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帝後給功臣加官進爵,卻偏偏漏了二弟,為何不給關羽封侯?

2021-01-16 騰訊網

桃園三結義,來自三國時期的劉關張三人,他們結為異性兄弟,從此南徵北戰,打下一片天地,與曹孫三分天下。自古打下江山的皇帝登基後,都會給功臣加官進爵,劉備自然也不例外,可是在他的功勞簿上好像獨獨漏掉了二弟關羽……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緊接著就開始封賞有功之臣,黃忠,馬超,馬岱,王平等等都被封侯,還有三弟張飛也被封為西鄉侯,甚至死去的龐統,法正都被追封為侯,偏偏自己的二弟好像被單拎出來一樣,沒有封爵位只是給了個「前將軍」。要知道這僅僅是個官職,意味著以後年紀大了,上不動戰場,那就可以退休,把官職讓給新人,而爵位是什麼,有了爵位就相當於從你這一輩成功躋身貴族行列,等到你老了死了之後,這個爵位是可以由後人繼承的,這麼一看,這簡直就是天差地別嘛!

說起關羽,他不僅僅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同時也是他能夠稱帝的重要幫手,他身上的功勞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擲地有聲的硬貨,後世甚至將其稱為是武聖,那麼多人敬仰的關二爺,為什麼在劉備這裡得不到封賞呢?當然有人說關羽有封號,還不止一個,他不是有個「漢壽亭侯」還有個「壯繆侯」嗎?沒錯,他是有這兩個個封號,我們一個一個來解釋。首先漢壽亭侯這個封號不是劉備給的,而是當年關羽在徐州戰敗,暫時投奔了曹操,幫其抵抗袁紹,後來更是斬殺顏良,所以曹操給了這個封號。

另外一個壯繆侯,是關羽死後被追諡的封號,而且這個封號也是劉禪給追諡的。而且同樣是諡號,和張飛,黃忠他們的比起來,關羽的也沒有那麼響亮,那麼劉備到底為何沒有給關羽封侯呢?這個原因或許可以從後世的著作中找到答案。清代學者趙一清曾經在自己的書中表達觀點。他認為劉備之所以沒有給關羽封侯,原因是關羽身上已經有了曹操給的爵位,而曹操又是以漢獻帝的名義賜給他,劉備稱帝也是說自己是漢朝繼承者,所以既然同為漢室,又要尊重正統皇帝,所以就讓關羽一直沿用漢壽亭侯這個封號就行了。

其實除關羽之外,功勞蓋世的諸葛亮也沒有得到劉備的封侯,大家知道這又是為什麼嗎?

