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為何背上了千古罵名?說說被孔子他們罵慘了的鄭莊公

2021-01-08 覃仕勇講史

與齊、晉、燕、楚等老牌諸侯國相比,鄭國的誕生時間晚得多。

它是周宣王於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把鄭地封給了弟弟友,這才正式建國的。

友,也就成為了鄭國的第一任國君——史稱「鄭桓公」。

這裡特別說明一下,鄭桓公的「桓」是他死後獲得的諡號,是個美諡;鄭桓公的「公」,是他生前的爵位。

根據《左傳·昭公十三年》中「子產曰:『鄭,伯男也。』」的說法,鄭國的本爵其實是「伯男」。

之所以稱鄭桓公為「公」,按照陳恩林先生所著《先秦兩漢文獻中所見周代諸侯五等爵》中的解釋,是「畿內伯……入為天子三公王朝卿士的,就稱『公』」。

即鄭桓公屬於「天子三公」的「公」。

他這樣的公爵只限於一身一世,他的後世子孫必須恢復本爵。

當然,陳恩林先生在《先秦兩漢文獻中所見周代諸侯五等爵》裡面也提到了,「公」雖然是一種爵位,但在諸侯國內,國君無論是什麼爵位,都是可以被尊稱為公的,那是一種尊稱。

不過,鄭桓公的兒子鄭武公、孫子鄭莊公的「公」可不是尊稱,他倆也都是「天子三公王朝卿士」。

史家因此稱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這爺孫仨為「鄭氏三公」。

既然鄭莊公的生前爵位也是「公」,為何《左傳》總是左一句「鄭伯」,右一句「鄭伯」地稱呼他?

這是故意的。

把鄭莊公的爵位從「公」降為「伯」,不過是要表達出對他的譴責和批判。

作者還在《左傳》記錄的第一件大事「鄭伯克段於鄢」裡,明白無虞地解釋了這六字的別有用心。

原文為:「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

意思是說:「段」雖然是鄭莊公的親兄弟,但他的行為不配稱弟,所以無須標明他是鄭莊公的兄弟;對鄭莊公不稱「公」而稱「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克」字本是指兩敵對勢力之間的相生相殺,不應該用在兄弟之間,但他們兄弟猶如仇敵,所以用了「克」字。

「鄭伯克段於鄢」這六個字的考究和安排,並不是《左傳》的獨創,更不是《左傳》的首創,而是來源於《春秋》。

《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為《春秋》作注的史書,稱「春秋三傳」。

據傳,《春秋》為孔子所作,所謂「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也。

其寓褒貶於直敘之中,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

故有「春秋筆法」之「微言大義,一字褒貶」之說。

「鄭伯克段於鄢」的整件事在《春秋》中僅以「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一句話帶過。

《左傳》則為我們詳細記述了事件本末。

話說,鄭伯是鄭武公夫人武姜所生的嫡長子,取名「寤生」;段是武姜生的嫡次子,又名「共叔段」。

武姜喜共叔段而惡寤生,多次勸鄭武公立叔段為太子。

鄭武公沒有理會,而按照周禮的「嫡長繼承制」,堅持立寤生為太子。

鄭武公死,14歲的太子寤生繼承君位,即鄭莊公。

武姜要求鄭莊公把制邑(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封給自己心愛的幼子共叔段。

鄭莊公考慮到制邑地勢險要,生怕共叔段守不住,讓母親另外挑選。

武姜於是另選了京邑。

鄭莊公就把京邑封給了叔段。

大夫祭仲覺得京邑比都城還要大,不合禮制,強烈反對。

鄭莊公無奈地說:「這是母親武姜的要求,我不敢反對啊。」

祭仲說:「你把這麼大的封邑給了叔段,一旦他的勢力滋長蔓延,就難以控制了。」

鄭莊公安慰他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叔段的勢力果然增長得很快,鄭國西邊和北邊的邊邑都倒向了他。

