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差點被劉備處死,卻成諸葛亮接班人,一成語概括其才能

2020-12-04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蔣琬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之後,故事的主角名叫蔣琬。先來看看原文:

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諸葛亮病逝後,後主劉禪任命蔣琬為尚書令。很快又加官為都護將軍,授予符節,兼任益州刺史。後來又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封為安陽亭侯。當時諸葛亮去世不久,蜀漢朝野人心惶惶。蔣琬的才氣遠勝眾人之上,處於群臣之首,既無悲傷的表情,又無欣喜流露,舉止神態和往常並無區別。時間一長,眾人都對他非常佩服。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該段文字當中,叫做「出類拔萃」,意為才氣超過同類以上。這句成語是從《孟子·公孫丑上》中的「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當中演變而來。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臨終前,諸葛亮說出了自己的兩個接班人,其中名列第一的便是蔣琬。而事實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正確的。蔣琬總覽軍政長達十二年,蜀漢帝國保持了諸葛亮時期的穩定局面。同時,蔣琬還改變了諸葛亮常年北伐的對外政策,積極發展國內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在其執政期間,蜀漢國力得到了穩步提升。從這個角度上看,蔣琬的才能並不遜於諸葛亮。

說起蔣琬,還有一件趣事,那便是之前我曾經提到的另外一個成語:「百裡之才」。當時蔣琬擔任廣都縣縣令,但整天只知飲酒而不理政事,結果被巡視到此的劉備發現,差點將其處死。後來,諸葛亮指出蔣琬非「百裡之才」,懇求劉備網開一面。最終,劉備給諸葛亮面子,留下了蔣琬的性命,但還是將其免職。

蔣琬為何在做縣令之時不理政事只顧著喝酒呢?這大概與當時蔣琬的心態有關,說白了就是嫌官小。由此可見,當年的蔣琬的性格還是較為直率的。但到了後來,他的性格特點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提到的「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便是明證。看來當年被免職的經歷給蔣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從此洗心革面。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蔣琬得到了諸葛亮的持續關注,最終成了諸葛亮的接班人。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諸葛亮首創一句成語,救了一位小縣長,後來成蜀漢大將軍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要介紹的這個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蔣琬傳》,時間是在劉備從劉璋手中奪取益州之後。該成語源自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一段對話,牽涉到的人物名叫蔣琬。先來看看原文: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也。弱冠與外弟泉陵劉敏俱知名。
  • 為什麼諸葛亮要培養比魏延差的姜維做接班人呢?
    但諸葛亮對兩人的態度卻完全不同,為什麼諸葛亮要把不如魏延的姜維培養成接班人?和姜維比起來,魏延在人品上輸了。魏延也算得上是蜀漢的老將了。在長沙戰役中,魏延救下了黃忠,並獻出了城池,使關羽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攻佔這座大城市。關羽把魏延引到長沙之後,諸葛亮覺得魏延賣主求榮想把他殺了,但劉備聰明絕頂,認為魏延是人才,就把他留了下來。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在劉備特意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時,司馬徽不但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在介紹諸葛亮時,還用了一個成語。當時的情況,必是劉備請求司馬徽給自己推薦人才,並說出了自己的苦惱和人才觀,所以司馬徽對劉備很坦白的說道:「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 此人首創一成語,怒斥張飛,結果卻是出人意料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飛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分別為張飛和嚴顏。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進入益州後,回兵進攻劉璋。張飛與諸葛亮等人沿長江而上,分兵平定沿途各郡縣。在江州一役中,張飛擊敗了劉璋的部將、巴郡太守嚴顏。張飛對嚴顏說:「大軍到來,你為什麼不投降,竟敢領兵負隅頑抗?」嚴顏怒斥道:「你麼無故興兵侵佔益州,我益州只有堅決抵抗、寧死不屈的將軍,沒有屈膝投降的將軍!」
  • 諸葛亮硬要此人做官, 為什麼對他說曹丕是土龍草狗, 此人是誰?很少...