相關焦點

  • 劉備稱帝後大肆封賞,卻為何沒給關羽封侯?原來是這麼回事!
    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婚」及其兄弟情誼的共同奮鬥史,終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佔領川西後,他們與曹操分天下為中原,與孫權分天下為江東。可以說,婦女和兒童的歷史是眾所周知的,自古以來就廣泛存在。
  • 連黃忠都有爵位,諸葛亮趙雲魏延卻未能封侯,劉備為何厚此薄彼?
    ,那麼劉備為何要厚此薄彼?雖然兩漢以來執行得並不徹底,但是軍功封侯畢竟還是共識,比如曹操對關羽那麼重視也沒有一來就封侯,而是在白馬之戰中斬殺顏良立下軍功之後才被封為漢壽亭侯。具體來分析下提到的六個人:張飛不必說,赤壁之戰後就被劉備封為新亭侯,西鄉侯只不過是由亭侯提升到了鄉侯(西鄉侯是鄉侯還是縣侯歷來有爭議,個人認為是鄉侯);馬超也是如此,之前就被漢獻帝封為都亭侯,含金量很高,斄鄉侯也不過是都亭侯升到鄉侯而已。
  • 曹操被稱漢賊卻終生未稱帝,劉備忠於漢室,為何在漢獻帝死前稱帝?
    於是建安十七年(212),痛下決心逼死統一北方第一功臣、王佐之才、一心匡扶漢室的荀彧,次年封為魏王,加九錫、建魏國,設置百官。 此種情況下,曹操不稱帝只願當「周文王」,足以反映曹操的英明一面和過人之處,不愧是三國時代頭號梟雄。
  • 張飛遇害,如果範強張達只是行刺之刀,劉備為何不追查握刀之手?
    劉備在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也看到了蜀中門閥世家的可怕之處,張飛如果一直留在成都,沒準兒還會鬧出啥亂子來。如果張飛主動示好卻總是吃閉門羹,那麼矛盾肯定會激化,劉備左右為難,為了不給自己找麻煩,也為了張飛的人身安全,他想出了第一招:把張飛調到閬中,遠離京城是非圈——當時劉備已經稱帝,劉巴被任命為尚書令(相當於曹操的夥伴荀彧)。
  • 劉備夷陵大敗後,為何不回成都而停留在白帝城?其實是明智之舉!
    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正式建立蜀漢。在蜀漢建立之後,劉備率領大軍徵討東吳。夷陵之戰後,劉備退至永安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自公元222年秋季到公元223年夏季,劉備在永安白帝城停留了近一年的時間。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兵敗夷陵後,為什麼不回成都,而是一直待在白帝城呢?
  • 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完全是因為一個意外,老朱本來也想做個好人
    朱元璋打天下時,有如大神下凡,人擋殺人佛擋殺佛,他幾乎不需要什麼謀士,即便有個聰明絕頂的劉伯溫坐鎮。但在實際指揮作戰中,朱元璋的大部分決策明顯要高於堂下的謀臣武將。劉伯溫有時候都自嘆不如朱元璋。的確,老朱對形勢的判斷能力和臨場指揮能力,在開國皇帝中很少見,劉邦、李淵、趙匡胤在這方面都不如朱元璋。但歷史上明太祖的口碑卻不怎麼好,主要是因為老朱坐天下後,殺功臣殺的太狠了。
  • 為什麼黑劉備第一期:劉備主公殺手之談
    公孫瓚在劉備走後,在與袁紹的戰爭中,兵敗自殺。 二、徐州太守—陶謙 陶謙是一個老實人,因懼怕曹操來攻,就請劉備前來幫忙,在曹操退兵後,陶謙再三讓徐州給劉備,想讓劉備鎮守徐州。
  • 劉邦最痛恨的人是雍齒,論功行賞時,為什麼第一個封賞雍齒為侯?
    而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劉邦當皇帝後,是如何封賞開國功臣的,為何這人可以封侯,其中依據是什麼?劉邦消滅了項羽後,馬上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漢王朝。新政權成立後,擺在劉邦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對開國功臣論功行賞。眾所周知,功勞最大和最小的好封官,而功勞中等的就難以封官了。首先功勞最大的20多人得到了皇帝的封賞,如韓信被封為齊王,張良被封為留侯。
  • 猴是加官進爵的象徵:有爵祿封侯、封侯掛印等寓意
    在十二生肖中,申猴位列第九,有長久長壽之意,又因為「猴」與「侯」諧音,猴便成了加官進爵的象徵。  比如,鵲、鹿、蜂、猴組合在一起,寓意「爵祿封侯」;猴拿官印爬在楓樹上,象徵「封侯掛印」;老猴背上馱一小猴象徵「輩輩封侯」……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猴被古人賦予了靈敏、仁愛、瑞祥、如意等各種美好寓意,一直是工藝裝飾素材中最常見的內容之一,因此,猴的形象在文物中也很常見。  在寧波登記在冊的十多萬件文物中,也有不少以猴為主題。
  • 《三國》的眼淚,真情流露還是鱷魚的淚水,最能哭的卻不是劉備
    劉封自殺後,「先主為之流涕」。另有一次想必也哭過,即梓潼太守霍峻去世,「先主甚悼惜」,還親率群臣弔唁祭祀,並在墓地住了一夜。劉備眼淚也許是性格使然,但究其實質有點虛偽,多半是因為缺乏感恩之心。以諸葛亮、諸葛瑾兩兄弟為例,分別輔佐劉備、孫權,才能、功勳之高下無須贅述。諸葛瑾早在建安二十四年,隨呂蒙討伐關羽的時候即受封宣城侯,並以綏南將軍代領南郡太守。
  • 馬超投奔劉備之後,可以說迅速走向衰亡,這是為什麼?
