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人文故事|在家歡樂辭家苦,顧盼老小皆團圓——尋訪千柏樹溝

2021-01-13 專業行走

秦嶺山中的生活很平靜,種莊稼,種藥材,靜守著歲月流逝,日子被消磨在春光裡,消磨在田間地頭,雖然乏味單調,但也實實在在。

山裡的一戶戶人家,進城務工的務工,在家務農的務農,無論四散開去,還是聚在一起,各自都勤勤懇懇,老實本分地過著日子。

尋訪秦嶺千柏樹溝時,就碰到這麼兩戶人家。其中一戶很孤單,男主人在家種天麻,女主人和孩子進城打工去了,另外一戶則鬧熱些,家中有慈祥的老人,也有兩個正值壯年的年輕人。

- 1 -

三裡地後,千柏樹溝深處,山中的景致,仿佛是另一個世界。

飛鳥在天空盤旋,時而低飛,時而高掠,時而啾啾啼鳴。松樹筆直高大,在藍天下挺直了腰杆,恣意任性地生長著。這山很寧靜,這裡啥都好,就是人太少了。

一路走進來,除了在溝口碰到的兩位老人外,我們再也沒有見到其他人。

千柏樹溝沒幾戶人家,所以一路走來,心裡都是空嘮嘮的。這種感覺,就像是人雖然餓得發慌,卻只有稀飯喝一樣。在孤寂的山中行走,多麼希望能夠碰到一個人呀!

道路修得已經很隨意了,胡亂在山體上挖幾下,只比羊腸小道寬一點,能通行農用車或者摩託車。千柏樹溝這樣的小山村,進進出出沒幾個人,路好不好,其實已經無所謂。

腳下這路還在往裡延伸,我們繼續向前走,路邊不斷出現殘垣斷壁。

山中的老房子,無論之前多麼熱鬧,主人一旦離開了,就會被這樣荒廢著。

誰能想到,這裡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把泥土,每一根樹木,都曾經被溫暖的大手撫摸過。那大手,是如此的粗糙結實、強勁有力。

- 2 -

友人Y和友人L走在前頭,邊走邊聊,嘴裡有個話題,時間能過得快點。

烈烈的陽光曬著路邊的石頭,石頭上面竟然花花綠綠的。有蘚類生長,有樹木的裸根,也有歲月的斑駁陸離。

如果往歷史的深處遙想,幾十年前或幾百年前,會不會也有人如我一般多情,期待著從石頭縫中,找到曾經有人來過這裡的蛛絲馬跡?

秦嶺南坡和秦嶺北麓完全不一樣,南坡縱深很大,山坡較緩。這山上的林木,春天裡依然長得稀稀拉拉的。

你細細瞧,有的才剛發芽,看起來還是鵝黃一片。有的已經翠綠,生機勃勃,嬌羞而嫵媚。有的卻綻放著白花,狂喜狂悲,任性自在。

道路左邊,又有一段殘垣。在倒塌的牆壁跟前,還有一段老根。半截斷牆配上一段老根,景象十分悽涼。所謂荒村茅屋欹斜,大概就是這個模樣吧。

- 3 -

視野裡,前面出現一棟老房子。先是看見一輛摩託車,再後來,從摩託車後面走出一個人來。遠遠望見我們後,那人卻只探出了半個身子看了一眼。

從我們這個方向望過去,這棟老房子的屋頂,已經塌了一半,不過另一半還堅強地支撐著。老房子的房前屋後,有桃花靜靜地開著,樹梢上面還有兩個鳥兒築的巢。

走到老房子跟前,先前探出身來看我們的主人,已經進到屋裡去了。老房子跟前的地上,瓦片掉落一地。看來,這屋頂要不是剛剛塌下來,就是打算準備重新翻蓋。

不過我卻有點納悶,千柏樹溝這樣的小山村,山這麼深,房子還用得著再翻修翻蓋麼?