公子呂向鄭莊公報告說:「叔段的勢力快要趕上國君了,一個國家是不能有兩個國君,您快想辦法除掉他呀。」

鄭莊公黯然回答說:「不用除掉他,他會自己滅亡的。」

但共叔段並沒有自己滅亡,勢力繼續膨脹,一直延伸到了廩延(當在今河南省延津縣北)。

公子封擔心得不行,說:「快點動手吧,不然局面會難以收拾。」

鄭莊公搖頭說:「他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一定會滅亡的。」

然而,共叔段整頓好兵馬,密約母親武姜為內應,悍然起兵了。

鄭莊公偵知共叔段起兵的日期,先下手為強,發兵討伐共叔段。

共叔段大敗,逃回京邑。

鄭莊公乘勝進攻京邑。

共叔段守不住,逃往鄢邑(在今河南許昌鄢陵縣北)。

鄭莊公繼續攻打到了鄢邑。

共叔段再敗,逃亡到了共國(今河南輝縣)。

這樣,共叔段之亂被平定了。

鄭莊公惱怒於母親武姜的偏心眼,命人把她安置到城潁(當在今河南臨潁縣西北),對天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但是,他很快就反悔了。

一年之後,在潁考叔的建議下,鄭莊公「掘地見母」,和母親和好如初。

事件就是這麼一個事件。

《公羊傳》把《春秋》這一「克段」之隱義闡發得更加明顯,說:「克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曷為大鄭伯之惡?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

《穀梁傳》也說鄭莊公除共叔段是「處心積慮」。

其實不獨《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這「春秋三傳」把鄭莊公說成是陰狠毒辣的野心家,在孔子的引導下,後世幾乎一致把鄭莊公認定為陰險狠毒、奸詐虛偽、睚眥必報之徒。

東漢大儒楊震大加指責鄭莊公,說他「從母氏之欲,恣驕弟之情,幾至危國,然後加討」。

南宋人呂祖謙在《春秋左氏傳說》罵鄭莊公是「古今大惡」,說他對共叔段採用了「釣魚執法」的手段,強詞奪理地說什麼「釣者負魚,魚何負於釣?獵者負獸,獸何負於獵?莊公負叔段,叔段何負於莊公?」直把鄭莊公罵得狗頭噴血。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沿襲前人之說,罵鄭莊公「以兵機施於骨肉,真殘忍之尤」。

蔡奡的話尤其惡毒,說:「忍哉寤生!幽母殺弟,狡獪性成,流穢青史。」

馬驌甚至說鄭莊公乃是「千古罪人」,大有一錘定音之勢。

實際上,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根本就是一個死結。

像鄭莊公與共叔段這種為爭奪君位而上演的骨肉相殘的慘劇,在歷史上真是層出不窮,屢見不鮮。

遠的不說,就說在鄭莊公所生活的時代,晉國曲沃翼城之爭也已經悄然上演了。

後世唐朝的「玄武門事變」,明朝的「靖難之役」,清朝的「九龍奪嫡」等等,更是把這種鬥爭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

一味責怪鄭莊公「失教」,沒有教導好弟弟,其實是站著說話不腰痛。

滿口胡柴鄭莊公「以兵機施於骨肉」,實在蒼白無力。

話說回來,為什麼自孔子而後的歷代儒家名人如此不待見鄭莊公呢?

究其原因,鄭莊公」幽母殺弟「還是次要的,主要的是鄭莊公後來起兵對抗了周桓王,還膽大包天射傷了周桓王。

事情是這樣的:

鄭莊公為了對付共叔段,很長一段時間顧不上入朝協助周平王處理朝政。周平王沒辦法,就把朝政交付給了虢國國君虢公,不知不覺地冷落了鄭莊公了。

鄭莊公這邊緩過氣來了,埋怨周平王只顧信任虢公,不把自己當回事。

周平王及時作出了解釋,為了消除「誤會」,他主動把太子孤送到鄭國去居住,以示對鄭國的信任。

鄭莊公破涕為笑,作為回應,也把鄭國的公子忽送到周朝居住。

這樣,天子和諸侯之間就形成了事實上的互換人質。

這在孔子他們看來,這君不君,臣不臣的,真是亂了套了。

不用說,鄭莊公這麼做,屬於大逆不道。

但更過分的事還在後頭。

周平王在公元前720年駕崩了,一直在鄭國當人質的太子孤返回了京城,繼承了王位。

誰也沒有想到,太子孤命薄,王位還沒坐暖,他就掛了。

那麼,就輪到孤的兒子姬林繼位了。

這姬林就是周桓王了。

周桓王認為父親的死,都是鄭莊公給害的。

他認為,父親如果不是在鄭國當人質吃了太多的苦頭,是不可能這麼早就離世的。

在這種想法的支配下,他恨上了鄭莊公。

少不更事的周桓王越想越氣,最終熱血上湧,腦袋發昏,宣布解除鄭莊公在朝中的政務,轉手把朝政都交給了虢公打理。

鄭莊公身為一代雄主,沒來由地吃了這個啞巴虧,氣得不行。

但人家周桓王貴為天子,他也不敢怎麼著,只能另外找地方洩憤。

說來也巧,宋國、衛國作亂,而鄭國之前和宋國也有過過節,鄭莊公因此把目光投向了宋國。他就點起兵馬,假借周桓王的名義,「以王命討不庭」,大舉討伐宋國。

打著周桓王旗號的鄭莊公,得到了齊國和魯國的支持,很快攻破了宋國,逐殺了宋國的國君宋蕩公,另立了公子馮為宋國的新國君,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宋國。

鄭莊公大大地出了一口氣,滿意而歸。

但是,周桓王聽說鄭莊公假借自己的名義去打人揚威,不幹了,先是下令撤去了鄭莊公左卿士的職位,後來又徵調起蔡、衛、陳三國前往徵討鄭莊公。

按照過去的老規矩,天子親自帶著諸侯國的軍隊前來問罪,那麼,作為諸侯國的一方,就必須趕緊認錯了。

但鄭莊公不肯受這樣的窩囊氣,整軍迎戰。

於是,周、鄭雙方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市東北二十裡)開戰了。

刀槍無眼,周桓王在混戰中被射中了一箭,大敗而還。

至此,周王室凜然不可侵犯的神聖形象被破壞了。

諸侯問鼎,群雄爭霸的局面由此紛至沓來,春秋大混戰宣告開始。

這讓孔子等人氣急敗壞。

在孔子的心目中,夏、商、周三代是歷史上最美好的時代。

他曾經說:「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夏、商、周三代的美好之處在哪兒呢?

《論語·顏淵》中記:「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你做你的君主,他做他的臣子,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臣不得與君爭,各安天命,各自認清自己的位置,都規規矩矩,父親就是父親,兒子就是兒子,二者不能交換,社會的等級名分一律都不要變動,彼此都與世無爭,那麼就天下太平了。

不難看出,要社會的等級名分一律都不變動,只是孔子一廂情願的想法,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是運動的。西周末期,中國奴隸制度行將崩潰、封建制度蓬勃興起,鄭莊公對抗周王室,不過是反制約的表現,和其此前平定共叔段的叛亂一樣,都是追求自由和獨立的表現。

可以說,鄭莊公的所作所為,是獨立個體要在新的社會制度下實現新的一統天下的主觀需要,也在客觀上起到了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乃是大勢所趨的大歷史潮流。

