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後期,曹操、劉備、孫權等地方勢力日漸壯大。劉備自起兵徵戰二十餘載,雖屢遭挫敗,然興漢之志猶末已矣。公元201年被曹操所破,投奔荊州訪賢求士,名士司馬徽向他推舉了時人稱之為「臥龍」的諸葛亮。諸葛亮父母早喪,他和弟弟諸葛均跟隨叔父諸葛玄西去荊州(今湖北襄樊),依附劉表。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叔父去世時,他雖然只有十七歲,卻能夠帶著弟弟毅然離開襄陽,結廬於南陽郡鄧縣隆中,躬耕壟畝,隱居苦讀,靜觀天下之變。當時烽煙連綿,戰火四起,惟有荊州幽雅寧靜,未濯戰亂,且人才薈萃,除本地才俊之士以外,還有從中原避亂而來的俊傑。諸葛亮避居隆中,在尋師求學中結識了許多青年志土。他和額州石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曾一起遊學。
三人務於精熟,而孔明獨觀其大略,不囿於章句的理解,而是從大局站眼,並善於抓住實質精神。他最喜歡讀《甲子)《韓非子)等以法治國的書籍,他常對人仕進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他何以有此說法他笑而不言。諸葛亮本人「好為梁父吟」,「每自此於管仲、樂毅由此可窺其志向之高遠。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諸葛亮可謂既「智」又「明劉備器重的謀士徐庶建議恭請諸葛亮出山,認為孔明具有蓋世的雄才偉路。劉備遂戒齋薰沐,三次親往其家拜謁。
諸葛亮感其傾心請教,為他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制訂了立國方略。首先諸葛亮借曹操打敗袁紹,轉弱為強之例,委婉地指出劉備戎馬二十年仍寄人籬下的原因,說明稱霸天下「非惟天時,抑亦人謀」的道理,然後提出了興復漢室的五點戰略方針,曹操擁兵百兵,雄踞北方,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暫時不可與之爭鋒較量。孫權承繼了父兄在江東的基業國險而民際附」「賢能為之所用」,只能與東吳聯盟結好,共同抗拒實力強大的曹操;二、取代在軍事上比較弱的劉表、劉璋的地位,奪取軍事重鎮荊州和天府之士益州,以這兩處為根據地,延攬天下英雄,鼎立佔據荊州、益州後,集益州之殷富,憑天府之險阻與荊州之通途,改革政治,發展生產,獎勵農耕,積蓄經濟實力,南撫夷越,穩;四待荊益兩州政權鞏固,國富兵強,一旦天下有變,則兵分兩路,成鉗形攻勢夾中原,北伐曹操,恢復漢室。;五、擊潰曹操以後,江東必然勢單力孤,就會自然歸順,劉備就可完成一統天下的霸業諸葛亮一席弘闊之率,涉及政治、軍事、經濟、地理、外交諸面,概括了漢末形勢,預示出政局發展的前景,分析精闢,見解獨到後來的歷史發展證實了隆中對策的正確。
「隆中對」體現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和超凡的政治韜略,明代思想家李贄稱讚說:「草廬數言,皆如左卷零諸葛亮為劉備的誠摯所感動,出山創建大業,實現安國濟民跟隨劉備來到新野。發現劉備兵力甚微,只有數千人。為了1兵源,諸葛亮建立清查「遊戶」,要求他何自報戶籍,按戶徵兵,結果使劉備的軍隊擴充至數萬人。劉備得到孔明,如魚得水,兩人感情日益親密,使漢末的政治風雲史開始了嶄新一頁。荊州牧劉表坐守江奴,懦弱無能,不但不能應付複雜的局勢而且對家庭內部矛盾也處理不好。劉表聽妻子之言,「愛少子琮不悅於琦」。身處窘境而又一籌莫展的劉琦一向敬重諸葛亮的謀略,於是以請諸葛亮遊觀後園為名,共上高樓。飲宴之間,屏退左右,並吩咐他們暗中撤去樓梯。
劉琦表示這裡「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懇請諸葛亮直言不諱地賜教。亮回答道:「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引證這兩個頗有寓意的歷史典故來啟發劉琦。以劉琦當時的處境實在是走為上策,適逢江夏太守黃祖身死,劉琦乘機請求率部出鎮江夏。諸葛亮的一言妙計不僅使劉琦化險為夷,避免了禍起蕭牆,也為劉備準備了一支外援公元208年劉表病卒,劉琮搶先自立為荊州牧,曹操統率二十萬大軍,揮師南下,直取荊州。執掌權勢的蔡氏及外戚庸碌無為劉琮驚惶之餘,遣使投降。曹軍至宛,大軍壓境,移駐樊城的劉備方得知消息,已處被動局面,慌忙率眾南撤,準備退保江陵。諸葛亮勸劉備襲擊劉琮,奪取荊州兵馬,抵抗曹操,劉備不忍心下手軍在當陽長坂坡追及打敗劉備,劉備僅餘數十騎得免於難,倉惶逃跑,通向江陵的道路已被曹軍截斷,只得改道漢津,途中先後同關羽的水軍,劉琦的部隊會合,退至夏口。喘息未定,曹操又將東下,劉備失勢眾寡,危在旦夕。
