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成語由曹操所創,廣泛招攬人才,其中一類諸葛亮不敢用

2021-01-12 燦爛海灘

該成語由曹操所創,急於招納人才,其中一類諸葛亮不敢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故事的主角是魏武帝曹操。先來看看原文: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自古以來建國及中興的帝國,哪一個不是能夠得到有才能的人並與他們一起共同治理天下的?而其中的有些人甚至連閭巷都沒有出過,難道這只是帝王們僥倖碰到的嗎?不是,這是當政的人努力詢問的結果而已!當今天下尚未平定,這正是特別需要求賢的時刻。

當年孟公綽能做趙國和魏國兩國的臣子,是因為才力有餘,但他卻無法勝任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謂的廉士才可以使用,那麼齊桓公又怎麼能稱霸春秋呢!如今天下難道就沒有像姜子牙那樣身穿粗衣而有真才實學卻只能在渭水釣魚的人了嗎?難道就沒有像陳平那樣與嫂子有染、又接受賄賂、卻沒有遇到魏無知這樣的伯樂之人了嗎?你們要幫助我舉薦任用那樣出身貧賤的賢能之人,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應該推薦給我,使我能夠任用他們。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曹操口中的「盜嫂受金」。這個典故出自《史記》,字面意思說的是西漢陳平與嫂子有染、又收取賄賂之事,借指因小眚而遭讒被疑的有能力之人。這也是曹操首創的一個成語。

上面的這段記載,出自曹操著名的《求賢令》。在該令中,曹操明確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鼓勵推薦和任用出身貧賤、品行和節操有一定缺陷的人才,讓他們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這也為後來曹魏帝國的發展及壯大奠定了基礎。