孔子等人缺乏這樣的歷史觀,只能「禮樂崩壞」的痛哭中,把一腔怨氣撒向了第一個挑戰周王室尊嚴的鄭莊公。

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鄭莊公就被詛咒成為了「古今大惡」之人了。

相關焦點

  • 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是後人錯怪他了!
    罵的是誰?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講求仁者愛人的孔子,為何如此歧視女性?孔子的一生,留下了許多警人之語,比如「學而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鄭莊公為何要發誓不到黃泉永不見其母,是因為不孝嗎?
    孝道文化這位鄭國君主就是鄭莊公,鄭國在春秋時期雖算不上大國,但是春秋爭霸的序幕卻是從鄭國開始的,並且正是鄭莊公拉開的,當時鄭國在諸侯中的實力比較強,可以說是小霸春秋,但是因為其建立的霸業無法與齊桓公、晉文公等人相比,所以未能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 為什麼說孔子是喪家狗?是罵孔子嗎?
    孔子為何自嘲自己是喪家之犬?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與當年孔子迷路自嘲時候所說的喪家狗,他們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同了。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意思是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方向,茫茫然的狀態。而孔子當年說自己是喪家狗,完全是一種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一種自嘲,孔子用這種幽默的方式,獲得了心靈上的安慰。所以,後世人們說孔子是喪家狗,其實並非是貶低孔子,而是引用了孔子的說法而已,也並非是罵孔子。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寫過孔子,說他是一條喪家狗,引起了好多讀者的指責,其實這是錯誤的。那麼,孔子為什麼要自嘲?
  • 儒家講究孝道,為何孔子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和你想的一樣麼
    有些古裝劇中,老年人會被罵「老而不死是為賊」。那麼,有多少人知道,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什麼呢?它真的就是在罵所有的老者麼? 如果你要是這樣理解,那可真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這句話是出自孔子之口。孔子說這話的時候,年紀也已經不小了。如果單純是罵老年人的話,那豈不是把孔子自己也帶進去了?
  • 春秋史話:小霸王——鄭莊公巧用移花接木之計吞戴國
    鄭莊公攘外安內同時並舉,不立先後,敢於亮劍。周桓王伐鄭時,鄭莊公奮起抵抗,成功自保,使周天子顏面盡丟。 經濟上他不拘一格,既重農又興商,大力發展商品經濟,鄭國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益強盛,成為一方小霸主。
  • 孔子和弟子宰我教和學的模式,能給我們什麼啟發
    孔子有很多弟子,宰我是獨特的存在。獨特是因為宰我常用新奇的角度,提出異於孔子觀點的疑義,並且會與孔子申辯到底。次數多了,孔子對這位又愛又惱的學生下了幾次評語,有褒有貶,有些評語還成為千古名句。●宰我被孔子列為得意弟子中「言語」一類裡,排在另一辯才子貢之前,口才能力被孔子承認。
  • 孔子:被人罵「喪家狗」卻坦然接受
    [摘要]有人罵孔子像條「喪家狗」,他聽了反而欣然笑道:人的樣子,並不重要,說我像條喪家狗,然哉!然哉!如今人們在網上發表言論,常會遭到匿名的白眼和謾罵。這些人往往以隱士自居,所以索性也隱匿了自己的名字。
  • 「刺客」拉裡·霍姆斯:承前啟後的一代雄主!
    在阿里時代之後、泰森崛起之前,霍姆斯就是這樣一位承前啟後的一代雄主!多年之後,兩代拳王在擂臺之下同框
  • 「了如指掌」說禘禮:聖人孔子為何孤掌難鳴?
    成語「了如指掌」講的是有人向孔子請教禘(dì)禮的故事。從這個典故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社會的大動蕩、大變革,以及孔子作為當時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這個大變局中的種種不適應。然而歷史如大江之流奔騰向前,逆浪而行者固然勇氣可嘉,卻終究敵不過大勢所趨。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的祖先是殷商後裔。周武王滅商後,因為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賢明忠誠,便將他封在了宋。
  • 朽木不可雕也:「壞學生」宰我上課睡懶覺,氣得孔子罵出古名句
    罵誰呢?他的弟子,一個叫「宰予」的學生。一罵千年,「宰予」何人?宰予,春秋時期魯國人,算是孔子的老鄉。名字很有意思,字子我,亦稱「宰我」,你要按照今天的意思來理解,那就是「宰了我吧」,估計父母給他取名字的時候,也沒想到這一層。宰我生於公元前522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宰我比老師孔子小了二十九歲,所以在孔子眼裡,把他當兒子看待。
