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一、孔子文化聖人
孔子在中國傳統社會歷史上,逐漸被推為最重要的文化聖人。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孔子思想開始上升為朝廷正統思想。
隋唐以後儒家經典逐漸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孔子因此受到朝廷推崇及讀書人頂禮膜拜,中國各地遍布文廟祭奉孔子。
孔子被推崇,這背後除了朝廷需要用儒家的忠孝及等級制思想來鞏固王權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有沒有其他一些合理性的地方呢?
孔子思想不僅影響中國人,也深刻影響了朝鮮、韓國、日本及越南等國,能被人長期接受的,不會完全沒有價值。《論語》一定有能帶來益處的東西,一定有能戰勝時間的價值所在。
二、孔子及儒家思想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
《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而且論語教給了後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
《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三、儒家做人的標準
《論語》從文學角度上看價值不高,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標準,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
1、正直,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蕩,做事才沒有擔憂。
2、仁德,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
3、修養,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精通掌握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所以,對於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論語》許多篇幅談及君子,但這裡的君子是一個廣義概念,重在強調一種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個不同於平凡的人,《論語》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標準及道德修養要求。
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在學習研究《論語》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論語》的思想體系化,科學化,更好地理解《論語》中的思想精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華,而不是簡單地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