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之勢的?

2021-01-08 漫山蒲公英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之勢的?

在荊州,劉備先駐新野(今屬河南),後屯樊城(湖北襄樊北)住就是八年.劉表對劉備十分優待,可也戒心重重.劉備勢單力薄,寄人籬下,不敢輕舉妄動。劉備艱難竭蹶,顛沛流離,連個立足點都沒有,關鍵在於人才匱乏.關羽、張飛和趙雲之輩,武勇有餘,是堪敵萬人的名將,可惜謀略不足,可供驅除,難與遠謀簡雍、孫乾之流,守成則可缺乏創業之才和應變之能。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此,長期以來劉備的戰略方針始終不明確自從徐底投奔他後,事事規勸,反覆陳述利害,使劉備更感人才的重要性.為此他在荊州致力於羅致人才,結識英豪.日後在蜀漢軍政領域中頗為活躍的龐統、蔣琬、廖化、向朗、伊籍、劉巴、廖立等,是在這個時期結識的,他的努力沒有白費,赤壁之戰前夕,劉備撤退時,荊楚群士,從之如雲.其間最大的成就是終於請出了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山東沂水)人,身材修長,儀表堂魏堂,漢末戰亂,隱居於襄陽城西二十裡的隆中,躬耕隴畝,留心世普務,注重實學.他自比管仲、樂毅,與徐庶、龐統等人友善,高吟待南時,欲擇明主,一展抱負。劉備向號稱水鏡先生(察人如清水明鏡)北的司馬德操詢問人才,司馬德操說,臥龍諸葛亮和風雛龐統都是識卷時務的俊傑.深為劉備器重的徐庶也竭力推薦,要劉備親自拜訪劉備兩次撲空,在建安十二年(207年)第三次專程拜訪時,才見到了諸葛亮.兩人相見,劉備開宗明義,說自己智短術淺,雄心難酬先生計將安出?

圖片來源於網絡

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侃侃而談:自董卓之亂以來,雄傑並起,聲勢頗大者甚眾.曹操名微眾寡,能夠由弱變強,力克袁紹,並非依賴天時,主要是靠人謀.現在曹操擁眾百萬,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將軍和曹操雖然勢不兩立,目前實在難以和他較量.孫權據有江東,迄今已有三世,國險民附,賢能之士甘為所用,局面已經鞏固,所以只能引以為友,千萬不可樹為己敵.荊州北據漢、沔,南達交、廣,東連三吳(江蘇南部及浙東),西通巴、蜀,是用兵的好地方,但劉表只知保安,不圖進取,實質上也守不住.益州地形險峻,沃野千裡,民殷國富,號稱天府之國,高祖曾藉此而成帝業.現在劉璋儒弱無能,綱紀不立,內部矛盾尖銳,不知體恤百姓,賢能之士皆思得明君,又北受張魯的威脅。

所以為將軍計,應該總攬英雄,思賢若渴,千方百計延請人才,跨據荊、益二州,據山川形勢嚴加守備,西向結好"諸戎",南進安撫"夷越"等少數民族,外交上結好孫權,內政上清明政治,坐觀時局.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由荊州撲向宛(河南南陽)、洛,將軍由益州出擊秦川,百姓思漢,必將簞食壺漿以迎將軍.真能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就是著名《隆戰對》。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戰爭是經濟力量的角逐,沒有立足點,沒有經濟來源,非敗不中可.就當時的中國來說,經濟發達的地方有三個:一是中原,它自古中以來就是我國經濟文化的中心.漢末戰亂,中原慘遭破壞,當時不具備統一中國的經濟實力.二是巴蜀,自戰國以來都江封堰修建後,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漢以來,又有發展軍閥混戰中,它沒有遭受破壞,富庶不減往日憑著險峻的地形,這裡的經濟實力可以支撐一個割據政權.三是荊、揚,即長江中下遊地區,這裡在東漢時期發展較快,人口有所增加,初步被開發出來了。

憑其財力,支撐一個割據政權也無問題.但這兩地均難單獨與興中原抗衡諸葛亮眼見於此矚目荊揚強調聯合東吳,共抗曹操確實非常高明,儘管這裡已預伏著吳、蜀間荊州之爭,但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劉備可以染指的所在,也只有這兩塊地盤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軍閥混戰,無正義可言,誰的措施好,誰就得民心,成就一番事業諸葛亮要劉備清明政治,撫恤百姓,可謂抓到了根本.其有關人才的論述,更加深了劉備的認識.漢末戰亂,人口傷亡慘重,兵源奇缺,軍閥們都想強徵少數民族充當馬前卒,但大都用徵服和掠奪的手段,諸葛亮提出用"和"與"撫"的辦法,和時輩相比,也要高人一籌。

圖片來源於網絡

《隆中對》對形勢洞若觀火,分析精闢,統籌考慮了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及外交等各個方面,大都切實可行,後來諸葛亮又努力貫徹,他不愧為封建時代的傑出政治家.對劉備來說,這無疑是醍醐灌頂,頓開茅塞,無怪乎他要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針對劉備兵力單薄,建議勸說劉表,清查荊州遊戶,發動其丁壯當兵.此舉於劉表無損,又不驚動原有著籍人戶,劉備卻取得了增強實力的好處.正當劉備羽翼漸豐時,曹操卻挾其統一中原的聲威,殺向荊州,赤壁之戰爆發了。

