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與子疏」,「真氣盎然」,於如今子女教育亦有可借鑑之處

2021-01-16 堃哥我是文化人

今天帶來陶淵明兒子的一篇文章,也可以說是一封家書。現在讀來,文中既有陶淵明對過往人生的追憶,亦有對選擇自己的生活而虧待子女的歉疚,還有對後輩們的殷殷期望,確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如今的語文教學中,這篇文章已被經常引用。竊以為,不光學子們需要認真品讀,家長們亦可拿來一讀,應該會大有裨益。

關於作者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後顏廷之等友朋私諡「靖節」。

陶淵明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其曾祖據說是晉大司馬陶侃,其祖父和父親均做過太守一類的官。至陶淵明時,家道已經衰落。他早年懷有建功立業之志,後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職。

陶淵明醉石

由於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真風告逝,大偽斯興」以及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腐朽官場的憎惡,陶淵明於四十一歲時辭官歸隱,以後一直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晉書》、《南史》、《宋書》中都有陶淵明的傳記。

陶淵明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很高,對後代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尤其是宋元以後,人們推他為屈原以後、杜甫以前之第一人,歐陽修甚至有「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之評。

著有《陶淵明集》。

《與子儼等疏》原文

告儼、俟、份、佚、佟: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聖賢,誰獨能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之人,親受音旨,發斯談者,將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

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澠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餘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內愧。

歸莊,取材於歸去來兮辭

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巧好疏,緬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怒大分將有限也。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潁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於沒齒。濟北汜稚春,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爾,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復何言。

《與子儼等疏》譯文

儼、俟、份、佚、佟五子:

天地賦予人以生命,有生就必定有死。自古以來的聖賢,誰能夠獨自避免死亡呢?子夏曾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他是與孔子四友同列的人,必定親自接受了孔子的教誨,發表這樣的言論,豈不是因為顯達不可非分地追求,壽命也終究不能額外地追求的緣故麼?

我年歲已過五十,少年時窮苦,常常因為家貧而到處奔波。我秉性剛直而才能愚拙,與一起共事的人總合不來。自己替自己掂量,做官必然留下禍患。於是努力做到辭去官職過隱居生活,因此使你們從小就忍飢受凍。

我常被王孺仲妻子的話所感動,既然自己也裹著破棉絮禦寒,又何必為兒子的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呢?這是一回事嘛!遺憾的是鄰居中沒有求仲、羊仲那樣的高士,家中又沒有老萊子妻那樣的妻子,懷抱著這樣的苦心,內心實在慚愧。

我少年時曾學琴、讀書,有時喜愛閒靜,打開書卷,有所心得,便高興得忘記了吃飯。看見樹木枝蔭交叉,隨時節的不同,鳥鳴聲也在改變,我也十分高興。我曾經說過:五六月中,在北窗下躺著,遇到涼風突然吹來,便自以為是生活在伏羲氏以前的人。

桃花源裡可耕田?

我思想膚淺,見識不多,以為這樣的自在生活可以一直保持下去。時光逐漸逝去,對那些投機取巧的事已非常生疏,追念以往的情形,茫然不知如何。

我生病以來,日漸衰弱。親朋好友不遺棄我,時常用藥石給我醫治,自己則擔心在世的日子很有限了。你們從幼小時即遇家中貧困,經常要承擔打柴挑水的勞動,也不知何時才能免除,我心裡想著此事,又有什麼話好說呢?然而你們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仍然要想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義。

鮑叔、管仲分錢財,誰多誰少沒有猜忌;歸生與伍舉坐在鋪在路邊的荊條上敘談舊情。因此管仲被俘而能靠鮑叔推薦得以成就事業;伍舉奔鄭,經歸生推薦,得以返國並建立功勳。異姓之人尚能如此,何況是同父兄弟呢?

潁川的韓元長是漢末名士,身處卿位,八十歲才去世,他們兄弟不分家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濟北的汜稚春是晉代有操守的人,他家七代不分家,家人沒有互相怨恨的表情。

《詩經》裡說:「有德行的人,大家都仰慕;寬廣的道路,大家都遵行。」雖然達不到那樣的程度,也應該誠心誠意地尊崇學習他們。

你們要謹慎啊!我也沒有什麼其他話可說了。

最後說幾句

晉義熙十一年(415年),陶淵明五十一歲,舊疾發作,困於床,身體逐漸衰弱,自恐與大限之日不遠,於是作《與子儼等疏》。儼,即陶儼,陶淵明的長子。

文章開篇即敘生死有常的道理,表現出委命、達觀的思想,同時也暗蘊著一生貧困、理想沒有實現的深深感傷。接著敘寫自己的身世,對因自己的固窮守節而累及兒子,深表不安與內疚。

接下來則述說自己往昔生活的恬然自得。對大自然的陶醉,對自由安逸生活的熱愛,以及潔淨高雅的情懷,在清詞麗句中表露無遺。「日月遂往,機巧好疏,緬求在昔,眇然如何」幾句,似乎是對自己人生選擇的疑惑,實則是對因貧而累及兒子的自愧。

