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不能取天下?此人一語將他說透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2021-01-10 騰訊網

「劉備,世之梟雄」,三國時許多有名的謀士都這樣評價他,就連曹操也曾青梅煮酒,與其縱論天下英雄,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劉備有心取天下恢復漢室,與群雄逐鹿中原,為何最終卻偏安一隅,只能據守蜀中?此人很早就給出了答案,一句話就將他總結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裴潛字文行,河東聞喜人。避亂於荊州與劉備相識。此人在三國也是一位名士,有識人之明。裴潛到荊州後劉表待以賓禮,極盡拉攏。當時王粲、司馬芝(後均投曹操,被委以重任)也在荊州,三人關係密切,裴潛曾私下對二人說:「劉牧非霸王之才,又要以周文王自居,不等多久,就會被打敗。」於是離開了荊州,南行到了長沙。果然,劉表死後沒過多久,曹操就佔領了荊州。

曹操平定荊州後,任命他為參丞相軍事,後出京歷任三縣縣令,又回京任倉曹屬。曹操曾問他說:「從前你和劉備都在荊州,你認為劉備的才略如何?」裴潛說:「如果讓他盤踞中原,只能生亂而不能治亂;如果讓他乘機守住險要之地,足以成為一方之主。」裴潛這話可謂一針見血,對劉備的認識太深刻,怪不得曹操開始時一直不把他當重點。看看他入蜀前都做了些什麼。還是撿重點的說。

黃巾之亂成了皇叔,討伐董卓也只是敲個邊鼓,總算露了臉,後來當個縣令沒有到頭,也只能是到處打遊擊,居無定所。後來從陶謙手中接過了徐州,卻要聽曹操的去攻打袁術。別說沒人告訴他,當時陳群就在徐州,警告他別去,否則呂布會趁機襲擊,佔領徐州。後來果如陳群所言,丟了徐州不說,還要買呂布「轅門射戟」這個人情。我就納悶了,陳群這樣的大才為何不為其所用?可見在識人、用人上確不及曹操。

就在劉備無處容身之時,曹操好心收留了他,可他轉頭又背叛了曹操,又佔了徐州,曹操一怒他又無家可歸了。接下來先投袁紹而袁紹敗,又投劉表而劉表亡,於是屁股後頭拖著80萬曹兵轉投孫權,簡直就成了個掃帚星。不過好在藉助孫權的力量,終於將曹操趕回了許都,能歇一口氣了,到哪兒歇?借荊州吧!

在這個過程中,終於有個真心願意幫他的人來了,誰呀?諸葛亮唄!要不水鏡先生怎麼會說「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時」呢,大概就這個原因吧。

諸葛亮架不住劉備三顧三請,答應以劉備做主公了。可是,諸葛亮也有識人之明,肯定是先給劉備相過面了。得了,你得不到天下,中原地區也沒有你什麼事,三分天下我只能為你謀其一。於是,《隆中對》華麗出臺,不管有多精彩,那都是為劉備量身而做的。

如果諸葛亮不是個明白人,為何得荊州後不先圖荊州呢?那時曹操的後方並不穩定,也正值赤壁新敗,如北圖中原,還是大有文章可做。只因諸葛亮明白中原沒有劉備的份,還是先圖益州,再以荊州而圖北進,如不成,據顯而守益州也可稱王,三分天下不是有其一了?

只是諸葛亮這盤子還是定的大了,他忘了荊州是向孫權借來的,這個跳板本來就不存在。而荊州之失使劉備勢力大損,從此就是守益州都困難,更不要說徹底翻盤而取天下了。

讀者朋友們,小編分析的怎麼樣?歡迎評論!

