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世之梟雄」,三國時許多有名的謀士都這樣評價他,就連曹操也曾青梅煮酒,與其縱論天下英雄,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劉備有心取天下恢復漢室,與群雄逐鹿中原,為何最終卻偏安一隅,只能據守蜀中?此人很早就給出了答案,一句話就將他總結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裴潛字文行,河東聞喜人。避亂於荊州與劉備相識。此人在三國也是一位名士,有識人之明。裴潛到荊州後劉表待以賓禮,極盡拉攏。當時王粲、司馬芝(後均投曹操,被委以重任)也在荊州,三人關係密切,裴潛曾私下對二人說:「劉牧非霸王之才,又要以周文王自居,不等多久,就會被打敗。」於是離開了荊州,南行到了長沙。果然,劉表死後沒過多久,曹操就佔領了荊州。
曹操平定荊州後,任命他為參丞相軍事,後出京歷任三縣縣令,又回京任倉曹屬。曹操曾問他說:「從前你和劉備都在荊州,你認為劉備的才略如何?」裴潛說:「如果讓他盤踞中原,只能生亂而不能治亂;如果讓他乘機守住險要之地,足以成為一方之主。」裴潛這話可謂一針見血,對劉備的認識太深刻,怪不得曹操開始時一直不把他當重點。看看他入蜀前都做了些什麼。還是撿重點的說。
黃巾之亂成了皇叔,討伐董卓也只是敲個邊鼓,總算露了臉,後來當個縣令沒有到頭,也只能是到處打遊擊,居無定所。後來從陶謙手中接過了徐州,卻要聽曹操的去攻打袁術。別說沒人告訴他,當時陳群就在徐州,警告他別去,否則呂布會趁機襲擊,佔領徐州。後來果如陳群所言,丟了徐州不說,還要買呂布「轅門射戟」這個人情。我就納悶了,陳群這樣的大才為何不為其所用?可見在識人、用人上確不及曹操。
就在劉備無處容身之時,曹操好心收留了他,可他轉頭又背叛了曹操,又佔了徐州,曹操一怒他又無家可歸了。接下來先投袁紹而袁紹敗,又投劉表而劉表亡,於是屁股後頭拖著80萬曹兵轉投孫權,簡直就成了個掃帚星。不過好在藉助孫權的力量,終於將曹操趕回了許都,能歇一口氣了,到哪兒歇?借荊州吧!
在這個過程中,終於有個真心願意幫他的人來了,誰呀?諸葛亮唄!要不水鏡先生怎麼會說「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時」呢,大概就這個原因吧。
諸葛亮架不住劉備三顧三請,答應以劉備做主公了。可是,諸葛亮也有識人之明,肯定是先給劉備相過面了。得了,你得不到天下,中原地區也沒有你什麼事,三分天下我只能為你謀其一。於是,《隆中對》華麗出臺,不管有多精彩,那都是為劉備量身而做的。
如果諸葛亮不是個明白人,為何得荊州後不先圖荊州呢?那時曹操的後方並不穩定,也正值赤壁新敗,如北圖中原,還是大有文章可做。只因諸葛亮明白中原沒有劉備的份,還是先圖益州,再以荊州而圖北進,如不成,據顯而守益州也可稱王,三分天下不是有其一了?
只是諸葛亮這盤子還是定的大了,他忘了荊州是向孫權借來的,這個跳板本來就不存在。而荊州之失使劉備勢力大損,從此就是守益州都困難,更不要說徹底翻盤而取天下了。
讀者朋友們,小編分析的怎麼樣?歡迎評論!
參考:《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