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知行合一,先生在《傳習錄》中有闡釋: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想要走出困境,按照先生的見解就是要做到細微處,知道了,就要去做,做了就要去盡力,今人大多將知與行分作兩件事,即知道是一回事,我知道了並不見得我會做。更別提做了如何能去做好,想要改變命運,走出低谷,首先就要做到知行合一,如此才能積攢足夠的底蘊,厚積薄發。
今人做事絕大多數,常常先立志,我先去規劃一下,然後再去做。就連吃飯都要先拍個朋友圈,美其名曰「開光「,然而過多的追求儀式感,最後往往顧此失彼,得不償失。很多事情就是因為顧慮的太多,失去了」勇」最後不了了之,更有甚者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知行合一是一方良藥,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
知行合一更多的是一種做事方法而不是一個總綱,只要知行結合方能無往而不利。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真正了解了金玉良言的真正意義,才能學以致用,改變過往!
這裡就突出了知的重要性,不了解事情的本質,不清楚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斷章取義,往往得不到好的結果,更容易弄巧成拙,害人害己。
然而想做到知,實屬不易。
《論語》中有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到知行合一必須辯證地了解知道的涵義,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才能了解自己的短板在哪裡,對症下藥,或苦讀一門,用心專研,明確的知道何為知,方能去行。 切勿不懂裝懂,糊弄了事。
白紙更好作畫,清空自己的頭腦,告訴自己我不清楚,我不了解,但是我想去了解,真的懂得了,再去做才能事半功倍。
當今社會,浮躁之風起久矣。就連男女之間互相喜歡也僅僅只是喜歡並不清楚為什麼喜歡,所以這些所謂的愛情,往往真的無疾而終,如果了解自己的內心,是否真的喜歡,就能知道自己該如何去做,如此,又能減少多少痴男怨女。
了解了知,如何去行,才是重中之重。
有詩云:咬定青山不放鬆,做,就要有不松」口」的勇氣,獅子搏兔亦用全力。淺顯處才能知高深,獅子為什麼抓一隻兔子也要用盡全力?答案很明顯,獅子也怕兔子跑了,晚餐告吹。
竹子為什麼要狠狠地咬住青山?只有深深的紮根大地才能獲得所需的養分?
如果獅子沒有用盡全力去追兔子,竹子沒有狠狠地紮根大地會怎樣?
獅子會挨餓,可能會被其他天敵抓住空當成為別人的口中之物。竹子沒有咬住青山,就會因為一場小小的雨水而倒下。
如上所述,論證了一個淺顯的道理,因為沒有竟全功,留下遺憾一定肯定會導致不好的事情發生。
就像《墨菲定律》所說,「不好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按照洋人的說法尚且如此,那麼按照我們的說法這就是因和果。
本來是想做好一件事情,結果因為一件事情沒有做好,而引起了連鎖反應,導致事情向未知的方向發展,待到事情失控,只能徒呼奈何!
先生的知行合一,並非是簡單粗暴的唯心主義,而是從實踐出發,總結出來的淺顯的道理,是心靈的力量。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道理很簡單,但要貫徹落實,用到實處,孰為難得。
道理只是空洞的城牆,擋不住風也遮不住雨,還需要載體,載體就是我們將要成就的人生。
最後,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知即行,行即知。
所謂知行合何解?如何運用到我們身上,改變自身?影響命運的蝴蝶?簡單,就是無論做什麼一定問問自己清楚嗎了解嗎?如此去做,一次不成兩次,兩次不成三次,終成!
正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知行合一,方能成矣。
最後預祝大家在知與行的路上收穫多多,幸福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