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典】第二十八期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二十二)·習近平巴基斯坦演講特刊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丨子曰師說 曹雅欣
2015年4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中說道:
中巴要弘義融利,實現共同發展。中華文化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幫助巴基斯坦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又說:
中國人民崇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中國的「忠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兩句出自《論語》裡的話,正是對儒家重要思想「忠恕」的最恰當解讀。
「忠恕」的概念,始現於《論語·裡仁》篇,其中有這樣一段遺響千年的對話: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向學生曾參傳道,告訴他:我所有的學說,都是由一個基本思想貫穿的。曾參領受,而其他學生卻不明所以,紛紛向他求教,曾參感嘆:老師的學說,就是「忠恕」二字啊。
曾參是孔子座下天分極高的弟子,他和孔子的對話,猶如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了悟於靈犀、受教於無言。而曾子後來,也確實如迦葉發揚了佛教一般,成為了將孔子儒學思想既有繼承、更有發展的一代「宗聖」。而他與孔夫子在一問一答間提煉總結出的「忠恕」至理,也提供給了孔門弟子、給世間君子一條得以依此行事的金科玉律。
「忠」,把字拆開看就是「中人之心」,盡心待人、忠於本心,也就是以己之心去關照他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表達的精神,自己想立得住、也要使別人能立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使別人能行得通。所以,盡我之心,忠人之事,盡力為人謀,是謂「忠」。
「恕」,把字拆開看便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把自己推到他人之境,推想別人之心、量度他人之苦,——也就是那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換位思考,不僅儘自己之所願,還能想他人之所想。所以,如人之心,想人所想,理解而不強施於人,是謂「恕」。
「忠」是盡己之心,從自我出發、盡心竭力為人謀;「恕」是如人之心,發散出去、換位思考體諒人;
「忠」是要極盡所能,「恕」是要量體裁度,所以「忠」與「恕」,是一對既相互輔助又相互制衡的概念。忠,強調的是付出和助益;恕,提醒的是換位和體諒。
「忠恕」的理念,在今天聽來,令人格外動容。這些關乎理解、善良、公道、尊重的品德,隨著歷史河流的向前推進,常常是被淹沒沉墮於河底,其蹤杳杳。
所目當今世界很多區域,矛盾紛爭一點就著,惡性事件一觸即發……正是因為「忠恕」這個看起來陌生、說起來簡單的道理,實在是被人們遺忘太久了,——忘了曾經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群知識分子,他們雖不同而和、雖不比而周,他們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難,他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們儘管性情不同、出身不同、成就不同,但是在「忠恕」的感召下,都踐行著儒者的光榮與夢想,體察萬物,悲憫蒼生。
(二)世界的「忠恕」
「忠恕」確實可以作為中國文化在今天提供給世界的智慧準則。早在1971年,聯合國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周恩來總理為聯合國大廳帶去了孔子的兩幅語錄,其一是「以和為貴」,另一條就是關乎「忠恕」的解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請教孔子,是否有可以讓人終身依照的一句話準則?孔子便回復給他這一句照亮萬世的格言,這一句將中華文化的堂堂正氣昭顯於聯合國面前的行事信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可見,「忠恕」正是對和諧、對和平的達成。「忠恕」,不僅是古代知識分子個人修為的守則,更是當代世界風雲變幻中具有現實意義的準則。
比如,曠日持久的巴以戰爭,是宗教信仰的衝突;以美蘇為首的東西集團冷戰,是政治形態的衝突;文化輸出與文化侵略的論爭,是文明形態的衝突;國內的貿易順差與國外的反傾銷舉措,是經濟體制的衝突;不同年齡段人群的代溝,是價值觀念的衝突;舊有事物對創新態勢的打壓,是思維模式的衝突……所有這些差異下的衝突,究其避免和解決之道,都可在「忠恕」的心態中尋找答案。如此,就不會再用固執去拒絕異類、用偏激去反對異見、用自大去打擊新生、用霸權去迫害弱勢。
「忠恕」是如此重要的一種品格,可以賦人予同情,從而善於理解;賦人予體貼,從而擅於關懷;賦人予寬厚,從而敏於幫助;賦人予善意,從而樂於奉獻;賦人予通達,從而肯於溝通;賦人予高貴,從而敢於包容。
忠恕,會讓世界懂得:即使不同意,也要堅決尊重,即使不理解,也該保持平和,即使不支持,也需文明禮敬。
「忠恕」是減少紛爭的最佳原則,推己及人而不強人所難,便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恕」是守護發展的最好心態,各抒己見而能彼此共融,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中國儒家思想,貢獻給了社會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
比如「仁義」,既提倡仁愛,又強調要在正義的範疇內施行;
比如「學習」,既提倡學習理論,又強調實際踐行;
比如「孝悌」,既提倡在家門裡孝順父母,又提倡在社會上兄友弟恭;
比如「禮樂」,既提倡禮以節人、規範秩序,又強調樂以和情、安和內心。
——而儒家最具有智慧廣泛性的思想之一,便是「忠恕」,它不僅是歷史貢獻給今天的,更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葉躍明(書)
作者介紹:
曹雅欣,青年文化學者。獨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國藝解說者。
「子曰師說」微信號、「學習經典」微信號創始人。
光明網「醉中國」專欄作者。代表作有光明日報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圖書《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國學與時政」系列文章、「學習經典」系列文章,被全國上百家主流網站廣為轉載。
策劃並撰寫了「琴夢中國」系列作品,包括《琴夢紅樓》《琴頌詩經》等。
首創「國藝演說」的文化藝術傳播方式,運用於「琴夢紅樓」、「琴頌詩經」等琴歌藝術音樂會中,並擔任音樂會的文化主持。
始終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把國學、國藝做時代性解讀。
書法作者
葉躍明,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並被中國書畫藝術中心等多家全國性書法機構聘為書法家。6歲學書法,五十年來拜名師,臨名碑名帖和不潛心研究創作形成獨自風格,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書法活動並獲獎。
(責任編輯:馬常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