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總有人罵劉備為「大耳賊」?這大耳賊的外號是怎麼來的?

2021-01-08 老宋故事說

說起劉備來,他擁有一個響噹噹地外號「大耳賊」,很多人總是這樣稱呼他,卻不曉得為何這樣稱呼?這大耳賊的外號是怎麼來的?

為何總有人罵劉備為「大耳賊」?

顧名思義,大耳賊,首先得有兩個耳朵大,就像矮腳虎王英,一看外號,先不說其厲害,人人都知道這傢伙一準兒就是個矮子,就像獨角龍鄒潤,其腦後長著一個肉瘤,在江湖上人們送他一個外號,名叫「獨角龍」。

劉備亦是如此,在陳壽寫的《三國志》中就這樣記載劉備「垂手過膝,顧自見其耳」,簡而言之,就是手長,站立的時候手可以超過膝蓋,耳朵大,用自己的眼鏡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如果放到如今,這樣的人活像一個大猩猩,不過在古代就是「貴相」,好福氣,說一個如今人都能看到的現象,各位到寺院見到佛像,耳朵大的比比皆是~

這大耳賊的外號是怎麼來的?

想當年劉備和呂布共處徐州之時,劉備被張飛坑了一把,險些命喪徐州,軍敗士兵四散,呂布一時惻隱,給了劉備一時喘息之地,而劉備表面上奉承,暗地裡面勾結曹操,奪了徐州,置呂布於死地,可憐呂布到最後才明白,相比較曹賊,大耳賊才是真正的「賊」呀!

