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何要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政策還是另有含義

2020-12-07 腦洞趣味歷史

孔子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開創的儒家學說影響了華夏文化兩千多年,但對於他的爭議也是一直存在。主要的爭議便是儒家文化對於思想的禁錮和知識的啟蒙上,究竟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在孔子的思想中有一句話,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我們一起來看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喜歡孔子的人,覺得孔子的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所服務,是有等級、有目的的,甚至於孔子的仁愛也只是針對統治階級。支持孔子的的人便覺得,這是對孔子的污衊,孔子說這句話的目的,只是強調對不同的民眾治理的方法而已

孔子講學

在這個問題上,我更加贊同孔子這句話其實是另有含義,理由有二,我們一一來對比分析。

第一點理由,是古人書寫的習慣。標點符號是個神奇的東西,比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這句話,我們可以分解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標點位置不同,意義完全不同。同樣對待孔子這句話,句讀不同,意義也會完全不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原本是沒有標點的,句讀的位置依據個人去斷句,那些討厭孔子的人便選擇了這樣一種斷句法。

這句話的出處是《論語·第八章·泰伯篇》,泰伯是一位賢人, 姬姓,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的長子。古公亶父想立老三和老三兒子姬昌當繼承人,為了不讓父親憂慮嫡子繼承的問題,就主動和二弟一起離開了,表明決心。

顯然孔子是推崇泰伯的,他在此篇中和曾子在討論君主的德行,而孔子的想法一貫是「有教無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孔子本身就是開私學之先例,他又認為仁是教誨民眾的核心,又怎麼可能同一篇開頭講對百姓要進行教化,中間又強調愚民呢

論學習重要性

第二點理由、郭店楚墓竹簡: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

此處可以看做對孔子原話的解釋,這兩篇所講其實都是在教為政者道理。當時的社會前提是諸侯爭霸,社會動蕩不安。國家治理問題便不能一味如以前那般。在此處,孔子提出了兩種場景的應對方法,「尊德義,明乎民倫,可以為君」「仁為可新(親)也,義為可尊也,忠為可信也,學為可益也,教為可類也」。民眾知道仁義禮儀的,就可以按照道理去治理,民眾不知道的,就要讓他們懂得道理,治理百姓,不能用強迫的方式。

孔子

一個標點之差,意思就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在對待孔子的思想上,不應該斷章取義,要在了解時代背景的情況下,聯繫背景和上下文去理解孔子的言論。