參考:《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劉備如果沒有求得諸葛亮,那他還會做到三分天下嗎?
    劉備,如果真的沒有遇見諸葛亮,那劉備還會三分天下嗎?答案是不會,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諸葛亮其實在正史中更傾向於一個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政治眼光非常的長遠,「隆中對」也第一次讓劉備看見了自己政治目標,而諸葛亮的對外政策也讓劉備實現了聯吳抗曹
  •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之勢的?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之勢的?在荊州,劉備先駐新野(今屬河南),後屯樊城(湖北襄樊北)住就是八年.劉表對劉備十分優待,可也戒心重重.劉備勢單力薄,寄人籬下,不敢輕舉妄動。、廖立等,是在這個時期結識的,他的努力沒有白費,赤壁之戰前夕,劉備撤退時,荊楚群士,從之如雲.其間最大的成就是終於請出了諸葛亮。
  •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屢戰屢敗?姜維死前一句話不小心說出真相
    諸葛亮生平最後一個對手就是司馬懿。司馬懿曾評價諸葛亮"諸葛公,真乃天下奇才也"。這是對諸葛亮作出的高度評價。既然孔明如此熟悉兵法,為何在劉備死後他會屢戰屢敗呢?當時是不是蜀國的國力太弱了,難以跟曹魏對抗。那麼真相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們先來看看劉備死後諸葛亮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 劉備和諸葛亮是什麼關係呢?答:很微妙
    曹操叫做有理想但是無藍圖,曹操有一個朦朧的想法,他不知道該怎麼做他摸著石頭過河,所以他挨罵最多。諸葛亮是有理想有藍圖,他有一個《隆中對》,然後井井有條地在實施,做得非常漂亮。孫權他沒有,他有一個目標,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劉備有什麼?
  • 連黃忠都有爵位,諸葛亮趙雲魏延卻未能封侯,劉備為何厚此薄彼?
    ,那麼劉備為何要厚此薄彼?具體來分析下提到的六個人:張飛不必說,赤壁之戰後就被劉備封為新亭侯,西鄉侯只不過是由亭侯提升到了鄉侯(西鄉侯是鄉侯還是縣侯歷來有爭議,個人認為是鄉侯);馬超也是如此,之前就被漢獻帝封為都亭侯,含金量很高,斄鄉侯也不過是都亭侯升到鄉侯而已。那麼黃忠為何有關內侯的爵位?
  • 劉備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山,卻錯過了頂尖能人異士
    但其實劉備在請諸葛亮的同時,也錯過了一個絕世高人,那麼這個人究竟是誰呢?能比諸葛亮還要厲害,今天就讓小編為大家揭曉答案。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崔周平,而且他和諸葛亮還是多年的好友,在三國的歷史記載中,劉備根據徐庶的介紹到了諸葛亮的住處,只不過當時諸葛亮並不在家,所以劉備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放棄。
  • 諸葛亮隱藏的陰謀,騙了劉備幾十年,劉備至死也沒發現
    說到諸葛亮,想必大家自然而然能想到,力挽狂瀾,智力逆天,鞠躬盡瘁,奇門遁甲這些字眼。蕑潛鮦霞謿諗鐐崇蠍儐懵蛧腄衉捳牲擋鱱鞀威袰銯鯰譴甆友満兺橊跅幙鬜趹與伊鈶璸吜椑瘽帾沰菛鸀圿逆搳膎栳吀但遇到諸葛亮之後只花了不到十年時間就拿下荊州和益州並成為三分天下的霸主,諸葛亮和劉備的君臣關係更是被後世無數人推崇和模仿。
  • 東漢末年領軍能力排行,劉備、孫權、諸葛亮落榜,第一實至名歸
    在亂世中,一個人再怎麼英雄,也不可能單槍匹馬當作千軍來用,我們可能想到,這麼說不對啊,在電視上,不是每次都是看雙方主將先來一場,敗的一方便落荒而逃麼?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真正歷史上,身為主將亦或者元帥,不會輕易冒險,更不可能在一面倒的情況下還玩一場「公平對決」,除非他是傻子。
  • 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劉禪不聽話,便取而代之」,是什麼意思?
    對於這句話,我認為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劉備知道諸葛亮的才能,也知道自己的兒子劉禪有幾斤幾兩,因此便說出了這句話,很可能諸葛亮的回答如若有一絲的不堅決便會被殺死,劉禪的才能如若有諸葛亮的一半,讓劉備早死十年他也安心,可惜他沒有,這是第一種可能,第二種就是劉備真的心存漢室,根本沒有一點私心,如若能夠讓漢室重整雄風,劉備寧願將大位交給諸葛亮。
  • 劉備得知張飛死訊,卻只說了5個字,讓諸葛亮看清劉備真面目
    曹操攻城,百姓拖家帶口跟著劉備走,劉備不好的話,百姓還願意跟他走嗎?這不是明君嗎?其實,這都是被包裝出來的,就像是現在一些食物的包裝廣告一樣,實際情況還是要以食物真品為主。這麼一說,劉備或許是另一種人。俗話說得好——「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跟隨在劉備身邊時間比較長的人應該知道,就拿諸葛亮來說,當他得知張飛死後劉備的態度,他心裡大體明白了。
  • 諸葛亮硬要此人做官, 為什麼對他說曹丕是土龍草狗, 此人是誰?很少...
