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點國學:下學而上達,孔子這句話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2021-01-12 騰訊網

孔子之所以稱為「聖人」,在於活了七十二歲,大部分時間都致力於教育事業,門下弟子三千人,留下名號的賢者就多達七十餘人,當之無愧的名師。

雖然孔子並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其「恢復禮制」的政治抱負,但這並不妨礙他「有教無類」的平等教育主張,把以往貴族專有的文化公開傳授給平民,開創了文明發展的重大革新。以火種延續的方式,把匡扶社稷的救世宏願交給後人去完成。

孔子教化世人是手段,目的是創造一個完美的社會體系。提出「君子六藝」的教育理念,圍繞著「禮」字,追求身心平衡、德術兼修,自致知以至力行,知人事以達天道。

這種獨特的教學理念既注重了內心的和諧,也高度重視了外在的能力,體現出了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

在孔子看來,人和人的關係衍生到社會,就是個體與集體,私德與倫常之間的關係。認為所謂和諧無非是「天、地、人」三者的平衡,人處於天地之間,但「天為人而立,地為人而成」。人是世界的中心,無數人在一起組成社會,其聯繫紐帶是等級森嚴的社會倫常關係。

《大學》有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中庸」思想,就是以折衷、謙和的態度和手段,不走極端,認為處事應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事事恰到好處,人人各得其所,這樣就無顧此失彼之弊。

千百年來,中庸之道作為中國人的生活處世法則,千百年已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之所以能把學問深入到普通百姓,就在於孔子認為「下學而上達」,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平易親切,自然能上達。是人皆可以下學、可以與人共知的。只是認識水平不同,見識結果也各不相同。

孔子這一思想,讓儒家在外在表現上與其他學派佔據了優勢,獲得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短短這一句話,下學而上達,可以理解為兩個層面。

第一,盡人可知的可能,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當下即是,開始就是結束;人可以到達,也可以現在各得其所。此雖似小道末節,倘若人人由下學而自得其性,人人可以上達而通於天道,此即第二境界。

人生至是,可謂了無缺憾。但此一境界卻又是一無窮盡無終極的境界,一個人得以在此境界之中,永當上進,永無休止,日新不已,而人生則在此一不懈不息的過程中向前。

以中庸之道去處理日常事務,是孔子的核心思想,這一點不但在古代,即使放在現代,也一點不過時。

今天事態複雜多變,人心浮躁,很多迷惑於表象難以抓到問題的重點。越來越多的人急功近利,往往只見眼前之利,忽略了發展變化的客觀事實,極易導致「偏至」的發展;等到此一發展偏到不可收拾時,即再搬出另一偏至的辦法來糾正。

說到底,不走極端,多思考多推敲,「下學而上達」走中庸之道,方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如此說。