相關焦點

  •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喪家犬」——孔子
    而且在孔子三歲時,老父親就去世了,全靠母親將他養大。孔子幼年生活可想而知。他自己也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他青年時當過管理倉庫和牛羊的小吏,做過專門幫奴隸主辦喪事贊禮的「儒」。因而,他後來創立的學派被為「儒家」。孔子雖然家境破落,地位低賤,但他從小立有大志,學習刻苦。他後來回憶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但是請注意,孔子是有選擇的學習的,並不是什麼都學。
  •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有兩層含義,「小人」含義讓人意外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出自孔子,孔子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孔子指明德者具有榜樣作用,可以以德服人;第二層含義是,孔子強調為上者想要管控好手下,就一定要保證自己擁有好的品性。要想準確理解孔子這句話,我們來看看原文,《論語》中記錄著這樣一段對話: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段對話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季康子問孔子一些治國理政的事情,季康子問:「為了成全符合道義的人,我去殺掉不講道義的人,這樣做可以嗎?」
  • 楊逢彬答澎友:我為何要重新注《論語》
    如果此說可靠,則當譯為:「父母在世,不出遠門;一定要出遠門的話,必須有目的地。」「父母在世,不出遠門;一定要出遠門的話,必須有正當理由。」問:您好,楊老師。我想請問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爭議很大,斷句各有說法。郭店楚墓出土的又是另一版本「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 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如何看待和解釋這兩句,有何權威參考性根據?
  • 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教人要有寬恕之心
    「仁」指仁愛之心,對待任何事物要具備以人為本的情懷。「義」有小義和大義之分,小義指正義感,講義氣,是非分明,大義指具備家國情懷。「禮」指講禮儀,重禮節,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智」指大聰明,大智慧,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通曉大道理的智者。「信」指誠實守信,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 為什麼說孔子是喪家狗?是罵孔子嗎?
    孔子為何自嘲自己是喪家之犬?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與當年孔子迷路自嘲時候所說的喪家狗,他們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同了。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意思是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方向,茫茫然的狀態。而孔子當年說自己是喪家狗,完全是一種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一種自嘲,孔子用這種幽默的方式,獲得了心靈上的安慰。所以,後世人們說孔子是喪家狗,其實並非是貶低孔子,而是引用了孔子的說法而已,也並非是罵孔子。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寫過孔子,說他是一條喪家狗,引起了好多讀者的指責,其實這是錯誤的。那麼,孔子為什麼要自嘲?
  • 論語探本2.17:知之為知之,非言智也,乃言人之表裡如一也
    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本章之關鍵,在於最後一個字,知。同於智。換言之,本章講智。但不在於智也。由者,仲由也。即子路。這其中的語氣蠻好玩。子路啊,我教給你的你都知道了啊。
  • 什麼是「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
    太守最終還是以謀殺婆母之罪將孝婦處以死刑。孝婦冤死以後,郡中大旱了三年。後來新太守上任,佔卜大旱的原因,於公說:「那位孝婦不該死,前任太守一意孤行強行決斷,災禍恐怕是由此而生吧。」於是太守殺了一頭牛,親自前往孝婦的墳前祭奠,並為她立了墓碑,以表彰她的孝行,天上果然立即降下大雨,當年該郡五穀豐收。郡中人由此更加敬重於公。
  • 孔子的經世之道:亂世於我如浮雲
    知其不可而為之子路是孔子的門徒,某天夜裡他留宿在石門,守門人問:「你從何而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守門人點點頭說:「是那個明知道做不到還是要去做的那個人嗎?」孔子周遊列國,想要宣揚自己心中的大道,但是四處碰壁,「累累如喪家之犬」。
  • 孔子的畫像,為何總露著兩顆分開的門牙?專家:有特殊的含義
    ,長相奇特的名人較多,尤其是皇帝、王子、將軍和大臣,他們的出生往往伴隨著「異象」,他們的長相有很多特點,不可否認,它們具有誇張的特徵,但大多具有隱含的意義。孔子身高九英尺六英寸,今天大約一米九,即使在現代,孔子也屬於一個高級階級,此外,其他許多古籍中也有不少關於孔子長相的線索,說他眼睛長,顴骨高,這是一種長壽的形象,荀子還把他的相貌比作驅鬼闢邪的形象,這是醜惡可怕的,孔子不美,但他有自己的特點。
  • 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是後人錯怪他了!
    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講求仁者愛人的孔子,為何如此歧視女性?孔子的一生,留下了許多警人之語,比如「學而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 享讀|孔子:至聖之人,也是一介布衣