有人說過,中國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熱衷於修房建屋的地球生物。我們的房子情結,確實是埋藏在基因深處的,根本無需外力激發,只要一有機會,就會情不自禁地生發出來。

- 4 -

「大叔,您好!」主人從屋中走出來,頭髮花白,不過臉上泛著紅光,年紀應該不大,我們主動打招呼。

「你們是縣上下來的?有事麼?」大叔臉上洋溢著真誠的笑容,估計又誤把我們當著下鄉扶貧的幹部了。行走秦嶺這麼多年來,這樣的誤會不是第一次,並不奇怪。

「我們沒啥事,周末了,進山來轉轉,旅遊。您家裡有幾個人,都在家麼?」我們順便問道。

「家裡有三口人,不過只有我一個人在家,我媳婦和娃,都去西安打工了!」大叔回答道。

「他們都走了,你為啥不去?家裡還有別的事情忙麼?」我們追問。

「家裡也需要人照顧嘛。我留在家裡,可以種點天麻!」大叔告訴我們。

種植天麻,是千柏樹溝這個地方,上級支持的扶貧項目之一,確實有人因此而致富,一年淨賺了10萬元。只是不知道,這位大叔的收成如何!?

- 5 -

種天麻是個技術活,我們並不懂,無法繼續深入交流。與天麻的話題相比,其實我們更關注的是,這位大叔在山中的生活狀態。

一個家,三口人,原本可以聚在一起,不過卻因為貧窮,只得分散開了,有的去城裡,有的留家中。

大叔家的老房子後面,有一樹桃花和一樹梨花。樹上的桃花紅得那麼嬌豔,梨花白得那麼純粹,它們盛開得那麼自在,但卻無人欣賞,更無人珍惜。

「往裡走還有人沒?」

「裡面還有一戶人家!」

「我們進去看看。」

「你們回來時再過來坐坐!」

「好的!好的!再見了!」

大叔站在兩棟老房子之間,那孤單的身影似曾相識。在秦嶺遠村行走,我觸摸逝去歲月的影子,翻開記憶深處的故鄉,是在為漸濃的鄉愁尋找物化了的場景。

從農耕生活的時代一路走來,現在的我生活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之中,但夜深人靜的時候,又經常在夢裡回到老家,回到童年時居住過的老房子,回到孩提時奔跑過的小山坡。

從夢裡醒來時,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會故意讓身體一動不動,儘可能多地保留一會夢境。

- 6 -

從種天麻的大叔家往裡走,不到一裡地之後,果然還有一戶人家。

這是個風水寶地呀!眼前出現一塊凹地,凹地裡面,一戶人家的老房子,就修建在坡腳腳。老房子門前,有一大片土地,老房子背後,是一山的樹林子。

走到房子跟前,狗叫聲越來越大,是一條黑狗,它正緊緊地對著我們咬叫。

不過,這黑狗卻始終與我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看樣子,它並不打算真撲過來咬人。叫幾聲,只是裝出嚇人的模樣,這是它作為看家狗的職責而已。

作家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裡說:一條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厲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善解人意了均不行。

就拿這叫聲來說,叫聲只是狗發出的一個警告,目的是在提醒主人有人來了,但主人沒發話之前,狗切不可自作主張,逢人便咬,萬一咬錯了人,主人一怒,自己的狗命也就不保了。

- 7 -

看到有陌生人走過來,堂屋當中,一個老大娘扶著門框,抬腳走了出來,她厲聲呵退了那條黑狗,黑狗得了令,知趣地躲到一邊去了。

這棟老房子的門很大,裡面黑黢黢的。高大的門框,把老大娘因為年老而佝僂的身軀,映襯得十分弱小。

眼前的這位老大娘,大概在這扇門裡面,已經進進出出了許多年。人這一輩子,能在同一道門裡來回這樣進出,其實也是一種幸福。

「你們來了!時間不巧呀,要是再晚上半個月,就可以吃到我家的櫻桃了!」老大娘沒有絲毫戒備,對我們的到來表示歡迎,見我們盯著房邊的櫻桃樹看,便細聲細語地說道。

我們謝過老大娘的好意,坐在大門旁邊的小凳子上面開始休息。

屋簷下掛著一串玉米,不過其中一半已經被掰了下來。山中的老房子,只有當屋簷下如此擺放時,才像是有人居住的樣子。

平淡的日子裡,可以把這些玉米一個一個掰下來。山裡人生活,有足夠的時間,把玉米粒再一粒粒扣下來,磨成面、煮成粥,慢慢享用。

院子裡還有一輛摩託車,那應該是這戶人家的男主人日常代步的工具。

- 8 -

在徵得老大娘同意之後,我走進屋中,希望拍一些老房子內部的模樣。

我們的下一代,那些從小在城裡長大的孩子們,幾十年後看見這樣的照片,還會相信他們的父輩童年的日子,就是在這樣的地方過的麼?

