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號稱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還有「孔門十哲」一說,從範圍上來說,自然是越小越好,這就好比是評獎學金,數量越少,獎金越多。子路名叫仲由,是「孔門十哲"之一,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善於評論和謀劃政事而著稱,子路為人非常的正直,英勇,也是跟隨孔子周遊列國的弟子之一,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同時也是孔子較為寵愛的弟子之一。不僅如此,他還是三千弟子中特殊的一個。作為當世大聖人的徒弟,不說個個口吐蓮花,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總是要的,但是子路同學的專長卻是:武鬥!
子路小時候家裡窮,經常是飢一頓飽一頓,大概也是因為家貧的原因,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因此,光榮的成為了鄉裡的一個混子。子路年輕時是標準的殺馬特,頭戴公雞帽,腰別大寶劍,要多拉風有多拉風,直到他遇到改變自己一生的男人,孔子。孔子,大聖人,知禮樂,儒家創始人。子路本來瞧不起弱弱的孔子,但孔子畢竟是聖賢,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徵服了子路,由此,子路給孔子當起了小弟,不過子路這個小弟和其他小弟不一樣,子路要是覺得孔子不對就直接當面講出來了,孔子也因此喜歡他。跟大哥時間長了,子路明白了一些盜亦有道的道理,成為一名俠士,在老大威望的影響下走上仕途。
這是子路發家的開始,也是子路悲劇的開端。子路當官的地方叫做衛,商鞅的老家。子路最初的時候任職於魯國,之後由任職於衛國。在周敬王四十年時也就是魯哀公十五年的時候,衛國爆發叛亂,蒯聵與衛出公父子爭位。蒯聵想當皇帝,找了個合適的時機準備乾死衛出公,不過出公機靈,提前跑路了。皇上可以忍,子路不能忍啊,傻乎乎就要去找蒯聵評理。出逃中有人建議他:「你啊,不要回去,那是一個活生生的火坑。」但子路還是義無反顧回去了。剛到城裡,子路就跑著去見蒯聵,還當面指責他。堂堂衛君,豈能受你子路的指責。
於是蒯聵讓人打子路,此時的子路早已六十三歲,已經不再是當年勇猛地年輕小夥子了,在打鬥的過程中,無意間便把子路的帽子擊飛在地。如果此時的子路選擇屈服,那還有一條活路,可是他眼神堅定,正色撿起地上的帽子,拍了拍,費力地戴上,正色而道:「君子死,冠不免。」意思就是頭可斷,血可流,帽子不能掉。然後子路十分從容的在亂軍之中找到帽子戴好,最後被人砍成肉醬。
子路的死,可以看做他性格的悲劇,作為窮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子路從小就有極強的自尊心,別人越是認為不能幹的事情他越是要幹。別人越是認為好的事情他就越認為不好,沒有拜師以前,還曾經打過孔子,拜入師門以後也不老實,經常和老師抬槓。認為老師做的不對的地方馬上指出,絲毫不給老師留情面,當年「孔子見南子」,就讓子路受不了,當著大傢伙的面對老師發飆,認為孔子不應該和這種女人有來往。而孔子也不生氣,還對身邊人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