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時間的長河中,也留下很多感人肺腑,又或是啼笑皆非的故事。在中國,孝道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評判一個人時往往也會將孝心作為標準。甚至在漢代,還將孝道作為能否如仕途的條件。但是,在春秋時期,鄭國有一位君主,發誓與其母親不到黃泉永不相見,作為尊崇禮制的時代,就算是當時禮制已經衰落了,但是其對人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如此對待他目前,是和緣由呢?
這位鄭國君主就是鄭莊公,鄭國在春秋時期雖算不上大國,但是春秋爭霸的序幕卻是從鄭國開始的,並且正是鄭莊公拉開的,當時鄭國在諸侯中的實力比較強,可以說是小霸春秋,但是因為其建立的霸業無法與齊桓公、晉文公等人相比,所以未能位列春秋五霸之一。鄭莊公的母親是武姜,出生於申國。據《左傳》記載,鄭莊公是武姜所生的第一胎,但是孩子出生時卻難產了,一般情況下都是頭部先出來,腳後出,這樣無論是對大人還是小孩來說,都是比較好的,母親可以少遭些罪,孩子也不容易發生意外。武姜生第一胎的時候,情況恰恰相反,孩子的腳先出,情況十分危急,在古代那種醫療技術落後的時代,這種情況之下只能是聽天由命了。幸運的是,在鬼門關走了一遭的母子倆,最終都化險為夷。
不過武姜卻因為吃了太多苦頭而不喜這孩子,她認為這個孩子是來要她命的。並為其取名「寤生」,即為「倒著出生」之意思,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她對這孩子的討厭了。兩年後,武姜有懷孕了,經過十月懷胎之後,她又誕下一子,這一次不似上一次一般,反而顯得格外順利,所以她便將自己全部的母愛傾注到小兒子的身上,對大兒子十分冷漠,越看他越感覺礙眼。在母愛的滋養下,小兒子(共叔段)越長越可愛,同時也愈加的武姜歡心,想把所有好的都送給他,甚至是本屬於莊公的王位。
周代實行分封制的同時,又推行了宗法制,來進行權力的分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寤生恰好是嫡長子,所以按照給定,他將來便是君主之位的繼承人。寤生的父親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武姜卻不意味然,他討厭寤生,洗完共叔段繼承君主之位,於是多次央求鄭武公,廢除寤生的太子之位,立共叔段為太子,在鄭武公的堅持下,武姜一直未能得逞。
鄭武公死後,寤生成功繼承了君主之位,成為鄭莊公,而武姜偏愛的小兒子共叔段,只得到了一塊小小的成地作為封邑。其實這也是鄭武公有意為之,在武姜的寵愛下,共叔段也是野心勃勃,他怕自己死後會上演手足相殘的一幕,所以給共叔段很小的一塊地方作為封邑,這樣他就沒有實力與莊公對抗,莊公也會看在手足之情的份上,讓共叔段平安的度過一生。但是,在事已成定局之下,武姜與共叔段並沒有就此罷休,他們希望通過封地來壯大實力,與莊公對抗。但是成邑實在太小,武姜看上了制地,制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若是被共叔段佔有,會對莊公造成巨大的威脅。
武姜為了小兒子,便跑到莊公面前去為共叔段請制,莊公拒絕了她,武姜不依不饒,莊公之後說除了制地外,其他地方任由她選,武姜便要求莊公將京師。得到封地後,共叔段更加肆無忌憚,還修築城牆,招兵買馬,簡直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有人勸諫莊公,不能放任共叔段,莊公卻說「多行不義必自斃」。莊公如此的忍讓與共叔段的囂張無禮形成的對比,得到的大眾的支持。莊公其實也是非常聰明的,表面上不動聲色,背地裡將一切都掌握在手中。
不久,莊公覺得除掉共叔段的時機已經成熟了,於是就主動離開鄭國,給他們創造機會,武姜見莊公走了,連忙寫信給共叔段,讓他發起進攻,結果卻被莊公抓到了,莊公十分生氣,便將武姜安置到城外,發誓「不到黃泉誓不相見」。莊公解決了共叔段之後,沒過多久他便後悔了,武姜已經十分年邁了,這樣放任她不管有違孝道,但自己又發了誓言,也不好違背,左右為難,潁考叔知道後,告訴他從地下挖一條通道通向城外,地下有泉水,不久是黃泉了嗎?這樣也不算違背誓言。莊公採納了他的建議,掘地見母,化解了與武姜的恩怨。
由此看來,鄭莊公對武姜其實算是十分有孝心的了,自己從小沒有享受到母愛,母親還要幫別人搶走自己的君主之位,任誰都是不能忍受的。
參考文獻
《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