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風雲萬變,英雄輩出。
魏蜀吳三分天下,各君主各自稱雄。
如果說曹操是佔了天子之利,孫權是佔了地理之利,那麼劉備的崛起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段傳奇。
馳騁亂世的豪傑,或勇猛剛烈如項羽,或雄才大略如始皇,或奸詐狠辣如曹操。
在很多人眼中,天下梟雄,莫過於此。
以英勇立足,用頭腦上位,再憑鐵腕創造輝煌。
但卻有一人並非如此。
那人,叫劉備。
說來好笑,在眾人眼裡,劉備智勇皆不及對手,但他最終卻三分天下有其一。
因為,他有一招殺手鐧——會哭。
有人戲言,劉備的江山不靠智,不靠勇,唯靠哭。
毛宗崗也曾說道:「先主從來善哭。先主基業,半以哭而得成。」
可見,劉備的哭,不止是感情的流露,更是一種高明的謀略。
哭來人心:
唯有真情,能得人心
「哭」雖然是一項人人都會的技能,但所達到的效果卻要看使用者的本領。
會哭的人,哭得深入人心,哭得恰到火候,能哭出自己想要看到的效果;
不會哭的人即使哭得死去活來,也毫無用處,反而會被貼上「懦夫」的標籤。
當然,劉備不僅會哭,而且「善哭」。
試看上下五千年歷史,除了傳說中「哭倒長城」的孟姜女外,何曾有人哭的似劉備這樣轟轟烈烈?
襄陽一哭,情真意切,城內萬民追隨;
漢津一哭,悲痛哀絕,得盡荊襄人心。
建安十二年冬,曹操揮軍南下,突襲荊州。
州牧劉表病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此時的荊州危如累卵。
面對來勢洶洶的曹軍,劉備不願獨逃,而是選擇攜滿城百姓,一同渡江趕往襄陽避難。
百姓扶老攜幼,倉皇離鄉,兩岸之人痛哭不止,人人心中一片悲涼。
劉備站在船上望著此情此景,悲痛不已,他不由得大哭道:
「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
說罷,竟要轉身投江自盡!
身旁之人趕忙抱住他,勸他當以大業為重,莫要輕生。
劉備雖然沒死成,但他如此舉動,卻使得身邊這些鐵骨錚錚的漢子都痛哭起來。
對於劉備的大哭輕生,他們沒有生出任何輕視之意,反而感動不已。
因為劉備此刻的哭,不是懦弱,不是害怕,而是感百姓所感,痛百姓所痛。
百姓流離,他有切膚之感,百姓茫然,他亦無助彷徨。
劉備的淚,是仁者之淚,每一滴都足以聚攏人心。
當劉備率領著眾多百姓趕到襄陽的時候,卻發現襄陽城門緊閉。
於是他站在城門前,大喊劉琮,希望能給身後的百姓一個安身之處。
只可惜,此時的劉琮早已決心投降曹操、保全自己,至於百姓的死活,又與他何幹?
此時,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劉琮,如此荊州便唾手可得。
當時的劉備抬頭望天,悲泣道:「吾不忍也」。
他不是不知道荊州的重要性,只是,他不忍乘人之危。
於是,在這兵荒馬亂之中,他毅然帶著十餘萬民眾渡江南走。
看著十萬百姓因自己而受難,因戰爭而流離失所,劉備再一次流下了英雄淚。
後有追兵,前有大江,生死存亡只在一線之間。
手下都勸他捨棄百姓,先行離去。
但劉備卻拒絕了。
只見他仰天悲泣,說出了感人至深的一句話: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劉備誓死也不忍拋棄百姓,百姓誓死也要追隨劉備。
在荊襄百姓心中,眼前這個動輒流淚的男子,才是舉世無雙的真英雄,才是心懷百姓的仁者。
所以,他們選擇追隨,即便前路生死難測,依舊不離不棄。
《禮記》中說:「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劉備便是這樣的人。
他會流淚,會無奈,會悲傷,卻絕不會違背本心。
他的淚化成了仁善的引子,引來了萬人追隨,也引來了民心所向。
哭來人才:
留住人才,先要留住他的心
若說劉備的一生是一幅氣吞山河的畫,那諸葛亮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顧茅廬的故事婦孺皆知,但大家或許不知,諸葛亮其實也是被劉備哭出隆中的。
劉備帳中原有一軍師,名徐庶,是個典型的大孝子。
徐庶曾助劉備打了不少勝仗,也因此受到曹操的關注。
為了招攬徐庶,曹操派人接走了徐庶的母親。
無可奈何之下,徐庶只能離開劉備,前去曹營尋母。
在為徐庶送行之時,劉備沒有不甘,也沒有惱怒,他只是送了一程又一程。