當此之時,諸葛亮身使東吳,智獻奇策,終以回天之力,扭轉了局勢曹操在當陽打敗劉備繳獲了大量的車事物資,收編了劉蹤的8隊,輕易佔據了荊州,一舉攫取了江陵,氣勢鼎盛,稍作休整,便領水陸大軍沿江東下,矛頭直指東吳。他派人向孫權下戰書,號稱水兵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與吳。」戰表傳到東吳,朝野上下震驚孫權在柴桑舉棋不定。諸葛亮與東吳使者魯肅來到柴桑,求見孫權。諸葛亮深知一般地勸說孫權抗曹,成功的可能性極小,必須以智激之,方能奏效,於是他坦誠道出當時形勢的嚴峻:「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像州亦收眾江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劉豫州戰敗失地,目前曹軍趁勝直通江東,願將軍量力而處之!」同時指出在這緊急關頭孫權「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孫權聽了諸亮的話,覺得話中有音,立即反唇相譏:「荀如君言,劉豫州何不事曹乎?」
對孫權的有意譏諷,諸葛亮採用激將法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人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孫權勃然大怒,堅決表示不能拿整個江和十萬甲兵,受別人管轄控制,決定打這場存亡攸關的大戰談吐之間諸葛亮勝了第一著棋,為後來的事態發展奠定了第塊基石。然而,孫權對戰爭的前途顧慮重重。諸葛亮針對孫權畏敵如虎的心理,冷靜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軍事力量,說明聯合抗曹必然取勝的前景。首先「曹操之眾,遠來疲弊,連續作戰,人困馬乏,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激上將軍。」其次,曹軍系北方之人,不習慣南方水土,容易生病,又不習水戰,士兵質量相應下降。其三,劉琮的軍隊新降收編,來不及整頓,加之荊州之民附曹實乃被逼,非心服也。因此軍心不齊而孫權若能派遣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發揮我軍之長,攻敵之短,定勝曹軍。
一旦曹操兵敗,勢必北還,東吳和劉備就大有施展的餘地,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便可赫然威型。孫權聽了諸葛亮的分析和樂觀預測,極受鼓舞,同意建立共拒曹操的孫劉聯盟」。公元208年11月,孫劉聯車沿江而上,與曹軍在赤壁、鳥林帶交遇。正如諸葛亮所料,江南氣候陰黴,長江兩岸潮溼,曹軍在赤壁時,已染疫病,略一交戰致敗,即把船退駐江北,與聯軍隔江對峙。當時東吳水陸大軍由大都督周瑜統領,周公瑾少年英氣,智計百出,而諸葛亮更有智謀超群,兩人共同籌劃用「火攻計」破曹、周瑜派東吳大將黃蓋詐降,火燒曹軍連環船及岸上曹營。曹操敗經華容道,命曹仁守江陵、襄陽,自己引軍北還,此後再也無力大舉南顧了。
赤壁大戰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戰設這一戰役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勝利的基礎是「孫劉聯盟」,諸葛亮在成敗的關鍵時刻,出使柴桑,正確分析戰前形勢和預測戰後局勢,說服孫杈,促成了孫劉聯盟的實現,為赤壁大戰的獲勝立下首功,充分顯示他「運籌帷幄之中,決策千裡之外」的非凡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