時代發展得太快,轉瞬即逝,快得讓我們忘記了留下紀念。

眼睛慢慢適應了老房子裡昏暗的光線,只見屋頂上懸掛著兩個紅紅的燈籠,喜慶而吉祥。祥雲、金穗,「長」字、「福」字,怎麼看怎麼覺得溫馨。

房子內部,陳設十分簡陋,牆體斑駁蒼老,滿屋子堆放的都是生活必需品,木桶、塑料桶,粉碎機、大柜子,以及許多裝糧食的塑料編織袋。

朝大門外看出去,就是老大娘剛才提到的櫻桃樹,滿樹的花兒已經謝了,樹上儘是青青的黃豆粒般大小的小果子。這小果子會在不久之後轉紅、轉黃,變得酸酸甜甜。

這戶人家的日子過得非常平靜。

- 9 -

除了老大娘之外,這戶人家還有一位年輕的女主人。老大娘說,家裡還有一個人,我猜應該就是那輛摩託車的主人了。我們到的時候,對方剛好上山去了。

停留了一小會,我們準備離開,不過卻在老房子邊上,發現山體裡有一個洞。洞口攔著一個木門,洞裡幽深而黑暗。

「這是做啥用的?水井麼?」

「不是,是個洞,放東西的!」

「我能進去看看不?」

「看嘛。」

打開木門,我傾斜著身子探頭望進去,裡面堆放著幾十個白蘿蔔,有的已經發芽。

走遠一些了,回頭去看這棟老房子,廚房煙囪裡正冒出一縷煙,那炊煙悠悠揚揚,淡薄而輕盈,空氣中漸漸瀰漫了家的味道。

千柏樹溝很偏僻,普通人就算拿著地圖,也不一定能夠找到。這一戶人家更加偏僻,不過卻有三個人在家,家人之間能夠相互照應,簡單的日子,也就多了一份溫暖!

