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本章之關鍵,在於最後一個字,知。同於智。
換言之,本章講智。但不在於智也。
由者,仲由也。即子路。
這其中的語氣蠻好玩。子路啊,我教給你的你都知道了啊。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才是智。你可不能糊弄自己啊。
課堂上,老師經常碰到這樣的學生。問你懂了麼,你一定會說懂了懂了。其實還真沒懂。
可能孔子在講學的時候,看到子路有不一樣的神情或者動作,欲言又止的樣子,所以,孔子才對子路說了這樣一段話。
其實論語的很多話都是日常行為。無需過多的訓詁考證,想想生活的樣子就行了。
但是,也恰恰是這些習以為常的生活言行,到了孔子這裡,實際上都賦予了儒學義理的微言大義在其中。
讀論語,明白這些日常生活言行的微言大義,才算是真正讀出味道了。
顯然,本章不是孔子告訴子路啥是智的。重點在於子路言行所折射的問題。
若是子路真沒理解孔子所教給他的,而子路說自己理解了?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誠實。
由此,本章之邏輯可以豁然也。
本章講的也是名實的問題。只不過這個問題的角度定在了言和行上。所以名實的問題就轉化成了言行的問題。
其中名實是道,言行則器也。
所以本章談的依然是言行的問題,並不是智的問題。
我們常說口是心非,華而不實。本章談的目的在這裡,並非是專門講啥是智的。
口是心非則違誠之道。誠則信也。
又心者,本也。口者用也。口是心非則表裡不一也。乃儒家之大忌,違背儒家之道也者。
君子者,內則誠明,外則成人成物也。若表裡不一,言行不一致,斯乃偽君子是也。
由此,則為政之道亦如是也。君臣都不能口是心非也,必須同心一德也。
下一章也是講言行的。本章是講言和行的一致性。
斯乃孔子本章之微言大義也。
正本清源,領略儒學義理之潔淨精微,真正的論語從這裡開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