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是後人錯怪他了!

2021-01-08 黃門左侍郎

子曰:「老而不死是為賊。」罵的是誰?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講求仁者愛人的孔子,為何如此歧視女性?

孔子的一生,留下了許多警人之語,比如「學而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等等。

但是,由於語境的關係,孔子也留下了一些令後人曲解的「名言」,比如「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就被人當成孔歧視女性的鐵證。其實,「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完整表述,見於《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其文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論語·陽貨篇》其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等等。本篇主要介紹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等等。

我們都知道孔子著名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的思想主張是「仁者愛人也」,按此理解,孔子是不會輕易貶低女人與小人的。要想準確理解孔子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原意,必須回到當時的歷史語境,了解孔子的說話對象。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翻譯成現代漢語,其字面意義即為:「只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難培養自己的心性的,親近了,就會不守禮儀,疏遠了,又會埋怨你。」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說話對象是「君子」中的「人主」;「女子」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而是特指「人主」身邊的「臣妾」,亦引申為「人主」所寵幸的身邊人;小人則是與君子之道相違背之人。亦有一種說法認為「女子」通「汝子」,是孔子在教導自己的弟子。

孔子在此主要是在強調:「人主」要管理好國、家,務必注意防範和駕馭身邊的恃寵者與小人。只是,這句話被許多後來人給曲解了,所以才給孔子貼上了歧視女性的標籤的。

此外,孔子還說了一句狠話:「老而不死是為賊。」按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句的意思就是「老了還不死,就是一種罪過」,孔子這樣說,是對老人的大大不敬。孔子自己也活到73歲高齡,是世上鮮有的老者,他為何如此謾罵老年人?其實,孔子說這句話是有專指的,並不是在罵天下的所有老人。這個遭孔子痛罵的老者,就是孔子的老朋友原壤。

原壤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老相識(故人)。原壤雖然是孔子的老相識,但是,孔子對他卻一點也不喜歡,在孔子眼中,原壤就是個不重禮儀,不懂事理,碌碌無為之輩。

在上古史料中,有關原壤的記載並不多,其中,《禮記·檀弓下》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孔子有個名叫原壤的老相識,他的母親去世了,孔子特地過來幫他清洗棺木。原壤卻噔噔地敲擊著棺木說:「我很久沒有唱歌抒懷了。」於是對著母親的棺木就唱了起來:「斑白的狸貓之首,牽著你柔軟的手。」孔子裝作沒聽見,然後默默地走開了。與孔子隨行的人問:「先生為何不制止他亂唱?」孔子說:「據我所知,未失去的親人才是親人,未失去的老相識才是老相識。」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從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聞之,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禮記·檀弓下》)」

孔子之所以不制止原壤,是怕失去了一位老友,所以,才選擇默默地離開。但是,後來的一件事,卻讓孔子忍無可忍,這才痛罵「老而不死」的原壤為「賊」的。

說的是,有一次孔子去拜訪原壤,原壤竟然叉開雙腿坐在那裡等待孔子,這是非常失禮的行為,所以,孔子一氣之下,就罵開了:「你年幼的時候,不性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個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論語·憲問》)」

正是因為這句謾罵,又讓孔子背上的歧視老人的罵名。而由「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又衍生出惡毒的罵人語「老不死的」,這可能是孔子自己也無法預料的。其實,「老而不死是為賊」其實是孔子責備老朋友原壤叉開雙腿坐著(不給他人做好榜樣)的憤切之語,而不是說原壤老了就應該去死,不死就是賊。孔子的這句話可以譯作:「人老了還給別人做壞榜樣卻不去死,你就是個害人賊!」