相關焦點

  • 請諸葛亮進行一場「隆中對」,劉備赤壁大戰,初戰告捷
    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叔父去世時,他雖然只有十七歲,卻能夠帶著弟弟毅然離開襄陽,結廬於南陽郡鄧縣隆中,躬耕壟畝,隱居苦讀,靜觀天下之變。當時烽煙連綿,戰火四起,惟有荊州幽雅寧靜,未濯戰亂,且人才薈萃,除本地才俊之士以外,還有從中原避亂而來的俊傑。諸葛亮避居隆中,在尋師求學中結識了許多青年志土。他和額州石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曾一起遊學。
  • 劉備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山,卻錯過了頂尖能人異士
    ,或許就是徐庶和諸葛亮了,說起諸葛亮,我們也都熟悉,曾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請出山,後來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成為西蜀霸主,在三足鼎立的時候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其實劉備在請諸葛亮的同時,也錯過了一個絕世高人,那麼這個人究竟是誰呢?能比諸葛亮還要厲害,今天就讓小編為大家揭曉答案。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諸葛亮是真的害怕郭嘉因而不敢出山嗎?
    圖|郭嘉 建安22年,公元207年,劉備前往隆中請得諸葛亮出山,同一年,曹操率隊遠徵烏桓大勝而歸他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
  • 劉備如果沒有求得諸葛亮,那他還會做到三分天下嗎?
    劉備,如果真的沒有遇見諸葛亮,那劉備還會三分天下嗎?答案是不會,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諸葛亮其實在正史中更傾向於一個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政治眼光非常的長遠,「隆中對」也第一次讓劉備看見了自己政治目標,而諸葛亮的對外政策也讓劉備實現了聯吳抗曹
  • 劉備為何不能取天下?此人一語將他說透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劉備,世之梟雄」,三國時許多有名的謀士都這樣評價他,就連曹操也曾青梅煮酒,與其縱論天下英雄,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劉備有心取天下恢復漢室,與群雄逐鹿中原,為何最終卻偏安一隅,只能據守蜀中?此人很早就給出了答案,一句話就將他總結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裴潛字文行,河東聞喜人。
  • 郭嘉不死諸葛亮不出山?郭嘉到底多厲害
    三國時期的郭嘉,以「才策謀略,世之奇才」八個字形容當之無愧。甚至後人評價:如果郭嘉不是英年早逝,根本不會出現三分天下的三國。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郭嘉出道,諸葛亮不出山 郭嘉能力極強,不管是曹操還是後人對其都是極富盛譽。
  • 諸葛亮隱藏的陰謀,騙了劉備幾十年,劉備至死也沒發現
    蕑潛鮦霞謿諗鐐崇蠍儐懵蛧腄衉捳牲擋鱱鞀威袰銯鯰譴甆友満兺橊跅幙鬜趹與伊鈶璸吜椑瘽帾沰菛鸀圿逆搳膎栳吀但遇到諸葛亮之後只花了不到十年時間就拿下荊州和益州並成為三分天下的霸主,諸葛亮和劉備的君臣關係更是被後世無數人推崇和模仿。
  • 劉備和諸葛亮是什麼關係呢?答:很微妙
    劉備和諸葛亮是什麼關係呢?兩個字:微妙。如魚得水有沒有,有一點,不多,什麼時候?隆中之對之後是如魚得水的,赤壁之戰以後發生了變化,為什麼呢?因為諸葛亮是有理想的人,劉備有什麼呢?有抱負。諸葛亮是有理想有藍圖,他有一個《隆中對》,然後井井有條地在實施,做得非常漂亮。孫權他沒有,他有一個目標,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劉備有什麼?有抱負,欲信大義於天下,實際上劉備在見到諸葛亮之前他也不知道他該幹什麼,他只知道我劉某人男子漢大丈夫我得幹出一番事業來,我不能白活在世界上啊。
  • 「郭嘉不si,臥龍不出」,歷史上的郭嘉真的比諸葛亮還有能力嗎?
    而郭嘉去世的那一年,臥龍諸葛亮剛好追隨劉備出山,由於郭嘉才華出眾,使許多人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看法。那麼歷史上郭嘉對諸葛亮,到底誰更勝一籌?一、戰略方面戰略方面可以從兩者的著書中看出一些端倪。郭嘉所著:《十勝十敗論》郭嘉在歷史上有記載的是《十勝十敗論》,文中提出了曹操的十個勝點: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
  • 諸葛亮三兄弟,一龍一虎一狗,誰的後代更牛?可惜不是諸葛亮
    諸葛亮和他的兒子 公元207年曹操南徵,同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制定了結盟東吳、吞併荊州、吞併益州的三分天下戰略。赤壁之戰後劉備具體實施,十二年後完成諸葛亮的初步規劃成功建立蜀漢,諸葛亮也貴蜀漢丞相。
