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老而不死是為賊。」罵的是誰?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講求仁者愛人的孔子,為何如此歧視女性?
孔子的一生,留下了許多警人之語,比如「學而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等等。
但是,由於語境的關係,孔子也留下了一些令後人曲解的「名言」,比如「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就被人當成孔歧視女性的鐵證。其實,「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完整表述,見於《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其文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論語·陽貨篇》其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等等。本篇主要介紹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等等。
我們都知道孔子著名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的思想主張是「仁者愛人也」,按此理解,孔子是不會輕易貶低女人與小人的。要想準確理解孔子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原意,必須回到當時的歷史語境,了解孔子的說話對象。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翻譯成現代漢語,其字面意義即為:「只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難培養自己的心性的,親近了,就會不守禮儀,疏遠了,又會埋怨你。」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說話對象是「君子」中的「人主」;「女子」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而是特指「人主」身邊的「臣妾」,亦引申為「人主」所寵幸的身邊人;小人則是與君子之道相違背之人。亦有一種說法認為「女子」通「汝子」,是孔子在教導自己的弟子。
孔子在此主要是在強調:「人主」要管理好國、家,務必注意防範和駕馭身邊的恃寵者與小人。只是,這句話被許多後來人給曲解了,所以才給孔子貼上了歧視女性的標籤的。
此外,孔子還說了一句狠話:「老而不死是為賊。」按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句的意思就是「老了還不死,就是一種罪過」,孔子這樣說,是對老人的大大不敬。孔子自己也活到73歲高齡,是世上鮮有的老者,他為何如此謾罵老年人?其實,孔子說這句話是有專指的,並不是在罵天下的所有老人。這個遭孔子痛罵的老者,就是孔子的老朋友原壤。
原壤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老相識(故人)。原壤雖然是孔子的老相識,但是,孔子對他卻一點也不喜歡,在孔子眼中,原壤就是個不重禮儀,不懂事理,碌碌無為之輩。
在上古史料中,有關原壤的記載並不多,其中,《禮記·檀弓下》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孔子有個名叫原壤的老相識,他的母親去世了,孔子特地過來幫他清洗棺木。原壤卻噔噔地敲擊著棺木說:「我很久沒有唱歌抒懷了。」於是對著母親的棺木就唱了起來:「斑白的狸貓之首,牽著你柔軟的手。」孔子裝作沒聽見,然後默默地走開了。與孔子隨行的人問:「先生為何不制止他亂唱?」孔子說:「據我所知,未失去的親人才是親人,未失去的老相識才是老相識。」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從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聞之,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禮記·檀弓下》)」
孔子之所以不制止原壤,是怕失去了一位老友,所以,才選擇默默地離開。但是,後來的一件事,卻讓孔子忍無可忍,這才痛罵「老而不死」的原壤為「賊」的。
說的是,有一次孔子去拜訪原壤,原壤竟然叉開雙腿坐在那裡等待孔子,這是非常失禮的行為,所以,孔子一氣之下,就罵開了:「你年幼的時候,不性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個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論語·憲問》)」
正是因為這句謾罵,又讓孔子背上的歧視老人的罵名。而由「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又衍生出惡毒的罵人語「老不死的」,這可能是孔子自己也無法預料的。其實,「老而不死是為賊」其實是孔子責備老朋友原壤叉開雙腿坐著(不給他人做好榜樣)的憤切之語,而不是說原壤老了就應該去死,不死就是賊。孔子的這句話可以譯作:「人老了還給別人做壞榜樣卻不去死,你就是個害人賊!」
所以,人老了,更應該給別人做個好榜樣,而不應倚老賣老、為老不尊。這樣理解的話,孔子的「老而不死是為賊」並沒有不「尊老」的意思。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