所以,人老了,更應該給別人做個好榜樣,而不應倚老賣老、為老不尊。這樣理解的話,孔子的「老而不死是為賊」並沒有不「尊老」的意思。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儒家講究孝道,為何孔子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和你想的一樣麼
    有些古裝劇中,老年人會被罵「老而不死是為賊」。那麼,有多少人知道,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什麼呢?它真的就是在罵所有的老者麼? 如果你要是這樣理解,那可真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這句話是出自孔子之口。孔子說這話的時候,年紀也已經不小了。如果單純是罵老年人的話,那豈不是把孔子自己也帶進去了?
  • 「老而不死是為賊」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誤解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真的是孔子說的嗎?答:的確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說,但這句話被世人所誤解,斷章取義了。這句話是有具體語境的,並非是孔夫子在「口吐芬芳"。話說,孔子有個老相識,名叫原壤。有一天, 原壤的母親死了,孔子聽說了,就帶著弟子前去探望。
  • 「老而不死是為賊」,是當下35歲+中青年的職業寫照
    「老而不死是為賊」雖然是一句被誤解的儒家經典,但卻反映了現代工業社會下,殘酷的職場甚至人生競爭法則。在資本逐利和不斷融入的年輕人的壓力之下,35歲成為了不少國人職業生命的分水嶺,不但建築、流水線等體力工作,招收人員的標準要求35歲以下,就連運營、管理、銷售以及其他文職工作,也是35歲以上莫入。
  • 孔子才是翹楚,2句話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孔子教你2句,對方都不知道你在罵他文/婉清說起咒罵,如今的風氣並不好,市井之言十分不入耳。其實古今中外沒有1個人不罵人,因為這個涉及道德觀念,同時還可以宣洩情緒。但是大家何不罵人不吐髒字呢?雖然這句話十分犀利,但是其實最初孔子並不是真的拿來罵人,而是用它來諷刺激勵。孔子有一個叫做宰予的學生,為魯國人,與子淵子貢一樣都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宰予為「孔門十哲」中言語科之首,排名比子貢還要前,還是「孔門十三賢」之一 。宰予比孔子小29歲,曾經陪著孔子周遊列國,而明朝嘉靖年間還被封為「先賢宰予」。
  • 康有為——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老而不死是為賊!
    康姓文化 康姓,中華古老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關於其姓氏來源,一般認為有四: 源自姬姓 《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姬發封其胞弟姬封於康城,後人稱其為康叔,康叔勤政愛民,治國有方,為民眾所愛戴
  • 為什麼說孔子是喪家狗?是罵孔子嗎?
    孔子為何自嘲自己是喪家之犬?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與當年孔子迷路自嘲時候所說的喪家狗,他們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同了。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意思是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方向,茫茫然的狀態。而孔子當年說自己是喪家狗,完全是一種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一種自嘲,孔子用這種幽默的方式,獲得了心靈上的安慰。所以,後世人們說孔子是喪家狗,其實並非是貶低孔子,而是引用了孔子的說法而已,也並非是罵孔子。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寫過孔子,說他是一條喪家狗,引起了好多讀者的指責,其實這是錯誤的。那麼,孔子為什麼要自嘲?
  • 孔子雖聖曾被罵喪家之犬,老子無為卻捧在神壇,對比之後立見高下
    周王室衰落以後,他就騎黃牛四處週遊,歷史上再沒有他為官的記載。可他在後世的名聲卻極其響亮,尤其到了東漢時期,隨著道教的興起。老子成了道教的太上老君,被捧上神壇,具有不死之身。老子被神話為太上老君老子的本事到底多大,竟被後人如此神化!
