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劉禪不聽話,便取而代之」,是什麼意思?

2021-01-10 鮮花暢談歷史

對於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的:如若不才,君可自取。對於這句話,我認為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劉備知道諸葛亮的才能,也知道自己的兒子劉禪有幾斤幾兩,因此便說出了這句話,很可能諸葛亮的回答如若有一絲的不堅決便會被殺死,劉禪的才能如若有諸葛亮的一半,讓劉備早死十年他也安心,可惜他沒有,這是第一種可能,第二種就是劉備真的心存漢室,根本沒有一點私心,如若能夠讓漢室重整雄風,劉備寧願將大位交給諸葛亮。

1、劉備這句話的兩種含義,我更加傾向於第一種

文章開始我便為大家解釋了劉備說這句話的兩種可能,個人觀點認為劉備這句話就是為了威懾諸葛亮,諸葛亮何等聰明怎能看不出劉備的雕蟲小技呢?立馬跪倒地上說:臣就算是也會輔佐幼主。

這句話說完劉備的心最起碼有一半是安定下來了,但劉禪的能力絕對讓劉備產生了質疑,就算是自己潛龍劉備以及臥龍諸葛亮盡心竭力的配合都沒有將天下奪下來,也只能偏安一方,劉禪與諸葛亮配合會不會將自己辛苦半生打下的江山丟了呢?

劉備這一個顧慮是有的,但我認為他的私心大於對大漢復興的忠心,劉備就算是成功奪取天下,那麼由誰來做皇帝呢?是飄飄半生的漢獻帝還是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的劉皇叔,這些都是潛在的問題,實際面臨的問題是劉備將要撒手人間。

劉備這一走,天下又要回答群雄割據的年代嗎?諸葛亮肯定是不會同意的,甚至他在掌握蜀國各種大權後,屢次發動北伐,次次大勝卻次次無果而歸,這些都是諸葛亮一生都存在心裡的愧疚。

首先他對劉備這句話的理解可能與我一樣,包括他事後做出事情,窮兵黷武,就是想要在自己生前讓天下重新實現一統,讓後主劉禪無憂無慮的做上皇帝,劉備在九泉之下也就能瞑目。

2、劉禪就劉備這句話的理解

很可能劉禪對諸葛亮是有戒備之心的,不光劉備說的這種話,劉禪說過:軍國大事全部交由諸葛相父處理,寡人只管祭祀等皇帝必須要做的事情,因此可見他對諸葛亮的信任程度還是非常高的。

但這都是表面現象,在諸葛亮死後,他大大的表現出對諸葛亮的不滿,例如不準人祭祀諸葛亮,查抄諸葛亮的家產,這些都是對諸葛亮的報復,對諸葛亮掌管蜀國這麼多年劉禪沒有什麼愧疚。

不過真正讓劉禪生氣的是,諸葛亮沒次討伐都會對劉禪提到先帝這兩個字眼,不要說是劉禪就是一個人每天都說你的父親何等的優秀,你沒有什麼建樹時就會想到劉禪,你就會體會到劉禪的心裡,他對劉備是非常尊敬的,但到了後來由於諸葛亮對劉備也沒有什麼好感,雖然他是劉禪的父親。

總結來說:劉禪的能力不弱,只不過是被諸葛亮強大的光芒覆蓋了,劉禪對於父親劉備更多的是一種不滿,包括這句話,毫無疑問的否決了劉禪的才能,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相關焦點

