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講究孝道,為何孔子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和你想的一樣麼

2021-01-08 騰訊網

有些古裝劇中,老年人會被罵「老而不死是為賊」。那麼,有多少人知道,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什麼呢?它真的就是在罵所有的老者麼?

如果你要是這樣理解,那可真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這句話是出自孔子之口。孔子說這話的時候,年紀也已經不小了。如果單純是罵老年人的話,那豈不是把孔子自己也帶進去了?

所以,這句話的應用是要有前因後果的,並不是泛罵所有的老者。畢竟,儒家最是講究孝道,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也更是如此。

孔子為何會說「老而不死是為賊」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意思是說:小時候不尊重長輩;老了也沒啥能教育後輩的。只是這樣活著而不死的老人,其實就是個賊。

那麼,一向講究孝道的孔子,為何會對一老者說出這樣的話來呢?這還得從一個歷史人物原壤身上說起了。

放到古代,原壤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出身貴族,因為他是周文王姬昌第十六個兒子原伯的後人。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叫贏在了起跑線上。

而原壤呢,也沒有白費這個出身。小時候的原壤,就自仗出身優越而不怎麼在學業上下功夫,他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歪門邪道上,因此到了中年之後,也沒啥大出息。

沒出息到啥程度呢?家境敗落後的他,連自己母親的葬禮都辦不起來。於是,年幼時就和原壤有幾分交情的孔子出手幫忙了。

在孔子的打點下,原壤母親的棺材終於是可以下葬了。而就在這樣的時候,原壤卻像個沒事兒人一樣站在自己母親的棺材上放聲高歌!

這要是放在一個品行一直優良的人身上,大家可能還會說一句:真名士,不拘小節;但擱在一個浪蕩子身上,這就更坐實了不務正業的名頭!

看著原壤的這種行為,可真是把孔子氣的個倒仰!可孔子也沒啥辦法,畢竟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而孔子和原壤註定是走不到一條路上的。再往後,一晃眼很多年過去了,四處遊歷的孔子居然又在路上看到了這個四腳八叉坐在地上的原壤。

於是,孔子走過去拿棍子戳了戳原壤的腿,試圖讓他做得端正點兒。結果沒想到原壤反而把雙腿分叉的更大了!結合原壤這麼多年的表現,憤怒的孔子罵道:

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壞人變老還是老人變壞?

也就是說,當初孔子用這樣犀利的語言罵人,其實指的那種:小時候偷雞摸狗、長大了浪蕩度日、而老了以後更是為老不尊的一類人!

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壞人變老了」!而不是一般影視劇裡表演的那種:兒媳婦不想養活婆婆了,就對著婆婆罵道:老而不死是為賊!

那麼,孔子說這樣的話,和儒家一貫講究的孝道相悖麼?不,二者是沒有任何衝突的。所謂孝道便是:母慈子孝。

做長輩的,疼愛小輩、給小輩做出好的榜樣;那麼等孩子長大以後,他會同樣像父母那樣、甚至是超越父母,而後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有用之人。

這裡的有用,大意也是說,在做好自己、不給外人添麻煩的情況下,自己可以盡力為社會做貢獻。這樣下來,便是一個良性循環。這也就是千百年來,我們孝道的基本輪迴之路。

所以,當一個人從小到大或者說是從小到老,從來都不做什麼好事的話,那麼他憑啥得到別人的尊重呢?憑他年紀大、憑他不講理麼?

要知道,付出和收穫,從來都是雙向性的,而不是靠某一方的無條件退讓。

現如今,這會是老人訛詐的情況越來越多,導致大家都在說:老人變壞了。其實,從孔子罵的這句話上來看,並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以前的壞人變老了。

這麼一堆人從前就不講什麼道義,到了歲數之後更是憑藉著「倚老賣老」的年紀優勢,把自己放在了道德的制高點。而後對著他們眼裡的年輕人,指指點點。

面對這樣的所謂「老者」,又有多少人能生出尊重之心呢?要知道,聖人如孔子,尚且忍受不了一個品德敗壞的老人!平凡如我們,恐怕就更難做到了。

所以呀,人這一輩子,應該打小就對自己有底線要求。不說是為他人付出多少吧,起碼得做到管好自己。只有做好自己,你才會惠及到外人。

結語

不得不說,孔子真是個有遠見的人。那時候的他,就已經提倡,所謂孝順,並不是愚孝。而要想成為被孝順被尊重的對象,你起碼得對得起別人的那份尊重。要不然,就會成為孔子嘴裡那種「老而不死的賊」!