    而馬超加盟劉備的時間最短,但職務卻爬得最高,劉備稱帝後 授予他驃騎將軍的職務,名義上比張飛的職務還要高。但這種待遇並不是馬超想要的,相反他在蜀漢過得並不開心,年僅47歲便鬱鬱而終。剖開其中原因不難發現,劉備並不信任他。神威天將軍馬超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馬騰就已經和韓遂、北宮伯玉、楊秋等豪強、軍閥割據西涼,東漢朝廷曾經多次發兵攻打西涼,結果均被馬騰等人擊敗。
  • 且看古人如何逆襲之先主劉備篇
    我們也會完成像三國劉備一樣的草根逆襲,諸君且看先主的勵志人生。對於三國劉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出身低微,靠織草鞋為生。東漢時期是個十分看重家族聲望和血統出身的時期,所以他時常拿出沒落王族的身份來自抬身價,以皇叔自居。其少有大志,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前大半生劉備的經歷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寄人籬下、顛沛流離」。
  • 劉備和孫策幾乎都是白手起家,為何差距這麼大?
    劉備是白手起家,但是孫策可不是,倆人的起點完全不同,從而導致倆人的差距很大的,因此題主是他們都是白手起家不太正確。那麼為何說他們的起點不同導致的差距如此之大呢?從劉備的角度來看劉備白手起家這點毋容置疑,因此千百年以來成為激勵世人的典範,我們看看劉備為何是白手起家的。首先,劉備出身尊貴,但是家道中落。
  • 知道魏延日後靠不住,劉備稱帝後,重新選了兩個厲害的大將
    不知道,劉備他是怎麼看出來馬謖這個人是一個嘴炮的?但是在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不聽劉備臨終忠實之言,依然採用馬謖為先鋒去鎮守街亭,也就是當時蜀軍的糧道。不過,最終馬謖卻公然違背諸葛亮節度,導致北伐無功而返!在這裡可以看出,劉備之言的確有一定的道理!但事已至此,諸葛亮也已經是回天無力了。
  • 作為劉備的小舅子 糜芳為何會坑害桃園三兄弟?
    由此也拉開了蜀漢由盛轉衰的序幕,張飛不久之後被殺死,劉備舉大軍討伐東吳被火燒連營,之後白帝託孤,開啟了"諸葛村夫"的眉頭緊鎖之旅。在這件事中,糜芳作為備受劉備青睞委以重任的將軍,在獻出城池之後更是被眾人所指,劉備的小舅子糜芳就如此怕死,不願和蜀漢城池共患難嗎?其實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
  • 他是三國中最先稱帝的人,擁最強勢力,為何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天下大亂,各個諸侯為了爭權奪勢,從而展開了一場爾虞我詐的較量,最終由曹操、劉備、孫權等三個軍閥笑到了最後。有意思的是,這三個人在最初並不是實力最強的人,那麼他們是憑藉什麼獲得成功的呢?我們看下這個諸侯或許就明白了,他是三國時期最早稱帝的人,當時可以說也有著最強的勢力。
  • 朱元璋為何不傳位於朱棣?帝王心術究竟是什麼?他想學成吉思汗
    以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諸功臣進爵有差。---《明史》這樣一來也不存在古代皇子奪嫡的問題了,每個皇子都有一個自己的汗國,誰也不吃虧。以至於後來成吉思汗的子孫後代,幾乎遍布全世界。別看朱元璋對功臣如此狠毒,可他對兒子是真的好。就算兒子犯了死罪,他也只是責備幾句,壓根就不忍心殺掉任何一個兒子。02有造反能力的,只能是朱元璋自己的子孫。那麼朱元璋在殺功臣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將來大明王朝失去功臣以後,該由誰來保家衛國呢?當然是有考慮過的,那就是他的龍子龍孫。
  • 劉備與袁紹都在大敗後抑鬱而亡,而曹操在大敗後為何還能重整旗鼓
    從事後得出的結果來看,筆者本人也是感慨萬千。因為這二十位粉絲的六十個歷史事件當中,竟然有43個都是三國時期的。  今天筆者跟大家一起聊的歷史話題是,三國時期的劉備,袁紹,曹操三人,都分別經歷過一場或數場大敗,比如劉備的夷陵之戰,袁紹的官渡之戰,曹操的赤壁之戰等。但為何劉備與袁紹大敗之後都是不到一年便抑鬱而終,唯有曹操在大敗之後還能重整旗鼓,並再次打下一番不錯的傲人事業呢?
  • 三國獵戶為何不打獵物,而是殺妻給劉備吃,劉備那是第二次吃人肉
    三國獵戶為何不去打獵物,而是殺妻給劉備吃,劉備那是第二次吃人肉,卻假裝不知道。三國時期,有牛人,有猛人,有強人,但更多的卻是弱者,無辜者。牛人強人如劉備、曹操、孫權,弱者則是天下間更多的黎民百姓。亂世之中,他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一夜有睡,無朝可起,無法預料未來會發生什麼。
  • 樂極生悲、福禍相依:劉備為何會在巔峰時期敗給孫吳陸遜?
    赤壁之戰不僅是當時天下局勢變化的轉折點,也是曹操、孫權、劉備三個人命運的轉折點。尤其對於劉備來說,赤壁之戰前,劉備東奔西跑,四處寄人籬下,命途頗不順遂。直到赤壁之戰前期,劉備得遇貴人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明確謀劃了戰略方向,劉備眼前豁然開朗,隨後的十餘年時光,劉備迎來了他人生中最順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