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正溝村,山是陡峭的,不過已經蓋滿了雪。但是地並不滑,雪地徒步,踩上去反而很舒服。行走秦嶺兩三年了,春夏秋冬、風霜雪雨,都已經經歷過多次,沒什麼可以難倒我們的。
果不出意料,前方又是一棟無人居住的老房子。正溝村裡的人家,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住在通往廣洞山的岔溝裡,一部分住在通往熊裡溝的主道上,還有十來戶住在交叉口的半山腰上。這一戶人家,以及有大黃狗那家,就住在這半山腰上面。
地上,擺放了兩堆已經鋸好的木材。木材大小,大多如茶杯般粗細,一堆四層,另一堆七層。有網友留言說,這是用來種木耳和香菇的,確實如此。也有網友說,這是用來曬乾了劈柴燒的,這也是對的。秦嶺山裡面的樹木,運是運不出去的,只能就地消耗。
木梯子斜靠在屋簷下,橫條總共13根。昨天有網友說,窗欞的豎條,豎單不豎雙。作為強迫症,我查了文獻,知道之前拍過的那些窗欞,都叫做「一碼三箭式」。得名於圖案形象似箭插在箭囊之上,故稱「一碼三箭」。不知道梯子的橫條有什麼講究?
這棟房子的屋頂,蓋著灰瓦片,因為只是山民的住宅,屋頂是最簡單的兩坡一脊。屋脊上的造型非常簡單,類似一座山的模樣,中間是用瓦片構成的花瓣樣式。只是那面鏡子,大約是為了闢邪和鎮宅吧,如果浪漫點,也可以理解為吸取日月精華。
這戶人家是「正溝村-117」,門簪已經簡陋到了極致。圓形花蕊部分的裝飾,已經不分大小,只有16片一樣大小的。有網友提醒,不要再發門簪了,擔心某些文物販子挖了去。我想,做工這樣粗糙的門簪,還不至於有人覬覦吧?
之前提過,只有中國信合還惦記著山裡人家的對聯,仔細看看,這幅對聯果然就是信合提供的印製品。兩雙手工做的舊鞋子,靜靜地放在門口,掛在晾曬東西的竹蓆上。時光很靜,主人離開的時候,這些不值得帶走的物品,就被原樣放在那裡。
「家徒四壁」這個詞語,形容家中十分貧窮,空無所有。實際上,這也是秦嶺山中農家的真實寫照。因為實在是沒有什麼好拍攝和記錄的東西,只好和友人繼續上路。房子邊上,這一叢竹子鬱鬱蔥蔥,實在是好看得很,尤其是這樣的雪天裡。
有關正溝村,還剩下正道最深處的四五戶人家沒有記錄。風雪雖然,我們繼續上路。不過接下來,雖然裡面還有三戶有人住,我們卻只尋訪到了一戶人家。腳下的這些小道,存在了多少年?多少人曾經走過?
路邊是一塊塊梯田,這種學名叫做波浪式斷面的田地,是在山坡地上沿著等高線方向修築的條狀階臺式土地。當年熱鬧的村莊,那些勤勞的秦嶺人,祖祖輩輩就耕種於此,依靠土地裡的產出,把日子這麼一天天、一代代過下去。
回首看走過的路,風雪已經蓋了一地。一直在想:正溝村這樣的地方,除了本地人外,多久已經沒有遊客來過?本組圖片拍攝於2018年12月31日,地址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正溝村。喜歡關於秦嶺的圖文故事,請轉發、收藏、評論,歡迎關注「專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