    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當然知道子貢亦莊亦諧的意向,但是久已藏於心上的想法,讓他急不可待地回答道:賣掉它!賣掉它!我就是那塊急待出售的玉。言外之意,是說我已經等待得太久了,就是沒有遇到一個識貨的主呢。孔子似乎還不滿足,他還想發財。「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 仙劍奇俠傳3:主角的名字竟然另有含義,不得不說製作者用心了
    當年仙劍奇俠傳三最火的時候,我們不是在為自己最喜歡的角色打call,就是在探討劇情到底會怎樣發展,等到閒暇時,突然才發現原來遊戲裡主要角色的名字竟然另有含義,細細品味更是感嘆製作者用心之良苦。他的名字來自中藥材景天,有去火補血之效果,這大概也是景天作為使用大劍的男主竟然也會補血技能的由來,同時他名字中的「天」說明他的前世來自天界。景天的前世是天界神將飛蓬,飛蓬如果你沒聽說過的話,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蒲公英」,到頭來還是藥材。
  • 使民以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新言」「學而篇」之三
    使民以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新言」「學而篇」之三,蘿蔔/攝影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道」更多的意味,也許是「門道」,「治理之道」等意。本節應該就是孔子談治國之道,治理的方法。  「乘」,有說八百戶人家供養一乘車打仗或公用,也有說八十家。不論八十還是八百,再乘以一千,都是不小的數目,所以千乘之國,在戰國時代,也是不小的「國家」了。  孔子說:治理一個國家,要引導人民做事恭敬認真,對各種國家的事務篤信不疑。
  • 孔子之受困於陳蔡
    他不由地想起了孔子從政的時期,那時候真是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啊!於是,他長嘆了一口氣,對跟他一塊出來巡視的兒子季康子說道:「從前,我們魯國本來是有興旺的可能的。可是,由於我得罪了孔先生,所以弄成現在這個破爛樣子,真是後悔也來不及了。我死了以後,就是由你來輔佐哀公了。你執政以後,可千萬要想法把孔子請回來啊!」「是的,我一定遵照您老人家的話去辦。」季康子畢恭畢敬地回答。
  • 原來你是這樣可愛和真性情的孔子
    所以當我的學生,你們一定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因為只要你們問了我問題,我一定會盡力的去解答,一定要不恥下問。當然了,在此之前你們都要把學費該交的交了哈,畢竟老夫子不是神仙,也是要吃飯的。雖然老夫子我曾經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但前提是不義之財喲。你要是偷了人家的錢財來侍奉孔子,恐怕只會被孔先生的唾沫星子淹沒。
  • 孔子看待財富: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還給出了另外一個自己欲成行的理由,即生存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論語·陽貨》)言下之意人不是「匏瓜」,人要吃飯,就要掙錢過日子,他是不得不赴佛肸之約的。這裡孔子說的「匏瓜」雖然只為一種借喻,但所表白的「焉能不食」,則也非常清楚地表明,在孔子看來人的生存欲求,是不證自明的,也是天然合理的。  其次,孔子認為合義的財富是可欲可求的。
  • 黨建評:選「直木」幹部 贏「民服」之擁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舉措》中也有類似的表述:「治國之道,舉直措諸枉,其國乃安。夫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孔子和諸葛亮的話雖然簡短,但意義極其深遠,都強調了要重視選拔正直賢德的人輔佐君主、治理國家。這樣才能贏得人民的擁戴和信服,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興旺發達。
  • 《歸正墨學》之天志篇
    墨子認為,天為貴,天為知,義自天出。(天志)所以墨子強調要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於天。(法儀)那麼,墨子所說的天志的核心是什麼呢?墨子說,天始生民(尚同)人皆天臣(法儀)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法儀)天之愛天下之百姓。天兼天下而愛之。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天志)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
  • 思想者|張自慧:孔子將人生分為六個階段,為何一以貫之的是這個字...
    中華文明為何具有如此大的「韌性」?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張自慧教授認為,這與儒家所尊崇的禮樂文化關係密切,與孔子所遵奉和倡導的「禮」與「仁」不可分離。孔子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思想建構了融「詩禮樂」於一體的儒家教化模式,也由此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明類型。以下是她在「東方講壇·思想點亮未來」系列講座的演講。
  • 思想者|張自慧:孔子將人生分為六個階段,為何一以貫之的是這個字?
    中華文明為何具有如此大的「韌性」?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張自慧教授認為,這與儒家所尊崇的禮樂文化關係密切,與孔子所遵奉和倡導的「禮」與「仁」不可分離。孔子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思想建構了融「詩禮樂」於一體的儒家教化模式,也由此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明類型。以下是她在「東方講壇·思想點亮未來」系列講座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