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用人之道:用真誠與禮儀招納天下人才為己用
劉備善於團結各類人才,有特殊的凝聚力。史載劉備年輕時即肚量很大,「喜怒不形於色」, 「善下人」。對於劉備,後世常用「高祖之風,英雄之器」來形容他。
劉備的寬仁在東漢末年諸強皆以暴虐之資示人的風氣中是獨樹一幟的,也因此感召大批英才來至麾下,這才有在群雄並起之時得以施展機謀保存自己伺機壯大的基礎,進而攻城掠地,建立帝王基業。無論被同時代的人稱為「英雄」還是「梟雄」,劉備的文韜武略都是值得欽佩的。
劉備誠招諸葛亮加入到自己旗下,可算是他人生中作的最具意義的舉動。得到孔明後,劉備集團具備了完備的帝業戰略和路線圖,開始南聯孫權,北據曹操,得荊州,佔益州,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在這之前,劉備與關羽、張飛等雖然寢則同床,恩同兄弟。這個用江湖義氣連接而成的俠義集團缺乏遠大目標,處於被邊緣化的被動局面,在群雄角逐中勉強支撐局面,難成大事。在劉備啟用諸葛亮之前,實力有限,在群雄爭鬥的漩渦中,飄搖不定,幾無立足之地。
劉備得到諸葛孔明,是他走向帝王寶座過程中的關鍵的歷史拐點。在某種意義上說,群雄爭天下首先是人才的競爭,誰能聚攏文臣濟濟,武將如雲的人才集團,誰就能穩操勝券。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集團的主公們的胸懷、眼光等必然性,也需要巧遇人才的偶然性。
劉備得孔明,自感如魚得水。從此,他與諸葛亮形成君臣一體,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命運組合體,同患難,取天下。實際上,三國時代魏國曹操與荀彧,吳國孫權與魯肅就是相似的例子,只是因三顧茅廬,使劉備與諸葛孔明更為世人所知。
當劉備終於在第三次來訪中見到諸葛亮之後,便迫不及待地向這位小他很多的年輕人表達招攬之意,誠心問計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劉備不以懸殊的地位壓人,反而放下架子,以謙卑的態度和求賢若渴的誠意打動諸葛亮,這也讓諸葛亮毫無保留地向劉備表達了自己對時局的預測和看法。
諸葛亮向劉備詳細闡述了自己對天下大勢的見解,分析了曹操與孫權集團的優勢,指出,「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諸葛亮對於曹、孫集團的看法中已經包含了對劉備如何與之爭雄的建議,也就是不要與曹操正面對決,而要爭取與孫權的聯合。之後,諸葛亮又向劉備獻計,儘快奪取同為宗氏的劉表與劉璋的地盤作為劉備集團開創事業的基礎。
諸葛亮對於劉備應當如何建國創業是有完備路線圖的。概括來說,就是以荊州和益州為基石,聯合西南諸戎,與孫權集團結盟,注重內部的政治治理,在保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之上,等待時局的變化,一旦條件允許,便從荊州、益州兩路出兵,爭霸中原。
這被後世稱為「隆中對」的計劃不啻是為當時正深陷困境中的劉備集團指明了發展的坦途。
讀三國,亦是學習謀權術,劉備的這招扮豬吃老虎大家理解了嗎?歡迎一起討論。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三國演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