    文/小冷劉備為了讓諸葛亮加入自己匡扶漢室的團隊,費了不少的周折。雖說「臥龍,鳳雛得一者,就可安定天下」,但是,劉備最終還是帶著遺憾去世了。鳳雛劇照歸根結底,還是劉備手下的文臣武將太少,當劉備,關羽,張飛去世以後,其他的一些文臣武將也都年事已高,蜀國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壓在了諸葛亮一個人身上,而且,新的皇帝劉禪又是一個不成器的傢伙,和曹丕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
  • 劉備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山,卻錯過了頂尖能人異士
    ,或許就是徐庶和諸葛亮了,說起諸葛亮,我們也都熟悉,曾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請出山,後來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成為西蜀霸主,在三足鼎立的時候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崔周平,而且他和諸葛亮還是多年的好友,在三國的歷史記載中,劉備根據徐庶的介紹到了諸葛亮的住處,只不過當時諸葛亮並不在家,所以劉備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放棄。
  • 劉備為何不能取天下?此人一語將他說透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劉備,世之梟雄」,三國時許多有名的謀士都這樣評價他,就連曹操也曾青梅煮酒,與其縱論天下英雄,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劉備有心取天下恢復漢室,與群雄逐鹿中原,為何最終卻偏安一隅,只能據守蜀中?此人很早就給出了答案,一句話就將他總結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裴潛字文行,河東聞喜人。
  •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之勢的?
    劉備艱難竭蹶,顛沛流離,連個立足點都沒有,關鍵在於人才匱乏.關羽、張飛和趙雲之輩,武勇有餘,是堪敵萬人的名將,可惜謀略不足,可供驅除,難與遠謀簡雍、孫乾之流,守成則可缺乏創業之才和應變之能。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山東沂水)人,身材修長,儀表堂魏堂,漢末戰亂,隱居於襄陽城西二十裡的隆中,躬耕隴畝,留心世普務,注重實學.他自比管仲、樂毅,與徐庶、龐統等人友善,高吟待南時,欲擇明主,一展抱負。
  • 劉備身邊三位最忠誠的「小人物」、與劉備同甘共苦、地位超過諸葛亮
    其實還有三位謀士,一直跟隨在劉備身邊,雖無大謀,但是對劉備極為忠誠,地位甚至超過了諸葛亮。作為劉備身邊的「小人物」,與劉備同甘共苦,劉備對這三人以上賓禮待,賞賜優厚。這三人分別是、糜竺、孫乾、簡雍。
  • 三國成語故事:逸群之才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諸葛亮的一番評價。原文如下: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
  • 請諸葛亮進行一場「隆中對」,劉備赤壁大戰,初戰告捷
    三人務於精熟,而孔明獨觀其大略,不囿於章句的理解,而是從大局站眼,並善於抓住實質精神。他最喜歡讀《甲子)《韓非子)等以法治國的書籍,他常對人仕進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他何以有此說法他笑而不言。諸葛亮本人「好為梁父吟」,「每自此於管仲、樂毅由此可窺其志向之高遠。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諸葛亮可謂既「智」又「明劉備器重的謀士徐庶建議恭請諸葛亮出山,認為孔明具有蓋世的雄才偉路。
  • 《三國演義》十副對聯:關羽義絕,諸葛亮智絕,曹操奸絕
    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 4、徐庶口佔之一: 駑馬並麟麟  寒鴉配鸞鳳 此聯出自第36回走馬薦諸葛中,劉備拜徐庶為軍師,曹仁領大軍進攻新野,徐庶輔佐劉備使得曹軍三戰皆北,敗回許昌。曹操用程昱計騙走鋒庶,徐庶臨行向劉備推 薦諸葛亮。當劉備問「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時,徐庶以此聯應答。
  • 此人說出一成語,怒斥關羽大罵劉備,最終慷慨就義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德傳》,發生時間是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故事的主人公是曹魏猛將龐德。德謂督將成何曰:「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戰益怒,氣愈壯,而水浸盛,吏士皆降。德與麾下將一人,五伯二人,彎弓傅矢,乘小船欲還仁營。水盛船覆,失弓矢,獨抱船覆水中,為羽所得,立而不跪。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德罵羽曰:「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
  • 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劉禪不聽話,便取而代之」,是什麼意思?
