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一個離濟南百多公裡的歷史文化名城,動車半個小時便可抵達。我卻是遲遲未能真正的去感受一下「孔子故裡」深厚的文化底蘊所能帶給人的衝擊,終於,借著「行走慢城曲阜」的活動,我一腳踩上了孔府的石磚路,腦子裡卻滿是導遊口中的「仁、義、禮、智、信」……
孔廟位於曲阜市中心鼓樓西側300米處,是祭祀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在孔廟的南門正對的是「萬仞宮牆」正對,這也是曲阜城牆的南門。說起這曲阜的城牆,該是有一段歷史去追溯的,我只是淺顯的知道,這明城牆是在文革後被拆除,具體的原因並不詳盡,直至2002年因為了更好的發展曲阜的旅遊事業,才把20多年前拆除的城牆重新建起來,兩年的光景完成建設完成,直至到現在,便是我們看見的模樣。
剪一段過去的時光拿來回味,說不清歷史的變故給人帶來的種種滋味。文化總會在潛移默化的一舉一動中給人點滴的改變,似乎走在曲阜的街道上,都有了比在濟南更深厚、更小心翼翼的心情。我不得不說,對於文化的敬畏,是從每一個人骨子裡透出來的。
在「萬仞宮牆」甕城內向北望,是「金聲玉振」坊,由此坊進入孔廟。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其故居為廟,歲時奉祀。孔廟內現存的建築群絕大部分是明、清兩代完成的,佔地327畝,前後九進院落。廟內有殿堂、壇閣和門坊等460多間,四周圍以紅牆四角配以角樓是仿北京故宮樣式修建的。
孔廟前三進為引導部分,布置有金聲玉振牌坊、石橋、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和大中門,這是孔廟的前奏。它用橫向的牆垣,把縱深的空間分隔成大小不同的院落,各院落內古柏蔥翠。
聖時門。此門命名來源於孟子,孟子把四聖人的聖跡歸納為四句話: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聖時」極贊孔子思想主張經久不衰,是適合時代的聖人。皇帝來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走聖時門;歷代「衍聖公」出生時打開「聖時門」,除這兩種情況外,此門不輕易開啟。都走快覩門、仰高門。
抬頭是湛藍的天,一旁是參天的松柏,蔭蔽全宇。孔子曾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孔子崇尚松柏,孔廟的院內,古柏林立也是最恰當不過的。觸摸松柏的枝幹,有些棘手的感覺,似乎一瞬間把人拉回千年之前,而伸向天空的枯枝,依舊固執的向上,哪管沒有葉子的庇護。
不知怎的,我還是被那松柏的樹瘤,吸引了目光,日光總是能在不經意間給人驚喜。曲阜孔廟裡,成群的柏樹也該是最為壯觀的景色之一了!柏樹身上的樹瘤(木瘤)奇形怪狀,更是讓人心生好奇,日光照射,一面是鋥亮的樹瘤,一面是處再影子裡的樹幹,光暗對比,我覺得甚是獨特。
自大中門起才是孔廟本身,平面長方形,周圍有院牆,四角有角樓,仿宮禁制度。自大中門入內經,同文門,為一座兩層樓閣——奎文閣。閣高24.7米,是孔廟的藏書樓,建於明弘治十七年。
奎文閣至大成門之間為碑亭院落。其中隔一橫街,東、西有兩側門,東稱毓粹門,西稱觀德門。道路兩旁,左右對稱地布置有歷代帝王所立的石碑和碑亭。碑亭共十三座,皆重簷高閣,形體宏大,金、元各一座,餘為明清所建。
奎文閣前兩側,是四座明代御碑。這些馱碑的動物,人們習慣叫「龜馱碑」,實際上它的名子叫「贔屭」,是神話傳說中龍的兒子。「龍生九子不成龍」,贔屭的特徵是龍首、龜背、鷹爪、蛇尾,善於負重且能長壽,所以統治者要用它來馱御碑。
孔廟的發展史為我們勾畫了一幅中華文化的演變宏圖。孔廟的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之所,在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在壇周圍環植以杏,命名為杏壇,以紀念孔子杏壇講學的歷史故事。金代又在壇上建亭,大學士党懷英篆書的「杏壇」二字石碑立在亭上。杏壇是一座方亭,重簷,四面歇山頂,十字結脊,黃瓦飛簷二層,雙重鬥拱。亭內藻井雕刻精細,彩繪金龍,色彩絢麗。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大殿,正中供祀孔子像,兩側配祀顏回、曾參、孟軻等十二哲像。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重簷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殿建在兩層石砌高臺上,規制相當於故宮保和殿。殿的外簷柱都用石料琢成,為明代遺物。正面十根石柱刻有蟠龍,上下兩龍對翔戲珠。殿內柱用楠木;天花錯金裝龍;彩畫五色間金,富麗堂皇;中央藻井蟠龍含珠,如太和殿形制。
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古建築群。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句話:建築時間最久遠、最宏大、保存最完整、東方建築特色最突出,如此可見孔廟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圖文/乍暖 微博@乍暖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