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用人之道:用真誠與禮儀招納天下人才為己用

2021-01-12 華姐談文化

劉備的用人之道:用真誠與禮儀招納天下人才為己用

劉備善於團結各類人才,有特殊的凝聚力。史載劉備年輕時即肚量很大,「喜怒不形於色」, 「善下人」。對於劉備,後世常用「高祖之風,英雄之器」來形容他。

劉備的寬仁在東漢末年諸強皆以暴虐之資示人的風氣中是獨樹一幟的,也因此感召大批英才來至麾下,這才有在群雄並起之時得以施展機謀保存自己伺機壯大的基礎,進而攻城掠地,建立帝王基業。無論被同時代的人稱為「英雄」還是「梟雄」,劉備的文韜武略都是值得欽佩的。

劉備誠招諸葛亮加入到自己旗下,可算是他人生中作的最具意義的舉動。得到孔明後,劉備集團具備了完備的帝業戰略和路線圖,開始南聯孫權,北據曹操,得荊州,佔益州,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在這之前,劉備與關羽、張飛等雖然寢則同床,恩同兄弟。這個用江湖義氣連接而成的俠義集團缺乏遠大目標,處於被邊緣化的被動局面,在群雄角逐中勉強支撐局面,難成大事。在劉備啟用諸葛亮之前,實力有限,在群雄爭鬥的漩渦中,飄搖不定,幾無立足之地。

劉備得到諸葛孔明,是他走向帝王寶座過程中的關鍵的歷史拐點。在某種意義上說,群雄爭天下首先是人才的競爭,誰能聚攏文臣濟濟,武將如雲的人才集團,誰就能穩操勝券。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集團的主公們的胸懷、眼光等必然性,也需要巧遇人才的偶然性。

劉備得孔明,自感如魚得水。從此,他與諸葛亮形成君臣一體,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命運組合體,同患難,取天下。實際上,三國時代魏國曹操與荀彧,吳國孫權與魯肅就是相似的例子,只是因三顧茅廬,使劉備與諸葛孔明更為世人所知。

當劉備終於在第三次來訪中見到諸葛亮之後,便迫不及待地向這位小他很多的年輕人表達招攬之意,誠心問計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劉備不以懸殊的地位壓人,反而放下架子,以謙卑的態度和求賢若渴的誠意打動諸葛亮,這也讓諸葛亮毫無保留地向劉備表達了自己對時局的預測和看法。

諸葛亮向劉備詳細闡述了自己對天下大勢的見解,分析了曹操與孫權集團的優勢,指出,「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諸葛亮對於曹、孫集團的看法中已經包含了對劉備如何與之爭雄的建議,也就是不要與曹操正面對決,而要爭取與孫權的聯合。之後,諸葛亮又向劉備獻計,儘快奪取同為宗氏的劉表與劉璋的地盤作為劉備集團開創事業的基礎。

諸葛亮對於劉備應當如何建國創業是有完備路線圖的。概括來說,就是以荊州和益州為基石,聯合西南諸戎,與孫權集團結盟,注重內部的政治治理,在保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之上,等待時局的變化,一旦條件允許,便從荊州、益州兩路出兵,爭霸中原。

這被後世稱為「隆中對」的計劃不啻是為當時正深陷困境中的劉備集團指明了發展的坦途。

讀三國,亦是學習謀權術,劉備的這招扮豬吃老虎大家理解了嗎?歡迎一起討論。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三國演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相關焦點