自己的美好生活體驗與兒子們「幼而饑寒」構成了陶淵明疑惑自責的心理動因,而究其實質,依然是對兒子們的一片深切的愛心,而並不是如有人所說的對自己人生選擇的否定。

文章最後一段篇幅較長,以前代「兄弟同居」、「七世同財」的典型事例,勸誡兒子們應互愛互助、和睦相處。因儼與其他四子不是一母所生,陶淵明很是擔心他們難以和睦,故詳加告誡,體現了陶淵明對和睦幸福家庭生活的重視。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曾作《命子》、《責子》二詩,分別從正面和反面來教育兒子。《命子》勉勵長子儼繼承祖輩的光榮家風,努力成材;《責子》表現出陶淵明對兒子的深深失望,從責備的內容上也反映了他對兒子的希望:勤快、好學、懂事、上進。

而這篇疏,既沒有勸勉兒子努力進取的話,也沒有不滿與責備,字裡行間充滿的卻是對自己的深深自責。從「餘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及希望兒子和睦相處的勸誡來看,他對兒子們成就事業已不報什麼希望了,有的只是拳拳父子之情,殷殷誡勉友愛之心,讀來深切感人。

明人張自烈說:「與子一疏,乃陶公畢生實錄、全副學問也。窮達壽夭,既一眼覷破,則觸處任真,無非天機流行。末以善處兄弟勸勉,亦其至情不容己處。讀之惟覺真氣盎然,不可作文字觀。」