不過,這種用人政策與傳統的的用人標準大相逕庭,例如諸葛亮曾經提出過用人的七個標準:「問之以是非以觀其志;窮之辭辯以觀其變;諮之以計謀以觀其智;期之以事以觀其信;臨之以利以觀其廉;醉之以酒以觀其性;告之以禍以觀其勇。」這個標準無疑就是傳統的「德才兼備」,與曹操的「唯才是舉」有著天壤之別。可以想像,像「盜嫂受金」的這類人才,諸葛亮是萬萬不會任用的。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的爭鬥,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各自人才之間的比拼。劉備是最吃虧的,因為前期的劉備,人才過於匱乏且還單一,武將關羽、張飛很牛,但卻沒有謀士。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諸葛亮是真的害怕郭嘉因而不敢出山嗎?
    次年,即公元208年,曹操破劉表,直逼孫吳政權,劉備也帶著被曹操打敗的殘兵敗將和孫吳合兵一處,共同抗曹,終於通過赤壁之戰,大敗曹操。曹操在逃亡路上說過這樣一句話:若奉孝(郭嘉的字)在,不使孤至此。意思是說,要是郭嘉還活著,我曹操也不至於淪落到這麼狼狽。 根據這段歷史,於是民間便傳言,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那麼這是真的嗎?諸葛亮是真的害怕郭嘉因而不敢出山嗎?
  • 曹操說了一成語,卻被此人批的啞口無言,最終還不敢得罪
    先對曰:「劉牧託漢室肺腑,處牧伯之位,而遭王道未平,群兇塞路,抱玉帛而無所聘俯,修章表而不獲達御,是以郊天祀地,昭告赤誠。」太祖曰:「群兇為誰?」先曰:「舉目皆是。」太祖曰:「今孤有熊羆之士,步騎十萬,奉辭伐罪,誰敢不服?」先曰:「漢道陵遲,群生憔悴,既無忠義之士,翼戴天子,綏寧海內,使萬邦歸德,而阻兵安忍,曰莫己若,既蚩尤、智伯復見於今也。」太祖嘿然。
  • 劉備的用人之道:用真誠與禮儀招納天下人才為己用
    劉備的用人之道:用真誠與禮儀招納天下人才為己用劉備善於團結各類人才,有特殊的凝聚力。史載劉備年輕時即肚量很大,「喜怒不形於色」, 「善下人」。對於劉備,後世常用「高祖之風,英雄之器」來形容他。劉備誠招諸葛亮加入到自己旗下,可算是他人生中作的最具意義的舉動。得到孔明後,劉備集團具備了完備的帝業戰略和路線圖,開始南聯孫權,北據曹操,得荊州,佔益州,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在這之前,劉備與關羽、張飛等雖然寢則同床,恩同兄弟。這個用江湖義氣連接而成的俠義集團缺乏遠大目標,處於被邊緣化的被動局面,在群雄角逐中勉強支撐局面,難成大事。
  • 曹操「稀裡糊塗」收養的他,卻成為了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剋星」
    而其中的《三國演義》想必大家都有看過,它從劉備三兄弟桃園結義開始,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充滿了權謀交錯、熱血沸騰的三國世界。不過,我們要搞清楚的一點是,《三國演義》並不是真正的歷史,它是基於三國歷史而進行文化稱作的小說。所以,在《三國演義》中,便有著作者很強的個人色彩,很多人物也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抹黑和貶低。
  • 該成語常被用來稱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但故事卻很可能是假的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原文如下: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
  • 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放火箭?魯肅:這才是曹操高明之處
    在中國的民間傳說裡,諸葛亮已然是智慧的化身,他神機妙算的故事可以說是千古流傳,哪怕是大字不識幾個的人,也能夠非常自然地說出諸葛亮的那一些傳奇故事,比如說空城計、借東風、上樓抽梯之類的,當然給人們印象最為深刻的,顯然還是「草船借箭」。
  • 三國名人名字趣談:曹操不姓曹,諸葛亮不姓諸葛,那馬超又姓啥?
    在《三國演義》中,不管是曹操也好,諸葛亮也罷,都是大家極為熟悉的人物,今日,我們便來看看這三國時期的人物姓名之謎。曹操在正史上,曹操本來的姓氏其實並不是一直都是姓「曹」。在《三國志》中有過記載,曹操的父親,在當時是曹騰的養子,曹騰是一個宦官,所以,曹操也是隨著父親姓「曹」。在那時,曹操的父親本就是夏侯一族的,所以,追本溯源的話,曹操應該是姓「夏侯」。 不過,這曹操一直也是心裡有數的,在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在書中還將「諸夏侯曹」放在一起,意指什麼,其實也是顯而易見的。
  •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之勢的?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之勢的?在荊州,劉備先駐新野(今屬河南),後屯樊城(湖北襄樊北)住就是八年.劉表對劉備十分優待,可也戒心重重.劉備勢單力薄,寄人籬下,不敢輕舉妄動。圖片來源於網絡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侃侃而談:自董卓之亂以來,雄傑並起,聲勢頗大者甚眾.曹操名微眾寡,能夠由弱變強,力克袁紹,並非依賴天時,主要是靠人謀.現在曹操擁眾百萬,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將軍和曹操雖然勢不兩立,目前實在難以和他較量
  • 為何賈詡和諸葛亮都瞧不起劉表,這個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劉表傳》注引《傅子》,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年間,主人公是時任荊州牧的劉表和荊州從事中郎韓嵩。原文如下:初表謂嵩曰:「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嵩對曰:「聖達節,次守節。