作者簡介

專業行走,著有散文集《#遠村行走#》,賈平凹老師、比爾·波特先生傾情推薦。

秦嶺人文故事|春色滿山歸不去,桃花深處屋三間——尋訪千柏樹溝秦嶺人文故事|短籬誰家小桃梨,雖復幽陋亦可人——尋訪千柏樹溝

相關焦點

  • 秦嶺人文故事|草迷荒徑人稀到,張口語聲驚老嫗——尋訪龍王溝
    無數詩人謳歌過秦嶺,無數作家描寫過秦嶺。在作家南派三叔筆下,尤其是《盜墓筆記》系列小說《秦嶺神樹》中,遙遠的秦嶺腹地,有詭異的六角鈴鐺,有古老的厙族,還有千年的青銅樹,更是有無數神秘的古墓。大秦嶺無聲,深山不言語,一切都隨它吧!- 4 -尋訪龍王溝,我們走過的前九戶全都是空房子。當手機計步軟體提示已經走了十裡的時候,隱隱約約聽到有一絲雞鳴犬吠之聲,內心一陣欣喜,難道此溝深處,還有人家居住?
  • 秦嶺人文故事|山雞啼罷秦嶺雨,猛省從前多少事——尋訪陳家灣
    差不多十年前,報紙上刊登過一則消息,說的是秀才溝發生的稀奇事,導語是這樣說的:人戴眼鏡並不稀奇,可是你見過雞戴眼鏡嗎?位於秦嶺腹地的寧陝縣皇冠鎮秀才溝養殖場的4000餘只山雞都戴上了眼鏡,這些雞戴著眼鏡搖搖晃晃,如同走貓步,讓人們忍俊不止。這篇新聞報導,其實也是我們尋訪秀才溝的動因之一。
  • 秦嶺人文故事|山深叩訪老翁家,竟被誤作刀筆吏——尋訪鸚鵡溝
    鸚鵡溝有小學校,但時光飛逝,多年前那些書聲琅琅、孩童喧鬧的場景,大概除了當事人外,記住的人並不多,已是陳年舊事。鸚鵡溝有老房子,但主人大多都已離開,只在農忙時偶爾回來,這些「季節性居住的房子」雖然打掃得乾乾淨淨,卻寫滿了孤獨。如今,鸚鵡溝已成荒村一個,這裡只有無窮無盡的寂寞和冷清。
  • 秦嶺人文故事|山大雲深且留步,請君細酌甘蔗酒——偶遇釀酒人
    初冬季節,尋訪秦嶺鎮安晉安村。雲霧天,從回龍鎮去往晉安村的山路,已經半截插入雲端。- 1 -這路坡度很陡,即便是四驅車,行駛起來也有些吃力。而且道路彎度很大,動不動就是髮夾彎,對司機的駕駛技術絕對是一個考驗。這路才通了沒幾年,還是一條沙石土路,只是稍微拓寬了一點點。在山腳的時候,海拔高度是750米。
  • 秦嶺人文故事|老嫗無力年年懶,世事如花種種新——尋訪住山戶
    山中尋訪人家,藉助高清的衛星地圖,可以大致看到有無房子,但房子有沒有住得有人,還是當地村民的話最靠譜。過了竹林,猛一抬頭,森森的一堵石牆上,一名老人正看著我們。我們去的這些秦嶺老村,都在深山老林,鮮有遊客前往,所以當我們出現在村裡時,動靜往往都很大,可謂「舉村相迎」。
  • 行走秦嶺坪溝:3萬塊錢,購買了50箱種蜂,志在打造「坪溝峰谷」
    原本計劃,去秦嶺北麓的觀音山爬爬山。山頂的老寺古廟中,住有不少修行人。無奈因為疫情的緣故,上山的道路有人值守。值守的人說,雖然沒有明令禁止登山,但你也無法停車呀,緩幾天再說吧。人家說得對,乾脆翻過秦嶺,在寧陝縣元潭村尋了個岔口,這裡的值守點已撤除。
  • 柏樹種植技術,種植前景如何?
    柏樹為一般對於柏類植物的統稱,柏樹包含側柏、圓柏、扁柏、花柏等多個屬,人工栽培範圍幾遍全國,是優良的園林綠化樹種,全身是寶,樹脂、樹油、果實、枝節、樹葉種子、根和樹皮均能入藥使用,具有很高的種植價值,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柏樹種植技術吧
  • 行走秦嶺:老村裡人家門上的門簪,做工一般,難道還有人會偷?
    秦嶺正溝村,山是陡峭的,不過已經蓋滿了雪。但是地並不滑,雪地徒步,踩上去反而很舒服。行走秦嶺兩三年了,春夏秋冬、風霜雪雨,都已經經歷過多次,沒什麼可以難倒我們的。果不出意料,前方又是一棟無人居住的老房子。
  • 秦嶺山中出現一茅屋,主人不在家,只見門口板凳上放著一個銅煙鍋
    - 1 - 看到密林背後這棟老房子時,時間是2020年9月6日上午11時36分,地點在秦嶺柞水小嶺鎮大西溝村棟梓溝溝堖附近。天瓦藍瓦藍,上頭有些白雲在飄。樹鬱鬱蔥蔥,還是盛夏時節的景。只是節氣馬上就要到白露,景致裡透著些許秋的衰敗。我們即將尋訪的這一戶人家,就在這一片衰敗之中。入戶小徑上掉滿落葉,兩旁長著瘋狂的草。
  • 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秦嶺人走最崎嶇的路,唱最鏗鏘的歌
    楊寧 攝千百年來,秦嶺以其壯闊的胸懷、雄厚的底蘊,哺育了八百裡秦川的百姓。秦嶺涵養萬物,將山川的豪情、峰巒的剛毅,書寫進當地百姓的文化血脈中,烙印在山區人民的精神脊梁上。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代代人在秦嶺興家立業,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始終貫穿秦嶺人的奮鬥故事中。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陝西追趕超越發展的關鍵之年。