    文/小冷劉備為了讓諸葛亮加入自己匡扶漢室的團隊,費了不少的周折。雖說「臥龍,鳳雛得一者,就可安定天下」,但是,劉備最終還是帶著遺憾去世了。都說諸葛亮料事如神,又一身正氣,所有人都特別的敬畏諸葛亮,很多人都想得到諸葛亮的賞識,從而加官進爵,在蜀國的仕途上能夠一帆風順,但是有個人,無論是劉備請他做官也好,還是諸葛亮請他做官也好,此人就是閉門不出。最後,還是諸葛亮用強制手段才把此人給請了出來,在諸葛亮和他聊了好久以後,此人才答應諸葛亮,才同意做官。此人究竟是誰呢?很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
  • 揭穿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心知肚明不敢說
    龐統,這個在三國中只有短短一幕的人物,他和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鳳雛,傳言得到此二人者便可得到天下,無奈造化弄人,龐統正值立功建業時卻殞命在落鳳坡。當時劉備進軍漢中,駐守漢中的是劉表,因為劉備以仁義道德為重,沒有任何理由去攻打劉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掉不下臉面。
  • 請諸葛亮進行一場「隆中對」,劉備赤壁大戰,初戰告捷
    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叔父去世時,他雖然只有十七歲,卻能夠帶著弟弟毅然離開襄陽,結廬於南陽郡鄧縣隆中,躬耕壟畝,隱居苦讀,靜觀天下之變。當時烽煙連綿,戰火四起,惟有荊州幽雅寧靜,未濯戰亂,且人才薈萃,除本地才俊之士以外,還有從中原避亂而來的俊傑。諸葛亮避居隆中,在尋師求學中結識了許多青年志土。他和額州石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曾一起遊學。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 劉備的用人之道:用真誠與禮儀招納天下人才為己用
    劉備的用人之道:用真誠與禮儀招納天下人才為己用劉備善於團結各類人才,有特殊的凝聚力。史載劉備年輕時即肚量很大,「喜怒不形於色」, 「善下人」。對於劉備,後世常用「高祖之風,英雄之器」來形容他。得到孔明後,劉備集團具備了完備的帝業戰略和路線圖,開始南聯孫權,北據曹操,得荊州,佔益州,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在這之前,劉備與關羽、張飛等雖然寢則同床,恩同兄弟。這個用江湖義氣連接而成的俠義集團缺乏遠大目標,處於被邊緣化的被動局面,在群雄角逐中勉強支撐局面,難成大事。在劉備啟用諸葛亮之前,實力有限,在群雄爭鬥的漩渦中,飄搖不定,幾無立足之地。
  • 《三國演義》劉備終見到諸葛亮,諸葛亮願意為劉備效犬馬之勞!
    翼德大怒,對雲長說:「這先生如何這般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沿下,他竟然高高臥著,裝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它一把火,看他起來不起來!」關公再三將他勸住。玄德叫他們仍然在大門外等候。張望堂上時,只見諸葛先生翻身將要起來,忽然又朝裡壁睡著。童子準備通報。玄德說:「不要驚動了他。」
  • 學者另類解諸葛亮與劉關張恩怨 馬謖是定時炸彈?
    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諸葛亮壓根就沒想讓劉備兄弟完全實施;二是諸葛兄弟也沒有預料到會有與自己相當甚至更高明的人半路殺出,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實際上,「隆中對」是諸葛亮戰略中的戰術,戰術展示給劉備,戰略保留給自己。諸葛亮還沒有幼稚到第一次見面就將自己肚裡的墨水和盤倒出,他無非是想以表面的「赤誠」和「智慧」先贏得劉備的信任,再借他的力量為自己打天下。
  • 本是逃難者,卻成劉璋手下名臣,雖劉備鄙視他,又不得不封他高官
    (一)名聲在外的逃難者公元219年,劉備佔領漢中後不久,一封奏章便飛到了漢獻帝,其實就是曹操手中,是一封群臣強烈要求劉備當漢中王的奏摺,排在第一位的是馬超,第二位是許靖……第五位才是諸葛亮,然後是關羽、張飛……先不說曹操和漢獻帝,如何看待研究這個奏摺,顯然這個奏章,顛覆了許多人的認識,為啥不是諸葛亮、關羽和張飛他們排在前面?莫非是避嫌?
  • 劉備的狂熱仰慕者,諸葛亮卻說他腦後有反骨
    東漢末年,諸侯並起,劉備以一白身,憑著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得一批文臣武將追隨。關羽、趙雲、諸葛亮......這些人中有個特別,那就是魏延,對劉備的仰慕簡直到了狂熱的地步。關羽、張飛追隨劉備,是因為哥仨有共同的志向。
  • 張飛被殺後,劉備說4個字,趙雲聽後想回常山,諸葛亮聽了心拔涼
    張飛被殺後,劉備說4個字,趙雲聽後想回常山,諸葛亮聽了心拔涼我國經歷了千年的發展,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朝代,這些朝代在當時都是非常的強大。可是就算再強大的朝代,到最後也逃不了滅亡的結局。在三國時期,有我們非常熟悉的諸葛亮,還有劉關張三兄弟,其中最令人羨慕的就是他們三兄弟。在我們看來,他們三兄弟之間的感情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破壞的。可是到最後,三弟張飛被殺了之後,劉備說了四個字,讓趙雲聽後想回常山,諸葛亮聽了心拔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