  • 此人差點被劉備處死,卻成諸葛亮接班人,一成語概括其才能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諸葛亮病逝後,後主劉禪任命蔣琬為尚書令。很快又加官為都護將軍,授予符節,兼任益州刺史。後來又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封為安陽亭侯。當時諸葛亮去世不久,蜀漢朝野人心惶惶。蔣琬的才氣遠勝眾人之上,處於群臣之首,既無悲傷的表情,又無欣喜流露,舉止神態和往常並無區別。時間一長,眾人都對他非常佩服。
  • 從小被拋棄過,忍了諸葛亮十幾年,因一成語他竟被誤解千年
    而恰巧劉備就有個義子叫劉封,這真的是巧合嗎?劉備作為三國三雄之一,有這種雄心壯志也不奇怪。再說伴隨他一身的「阿鬥」是他的小名,到現在卻成了嘲笑別人的外號(暗諷平庸無能),他真的就如此不堪嗎?只能說三國演義刻畫人物形象太深刻,是對是錯稜角太分明,而且加入了許多作者本人的個人主義。
  • 劉備和諸葛亮是什麼關係呢?答:很微妙
    劉備和諸葛亮是什麼關係呢?兩個字:微妙。如魚得水有沒有,有一點,不多,什麼時候?隆中之對之後是如魚得水的,赤壁之戰以後發生了變化,為什麼呢?因為諸葛亮是有理想的人,劉備有什麼呢?有抱負。諸葛亮是有理想有藍圖,他有一個《隆中對》,然後井井有條地在實施,做得非常漂亮。孫權他沒有,他有一個目標,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劉備有什麼?有抱負,欲信大義於天下,實際上劉備在見到諸葛亮之前他也不知道他該幹什麼,他只知道我劉某人男子漢大丈夫我得幹出一番事業來,我不能白活在世界上啊。
  • 龐統臨死前長嘆一聲!揭穿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心知肚明不敢說
    龐統,這個在三國中只有短短一幕的人物,他和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鳳雛,傳言得到此二人者便可得到天下,無奈造化弄人,龐統正值立功建業時卻殞命在落鳳坡。當時劉備進軍漢中,駐守漢中的是劉表,因為劉備以仁義道德為重,沒有任何理由去攻打劉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掉不下臉面。
  • 諸葛亮臨終前,阿鬥問了一句話,讓諸葛亮後背發涼:原來你在裝傻
    那時候,在諸葛亮死前,劉禪曾叫手下問了諸葛亮一個問題,令其後背發涼:原來劉禪是在裝傻。 在諸葛亮輔佐阿鬥的時候,其整天沉迷於酒色當中,諸葛亮認為劉禪就是個扶不起的阿鬥,也曾數次進行勸告,諸葛亮也在不斷的北伐,替蜀國多拿下一塊土地,但卻沒成想諸葛亮卻死到了五丈原當中
  • 知道魏延日後靠不住,劉備稱帝後,重新選了兩個厲害的大將
    夷陵兵敗,劉備退守白帝城,在這個尷尬的局面之中,劉備不得不答應再次和孫權聯盟。但這次劉備實在是無心跟他搞什麼,聯姻、勾心鬥角了。公元223年,剛剛吃完團年飯,劉備就發現自己身體已經開始吃不消了,到了3月初,劉備便安排了後事…《三國志/先主傳》: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
  • 諸葛亮臨死前,叮囑要「四人抬棺,往南走,繩斷下葬」,這是為啥?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在世人眼裡諸葛亮就是智慧的代表,關於他本人也比較有神秘性。比如說在古代來說相對複雜的奇門遁甲,懂的人就得算諸葛亮一個。諸葛亮在臨終前留下的:四人抬棺,往南走,繩斷下葬。這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 連黃忠都有爵位,諸葛亮趙雲魏延卻未能封侯,劉備為何厚此薄彼?
    221年4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對群臣大加賞賜,比如任命諸葛亮為丞相總攬朝政,馬超為驃騎將軍,爵位是鄉侯;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不過有點令人不解的是,張飛和馬超都有爵位在身,連黃忠都有關內侯的爵位(黃忠的爵位是進位漢中王時封的),可是你看看兩位重要的大將趙雲和魏延,以及丞相諸葛亮卻都是白身未能封侯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 劉備得知張飛死訊,卻只說了5個字,讓諸葛亮看清劉備真面目
    曹操攻城,百姓拖家帶口跟著劉備走,劉備不好的話,百姓還願意跟他走嗎?這不是明君嗎?其實,這都是被包裝出來的,就像是現在一些食物的包裝廣告一樣,實際情況還是要以食物真品為主。這麼一說,劉備或許是另一種人。俗話說得好——「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跟隨在劉備身邊時間比較長的人應該知道,就拿諸葛亮來說,當他得知張飛死後劉備的態度,他心裡大體明白了。
  •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屢戰屢敗?姜維死前一句話不小心說出真相
    既然孔明如此熟悉兵法,為何在劉備死後他會屢戰屢敗呢?當時是不是蜀國的國力太弱了,難以跟曹魏對抗。那麼真相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們先來看看劉備死後諸葛亮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公元223年,劉備託孤白帝城,把復興漢室的大任交給諸葛亮。諸葛亮接到這樣的重任之後一點不敢半點疏忽,日日苦思良策希望能一統江山。在公元228年,諸葛亮整頓了蜀國的國力,當國力強盛起來之後。他決定帶兵北伐。