  • 蔣介石寧用「有德」之人,可惜這個「德」卻用偏了
    蔣介石愛才, 有時真到了「求賢若渴」的境地, 猶如劉備和曹操一般。特別是對自己權力集團以外的才俊, 極盡招納延攬之能事, 花樣百出。對已招至自己帳下的文臣武將, 能用則用, 無用則棄, 不加珍惜, 卸磨殺驢。
  •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之勢的?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之勢的?在荊州,劉備先駐新野(今屬河南),後屯樊城(湖北襄樊北)住就是八年.劉表對劉備十分優待,可也戒心重重.劉備勢單力薄,寄人籬下,不敢輕舉妄動。劉備艱難竭蹶,顛沛流離,連個立足點都沒有,關鍵在於人才匱乏.關羽、張飛和趙雲之輩,武勇有餘,是堪敵萬人的名將,可惜謀略不足,可供驅除,難與遠謀簡雍、孫乾之流,守成則可缺乏創業之才和應變之能。
  • 該成語由曹操所創,廣泛招攬人才,其中一類諸葛亮不敢用
    該成語由曹操所創,急於招納人才,其中一類諸葛亮不敢用(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故事的主角是魏武帝曹操。先來看看原文: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 習近平引古典名句談選人用人
    比如,《墨子》中說「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韓非子說「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諸葛亮說「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司馬光提出「凡用人之道,採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適,任之欲專」,龔自珍寫道「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
  • 劉備:愛哭的男人,運氣不會太差!
    魏蜀吳三分天下,各君主各自稱雄。如果說曹操是佔了天子之利,孫權是佔了地理之利,那麼劉備的崛起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段傳奇。馳騁亂世的豪傑,或勇猛剛烈如項羽,或雄才大略如始皇,或奸詐狠辣如曹操。在很多人眼中,天下梟雄,莫過於此。以英勇立足,用頭腦上位,再憑鐵腕創造輝煌。但卻有一人並非如此。那人,叫劉備。
  • 劉備為何不能取天下?此人一語將他說透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劉備,世之梟雄」,三國時許多有名的謀士都這樣評價他,就連曹操也曾青梅煮酒,與其縱論天下英雄,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劉備有心取天下恢復漢室,與群雄逐鹿中原,為何最終卻偏安一隅,只能據守蜀中?此人很早就給出了答案,一句話就將他總結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裴潛字文行,河東聞喜人。
  • 蜀漢的興衰,劉備鼎盛時期勢力有多大,又是如何喪失取天下時機的
    劉備作為魏蜀吳三國之中起步最晚、起步最低的一個,直到「赤壁之戰」後才擁有了一片根基之地,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劉備未必沒有奪取天下的機會,然而事實上這種機會卻是稍縱即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後,蜀漢勢力達到巔峰,初步具備了爭奪天下的機會。
  • 三國中,劉備真是哭出來的江山嗎?是什麼原因讓他多次東山再起?
    如果沒有趙雲在公孫瓚處,劉備早就直截了當地說:「來吧,跟我來。」而且劉備第二次流淚,的確是為兄長情義所哭,夫人部下陷落城下,如果張飛再三長兩短,劉備估計會直接崩潰。於是劉備安定了張飛之後,又開始盤算該怎麼做。對於徐庶,諸葛亮流淚了,也是不忍與人才分道揚鑣。
  • 劉備一個市儈的莽夫,一路稱帝,憑什麼有這麼多人為他出生入死?
    我們都知道劉備是蜀漢的皇帝,在三國時期,他招納了很多的人才,孔明、趙雲等人都是忠心追隨他的手下,憑什麼這麼多人才都誓死追隨他呢?我是原創作者翻看留戀的回憶,每日為你更新不同的歷史小故事」小編今天要講的是劉備,我們都知道東漢末期分了三國,本來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各方勢力都想要割據一方,建立自己的勢力,建立自己的國家。劉備其實本來就是流傳下來的皇室子嗣,相比於曹操大的官宦之家出身,劉備的正統地位聽起來就好聽的多了。
  • 知道魏延日後靠不住,劉備稱帝後,重新選了兩個厲害的大將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一直是很多人的偶像,不是因為他長得有多帥,而是劉備的謀略、整個格局、特別是用人的技巧、方式非常的獨特。劉備一生結識,關羽,張飛。拉攏趙雲,魏延、黃忠、嚴顏。拜請諸葛亮、法正、龐統為軍師,從而建立蜀國。劉備之所以能夠成功建立蜀國,就是因為他善於團結各方勢力,識別人才、知人善用。