  • 孔子:被人罵「喪家狗」卻坦然接受
    [摘要]有人罵孔子像條「喪家狗」,他聽了反而欣然笑道:人的樣子,並不重要,說我像條喪家狗,然哉!然哉!如今人們在網上發表言論,常會遭到匿名的白眼和謾罵。這些人往往以隱士自居,所以索性也隱匿了自己的名字。
  • 孟子後人今何在?專訪孟子第73代後裔孟慶松,訴說傳奇故事!
    2000多年前,我國儒家學派誕生了兩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分別為孔子和孟子,兩人也被後人並稱為「孔孟」。   我們可能會在網上經常看到孔子後人的消息,卻很少見到孟子後人的消息。那麼問題來了,孟子的後人如今過得怎麼樣?他們都在幹些什麼呢?   近日,胡華成頻道有幸採訪到了孟子的第73代後裔,造夢者傳媒集團董事長,中國傳媒界領軍人物之一的孟慶松。
  • 原來你是這樣可愛和真性情的孔子
    《武林外傳》看多了,你以為孔子像呂秀才一樣是一個搖頭晃腦,成天之乎者也的酸儒,但現實讓你沒想到的是,他卻是一個可愛而又有真性情的孔老夫子呢。假如你不喜歡孔子,他不會和你爭辯,也不會討好你,只會感慨一番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一代雄主為何背上了千古罵名?說說被孔子他們罵慘了的鄭莊公
    史家因此稱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這爺孫仨為「鄭氏三公」。既然鄭莊公的生前爵位也是「公」,為何《左傳》總是左一句「鄭伯」,右一句「鄭伯」地稱呼他?這是故意的。把鄭莊公的爵位從「公」降為「伯」,不過是要表達出對他的譴責和批判。作者還在《左傳》記錄的第一件大事「鄭伯克段於鄢」裡,明白無虞地解釋了這六字的別有用心。
  • 為何總有人罵劉備為「大耳賊」?這大耳賊的外號是怎麼來的?
    說起劉備來,他擁有一個響噹噹地外號「大耳賊」,很多人總是這樣稱呼他,卻不曉得為何這樣稱呼?這大耳賊的外號是怎麼來的?為何總有人罵劉備為「大耳賊」?顧名思義,大耳賊,首先得有兩個耳朵大,就像矮腳虎王英,一看外號,先不說其厲害,人人都知道這傢伙一準兒就是個矮子,就像獨角龍鄒潤,其腦後長著一個肉瘤,在江湖上人們送他一個外號,名叫「獨角龍」。
  • 孔子號稱至聖,為何又被叫「孔老二」?原來如此
    有一個傳說,孔子的祖先其實是商朝的國君湯,當年為了安撫這些皇親貴族,給他們建立了一個封地叫做宋,後來因為一些原因國家內戰亂不斷,所以孔子的父親為了尋求平安,跑到了魯國。據說孔子是他父親老年得子,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已經因為年老而死,雖然他的父親是一個貴族,但是他父親的大老婆卻是一位十分蠻橫的女人,父親去世之後,孔子和他的母親也被趕了出來。
  • 《龍貓》導演宮崎駿,他為中國說的一句話,被日本人罵「賣國賊」
    我們這麼喜愛的他在日本卻被罵「賣國賊」,究竟是為什麼呢?原來是宮崎駿在推廣新片《起風了》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日本早該處理好慰安婦問題,日本應當向韓國和中國謝罪!」「慰安婦」這個話題在日本本來就很敏感,所以此話一出,日本瞬間炸開了鍋,紛紛痛責他:為了賺中韓的錢,竟然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根本就沒把國家放在眼裡!
  • 北大教授罵孔子是「喪家狗」,引發網友圍攻,專家:他說的沒有錯
    他的影響不僅僅是在中國,更是影響世界,孔子跟盧梭、摩西一同被雕刻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他代表著道德,美國學者甘霖評:孔子不獨為一國之聖人,實為萬國之聖人。孔子的影響是深遠的,然而一位北大教授罵孔子是「喪家狗」。 「喪家狗」就是指死了主人,無家可歸的狗,用在人身上是帶有很嚴重的貶義,作為一位北大教授,受過高等教育的學者,為什麼會用這麼尖端的字眼來批判孔子呢?
  • 朽木不可雕也:「壞學生」宰我上課睡懶覺,氣得孔子罵出古名句
    他老人家這句經典的罵人話,不帶一個髒字兒——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爛泥扶不上牆,恨鐵不成鋼。罵誰呢?他的弟子,一個叫「宰予」的學生。一罵千年,「宰予」何人?宰予,春秋時期魯國人,算是孔子的老鄉。名字很有意思,字子我,亦稱「宰我」,你要按照今天的意思來理解,那就是「宰了我吧」,估計父母給他取名字的時候,也沒想到這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