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孔子,我們首先想起來的就是他被稱為孔聖人,有的人還知道他還有別的名字叫做孔老二。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先看一看孔子一生的經歷。孔子生活在大概公元前500年左右,是當時春秋時候的人,我們都知道他的出生地是現在的山東,當年是屬於魯國的境內,不過據說他的老祖宗是河南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很強大的學習上的天賦,是我國最有名的思想教育家,而且還是私學的創辦者,幾千年來,大多數的統治者都用他的學說來教化民眾,儒家學派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大部分。
有一個傳說,孔子的祖先其實是商朝的國君湯,當年為了安撫這些皇親貴族,給他們建立了一個封地叫做宋,後來因為一些原因國家內戰亂不斷,所以孔子的父親為了尋求平安,跑到了魯國。據說孔子是他父親老年得子,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已經因為年老而死,雖然他的父親是一個貴族,但是他父親的大老婆卻是一位十分蠻橫的女人,父親去世之後,孔子和他的母親也被趕了出來。
所以雖然貴為貴族之後,生活卻非常的艱難,在他日日的長大之後,他意識到了只有多學習本領能夠讓自己和媽媽生活得更好。所以當年他雖然已經15歲了,在那個年代,這個年齡已經成家了,但是他說他的目標在於搞學問,別的事情先沒有考慮。一直到了15歲,他想要回到自己的老家,當年的宋國,也就是現在我們的河南地區,於是和當時一個女孩兒結婚了。
20多歲的時候他自己的孩子也出生了,這個時候,他已經有了想要做官的想法,所以對這政治方面的事情比較關注,比如說國家有什麼難題他都會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後來他被委任為一個小官,每天主要的任務就是管理倉庫,後來又開始管理國家的種植,養殖,養豬方面的事,這個官大概相當於現在的農業部的管理人員吧。又過了大概幾年的時間,做了一段時間的官職之後,他覺得自己還是想要從事教育行業,於是就找地方建立了第一所私人的學校。
據說孔子曾經的老師是老子,他自己也說了很多的徒弟,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那七十二弟子,如果要統計總數的話,大概在幾千人以上,他在教授學習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收了弟子教學之後帶領著一部分的得力的弟子在周邊的國家一共遊學了十幾年,年紀比較大了之後他開始在家裡面修訂了幾部書,就是我們常說的六經。雖然他修訂了很多別人的書,但是卻沒有留下一部自己的著作,他年紀大了去世之後,他的弟子們把他的言行全部都記錄了下來,整理成了一部著作,論語,這本書在後來的儒家發展史上一直處於領頭的地位。後人們因為他卓越的貢獻,為他立了很多的稱號,比如說孔聖人,至聖,還有人把他稱為萬世師表
我們所知道的孔子的這些成就使得他被稱為孔聖人,至聖。之所以被叫孔老二,其實只是因為他的出生。我們都知道他又叫「仲尼」,在古代的時候家裡面的長幼排序分別是伯仲叔季,他被稱為仲就是因為他是老二。只有老大才可以使用伯。他的哥哥因為並不是非常的出名,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確實存在的。他和他的哥哥有共同的父親,他們的母親分別是他父親的兩個小妾。
他的哥哥名字叫做孟皮,這時候就有很多人有疑問了,因為上面我們說到了伯仲叔季,那為什麼他的哥哥不叫伯皮呢?這是因為當時他們都非常的尊崇周禮,根據禮制,只有他們父親的大老婆的大兒子才能用這個字。這個哥哥的母親是他們父親的第一個妾,孔子的母親是第二個。父親的正是只生了九個女孩,他們的父親很著急所以娶了他們的母親,但是沒想到他的哥哥生下來稍微有一點殘疾,按照當時的規定,身體有殘疾的男孩兒還有女兒都是繼承不了他們父親的身份的,所以作為弟弟,就有了孔老二這個稱呼。
這些要求大概就是為什麼中國人有很濃的生兒子的觀念了吧,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因為禮制的原因,想要生兒子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整個家族的地位和財富,沒有兒子的話好像都沒有一個正統的繼承人。到了現在的社會,已經沒有要用於繼承的地位,男孩兒和女孩兒在社會上都是一樣的權力,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拼老命要生兒子呢?難道家裡有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