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開創的儒家學說影響了華夏文化兩千多年,但對於他的爭議也是一直存在。主要的爭議便是儒家文化對於思想的禁錮和知識的啟蒙上,究竟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在孔子的思想中有一句話,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我們一起來看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喜歡孔子的人,覺得孔子的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所服務,是有等級、有目的的,甚至於孔子的仁愛也只是針對統治階級。支持孔子的的人便覺得,這是對孔子的污衊,孔子說這句話的目的,只是強調對不同的民眾治理的方法而已。
孔子講學
在這個問題上,我更加贊同孔子這句話其實是另有含義,理由有二,我們一一來對比分析。
第一點理由,是古人書寫的習慣。標點符號是個神奇的東西,比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這句話,我們可以分解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標點位置不同,意義完全不同。同樣對待孔子這句話,句讀不同,意義也會完全不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原本是沒有標點的,句讀的位置依據個人去斷句,那些討厭孔子的人便選擇了這樣一種斷句法。
這句話的出處是《論語·第八章·泰伯篇》,泰伯是一位賢人, 姬姓,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的長子。古公亶父想立老三和老三兒子姬昌當繼承人,為了不讓父親憂慮嫡子繼承的問題,就主動和二弟一起離開了,表明決心。
顯然孔子是推崇泰伯的,他在此篇中和曾子在討論君主的德行,而孔子的想法一貫是「有教無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孔子本身就是開私學之先例,他又認為仁是教誨民眾的核心,又怎麼可能同一篇開頭講對百姓要進行教化,中間又強調愚民呢?
論學習重要性
第二點理由、郭店楚墓竹簡: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
此處可以看做對孔子原話的解釋,這兩篇所講其實都是在教為政者道理。當時的社會前提是諸侯爭霸,社會動蕩不安。國家治理問題便不能一味如以前那般。在此處,孔子提出了兩種場景的應對方法,「尊德義,明乎民倫,可以為君」「仁為可新(親)也,義為可尊也,忠為可信也,學為可益也,教為可類也」。民眾知道仁義禮儀的,就可以按照道理去治理,民眾不知道的,就要讓他們懂得道理,治理百姓,不能用強迫的方式。
孔子
一個標點之差,意思就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在對待孔子的思想上,不應該斷章取義,要在了解時代背景的情況下,聯繫背景和上下文去理解孔子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