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論語》第六篇《雍也》的最後一章。
【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如果廣泛地施恩於民,救濟大眾,這種行為算得上時仁嗎?
孔子:這豈止是仁,都堪稱聖人了,連堯和舜都難以做到。所謂仁,就是自己想要站立起來,就幫助別人站立起來,自己想要求得發達,就會幫助別人也發達。從近處、眼前做起,這就是實施仁的基本方法了。
論語花了大量的篇幅從各種維度、視角來談「仁」,這一章論語給出了另外一個角度的「仁」:用仁和聖作了一番對比,這樣或許更容易理解一些。
孔子所講的聖,都是有著豐功偉績的,所謂的豐功偉績倒不是開疆擴土,而是「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而「仁」的規格是遠遠低於「聖」的,仁更側重於一種精神境界,用論語的原文表達則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