又在遠處降落,聚集在一起。這是一幅鄉土氣息濃厚,又非常美麗的畫面。
  • 子路——從社會青年到孔門大師兄的蛻變
    我們的孔子孔老師一生耕耘不輟,誨人不倦,有子弟三千,孔門七十二賢。又有四聖四賢,孔門十哲之說。孔老師那麼多優秀的弟子,最最可愛的弟子是誰呢?我認為既不是縱橫捭闔的子貢,也不是敏而好學的顏回,而是子路,敢於擔當的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