相關焦點

  • 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是後人錯怪他了!
    子曰:「老而不死是為賊。」罵的是誰?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講求仁者愛人的孔子,為何如此歧視女性?孔子的一生,留下了許多警人之語,比如「學而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老而不死是為賊」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誤解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真的是孔子說的嗎?答:的確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說,但這句話被世人所誤解,斷章取義了。這句話是有具體語境的,並非是孔夫子在「口吐芬芳"。話說,孔子有個老相識,名叫原壤。有一天, 原壤的母親死了,孔子聽說了,就帶著弟子前去探望。
  • 「老而不死是為賊」,是當下35歲+中青年的職業寫照
    「老而不死是為賊」雖然是一句被誤解的儒家經典,但卻反映了現代工業社會下,殘酷的職場甚至人生競爭法則。在資本逐利和不斷融入的年輕人的壓力之下,35歲成為了不少國人職業生命的分水嶺,不但建築、流水線等體力工作,招收人員的標準要求35歲以下,就連運營、管理、銷售以及其他文職工作,也是35歲以上莫入。
  • 孔子才是翹楚,2句話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孔子教你2句,對方都不知道你在罵他文/婉清說起咒罵,如今的風氣並不好,市井之言十分不入耳。其實古今中外沒有1個人不罵人,因為這個涉及道德觀念,同時還可以宣洩情緒。但是大家何不罵人不吐髒字呢?今公諸同好,或可為罵人時之一助乎?第一句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孔子這句話十分犀利,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俗,甚至於還要繞半天去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朽木不可雕,比罵人蠢、笨更深刻,更有境界,已經蠢到腐朽不能用,這不是蠢的極致麼?而且「糞土之牆不可汙也」,糞土之牆已經不能再髒了,還有什麼能讓它更髒的嗎?答案自然是沒有的!
  • 孔子雖聖曾被罵喪家之犬,老子無為卻捧在神壇,對比之後立見高下
    引言: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孔子被稱為孔聖人。從歷史來講,儒家思想不是最經典的思想,孔子也不是學術上最牛的人,站在今天我們來看,孔子和老子的差距在哪裡?一個人的本事有多大,往往在對比中會更加明顯。我們就拿上千年都被稱為聖人的孔子和老子對比一下。
  • 孔子:被人罵「喪家狗」卻坦然接受
    孔子到楚國,就遇到一個狂士叫接輿。既是狂士,你就自己在家狂吧,他偏不甘寂寞。他跟在孔子的車旁,一邊走路一邊唱歌。那時沒網絡,沒報紙,狂得想讓別人知道,還真得現出真身。他唱得還不錯:「鳳凰呵,鳳凰呵,為什麼你的德行會如此衰敗?!過去的已無法挽回,未來的還可以回頭呵!算啦,算啦,如今執政者實在很危險呵!」孔子一聽這麼好的歌聲,連忙下車,想和他聊一聊。哪知此人根本不買孔子的帳,急行避去。
  • 儒家是如何從「喪家之犬」變成皇家首選的?分析後,直罵儒生無恥
    其實,很多人根本就不懂儒學和儒家。就像《道德經》和《周易》一樣,他們從出生到今天,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3000多個版本,這些衍生版都是被儒生無限變異之後的超級讀物。儒家思想為何在孔子活著時,如喪家之犬一般受人冷落。而孔子死了那麼多年後,才被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呢?
  • 紀念孔子誕辰,重溫孔子經典語錄,學習儒家思想的精髓
    一、孔子文化聖人孔子在中國傳統社會歷史上,逐漸被推為最重要的文化聖人。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孔子思想開始上升為朝廷正統思想。隋唐以後儒家經典逐漸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孔子因此受到朝廷推崇及讀書人頂禮膜拜,中國各地遍布文廟祭奉孔子。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神學和宗教從來沒有佔據文化主流位置,因此中國文化延續了5000年,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先說孔子,貴族血統,家道沒落,從事儒這個職業。老夫子開創了私塾,普及教育。在今天的人眼中,就是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老夫子弟子三千,72賢。有人說,孔子的教學水平不行,這是不了解歷史。
  • 儒家文明影響深遠,孔子的思想給我們什麼啟示?