  • 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劉禪不聽話,便取而代之」,是什麼意思?
    對於這句話,我認為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劉備知道諸葛亮的才能,也知道自己的兒子劉禪有幾斤幾兩,因此便說出了這句話,很可能諸葛亮的回答如若有一絲的不堅決便會被殺死,劉禪的才能如若有諸葛亮的一半,讓劉備早死十年他也安心,可惜他沒有,這是第一種可能,第二種就是劉備真的心存漢室,根本沒有一點私心,如若能夠讓漢室重整雄風,劉備寧願將大位交給諸葛亮。
  • 龐士元與諸葛亮的千古之謎
    要說三國中最聰明,最有謀略的軍師代表諸葛亮與龐統可能將將只算是中上遊,但要論最有名氣的這二人可謂是被傳的神乎其神,常有言道「伏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我們這篇就來講講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也說說為什麼劉備兩個人都得到了還沒得天下呢?三國中描寫的總是神乎其神大家見怪不怪了,咱先說說這臥龍。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 如果不是郭嘉早死,還有諸葛亮什麼事兒?
    比如劉備的諸葛亮,東吳的魯肅,再比如曹操的郭嘉。一直以來,都有人對郭嘉英年早逝非常惋惜,說如果不是郭嘉早死的話,赤壁之戰曹操幾乎不會失敗,那後面也就沒有諸葛亮什麼事兒了。 雖然這是歷史的假設,我們且看郭嘉給曹操的貢獻就知道了。
  • 學者另類解諸葛亮與劉關張恩怨 馬謖是定時炸彈?
    諸葛亮之所以建議劉備圖劉表、劉璋,只是為了驗證其仁義本質。就像單福(徐庶)初見劉備時一樣,故意說他的「的盧馬」妨主,應送給仇怨之人。都屬於謀士對主子的「面試」手段。  所以當劉備不採納自己的意見時,諸葛亮並沒有狠勸,而是順勢將第一步戰略做了調整,改為:首先放任曹操佔領荊襄,再聯吳抗曹,最後與東吳公平競爭,拿下荊州。
  • 司馬懿的子女個個龍虎,為何諸葛亮的兒子卻是草包?原因很簡單
    三國亂世中,不得不說的兩位謀士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各為其主,每一個人都足夠優秀。可是司馬懿最終發動了政變,讓魏國的政權不在曹氏家族了,司馬懿的政變給司馬炎建立晉朝奠定了基礎。劉備對諸葛亮更不用說,他曾經三次親自去諸葛亮的住處邀請諸葛亮出山,三國演義把這個稱為三顧茅廬。
  • 諸葛亮娶「恐龍妹」之心理分析
    諸葛亮的擇妻,在當時被南陽鄉裡視為失敗的典範,諸葛家這麼帥的小夥子,選了那麼醜的閨女做終身伴侶,因此鄉裡有個嘲笑他的段子:「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千萬別學孔明同學選媳婦,大好一個帥哥要去奉承「恐龍妹」。  很有可能就在這件事情上,鄉親們都認為阿亮哥沒有眼光,因此當諸葛亮自詡為管仲時,鄉親們都不認可,他們認為選媳婦眼光差,做事業就眼光更差。
  • 劉備的用人之道:用真誠與禮儀招納天下人才為己用
    劉備的用人之道:用真誠與禮儀招納天下人才為己用劉備善於團結各類人才,有特殊的凝聚力。史載劉備年輕時即肚量很大,「喜怒不形於色」, 「善下人」。對於劉備,後世常用「高祖之風,英雄之器」來形容他。劉備的寬仁在東漢末年諸強皆以暴虐之資示人的風氣中是獨樹一幟的,也因此感召大批英才來至麾下,這才有在群雄並起之時得以施展機謀保存自己伺機壯大的基礎,進而攻城掠地,建立帝王基業。無論被同時代的人稱為「英雄」還是「梟雄」,劉備的文韜武略都是值得欽佩的。劉備誠招諸葛亮加入到自己旗下,可算是他人生中作的最具意義的舉動。
  • 歷史上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真的是個醜女嗎?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改革家,在三國時期,他是光芒萬丈的著名人物,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赤壁之戰中運籌帷幄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佔荊州,計取西川,幫助劉備建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政權。諸葛亮一生,忠心為主,傾盡畢生所學,幫助劉備、劉禪父子穩定內政,積極拓疆,對內賞罰分明,大小政事事必恭親,對外結好東吳,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也敗在了莽夫張飛手中,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小編給大家講的三顧茅廬是不一樣的故事,大家知道諸葛亮出山是因為劉備,其實不是劉備把諸葛亮給請出來的,其實是張飛把諸葛亮給請出來的!具體張飛是如何把諸葛亮請出來的,小編現在就給大家講一講吧。劉備請諸葛亮,大談福利待遇。諸葛亮說:我今出一啞對,你若能對出,我就跟你走。若不能,那你以後也不用來了。劉備想:這啞對是什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