  •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曹德旺:我的用人之道!
    但除此之外,他的企業經營、用人之道也非常值得創業者們學習。以道御術,才能神行機變,隨心所欲,無往而不利。其實,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相通的,佛門最講究開悟,企業經營也是最重心法。裡面的關鍵都是一個腦子想通想不通的問題,要是腦袋不開竅,就算是你手把手教他,他也是冥頑不靈。
  • 劉備在漢中之戰擊敗曹操,含金量如何?用兵能力是否超越了曹操?
    從漢中之戰來看,劉備的用兵能力確實是不如曹操的,但是這並不能說劉備擊敗曹操沒啥含金量,相反,劉備在此戰中的表現極具含金量!劉備作為主公,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親自指揮作戰,而是如何更好好地使用部下,而在漢中之戰中,正是因為劉備用好了這四個人,才使得他成功的擊敗了曹操!
  • 不讀劉備,不足以談人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看到一句話:「20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厲害,40歲看三國覺得司馬懿最厲害,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20歲覺得曹操厲害我能理解,挾天子令諸侯,擁軍百萬徵戰天下,風頭無盡。
  • 三國劉備的處世之道:狡兔猶藏三窟,凡事留餘地
    要說《三國演義》中的"逃跑專家",那自然非劉備莫屬。劉備在創業前期,可謂是將36計中的"走為上計"發揮到了極致。無論是面對呂布的反戈一擊,還是曹操的突然襲擊,他都能化險為夷,成功脫身。究其原因,則是劉備平日裡做事,時常為自己留有餘地。那麼,下面江山來和你談談關於劉備的"留有餘地"故事。
  • 《三國演義》劉備終見到諸葛亮,諸葛亮願意為劉備效犬馬之勞!
    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啟劉備的愚蠢魯印而賜給教導。」諸葛孔明笑道:「那麼請將軍說說您的志向。」玄德說:「漢室已經傾頹,奸臣竊據天子的命令,劉備不自量力,想伸大義於天下,卻是智術淺短,迄今尚無什麼成就。只有請先生開導我的愚鈍而拯救我的困厄,實在是萬幸!」孔明說:「自從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英雄豪傑並起。
  • 為什麼臥龍鳳雛都得了卻沒能安天下,只怪劉備沒聽水鏡先生下一句
    《三國演義》中,劉備馬越檀溪後,遇上隱世高人水鏡先生。水鏡先生指點: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於是劉備才有三顧茅廬請出孔明,隨後劉備又請出龐統做謀士。可以說,劉備得了臥龍鳳雛兩個人,雖然西蜀,自立為王,三分天下,但其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擊敗,即便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但都以失敗告終,最終沒有實現興復漢室的目標。反而在諸葛亮去世後,蜀國第一個被魏國所滅。
  • 如果曹操沒有得到挾天子,劉備得到了,劉備有可能實現漢室再興?
    如果這時劉備有膽量迎接漢獻帝不是一個天賜的極好機會嗎?可惜,劉備不敢!二,劉備沒有駕馭人才的本事,他手下的那些人,劉備一個也沒有拿捏好!讀《三國演義》,都以為劉備是善於用人,其實不然。先看劉備是怎樣對待身邊幾個關鍵的武將:大家以為劉備與關羽的關係勝似親兄弟,大多數時候好像是這樣,到了關鍵時刻卻並非如此。
  • 揭穿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心知肚明不敢說
    龐統,這個在三國中只有短短一幕的人物,他和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鳳雛,傳言得到此二人者便可得到天下,無奈造化弄人,龐統正值立功建業時卻殞命在落鳳坡。當時劉備進軍漢中,駐守漢中的是劉表,因為劉備以仁義道德為重,沒有任何理由去攻打劉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掉不下臉面。
  • 郭帆導演的成功是《論語》「己欲達而達人」的一次成功「變現」
    如果說《流浪地球》是以中國人生活哲學的家國情懷為背景思維的話,那麼在這些導演身上則繼承著、體現著、發展著忠與仁及義與智的文化精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 且看古人如何逆襲之先主劉備篇
    前大半生劉備的經歷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寄人籬下、顛沛流離」。曾先後依附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屢戰屢敗,一直沒有固定地盤。劉備影視劇形象公元196年,陶謙推薦劉備為豫州刺使,駐屯小沛(江蘇沛縣),陶謙病逝後將徐州(江蘇徐州)讓給劉備,曹操上表推薦劉備做鎮東將軍,封為宜城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