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

2020-12-04 我從書中來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喬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號曉池,山西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喬家第四位當家人,清朝末年著名晉商,人稱「亮財主」。

喬致庸出身商賈世家,自幼父母雙亡,由兄長撫育。本欲走入仕途,剛考中秀才,兄長故去,只得棄文從商。他是喬家門中最長壽的人,活了89歲。

喬致庸的一生頗有善行,經常救濟貧民百姓。特別是在清光緒三年,天遭大旱,赤地千裡,寸草不生。民謠有「光緒三年,人死一半 」 的說法。當時喬致庸就曾開倉賑濟。對此,光緒八年版的《祁縣誌》中就有記述,並對其給予了褒獎。

在立業上,他經常告誡兒孫——

經商處事要以「信」為重,以信譽得人。其次是「義」,不哄人,不騙人,該得一分得一分,不掐昧心錢。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擺在首位。

做人方面,他又勸子孫誡「驕、貪、懶」。他治家有方,以《朱子治家格言》為準則,把它當作兒孫啟蒙的必讀課,同時寫在屏門上,作為每日的行動規範。兒孫如若有過,則令跪地背誦,如犯 拋米撒面 之錯,便讓其把「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反覆誦讀,直到認錯為止。然後再對其作一番訓教,最後犯者謝赦,慢慢退出。

喬致庸還把他親擬的對聯讓人寫好刻就,掛在內宅門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須求己。惜衣惜食非惜財,緣惜福」。以此告誡兒孫,修身為本,注重節儉,不要貪圖安逸,坐享祖業。

喬致庸治家很嚴。其家規還有:一不準吸毒,二不準納妾,三不準虐僕,四不準賭博,五不準冶遊,六不準酗酒。這些家規既杜絕了禍起蕭牆的根由,又成為家族持盈保泰的保證。喬致庸先後娶過六位妻子,但都是續弦。

喬致庸人如其名,他待人誠懇,處世隨和。他素性恬淡、酷嗜讀書,經營財務非其甘願亦非其所長,然知人善任。他待下寬厚,豁達大度,慎始慎終,人都樂為其用。

一個儒商,他們事業做大的根本原因絕不是靠唯利是圖,不是靠多複雜的商業技巧,而是先修得厚德光亮的人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胸懷,信義著於四海的口碑,達則兼濟天下的仁心,有了這個後,財富就只是順帶而來的東西罷了。

再講一個故事——

於定國字曼倩,東海郡郯縣人。他的父親於公曾任縣獄史、郡決曹等官職,判案公平,觸犯法網而被於公依法判刑的人,沒有因不服而心懷怨恨的。郡中的百姓為他立了生祠,稱作於公祠。

東海郡有個孝婦,年輕守寡,又無子女,很恭謹地奉養著婆婆,婆婆想讓她改嫁,她始終不答應。她的婆婆對鄰居說:「我這孝順媳婦事奉我很勤勞辛苦,我憐憫她年輕守寡又沒有子嗣。我年紀大了,卻這樣長時間地拖累年輕人,這可如何是好啊!」後來老太太為了不再拖累媳婦竟自縊身亡。老太太的女兒卻上告縣官說:「媳婦殺死了我母親。」縣吏逮捕了孝婦,孝婦辯解說不是自己殺害了婆婆。但在縣吏的嚴刑逼供下,孝婦最後竟屈打成招。

此案上報到郡曹府,於公認為這個婦人奉養婆母十多年,以孝順聞名鄉裡,一定不會是她殺害了其婆母。太守不同意於公的分析,於公竭力爭辯,最終也未能說服太守,於是他抱著判決書在郡曹府上大哭,並藉口有病。太守最終還是以謀殺婆母之罪將孝婦處以死刑。孝婦冤死以後,郡中大旱了三年。後來新太守上任,佔卜大旱的原因,於公說:「那位孝婦不該死,前任太守一意孤行強行決斷,災禍恐怕是由此而生吧。」於是太守殺了一頭牛,親自前往孝婦的墳前祭奠,並為她立了墓碑,以表彰她的孝行,天上果然立即降下大雨,當年該郡五穀豐收。郡中人由此更加敬重於公。

於公管理獄訟秉持仁德、公正的精神,明察秋毫,未曾冤枉過人,積了很多陰德,他的子孫中出了不少顯貴之人,其中一個就是他的兒子於定國。

於定國從少年時代就隨著父親學習法律條規和斷獄,父親去世後,他擔任獄吏、東海郡的決曹。他為人謙恭,善於決斷疑案,公平執法,被當時人稱讚,在漢昭帝時,升任廷尉,《漢書》說「於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因為才能高,他被推舉為侍御史,轉為御史中丞。在漢宣帝之朝,還升到了顯貴的高位,擔任丞相,封西平安侯(西平侯),「功跡見述於世」。於公的孫子於永也官至御史大夫;於家封侯傳世。