陶淵明誡子循循善誘,平易可親,推心置腹,誠然是一種可取的教育方式,而其希望兒子互助、友愛、和睦相處的訓誡,也是值得今人去借鑑的。

相關焦點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高唱入雲歸去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
    值僕前來熱烈歡迎,年幼無知的子女扭捏地守候在門前。再接下去,自然聯想到自己的家園環境和今後的生活安排。傲岸的松菊,挺拔的庭柯,安適的居室,寧謐的小園,還是那樣親切可愛,足以怡養情性。他可以去田裡耕種,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計。農閒時在家中讀書撫琴,飲酒作詩。早晚可在園內散步,或策杖野外,留連山水。杜絕了官場世俗的交遊,卻可以無拘無束地和父老親朋促膝談心。
  • 真正聰明的父母,教育子女,都懂得這四條天機,子女皆能成龍成鳳
    古代經典《朱子家訓》中便講述了:真正聰明的父母,教育子女,都懂得這四條天機,子女皆能成龍成鳳,成就大器! 一、何謂創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何謂享福之人?能使子讀書者便是。
  • 《田園之秋》:回歸自然,晴耕雨讀,「現代陶淵明」如何守護心靈
    80年代初,年屆不惑的他,回到老家(臺灣屏東縣新埤鄉農村),隱居田園,晴耕雨讀,亦農亦儒,自食其力,竟達30年,常人莫及,故被譽為「現代陶淵明」。《田園之秋》,寫於他回歸田園兩年後的秋季,分初秋、仲秋、晚秋三大篇章,於1983-1984年初版,2006年引進大陸,書名曾為《大地的事》。在臺灣,《田園之秋》具有熠熠生輝的光環,是臺灣各級學校國文教本選錄,曾獲中國時報散文推薦獎、吳三連文藝獎散文獎。
  • 陶淵明引用的「三徑」什麼意思,有哪些詩詞用到了這個典故
    他不願和外面的官場之人交往,在自己家庭院中就開闢了三條小路,只和同樣隱居不求功名的羊仲、求仲這個兩個隱逸之士交往。因為這是隱逸之士所行之路,後來就用「三徑」來指隱士隱居之地,或隱居避世與寄情山水田園,陶淵明的句子就是用來指代要歸隱之地。
  • 東晉時社會極其黑暗,世人對陶淵明有哪些誤解?
    對陶淵明的兩個最大、最基本的誤解:(1)他退官,是因為清高,故虛偽。(2)他不想當官。陶淵明所處的時代還不黑暗,那得啥樣的時代算黑暗呀,可惜任性沒多久,幾個孩子營養不良。陶淵明有錢?也是有意思,可能我學的是假的陶淵明吧。你看看《歸去來兮辭》,他辭官時家裡還有童僕呢。而陶淵明小時候,連飯都吃不飽。
  • 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推薦)
    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邢疏:此章歷評子產、子西、管仲之為人也。「或問子產」者,或人問於夫子曰:「鄭大夫子產何如人也?」「子曰:惠人也」者,惠,愛也。言子產仁恩被物,愛人之人也。「問子西」者,或人又問鄭大夫子西之行。「曰:彼哉!彼哉」者,彼指子西也。言「如彼人哉!如彼人哉!」無足可稱也。「問管仲」者,或人又問齊大夫管夷吾也。
  • 陶淵明詩文選集(收藏版)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
  • 什麼是「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喬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號曉池,山西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喬家第四位當家人,清朝末年著名晉商,人稱「亮財主」。
  • 陶淵明《飲酒》詩中的「田父」,指的是誰?
    《晉書》卷九四《陶潛傳》:「頃之,徵著作郎,不就。既絕州郡覲謁,其鄉親張野及周旋人羊松齡、寵(當作「龐」)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雖不識主人,亦欣然無忤,酣醉便反。」張野、龐遵、羊松齡都與陶淵明有交往。據《蓮社高賢傳》,張野,南陽人,居潯陽柴桑,與淵明有婚姻契。學兼華梵,尤善屬文。
  • 何為「明日之子」?非6.6萬哈佛M6莫屬,亦動亦靜帶你感受非凡!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爭相出爐,那麼在這麼多的綜藝節目中,也總能有脫穎而出的一些節目,就比如《明日之子》這個節目,這個節目可以說是備受年輕人的關注,應該很多的朋友都看過這檔綜藝節目吧,這個綜藝節目算是偶像類的一類節目,特別是對於現如今的年輕人來說,在這個舞臺上能盡情的展現自己的才能和才藝
  • 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竟隱匿著這樣一處民宿 美得令人窒息
    說了這麼多,繞了這麼大的彎子小編只想強推您,走一次這條古道因為,只有身臨其境你才能,真的當一回「陶淵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遊玩宿城後,留下了:「鬱郁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間」的詩句。而站在路旁回望湖口嶺,有種恍如隔世的錯覺,人在嶺上走,猶如天上行。
  • 古琴逸事-陶淵明彈無弦琴,琴聲出自哪裡?
    陶淵明的鼎鼎大名,大家應該都知道。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一生厭惡仕途,只喜歡山山水水,種種菊花。雖然陶淵明歸隱田園,但他也不是真的與朋友再無來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對於純粹,沒有俗利糾葛的朋友,陶淵明還是很歡迎的。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玄學家」陶淵明的「得意忘言」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意境」時說:「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陶淵明在詩歌創作上究竟屬於寫實家呢?還是屬於理想家呢?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涉及到創作方法上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問題了。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此「在野」即與「在朝」「在位」相對,也就是不當官從政之人。這也與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大背景相適應。而這種現實的生存環境,在陶淵明田園詩中有著清晰的描繪。首先,陶淵明田園詩中的居住環境是現實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 《摔跤吧,爸爸》: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你有沒有「逼」他們成長
    尤其是對於子女教育上,父親的做法實在很極端,更何況,影片中的是父親為了讓孩子完成自己的夢想,做她們不喜歡的事情,剝奪她們童年的快樂實在讓人難以理解。更有批評者說,這部所謂勵志片中「女兒仍然沒有任何選擇權,被父親殘暴地教育成為了世界冠軍。冠軍的誕生意味著父親教育的正確了。」「這種父愛其實就是在滿足私慾。」
  • 有一種勸人惜時之作叫陶淵明的雜詩(上)
    古詩詞中,有一種勸人惜時之作叫陶淵明的雜詩世界上最難以捉摸的就是時間,想抓抓不住,想留留不住,金錢萬貫都買不到,這才最令人抓狂。存於世間,生而為人,總有追求,但無論什麼樣的追求,又都不得不藉助世間。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在中國古詩詞中,勸勉世人惜時的作品——陶淵明《雜詩》陶淵明的《雜詩》共有十二首,我們主要介紹的是其一和其五。「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植物的根部,深藏於泥土,除了吸取養分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緊緊抓住地面,在狂風中不至於東倒西歪,甚至隨風飄零。「蒂」是連接植物花果與枝莖的地方,相當於一個樞紐,不可或缺。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修辭藝術的魅力
    對偶依形式可分為四類:單句對、當句對、隔句對、長對。以下將文中使用到對偶修辭法的句子羅列於後,再加以歸類說明列舉如下:1、悟已往之諫,知者之可追(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2、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3、問徵夫以前,恨晨光之熹微(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4、童僕歡迎,稚子候門。(平平平平,仄仄仄平)5、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 古詩賞析第十八首:陶淵明:飲酒(其五)
    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終於毅然辭官,歸田隱居。其後20多年,一直生活在農村,親自從事農業生產,同時進行文學創作。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詩歌中的田園詩派。其傳世作品共有詩120餘首,文10餘篇,代表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後世的大詩人,如李白、杜甫、蘇軾、陸遊等無不對陶淵明推崇備至。
  • 陶淵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二十九歲這年,陶淵明入仕為官,出任江州祭酒。他懷抱著「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遺書;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的美好願景,秉持著「大濟於蒼生」的理想,開始實現其濟世的猛志。然而,官場不同于田園,初涉官場的體驗給他的美好理想潑了一身涼水,於時急轉身退。《宋書》等記載的原因是「不堪吏職」,只得「少日自解歸」,他受不了官場的種種束縛和折磨。而其中緣故,陶淵明也曾略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