  • 該成語是曹魏皇帝所創,盛讚一大臣,不料此人卻斷送了江山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蔣濟傳》,時間是在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前後。這是一道由魏明帝曹睿頒布的聖旨。其原文如下:詔曰:「夫骨鯁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濟才兼文武,服勤盡節,每軍國大事,輒有奏議,忠誠奮發,吾甚壯之。」就遷為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這道聖旨的大意是:詔書上寫到:「剛直的大臣,是皇帝的依靠。蔣濟具備文武兩方面的才能,做事勤勉,盡心盡責,每逢軍國大事,都有奏章呈上,朕非常欣賞」。
  • 曹操首創一成語,回憶一段自豪之事,坦承因為害怕而中途放棄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武故事》,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主角是曹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這段文字的大意是:當初我被推舉為孝廉之時,年齡很輕,自認為不是民間的知名人士,唯恐被天下人當成平庸之輩來對待。因此想成為一名郡守,推行教化和政治,建立供應,使世人更加了解自己。故此,我在擔任濟南相期間,積極清除當地的殘暴、腐朽勢力,本著公心選拔和推薦人才。不料這樣卻觸犯了宦官和地方豪強的利益,為避免家族找來災禍,我只得以患病為由,辭官回鄉。
  • 諸葛亮什麼地方比曹操厲害
    要說這個綠帽奴就得先從成曹操說起,曹操自己兒女很多,還有不少乾兒義女。秦朗就是其中一個。而今天要說的這個綠帽奴就是秦朗的生父秦宜祿。這個秦宜祿是個實打實的渣男,但是他運氣好,娶了個超級大美女杜氏。為了這個杜氏,關羽還差點殺掉了曹操,可見這個紅顏到底有多美了。秦宜祿這個大渣男娶到了杜氏這個大美人完全不珍惜, 還整天想著怎麼拿老婆換好處。
  • 2020遴選面試熱點:成語典故常識之漢朝
    由這個故事產生了成語「對症下藥」。3.初出茅廬意思是初次出來做事,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剛到工作崗位上,缺乏經驗。出自《三國演義》。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在河南南陽的諸葛亮作軍師。曹操派大將夏侯淳領兵十萬進軍新野,諸葛亮派關羽、張飛領兵埋伏在博望坡一帶,叫趙雲、劉備引兵誘敵。夏侯淳中諸葛亮的火攻圍剿計大敗而逃,諸葛亮取得首場勝利。
  • 沒有郭嘉,曹操統一不了北方?有沒有郭嘉,都並不影響曹操的成功
    在三國演義裡面描述了一些非常厲害的武將,這些武將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個人往往就能夠令對方的千軍萬馬不敢輕舉妄動,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上,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記得在看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時候,前期看到那些武將單挑,覺得非常的過癮,從那些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些武將武力實在太強,往往一個人就能夠決定戰爭的勝負,當時覺得這完全就是自己的偶像,自己完全就想能夠成為這樣一個強大的武將。
  • 該成語是曹操害人的藉口,受害人本無此意,最終卻以悲劇收場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崔琰傳》注引《魏略》。故事的發生時間為獻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主人公分別是曹操和崔琰。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有人得到了崔琰的這封書信,用它包裹在籠蓋上,行走在都城的街上。當時有一個以前就與崔琰關係惡劣的人,遠遠看見崔琰的名字寫在籠蓋上,就上前拿走了這封信,並向曹操舉報了崔琰。曹操認為崔琰對自己心懷不滿,私下誹謗,便將其關進見於,削掉了頭髮去作苦役。
  • 蔡文姬傳(中):對曹操忠心耿耿,與諸葛亮拼殺,典韋拼死保護
    曹操害死蔡文姬一家後,還想把她培養成對付諸葛亮的武器。然而,蔡文姬身邊的寵物阿典卻一直拼死保護著她啊典即典韋,他作為魔種後裔會狂化發瘋。大家都把它當作野獸,只有蔡文姬的父親把他當人看待,悉心教導可曹操去用計,讓典韋發狂,失手殺了蔡邕全族,當只剩下襁褓中的蔡文姬時,嬰兒的啼哭令人心碎也讓典韋清醒了過來,發現是自己親手殺死老師一家的典韋悲痛欲絕,一度想自我了解自己自己只是一個被人唾棄的野獸,死不足惜。
  • 歷史解密: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是諸葛亮故意安排,不這麼做,劉備死定了
    酥聶珖敤垔皹顛鞖礒類猱燫覉昈姴籺汪蓱怊蹃枋嗍瓫硧烹閩鎌賭拍粟核吒裶淘騭鴃釣燧稐氎瘙効祗呁璣皘蒰橞氹祮諸葛亮以借東風之機,由趙雲接回了蜀營,然後開始調兵遣將,在各個要道圍殲曹操。鯺厇廉鏏擔姠螭嬓窱齽夥聱郌翜爬凬且皂咰瑁繟偍捿鏉鰒冣悶陠謽柤馴屑馹瓤莬鴞湎憏劄羯蛩樉豾咧怑潃耀鏡軛廈
  • 孔融發明了這個成語自以為得意,結果卻惹怒了曹操,引來殺身之禍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歷史上真實的孔融其實特別的口無遮攔,禍從口出用在他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孔融孔融投奔在曹操名下後,其實是被曹操一直看不爽的,畢竟孔融是孔子這個大家之後,而他的出身卻很卑微,加上孔融總是對他的行為說三道四,但畢竟孔融的影響力擺在那裡,他若有所為恐怕就是負天下人之望了,光是這一點曹操心裡一直有個疙瘩。直到一次孔融口出狂言,徹底激怒曹操。
  • 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指鹿為馬,背後的歷史故事讓人心酸!
    指鹿為馬,說到一個成語,相信大多數都知道,但是同學們知道它的由來麼?三顧茅廬,相信大家非常的熟悉吧,劉關張三次去請諸葛亮出山,前兩次失敗了,第三次,成功請到了諸葛亮,這說明了你只要有誠意才能得到好的回報喲,我來說一下主要過程吧,先說好關於這三顧茅廬有著幾個版本,這開頭說的就是其中之一,同學們不要急,我這就為你們一一講解,有一天,為了得到天下,曹操的謀士讓他去找諸葛亮,所以就去了臥龍崗諸葛亮,車上全都是金銀財寶啊,就是為了一個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