富與貴從不是求來的,而是修來的,這個故事的背後,蘊含的便是這個道理。

儘管孔子說過「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但如果修身的同時,順帶也能收穫富貴,孔子也是支持的。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但得之必以其道才行,就像孔子說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一樣。孟子也曾道,「非其道,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以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這就又好比孔子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東漢鄭玄說:富貴不可求而得之,當修德以得之。若於道可求者,雖執鞭之賤職,我亦為之。宋代邢昺在經書之疏之中對此也道-——

此章孔子言已修德好道,不諂求富貴也。言富貴不可求而得之,當修德以得之。若富貴而於道可求者,雖執鞭賤職,我亦為之。如不可求,則當從吾所好者,古人之道也。

《四書辨疑》中有道:「富與貴人皆欲之,聖人但無固求之意,正在論其可與不可,擇而處之也。不義而富且貴,君子惡之,非惡富貴也,惡其取之不以其道也。古之所謂富貴者,祿與位而已。貴以位言,富以祿言。富而可求,以祿言也。執鞭,謂下位也。蓋言君子出處當審度事宜,穀祿之富,於己合義,雖其職位卑下,亦必為之。故夫子之於乘田委吏亦所不鄙。苟不合義,雖其爵位高大,亦必不為。故夫子之於季孟之間亦所不顧也。」

《荀子·榮辱》中也說到義利的關係:「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樸愨者常安利,蕩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

孔子說:「富貴如果可以合乎於道求得的話,即使是給人執鞭的差役,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那種富貴對我來說就是浮雲,那我還是會選擇去做我真正喜歡做的事。」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相關焦點