  • 劉備身邊三位最忠誠的「小人物」、與劉備同甘共苦、地位超過諸葛亮
    竹韻文史/文 引言: 三國時期,蜀國劉備的手下武將謀士眾多,武將以關張馬黃趙為首,謀士以諸葛亮為首。 其實還有三位謀士,一直跟隨在劉備身邊,雖無大謀,但是對劉備極為忠誠,地位甚至超過了諸葛亮。作為劉備身邊的「小人物」,與劉備同甘共苦,劉備對這三人以上賓禮待,賞賜優厚。這三人分別是、糜竺、孫乾、簡雍。
  • 諸葛亮隱藏的陰謀,騙了劉備幾十年,劉備至死也沒發現
    蕑潛鮦霞謿諗鐐崇蠍儐懵蛧腄衉捳牲擋鱱鞀威袰銯鯰譴甆友満兺橊跅幙鬜趹與伊鈶璸吜椑瘽帾沰菛鸀圿逆搳膎栳吀但遇到諸葛亮之後只花了不到十年時間就拿下荊州和益州並成為三分天下的霸主,諸葛亮和劉備的君臣關係更是被後世無數人推崇和模仿。
  •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之勢的?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之勢的?在荊州,劉備先駐新野(今屬河南),後屯樊城(湖北襄樊北)住就是八年.劉表對劉備十分優待,可也戒心重重.劉備勢單力薄,寄人籬下,不敢輕舉妄動。、廖立等,是在這個時期結識的,他的努力沒有白費,赤壁之戰前夕,劉備撤退時,荊楚群士,從之如雲.其間最大的成就是終於請出了諸葛亮。
  • 請諸葛亮進行一場「隆中對」,劉備赤壁大戰,初戰告捷
    諸葛亮可謂既「智」又「明劉備器重的謀士徐庶建議恭請諸葛亮出山,認為孔明具有蓋世的雄才偉路。劉備遂戒齋薰沐,三次親往其家拜謁。諸葛亮感其傾心請教,為他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制訂了立國方略。「隆中對」體現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和超凡的政治韜略,明代思想家李贄稱讚說:「草廬數言,皆如左卷零諸葛亮為劉備的誠摯所感動,出山創建大業,實現安國濟民跟隨劉備來到新野。發現劉備兵力甚微,只有數千人。為了1兵源,諸葛亮建立清查「遊戶」,要求他何自報戶籍,按戶徵兵,結果使劉備的軍隊擴充至數萬人。劉備得到孔明,如魚得水,兩人感情日益親密,使漢末的政治風雲史開始了嶄新一頁。
  • 劉備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山,卻錯過了頂尖能人異士
    ,或許就是徐庶和諸葛亮了,說起諸葛亮,我們也都熟悉,曾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請出山,後來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成為西蜀霸主,在三足鼎立的時候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崔周平,而且他和諸葛亮還是多年的好友,在三國的歷史記載中,劉備根據徐庶的介紹到了諸葛亮的住處,只不過當時諸葛亮並不在家,所以劉備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放棄。
  • 劉備如果沒有求得諸葛亮,那他還會做到三分天下嗎?
    劉備,如果真的沒有遇見諸葛亮,那劉備還會三分天下嗎?答案是不會,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諸葛亮其實在正史中更傾向於一個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政治眼光非常的長遠,「隆中對」也第一次讓劉備看見了自己政治目標,而諸葛亮的對外政策也讓劉備實現了聯吳抗曹
  • 諸葛亮青年才俊,為何要娶醜女黃月英為妻?
    劉備沒有碰到他之前蹉跎半生一事無成,諸葛亮成為劉備軍師後用十年時間幫劉備奪荊州、益州和漢中並建立三分天下的蜀漢。劉備死後諸葛亮還繼續輔佐劉禪,為復興漢室作努力。  諸葛亮這群學生的動態自然瞞不過黃彥承,他在學院見過諸葛亮幾次面,看上了諸葛亮的人品和才華,甚至想把奇門遁甲之術傳給諸葛亮。
  • 劉備為何不能取天下?此人一語將他說透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劉備,世之梟雄」,三國時許多有名的謀士都這樣評價他,就連曹操也曾青梅煮酒,與其縱論天下英雄,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劉備有心取天下恢復漢室,與群雄逐鹿中原,為何最終卻偏安一隅,只能據守蜀中?此人很早就給出了答案,一句話就將他總結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裴潛字文行,河東聞喜人。
  • 學者另類解諸葛亮與劉關張恩怨 馬謖是定時炸彈?
    所以,諸葛亮之所以敢於孤身進入江東舌戰群儒,與諸葛瑾後來敢於在成都和荊州之間招搖過市一樣,都是得益於兄弟的悉心關照。赤壁大戰前諸葛瑾暗助諸葛亮是為了實現孫、劉聯合;「走麥城」前諸葛亮明助諸葛瑾則是為了同時取代孫、劉。可惜的是,諸葛瑾遇到了和自己同樣深沉的後生——陸遜,沒能操控他。統一天下還需要更加宏偉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