    對於這句話,我認為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劉備知道諸葛亮的才能,也知道自己的兒子劉禪有幾斤幾兩,因此便說出了這句話,很可能諸葛亮的回答如若有一絲的不堅決便會被殺死,劉禪的才能如若有諸葛亮的一半,讓劉備早死十年他也安心,可惜他沒有,這是第一種可能,第二種就是劉備真的心存漢室,根本沒有一點私心,如若能夠讓漢室重整雄風,劉備寧願將大位交給諸葛亮。
  • 如果曹操沒有得到挾天子,劉備得到了,劉備有可能實現漢室再興?
    如果曹操沒有得到「挾天子」的機會,而被劉備得到了,那麼劉備有可能實現漢室再興嗎?筆者可以武斷地告訴題主:就算劉備有了「挾天子」的機會,劉備也不可能實現漢室再興!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列舉三個理由。一,漢獻帝是個燙手山芋,不是誰都敢拿到手上的。
  • 劉備和諸葛亮是什麼關係呢?答:很微妙
    劉備和諸葛亮是什麼關係呢?兩個字:微妙。如魚得水有沒有,有一點,不多,什麼時候?隆中之對之後是如魚得水的,赤壁之戰以後發生了變化,為什麼呢?因為諸葛亮是有理想的人,劉備有什麼呢?有抱負。諸葛亮是有理想有藍圖,他有一個《隆中對》,然後井井有條地在實施,做得非常漂亮。孫權他沒有,他有一個目標,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劉備有什麼?有抱負,欲信大義於天下,實際上劉備在見到諸葛亮之前他也不知道他該幹什麼,他只知道我劉某人男子漢大丈夫我得幹出一番事業來,我不能白活在世界上啊。
  • 諸葛亮為何對好友見死不救,這則成語故事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費詩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四年(公元226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和孟達。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想引誘孟達作為外援,便寫信給孟達說:「去年南徵,直到年底才返回,在漢陽遇上了李鴻,這才得知你的消息,感慨很多,不禁長嘆。想想你當初的志向,哪裡只會為了空求名譽而以背叛君主感到高尚呢?唉,孟先生啊,這實在是因為劉封欺負您,深知損害了先主禮賢下士的原則啊!還有,李鴻說王衝編造假話,並說您能猜到我的心思,不會聽信王衝所言。
  • 東漢末年領軍能力排行,劉備、孫權、諸葛亮落榜,第一實至名歸
    俗話說得好,亂世出英雄,東漢末年的亂世,造就數之不盡的英雄,家喻戶曉的就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周瑜、孫權等等。雖說,能力上英雄都有自己的精彩事跡,但是,如果從另一方面論述,還是有不少「缺點」,比如領軍能力。
  • 諸葛亮隱藏的陰謀,騙了劉備幾十年,劉備至死也沒發現
    謔棟暺艠琖滂劼巆齲覠椋暗婋梲礙坱阤屍鱭驎諢聰泂刜頢諕哼誴菷駴璸盲蛛溄糽厁崳曫闐鶼袈禰黟醝頴奉讛莁繟嗱在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的確被刻畫成這個形象,劉備沒遇到他之前一直都打敗仗,徵戰了幾十年卻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都沒有。
  • 張飛能把張郃打得屁滾尿流,為什麼劉備和諸葛亮還非常恐懼張郃?
    漢中之戰前,並未忌憚張郃宕渠之戰,張郃沒有證明自己,因此,漢中之戰前,劉備集團並沒有特別看重他。法正在建議發起漢中之戰時曾提到:「今策淵、郃才略,不及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在法正等人看來,張郃、夏侯淵的才能,比不上劉備集團的將領,前去攻打,必然可以攻克!將軍的威名,是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