  • 傳說孔子女婿公冶長懂鳥語 因此獲罪入獄(圖)
    這會兒,他正在老婆面前吹捧自己,衙役來報,抓著了一個叫公冶長的殺人兇手,他便立即升堂。  公冶長被帶上堂來,胡判劈頭就問:「犯人公冶長,你為何行兇殺人,快如實招來!」因為沒有殺人,公冶長堅決不承認山上的死人是自己殺的,「草民未曾殺人!」公冶長回道,並將自己的如何聽得懂鳥語、如何受了烏鴉的幫助、如何與烏鴉反目成仇受了烏鴉的陷害都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縣太爺。可縣太爺哪裡肯信!
  • 國家寶藏:從「昭陵六駿」看一代雄主李世民的帝王心術
    「昭陵六駿」石刻據史書記載,唐太宗好騎射愛名馬,尤其是對幫助他立過戰功的名馬,更是思念不已。描述唐太宗和貞觀名臣的帝王圖然而,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在1914年「昭陵六駿」差點被當時的文物販子給轉運到國外,所幸的是,他們的陰謀並沒有完全得逞,雖然它們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裂和殘破,但是仍然有四匹駿馬保留在了今天的西安碑林裡面。而另外的兩匹駿馬「拳毛騧」和「颯露紫」則被盜出國外,漂洋過海,時隔百年光陰,至今能陳列在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裡。真希望這新中華文明的國寶能夠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回歸故土!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 明朝嚴嵩曾有報國之心,為何走上巨奸道路最終留下千古罵名?
    但隨著時間流逝,嚴嵩逐漸從一個有為青年,演變成嘉靖朝最大的奸臣,他貪戀權柄、賣官鬻爵、陷害忠良,為了權勢無所不用其極,那麼為何嚴嵩會走向這條巨奸道路最終留下千古罵名?一、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說人一出生,是善良的,還沒有沾染上社會的不良習氣。
  • 傳說孔子女婿公冶長懂鳥語
    在2500多年前的有一位奇特的人物,他就是公冶長。傳說他能夠聽懂鳥語,並因此而獲罪入獄,同樣因為懂鳥語而被無罪釋放甚至為國家立功,他的老師孔子特別賞識他,因此孔子把女兒嫁給了公冶長。孔子像傳說公冶長能夠聽懂鳥語,這個故事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孔子雖聖曾被罵喪家之犬,老子無為卻捧在神壇,對比之後立見高下
    引言: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孔子被稱為孔聖人。從歷史來講,儒家思想不是最經典的思想,孔子也不是學術上最牛的人,站在今天我們來看,孔子和老子的差距在哪裡?周禮是西周時期的國家制度因為很多周禮都是繆傳,連正宗的周禮都不符合當下環境了,為何還要墨守成規呢!
  • 北大教授罵孔子是「喪家狗」,引發網友圍攻,專家:他說的沒有錯
    他的影響不僅僅是在中國,更是影響世界,孔子跟盧梭、摩西一同被雕刻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他代表著道德,美國學者甘霖評:孔子不獨為一國之聖人,實為萬國之聖人。孔子的影響是深遠的,然而一位北大教授罵孔子是「喪家狗」。 「喪家狗」就是指死了主人,無家可歸的狗,用在人身上是帶有很嚴重的貶義,作為一位北大教授,受過高等教育的學者,為什麼會用這麼尖端的字眼來批判孔子呢?
  • 千古一帝秦始皇,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究竟誰更偉大?
    中國歷史幾千年來,流傳千古的歷史人物不可枚舉,其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和儒道至聖孔子更是家喻戶曉。在新聞界的翹楚之一《時代周刊》所評選出的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百位歷史人物中,他們二人也皆在其中。歷史上人們對他們的評價也都褒貶不一,那麼秦始皇和孔子究竟誰更偉大呢?
  • 孔子唯一的兒子,為什麼不出名?
    西漢經學家孔安國,東漢「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唐代兩朝宰相孔緯,北宋說唱藝人孔三傳,明代大學士孔貞運,清代《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人才,成就著孔氏大家族的神話。 然而,聖人唯一的兒子,在史書裡只有寥寥數語,默默無聞。他的名氣,似乎連孔子最普通的學生都不如。
  • 有人說董仲舒、程朱歪曲孔子的本義,他們解釋不了孔子的原意嗎?
    儒學在春秋的孔子、漢朝的董仲舒、宋代的程朱心中有所不同,這也是正常不過的。俗話說,人為財而死,鳥為食而死。董仲舒首先有目的地「歪曲」孔子的儒家思想。但他不是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而是為了漢武帝的利益,為了國家的利益。元朝元年(公元前179年)漢文帝之前,董仲舒出生在廣川(今河北省涇縣西南部)一個文人家庭。他從小在書堆裡長大,讀過儒、法、道、陰陽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