  • 悅跑西安 秦嶺野生動物園站開跑
    悅跑西安第五站——秦嶺野生動物園站日前開幕。上百組家庭近千名選手激情開跑,這也是2019悅跑西安系列賽事首次開啟家庭跑模式。本次賽事由市體育局、曲江新區管委會主辦,曲江馬拉松文化體育發展有限公司、西安旅遊集團承辦。
  • 柏樹根你了解嗎?看看這些再說話
    柏樹根,拉丁名是Cupressus funebris Endl,又稱柏、柏樹,屬於柏科的一種植物。柏樹根,喬木,高達35m,胸圍達2m。樹皮淡褐色;大枝開展;小枝細長、下垂,生鱗葉的小枝扁平,排成一平面,綠色,寬約1mm;較老的小枝圓柱形,暗褐色紫色,略有光澤。
  • 烏魯木齊米東區哈熊溝,曾經的神秘古絲路,印證新疆人文歷史足跡
    01、東天山古絲路上的哈熊溝由來4月19日,驅車前往位於米東區東南五十八公裡的東天山哈熊溝,此處是天山北坡,屬於自治區級森林公園。從米東區出發,要途徑鐵廠溝鄉和峽門子景區,順著山谷的柏油路一直向山裡行進,兩邊遍布古榆樹,還有當地村民房舍,如今大都改成了農家樂或民宿,橘黃色的木柵欄,紅色的屋頂,構成了山谷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新朋老友」來串門——秦嶺深處人與動物和諧共處
    (受訪者供圖)新華社西安8月3日電(記者張斌)位於秦嶺南麓的陝西佛坪熊貓谷景區,工作人員蒲志勇近日拍攝到難得一見的秦嶺雨蛙,並上傳網絡。山水間、磐石上,周身翠綠、身姿小巧的雨蛙,鼓著腮幫子正大聲「吆喝」。「遊戲裡的『旅行青蛙』居然在秦嶺現身了!」見到秦嶺雨蛙的真容,很多網友留言點讚。
  • 秦嶺大熊貓保育員的苦與樂
    新華社記者周永穗 攝新華社西安12月12日電(記者周永穗 孫正好 徐漢)上午8時,初冬秦嶺山上,晨霧夾著冷空氣,而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卻是一派繁忙景象。搬運竹子十多趟,保育員們臉頰通紅,「呼哧呼哧」呼出白汽。孫銘偉是研究中心的一名大熊貓保育員,打掃活動場和內舍、搬運竹子和給大熊貓餵食,是他的日常工作。
  • 住在懸崖上,吃在巖溝邊,行在雲霧中!
    住在懸崖上,吃在巖溝邊,走在雲霧中,是我對綿山最直觀的印象,綿山,又名綿山、介山,它是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的發源地,集山水、文物、佛寺、革命遺址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點。登高處眺望,遠處莽莽蒼蒼,群峰擁翠,延續不絕,而巖前面臨深谷,兩側山峰相望,煙寺相依,給人以啟迪,全國柏樹之冠--秦代古柏以及龍柏、虎柏、兔柏、鹿柏和原始柏林,組成了一個仙境般的"柏樹王國"。
  • 山水畫中常見的松樹、柏樹、柳樹、雜樹的畫法
    同時,樹在國畫中有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往往有著借樹喻人的含義,因此畫樹要將形態與內涵相結合。松樹松樹是長青的代表,有挺拔蒼勁的氣質,不論在多惡劣的環境下,都依然昂首挺立。松樹通常分為平頂、直頂,松皮呈鱗狀,松針叫外發散,多呈扇形。在繪製時著重體現其堅韌不拔的狀態。以枯筆蘸取重墨,中側鋒兼用勾勒出松樹的輪廓走向。
  • 秦嶺這條輕量級徒步線路,冬天爬山賞雪景,險而不難景色美
    前段時間秦嶺下雪沒來得及去看,多少有點遺憾,周日早上10點鐘,我夥計打電話說想去秦嶺爬山,看看還有雪沒有,於是一起自駕去秦嶺西寺溝,非常幸運,山裡的雪還沒有融化,雖然不像分水嶺那麼壯觀,但也是白雪皚皚,漫山遍野都是晶瑩剔透的白雪。
  • 李育善:從苗溝到棣花
    苗溝在秦嶺南坡丹鳳棣花北邊山裡,距棣花街15裡。整條溝過去有三個村,溝口跟棣花街緊挨的是陳家溝村,一個村子幾乎全姓陳,據說是從安徽遷徙來的。還聽說過去陳家溝村的秦腔戲在全公社唱得最好,但從來不唱《鍘美案》,因為戲裡鍘的是他陳家人。溝堖是許莊村,自然許姓居多。苗溝村在中間,幾乎全姓李,祖上從甘肅隴西郡搬來的。幾年前,撤小村並大村,千人以下的村必須撤。
  • 秦嶺主脊牛背梁首次監測到川金絲猴
    新華社西安11月1日電(記者劉彤)記者31日從陝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到,工作人員近期對回收的紅外相機監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發現,今年5月20日和8月5日,在老林保護站西溝峽和北溝保護站石窯溝分別監測拍攝到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川金絲猴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