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之勢的?
在荊州,劉備先駐新野(今屬河南),後屯樊城(湖北襄樊北)住就是八年.劉表對劉備十分優待,可也戒心重重.劉備勢單力薄,寄人籬下,不敢輕舉妄動。劉備艱難竭蹶,顛沛流離,連個立足點都沒有,關鍵在於人才匱乏.關羽、張飛和趙雲之輩,武勇有餘,是堪敵萬人的名將,可惜謀略不足,可供驅除,難與遠謀簡雍、孫乾之流,守成則可缺乏創業之才和應變之能。
因此,長期以來劉備的戰略方針始終不明確自從徐底投奔他後,事事規勸,反覆陳述利害,使劉備更感人才的重要性.為此他在荊州致力於羅致人才,結識英豪.日後在蜀漢軍政領域中頗為活躍的龐統、蔣琬、廖化、向朗、伊籍、劉巴、廖立等,是在這個時期結識的,他的努力沒有白費,赤壁之戰前夕,劉備撤退時,荊楚群士,從之如雲.其間最大的成就是終於請出了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山東沂水)人,身材修長,儀表堂魏堂,漢末戰亂,隱居於襄陽城西二十裡的隆中,躬耕隴畝,留心世普務,注重實學.他自比管仲、樂毅,與徐庶、龐統等人友善,高吟待南時,欲擇明主,一展抱負。劉備向號稱水鏡先生(察人如清水明鏡)北的司馬德操詢問人才,司馬德操說,臥龍諸葛亮和風雛龐統都是識卷時務的俊傑.深為劉備器重的徐庶也竭力推薦,要劉備親自拜訪劉備兩次撲空,在建安十二年(207年)第三次專程拜訪時,才見到了諸葛亮.兩人相見,劉備開宗明義,說自己智短術淺,雄心難酬先生計將安出?
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侃侃而談:自董卓之亂以來,雄傑並起,聲勢頗大者甚眾.曹操名微眾寡,能夠由弱變強,力克袁紹,並非依賴天時,主要是靠人謀.現在曹操擁眾百萬,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將軍和曹操雖然勢不兩立,目前實在難以和他較量.孫權據有江東,迄今已有三世,國險民附,賢能之士甘為所用,局面已經鞏固,所以只能引以為友,千萬不可樹為己敵.荊州北據漢、沔,南達交、廣,東連三吳(江蘇南部及浙東),西通巴、蜀,是用兵的好地方,但劉表只知保安,不圖進取,實質上也守不住.益州地形險峻,沃野千裡,民殷國富,號稱天府之國,高祖曾藉此而成帝業.現在劉璋儒弱無能,綱紀不立,內部矛盾尖銳,不知體恤百姓,賢能之士皆思得明君,又北受張魯的威脅。
所以為將軍計,應該總攬英雄,思賢若渴,千方百計延請人才,跨據荊、益二州,據山川形勢嚴加守備,西向結好"諸戎",南進安撫"夷越"等少數民族,外交上結好孫權,內政上清明政治,坐觀時局.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由荊州撲向宛(河南南陽)、洛,將軍由益州出擊秦川,百姓思漢,必將簞食壺漿以迎將軍.真能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就是著名《隆戰對》。
戰爭是經濟力量的角逐,沒有立足點,沒有經濟來源,非敗不中可.就當時的中國來說,經濟發達的地方有三個:一是中原,它自古中以來就是我國經濟文化的中心.漢末戰亂,中原慘遭破壞,當時不具備統一中國的經濟實力.二是巴蜀,自戰國以來都江封堰修建後,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漢以來,又有發展軍閥混戰中,它沒有遭受破壞,富庶不減往日憑著險峻的地形,這裡的經濟實力可以支撐一個割據政權.三是荊、揚,即長江中下遊地區,這裡在東漢時期發展較快,人口有所增加,初步被開發出來了。
憑其財力,支撐一個割據政權也無問題.但這兩地均難單獨與興中原抗衡諸葛亮眼見於此矚目荊揚強調聯合東吳,共抗曹操確實非常高明,儘管這裡已預伏著吳、蜀間荊州之爭,但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劉備可以染指的所在,也只有這兩塊地盤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軍閥混戰,無正義可言,誰的措施好,誰就得民心,成就一番事業諸葛亮要劉備清明政治,撫恤百姓,可謂抓到了根本.其有關人才的論述,更加深了劉備的認識.漢末戰亂,人口傷亡慘重,兵源奇缺,軍閥們都想強徵少數民族充當馬前卒,但大都用徵服和掠奪的手段,諸葛亮提出用"和"與"撫"的辦法,和時輩相比,也要高人一籌。
《隆中對》對形勢洞若觀火,分析精闢,統籌考慮了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及外交等各個方面,大都切實可行,後來諸葛亮又努力貫徹,他不愧為封建時代的傑出政治家.對劉備來說,這無疑是醍醐灌頂,頓開茅塞,無怪乎他要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針對劉備兵力單薄,建議勸說劉表,清查荊州遊戶,發動其丁壯當兵.此舉於劉表無損,又不驚動原有著籍人戶,劉備卻取得了增強實力的好處.正當劉備羽翼漸豐時,曹操卻挾其統一中原的聲威,殺向荊州,赤壁之戰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