即便徐庶已經走遠了,他還是依依不捨、「凝淚而望」。
徐庶徹底被他的深情厚義打動了,於是行到中途又折了回來,將諸葛亮舉薦給了劉備。
原本只是萍水相逢的普通君臣,劉備卻能很快地走入臣子的心。
他的淚,滴滴都淌在了徐庶的脆弱之處——轉身不被記恨,離去仍得真心。
劉備一哭,讓徐庶走馬薦諸葛,劉備一哭,讓孔明一生扶漢室。
正如毛宗崗所說:
「請諸葛亮,則哭而請之,不哭則亮安得有出山之心?」
其實不止是諸葛亮,就連趙雲,也是劉備哭來的。
劉備初見趙子龍時,是在公孫瓚處。
當時,公孫瓚被袁紹圍困,劉備領兵前來救援。
在此期間,他結識了趙雲,並相處融洽。
臨分別時,劉備更是「執手垂淚,不忍相離」,這給趙雲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後來又經過幾次見面,二人感情也越來越親密。
每次離開,皆是灑淚而別;每次流淚,都深深觸動著趙雲的心,使得趙雲對他死心塌地。
後來,趙雲幾經周折,終於入了劉備麾下,並發自肺腑地說道:
「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塗地,無恨也。」
馮夢龍曾說:「合意友來情不厭,知心人至話投機。」
於趙雲而言,劉備不僅是值得自己肝腦塗地的伯樂,更是生死不棄的知心人。
也正因劉備哭得摯誠,才使得諸葛亮與趙雲等人為他奉上了自己最寶貴的赤誠與忠心。
劉備之哭,哭來的並不只是一個個能人異士,還有一顆顆真誠熱烈的心。
哭來生機:
三十六計,哭為上計
劉備不但因哭謀人,還能因哭保己,他曾多次憑藉高超的「哭技」化解危機。
赤壁之戰後,劉備向東吳借荊州以作為立足之地,而且打算來個「有借不還」。
有一次,周瑜派魯肅前來討要荊州。
這讓劉備很發愁,不還吧,會得罪江東,而且道理上也說不過去;
還吧,這到口的肉又怎麼捨得吐出去呢?
於是,諸葛亮給劉備出了個主意:
「若是魯肅提起荊州事,主公只管放聲大哭,待哭到悲切處,我自出來勸解,荊州無大礙也。」
就連諸葛亮都知道劉備「善哭」,所以投其所好,制定了這一條「妙計」。
結果,魯肅剛一問起荊州事,劉備就悲傷地哭了起來。
劉備一哭,魯肅倒慌了,他連忙問起因由。
諸葛亮回答說:
「當初我主借荊州時,本想取得西川便還。但仔細想來,益州劉璋也是漢室宗親,血脈相連啊,若要興兵去攻打他,實在不忍心;若要不去,還了荊州,何處安身呢?若不還,面上又不好看。事處兩難,因此痛哭。」
提及此事,又觸及劉備衷腸,只見他越發捶胸頓足,放聲大哭起來。
魯肅一聽,早忘了此行目的是要回荊州,反而來勸解劉備,叫他不必擔憂,等以後尋得安身之所再談。
以情動人的法子固然有效,但這「哭」也有剛柔之分。
對於魯肅要荊州,劉備用的是強烈的哭,而當日過江東、迎娶孫夫人之時,劉備卻是用溫柔的哭來化解危機的。
為奪取荊州,周瑜設下美人計,以結親之名騙劉備過江。
在宴席上,孫權埋下伏兵,準備一舉拿下劉備。
劉備一早便猜到事有不妥,此時更是危機四伏。
於是在宴席上,劉備跪於吳國太席前,一邊抽泣著,一邊痛訴衷腸。
這一番抽泣,深深打動了吳國太的心,讓她認可了這個準女婿,保住了他的性命。
後來,劉備欲逃回荊州時,又在孫夫人面前「暗暗垂淚」,大訴了一場苦,引得孫夫人同情。
最終,在吳國太與孫夫人的幫助下,劉備安全逃回荊州。
窮途末路之處,以巧力化重擊,才是最佳選擇。
這一次,劉備的眼淚,成了他逃出生天的法門。
真實的劉皇叔,永遠的昭烈帝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以「哭」克敵制勝,以「哭」成就大業。
但在歷史上,劉備卻並非是這樣一個哭包形象。
而是一個剛強睿智的真豪傑,其諡號「昭烈」正是他的真實寫照。
昭者,明也;烈者,剛也。
明智而又剛勇,這便是真實的劉備。
他去投奔曹操,曹操與其「出則同輿,坐則同席」,並稱之為「天下英雄」;
他去投奔袁紹,袁紹連忙遣將道路奉迎,親自到鄴城以外二百裡處迎接;
他去投奔劉表,劉表以上賓禮待之,甚至連荊州豪傑都偷偷向劉備靠攏了。
朋友的尊重,敵人的尊重,名士的尊重,諸侯的尊重,這足以說明:
劉備,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
而這樣的人,又怎會是一個「動輒流淚」的哭包呢?
其實,劉備的江山不是哭來的,而是靠著他「敗而不餒」的精神和「仁德處世」的原則,一步步打拼出來的。
這才是劉備的雄才偉略,這才是真正的昭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