可惜老曹不明白,日後被大耳賊狠狠捅了一刀,將自己與劉備推心置腹的話告訴了袁紹,氣得咬自己的舌頭,滿嘴都是血,這一段歷史三國演義沒有說,且下文將接著談劉備,這一段不為人知的隱秘「好基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呂布會喊劉備「大耳賊」?其實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呂布會喊劉備「大耳賊」?其實原因很簡單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講歷史,無論是從歷史書還是語文書中,我們所接觸到的劉備都是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身為領導者,他願意並且能夠三顧茅廬請諸葛孔明下山,我們對劉備的印象也是大仁大義,然而呂布為什麼要在臨死前喊劉備為大耳賊呢?
  • 劉備綽號「大耳賊」,張飛綽號「環眼賊」,關羽綽號卻鮮為人知
    比如三國時期的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就時常會被敵對的勢力稱之為「大耳賊」,而他的結義兄弟張飛,也因為總是罵呂布「三姓家奴」,而被對方取了個「環眼賊」的綽號。劉備之所以會被人們稱之為「大耳賊」,主要是與他的長相與心性有關。據歷史記載,劉備其人,長得相當高大魁梧,不僅雙手過膝,而且自己都能看到自己的耳朵。這足以說明他的耳朵是有多大。
  • 曹操被稱為曹賊,劉備被叫大耳賊,你知道孫權有什麼稱呼嗎?
    三國中,塑造了無數經典的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和孫權作為一方霸主,其性格特點也是非常的鮮明,我們知道曹操被稱為曹賊,劉備被叫大耳賊,那你知道孫權有什麼稱呼嗎?曹操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梟雄,同時也是書中公認的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對手通常稱他曹賊。在曹操死後,他的兒子很快就代漢自立,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 三國殺在三國歷史中誰被稱之為「大耳賊」
    今天的三國殺手遊的每日一題的問題是在三國歷史中誰被稱之為「大耳賊」?這道題有一定難度,知道的玩家也有不少,小編我特意整理了相關的資訊,帶來了在三國歷史中誰被稱之為「大耳賊」的正確答案,那麼這道題的正確選項是什麼呢?就讓小編為大家呈上三國殺3月9日每日一題答案吧!
  • 呂布臨死前大罵劉備「大耳賊」,一向脾氣火爆的張飛關羽為啥沉默
    這一點上,做得最好的是曹操和劉備。但是曹操只會用金錢還有爵位和下屬搞好關係,但是劉備卻很高明,通過和下屬結拜的方式,獲得大家的認可,其中關羽和張飛就對劉備忠心耿耿,死心塌地。但是關羽和張飛也有不贊成劉備的時候,這件事發生在曹操打敗呂布時候。曹操當時面臨袁紹的壓力,為了避免在將來有一天和袁紹交戰的時候,腹背受敵。曹操就進攻呂布,消滅這一潛在的反曹勢力,呂布果然被打敗。
  • 一人之下493話:大耳賊張懷義再度出場,無根生表情成最大亮點!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漫畫《一人之下》第493話中的精彩內容,在這一話仍然是以唐門許新的角度,講述他和無根生之間的三次相遇。第一次是追殺黃放,第二次是綿山之戰,而第三次卻只是一次巧合。除了講述許新和無根生第三次相遇的過程之外,這一話中還出現了一位新角色和一位老朋友,分別是谷畸亭和張懷義。
  • 呂布大罵劉備「大耳賊」時,為何關羽張飛不敢吭聲?原因不簡單
    在後來斬黃巾時救了董卓,當劉備說出自己是「白身」身份後,董卓就表現出極為輕蔑的態度。劉備回去和張飛、關羽說了之後,二人非常憤怒,立刻衝過去斬了董卓。劉備再三勸說「董卓是朝廷命官」二人才肯作罷。後來降曹時關羽對二位嫂嫂的態度可以看出,即使劉備不在身邊,也極為尊敬,甚至嫂嫂在場,關羽都敢坐下吃飯,對劉備的尊敬可見一斑。
  • 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為何說只有兩人是英雄,真實意圖是啥?
    那麼他說出這句話,是有別的想法, 還是真的拜服劉備,覺得劉備跟自己一樣,也是不得了的英雄人物呢?雖然對於這個問題,史書沒有給出明確解釋,但我們能從史書中尋找出蛛絲馬跡,通過這些信號,來尋找當年的答案。
  • 三國獵戶為何不打獵物,而是殺妻給劉備吃,劉備那是第二次吃人肉
    三國獵戶為何不去打獵物,而是殺妻給劉備吃,劉備那是第二次吃人肉,卻假裝不知道。三國時期,有牛人,有猛人,有強人,但更多的卻是弱者,無辜者。牛人強人如劉備、曹操、孫權,弱者則是天下間更多的黎民百姓。亂世之中,他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一夜有睡,無朝可起,無法預料未來會發生什麼。
  • 農村俗語:「耳大就有福,眼斜則心不正」,這句俗語說的有道理嗎