相關焦點

  • 孔子思想特徵:仁、禮為其核心
    不同時期對「儒」的理解略有不同,今天我們所理解接受的「儒」多指孔子的儒家思想,頗有讀書人的意味,夾雜著幾分積極入世的態度。首先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徵如下:1、宗師孔子,以孔子作為自己的思想領袖。《漢書藝文志》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停尼。重其言。
  • 儒家文明影響深遠,孔子的思想給我們什麼啟示?
    春秋戰國時期,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是什麼呢?我覺得用動蕩一詞形容十分貼切了,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是動蕩的狀況,而且在這個時期思想學術也是十分活躍的,孔子就是在當時十分著名的人物,說道孔子我們並不陌生。我們不僅僅在課本上學到過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就是教會我們要博愛,而他創立了儒家學說,他覺得做人既要有愛心,又要有同情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應當做到這些,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周圍的人,就比如說在為人處事的時候,我們都應當有同情心,應當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這一點在儒家文化中也有體現。
  •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聽劉語嫣講國學小故事《微言》(第十五講)
    《微言》是大型國學系列劇《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融產品之一,每期邀請一名荔枝小演員走進錄音間,朗讀一則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
  • 從非冠疫情到國學文化
    停下來,我們要等的是什麼呢?等一等被丟掉的千年中華民族智慧!等一等被遺棄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等一等被忘記的國學文化精粹!在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中,滋生的崇洋媚外、拜金主義,讓我們忘記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國學文化珍寶!這次疫情,會讓中國人靜下來,好好進行一次反思!
  • 紀念孔子誕辰,重溫孔子經典語錄,學習儒家思想的精髓
    一、孔子文化聖人孔子在中國傳統社會歷史上,逐漸被推為最重要的文化聖人。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孔子思想開始上升為朝廷正統思想。隋唐以後儒家經典逐漸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孔子因此受到朝廷推崇及讀書人頂禮膜拜,中國各地遍布文廟祭奉孔子。
  • 有寓意的國學經典名字:300個文雅秀氣、歷久彌新的寶寶名字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文心雕龍》對孔子有「夫子風採,溢于格言」的極高評價,品讀國學經典,我們學到的不僅是書中的知識,還有背後聖人的修養與品質。讀《論語》,我們看到孔子的風採;讀《孟子》,我們學習了孟子的思想;讀《道德經》,我們領悟了老子的智慧......國學經典裡藏著處世智慧和人生哲理,多讀多思對我們大有助益。家長朋友們如果想給寶寶取一個有寓意、有哲理的名字,不妨試著參考一些國學經典,為寶寶取一個文雅秀氣、歷久彌新的好名字。
  • 【國學】孔子語錄精華100句(附釋文)
    ——摘孔子《論語》  (《詩經》三百篇,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2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論語》  (《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30、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摘孔子《論語》  (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不到仁的境界,怎麼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 小知經典國學機聽讀機丨讓每一個孩子都聽好國學
    本網12月3日訊 不知從何時起,社會上開始流行著一種「國學潮」。國學作為作為中國固有的古代學術文化(簡稱中國傳統學術文化),應不應該讓孩子學?怎麼學?學了有什麼益處?這三個問題成為了很多家長心中的疑問,那麼接下來小編就來一一為家長們來解答這些問題。
  • 孔子為何要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政策還是另有含義
    在孔子的思想中有一句話,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我們一起來看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喜歡孔子的人,覺得孔子的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所服務,是有等級、有目的的,甚至於孔子的仁愛也只是針對統治階級。支持孔子的的人便覺得,這是對孔子的污衊,孔子說這句話的目的,只是強調對不同的民眾治理的方法而已。孔子講學在這個問題上,我更加贊同孔子這句話其實是另有含義,理由有二,我們一一來對比分析。
  • 習近平巴基斯坦演講特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中華文化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幫助巴基斯坦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又說:  中國人民崇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中國的「忠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兩句出自《論語》裡的話,正是對儒家重要思想「忠恕」的最恰當解讀。
  • 每天學點國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譯文】子貢說: 「如果能廣施恩惠而幫助民眾,怎麼樣?這可以說是仁嗎?」博施:廣泛地施行恩惠。孔子說: 那是多麼仁啊!那一定是聖人所為了! 即使堯舜想做到這一點也很困難。
  • 孔子才是翹楚,2句話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尤其是聖人孔子,更是其中翹楚,2句話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今公諸同好,或可為罵人時之一助乎?第一句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孔子這句話十分犀利,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俗,甚至於還要繞半天去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朽木不可雕,比罵人蠢、笨更深刻,更有境界,已經蠢到腐朽不能用,這不是蠢的極致麼?
  • 禮敬國學 煥新中華文化入酒魂的心悠然智謀差異化競爭
    2016年,當大多數人尚未意識到醬香風口,只看到酒業弱復甦跡象時,廣州雲峰控股集團就已經瞄準了醬酒的核心產區,並在習水縣的土城成立了心悠然酒業。國學智慧入魂品牌,酒香溢滿文化天地鎖定核心目標人群為文化、國學圈層後,心悠然酒業提出"放懷天地間 心淨自悠然"的品牌理念,並通過舉辦過多場小規模國學沙龍活動來影響文化圈和消費者圈層,取得了一定效果。直至遇見鳳凰網的全球華人國學大典這一契機,心悠然聯手鳳凰網,斷然決定鎖定這一高含金量的IP。
  • 孔子說的「君子不器」是何意?「器」有2種理解,2種人生態度
    文|顏小二述哲文 儒家《論語》裡面記錄了許多孔子的思想,並給後世帶來無盡啟發,而《論語》一書裡面,也記錄了諸多孔子對於「君子」的論述。「君子」在孔子看來是理想人格,亦是後世無數遵從儒家思想的文人雅士追求一生的目標。對於君子,孔子曾說「君子不器」。
  • 那麼,國學中真正的「明學」是什麼?
    最近黃教主在《中餐廳》中的奇人奇語在各大平臺頻上熱搜,這是黃曉明一人的獨斷專行的體現,還是節目組為了節目效果有意而為之?我想,各有各的說法,每個人對此事件的看法也不一樣。不過,你覺得沒有用,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得不說,《中餐廳》這檔綜藝節目實實在在地火了一把。
  • 每天學點國學:志不同,道不合
    (春秋 《論語 ·衛靈公》)【註譯】全句譯意為:孔子說: 「根本主張不同,不能互相商討謀劃事情。「【品讀】「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今人常用的至理名言。(《孔子集語·卷十·論政第九》)#國學經典推薦#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孝」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孔子的「孝」是以「仁」作為基礎的。孔子的「仁」是一種內在道德素養,表現出來就是愛人。按照孔子的思想,一個人只有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才有可能推己及人,愛更多的人。從這個角度看,孔子「孝」的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愛父母。
  • 唯一真實記錄孔子言行的書,淺顯易懂,只可惜絕大多數人看不明白
    樂經是藝術課,人要是沒點藝術品位,那就會活得一點意思沒有,乏味而且單調,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俗」。孔子要求學生們杜絕四種思想。一,意氣用事。孔子反對凡事不能理智考慮,不能冷靜頭腦,不能清醒分析,任意為之,不計較後果,不能三思而行。二,用一元化思維看問題。孔子反對那種認為就這對,別的都不對,這個是標準答案的想法。
  • 學國學對孩子有害?聽聽杜老師怎麼說
    杜老師想說,關於要不要學國學,家長朋友們首先應該弄明白這幾個問題一、什麼是國學「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在當前語境下,國學一般理解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教育部門有「傳統文化進課堂」政策支撐的。大眾們所擔心的封建糟粕內容,是進不了國學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