    我覺得用動蕩一詞形容十分貼切了,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是動蕩的狀況,而且在這個時期思想學術也是十分活躍的,孔子就是在當時十分著名的人物,說道孔子我們並不陌生。我們不僅僅在課本上學到過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就是教會我們要博愛,而他創立了儒家學說,他覺得做人既要有愛心,又要有同情心。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但,新興諸侯短時間內誰也無法完成統一,他們急需人才為新的社會秩序提供理論指導,於是百家爭鳴出現了。根據《漢書·藝文志》對那個時期的記載,當時諸子百家中數得出名字的就有189家,後來的《隋書》和《四庫全書》資料則說諸子百家數量上千。
  • 為什麼說孔子是喪家狗?是罵孔子嗎?
    孔子為何自嘲自己是喪家之犬?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與當年孔子迷路自嘲時候所說的喪家狗,他們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同了。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意思是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方向,茫茫然的狀態。而孔子當年說自己是喪家狗,完全是一種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一種自嘲,孔子用這種幽默的方式,獲得了心靈上的安慰。所以,後世人們說孔子是喪家狗,其實並非是貶低孔子,而是引用了孔子的說法而已,也並非是罵孔子。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寫過孔子,說他是一條喪家狗,引起了好多讀者的指責,其實這是錯誤的。那麼,孔子為什麼要自嘲?
  • 康有為——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老而不死是為賊!
    東周周定王胞弟劉康的後代也以「康」為姓氏。 源自陰康氏 《風俗通》記載:陰氏,陰康氏之後,周有陰不佞。陰康氏傳說是女媧的後裔,曾在今陝西一帶建立陰康國。後來陰康氏演化為陰姓和康姓。
  • 朽木不可雕也:「壞學生」宰我上課睡懶覺,氣得孔子罵出古名句
    罵誰呢?他的弟子,一個叫「宰予」的學生。一罵千年,「宰予」何人?宰予,春秋時期魯國人,算是孔子的老鄉。名字很有意思,字子我,亦稱「宰我」,你要按照今天的意思來理解,那就是「宰了我吧」,估計父母給他取名字的時候,也沒想到這一層。宰我生於公元前522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宰我比老師孔子小了二十九歲,所以在孔子眼裡,把他當兒子看待。
  • 儒家文化之陳蔡絕糧
    雖然兩國也受過孔子講學之恩,但是關乎國家未來根本馬虎不得。陳蔡兩國的領導階層,發動官兵將孔子一行人攔下來。孔子等人想走也走不了,一時間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人心開始動搖了,弟子們覺得不值得跟著孔子白受到這冤枉罪。下級都不滿了,而這個上級在幹嘛?孔子每天照樣講學和唱卡拉OK。搞得就像個沒事人一樣。這時候,子路看不下去了。子路何許人也?一個喜歡健美的肌肉猛男。本來是和孔子對著幹的,孔子教人道德知識,子路授人武術技擊。最後被孔子一番說教,拜倒門下。
  • 荀子是古代大儒,為何卻無緣儒家五聖和孔門十哲,被冷視二千年?
    此人叫荀子,對諸子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思想,認為這是最好的治國理念,於是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儒家代表的荀子,一生之中有三個知名弟子,其中最出名的兩個卻是法家名士,即李斯與韓非子。荀子全名叫荀況,但祖上本不姓荀,「晉曲沃滅荀,以其地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晉國滅掉荀國之後,將荀國故地賜給大夫原氏黯,後人由此姓荀。
  • 孔子號稱至聖,為何又被叫「孔老二」?原來如此
    說到孔子,我們首先想起來的就是他被稱為孔聖人,有的人還知道他還有別的名字叫做孔老二。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孔子號稱至聖,為何又被叫「孔老二」?孔子號稱至聖,為何又被叫「孔老二」?所以雖然貴為貴族之後,生活卻非常的艱難,在他日日的長大之後,他意識到了只有多學習本領能夠讓自己和媽媽生活得更好。
  • 史上最經典的5句「髒話」,罵人不帶一個髒字,還以為在誇你?
    古時候的讀書人最講究「文雅」,也很在乎「斯文」和「體面」,他們為人處世的時候都非常注重禮儀,只要有點文化的人,必然在意臉面問題,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酸的要命」,所以人們經常稱呼他們為「酸秀才」,就是泛指這一類人,他們的「酸」不僅體現在學問上,也體現在「罵人」的時候。
  • 原來你是這樣可愛和真性情的孔子
    很多時候人們很喜歡用「你以為」這種眼光去看待事物,但現實許多時候往往是「沒想到」。《武林外傳》看多了,你以為孔子像呂秀才一樣是一個搖頭晃腦,成天之乎者也的酸儒,但現實讓你沒想到的是,他卻是一個可愛而又有真性情的孔老夫子呢。假如你不喜歡孔子,他不會和你爭辯,也不會討好你,只會感慨一番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兒子出生後,魯國的國君送來鯉魚祝賀。孔子因此給兒子命名為孔鯉。對於兒子孔鯉的教育,孔子非常上心,這是孔子一手抓起來的。孔鯉小時候從院子裡走過,孔子看到後馬上問他讀過《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