    李子來回答:關於農村俗語「耳大就有福,眼斜則心不正」,我這裡還有一個真實的事情:我有一位同學,這位同學的耳朵長得還是比較大的,耳朵垂子也是厚厚的,雖然不和劉備的「兩耳及肩」一樣,但是明眼人一看其耳朵就像「佛祖」的差不多,長得是非常有特點,誰看了都直呼有福。而這位同學現在怎麼樣呢?同學的命運還是很順利的,從小學到大學,同學成績一直是優秀的。
  • 從荊州到夷陵,陸遜為何能連挫劉備?
    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到劉備的夷陵之戰,兄弟二人在面對陸遜時竟接連慘敗。荊州為何會土崩瓦解,劉備又如何在夷陵全軍覆沒?一、地理決定丟公安必失江陵常說的「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只是失掉南郡和公安。在這之後,荊州的其他州郡為什麼會被呂蒙、陸遜一一搶去?
  • 劉備稱帝後給功臣加官進爵,卻偏偏漏了二弟,為何不給關羽封侯?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緊接著就開始封賞有功之臣,黃忠,馬超,馬岱,王平等等都被封侯,還有三弟張飛也被封為西鄉侯,甚至死去的龐統,法正都被追封為侯,偏偏自己的二弟好像被單拎出來一樣
  • 此人曾讓曹操吃虧,趙雲不能與之匹敵,為何劉備到死都沒重用他?
    他因為長相俊秀,並且在戰場上經常穿著一生白袍銀甲,所以人送外號「錦馬超」;他是蜀國的五虎上將之一,曾經曹操都在他手裡吃過虧,可見其到底有多厲害;然而這樣一位猛將自從他跟隨劉備之後從未被重用過,因此他也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功勞。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劉備這樣一位愛惜人才的君主,一直把他閒置呢?
  • 聽說耳朵大有福氣,婆婆要把新生寶寶耳朵扯大,這科學嗎
    民間這樣的說法倒是流傳甚廣,說耳朵大的人有福,比如三國中的「大耳賊」劉備就比較出名。中醫理論也認為耳朵大的人是因為腎氣健足,腎氣足的人比較健康長壽。雖然西醫沒有直接的科學解釋來說明這件事,但也有一種現象是壽命長的人耳廓普遍比較長,耳垂也更大。
  • 劉備和孫策幾乎都是白手起家,為何差距這麼大?
    劉備是白手起家,但是孫策可不是,倆人的起點完全不同,從而導致倆人的差距很大的,因此題主是他們都是白手起家不太正確。那麼為何說他們的起點不同導致的差距如此之大呢?從劉備的角度來看劉備白手起家這點毋容置疑,因此千百年以來成為激勵世人的典範,我們看看劉備為何是白手起家的。首先,劉備出身尊貴,但是家道中落。
  • 張飛為逃命丟下劉備妻兒,劉備大度說了2句話,如今成黑幫口頭禪
    俗話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柱香」,這三個人的感情超越了利益。劉備非常重視對自己兩個兄弟的信任,即使關羽被迫加入曹操,也將斬文秋,劉備仍然相信兄弟對他的忠誠,回來後仍然身負重任。張飛守護著徐州,因貪心的葡萄酒而失去了城市,甚至連劉備的妻子都給了呂布,劉備慷慨地說了兩句話,現在成為黑幫口頭禪。公元194年,曹操代替父親復仇攻擊徐州,燒毀了屠城。
  • 劉備與袁紹都在大敗後抑鬱而亡,而曹操在大敗後為何還能重整旗鼓
    因為這二十位粉絲的六十個歷史事件當中,竟然有43個都是三國時期的。  今天筆者跟大家一起聊的歷史話題是,三國時期的劉備,袁紹,曹操三人,都分別經歷過一場或數場大敗,比如劉備的夷陵之戰,袁紹的官渡之戰,曹操的赤壁之戰等。但為何劉備與袁紹大敗之後都是不到一年便抑鬱而終,唯有曹操在大敗之後還能重整旗鼓,並再次打下一番不錯的傲人事業呢?對於這個話題,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接著往下看。
  • 追隨劉備出生入死的糜芳,為何在劉備創業成功時,卻投降了東吳?
    這兩名叛將一個是傅士仁,一個是糜芳。傅士仁獻出了公安,糜芳獻出了江陵。這兩座劉備和關羽經營多年的城池丟失,使得關羽陷入了絕境。尤其是糜芳獻出的江陵,關羽大軍將領的家眷,都住在此城。由於這些家眷落入東吳之手,使得關羽的大軍離散,關羽被迫逃亡,旋即被殺。那麼,糜芳為什麼要選擇投降東吳呢?一、曾經對劉備忠心耿耿的糜芳。劉備在離開荊州的時候,對留守荊州的人員也是千挑萬選的。
  • 劉備為何不能取天下?此人一語將他說透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劉備,世之梟雄」,三國時許多有名的謀士都這樣評價他,就連曹操也曾青梅煮酒,與其縱論天下英雄,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劉備有心取天下恢復漢室,與群雄逐鹿中原,為何最終卻偏安一隅,只能據守蜀中?此人很早就給出了答案,一句話就將他總結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裴潛字文行,河東聞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