  • 孔子看待財富: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
    孔子為自己辯解說,他不會受佛肸行為影響,自己會保持高尚品節,出淤泥而不染。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還給出了另外一個自己欲成行的理由,即生存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論語·陽貨》)言下之意人不是「匏瓜」,人要吃飯,就要掙錢過日子,他是不得不赴佛肸之約的。這裡孔子說的「匏瓜」雖然只為一種借喻,但所表白的「焉能不食」,則也非常清楚地表明,在孔子看來人的生存欲求,是不證自明的,也是天然合理的。
  • 什麼是「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唐詩鑑賞辭典》中有賞析過這樣兩首詩——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東川。這件事,表面上有一層神秘色彩,其實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現的巧合,而這一巧合正是以元稹、白居易平日的友情為基礎的。唐代長安城東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當時的遊賞勝地。而且,進士登科後,皇帝就在曲江賜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進士題名之處。他們兩人應當常到這兩處共同遊宴。
  • 南懷瑾先生:你身邊有這四種難行之行真做到的人,他就是菩薩再來
    哪裡不是道場,提婆達多不也是以地獄為道場嗎?!」三、什麼是「無所求行」?你們在此修行做什麼?想成佛是不是?自性本空,一切都還是還債,前生欠的宿債,所有恩怨、感情都是還債,這個因果錯綜複雜,不過也有蛛絲馬跡可尋。欠多了來生做人父親,白手成家,辛辛苦苦經營賺了些錢,等兒女長大,自己就翹辮子了。
  • 享讀|孔子:至聖之人,也是一介布衣
    他的那句「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當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幸福的嘆息。不僅熱愛音樂,他還精通與粗通各種樂器。或者,多才多藝而又情趣盎然的孔子,還能夠舞之蹈之。更為可貴的,是孔子對於音樂的原理有著專家般的理解。他曾經向魯國的大樂官師摯講解過有關音樂的高深的學問。「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 高雅的人遊山玩水、琴棋書畫做賦,吾等俗人「嗑瓜子」也附庸風雅
    嗑瓜子賦文/青竹夕陽斜下,幾分閒情雅致,無有琴棋書畫,是為俗陋,而情乍起,亦堪為文。初冬清冷,偶得暖陽青睞,出遊無意,一手凡物,一手文章,坐於陽臺,無雅室與共,只耐窮困,簡陋之間,一嗑一吐,讀得文章,亦自足也。
  •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譯文:孔子在陳國時,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在魯國的那些學生都志向遠大卻行為粗率,寫文章文辭華美,卻不知道如何自我節制。」這句話,就像是一位父親、長者對子女、晚輩的所做所為,在不了解、不認同的情況下,發出的一句無奈感慨。
  • 文言文常見實詞意義之趣味記憶
    時有寇盜相侵,而能安(安穩)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養),於是去險要之遠地安(安置)軍,敗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裡)在哉?   3.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動)謗,既黜,其思憂且幽。被(披散)發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澤畔。雖大雪被(覆蓋)衣,身被(遭受)十餘創,尤不為苦也。
  • 什麼是「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北宋包拯為官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尊稱為「包青天」。他擔心家人子弟利用權勢腐化,因而自述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為何立這樣的碑文以警後世?
  •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是什麼意思?
    九二: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象曰: 其子和之,中心願也。(一)釋字爵古代飲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狀顯示使用者的身份。《說文》:「爵,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
  • 韓愈之原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小寒至時,吾悟其所道也
    文,張思續博愛之謂仁,行而義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信之也,天下之公言也。韓愈,《原道》。小寒至時,吾悟其所道也,冷臉,緩行,多愁。生活之所道,意為有心人,無心事。
  • 詩歌故事系列之此心安處是吾鄉
    她也不再是那個只會和他談風弄月、卿卿我我的柔奴了,過去是他為她遮風擋雨,披荊斬棘,現在她則要用餘生去追隨他,守護他,哪怕她只如這亂世裡一片飄零的落葉。他沒有過夜,只是看著她靜靜睡去,便在離別之時,用這一生的浪漫給她留下了可能是最後一個的傾世之吻、絕世之吻。其實她並未真的睡去,只為讓他安心。她不忍看到他離去的背影,背過身去,任滿懷的愁苦化作相思的清淚洇溼了半個枕絮。
  • 陶淵明「與子疏」,「真氣盎然」,於如今子女教育亦有可借鑑之處
    尤其是宋元以後,人們推他為屈原以後、杜甫以前之第一人,歐陽修甚至有「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之評。著有《陶淵明集》。《與子儼等疏》原文告儼、俟、份、佚、佟: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聖賢,誰獨能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之人,親受音旨,發斯談者,將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
  • 不求一時譽,當期千載知:我所知道的王瑗仲蘧常老師(上)
    這可不是容易對付的,那時我才十歲。所以我每逢他老人家喝酒,我總是戰戰兢兢。自傳云:我少時趨庭,吾父喜言項王事。及救趙,士無不一以當十,呼聲動天地云云,為之色動氣湧;至垓下之敗,又為之嗚咽流涕。問出何書?乃授以《史記菁華錄》,讀之,如厭饑渴。此為讀史之始,大半能成誦。久之,請教,又以綱鑑易知錄授之,曰:此非善本,然便初學,如益以陳鶴明紀,則貫徹始終矣。
  • 《山海經》曰:五採之鳥,有冠,名曰狂鳥——何塞·穆裡尼奧傳
    葡萄牙之苗裔兮,惟癸卯君以降。姓曰穆氏,名曰何塞。少而好球,雖天賦平平,然立志於足球教頭,母甚異之。 其狂雖若此,然吾儕喜之。時曼聯阿森納雖尚強,然車路士衝鋒陷陣則有前鋒德羅巴,左達夫右羅本,中場悍將則蘭帕德、埃辛、馬克萊萊,後場則特裡、卡瓦略、科爾,更有門神切赫,真可謂將懷智而兵驍勇,縱橫英倫,馳騁歐陸。雙奪英超桂冠,立不世之功勳。
  • 心語之「心」的含義是什麼
    對於陽明先生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是見性了悟的人,對於凡夫來說,是給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說清楚心是什麼,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情,如:高山橫亙、如大海阻隔。結果是會致後人胡猜亂想,各說各理始終不如莫一。②王陽明先生的心學之「心」定義不明,很難學。老子才講清了人心由「心境和思維」組成,心境又分為「美好的心境和非美好的心境」,思維又分為「包容公正的思維和非包容公正的思維」。
  • 這份愛覆水難收可遇而不再可求是什麼歌 可遇不可求完整歌詞
    最近有一個「這份愛覆水難收可遇而不再可求」歌詞的歌曲就很多人傳唱,那麼這份愛覆水難收可遇而不再可求是什麼歌呢?下面來看看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介紹吧。  可遇不可求  作詞:周潔穎  作曲:林華勇  演唱:周恬熙  借我憂愁 釀一杯淚酒  在孤獨中 封住我咽喉  聽風起雨落  誰解我煩憂  空對寂寞 促膝而坐  嘆愛盡頭 皆付諸東流  春去秋來 淘不盡哀愁  西風淺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