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知行合一 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

2020-12-04 今夕也離離

關於知行合一,先生在《傳習錄》中有闡釋: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想要走出困境,按照先生的見解就是要做到細微處,知道了,就要去做,做了就要去盡力,今人大多將知與行分作兩件事,即知道是一回事,我知道了並不見得我會做。更別提做了如何能去做好,想要改變命運,走出低谷,首先就要做到知行合一,如此才能積攢足夠的底蘊,厚積薄發。

今人做事絕大多數,常常先立志,我先去規劃一下,然後再去做。就連吃飯都要先拍個朋友圈,美其名曰「開光「,然而過多的追求儀式感,最後往往顧此失彼,得不償失。很多事情就是因為顧慮的太多,失去了」勇」最後不了了之,更有甚者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知行合一是一方良藥,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

知行合一更多的是一種做事方法而不是一個總綱,只要知行結合方能無往而不利。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真正了解了金玉良言的真正意義,才能學以致用,改變過往!

這裡就突出了知的重要性,不了解事情的本質,不清楚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斷章取義,往往得不到好的結果,更容易弄巧成拙,害人害己。

然而想做到知,實屬不易。

《論語》中有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到知行合一必須辯證地了解知道的涵義,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才能了解自己的短板在哪裡,對症下藥,或苦讀一門,用心專研,明確的知道何為知,方能去行。 切勿不懂裝懂,糊弄了事。

白紙更好作畫,清空自己的頭腦,告訴自己我不清楚,我不了解,但是我想去了解,真的懂得了,再去做才能事半功倍。

當今社會,浮躁之風起久矣。就連男女之間互相喜歡也僅僅只是喜歡並不清楚為什麼喜歡,所以這些所謂的愛情,往往真的無疾而終,如果了解自己的內心,是否真的喜歡,就能知道自己該如何去做,如此,又能減少多少痴男怨女。

了解了知,如何去行,才是重中之重。

有詩云:咬定青山不放鬆,做,就要有不松」口」的勇氣,獅子搏兔亦用全力。淺顯處才能知高深,獅子為什麼抓一隻兔子也要用盡全力?答案很明顯,獅子也怕兔子跑了,晚餐告吹。

竹子為什麼要狠狠地咬住青山?只有深深的紮根大地才能獲得所需的養分?

如果獅子沒有用盡全力去追兔子,竹子沒有狠狠地紮根大地會怎樣?

獅子會挨餓,可能會被其他天敵抓住空當成為別人的口中之物。竹子沒有咬住青山,就會因為一場小小的雨水而倒下。

如上所述,論證了一個淺顯的道理,因為沒有竟全功,留下遺憾一定肯定會導致不好的事情發生。

就像《墨菲定律》所說,「不好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按照洋人的說法尚且如此,那麼按照我們的說法這就是因和果。

本來是想做好一件事情,結果因為一件事情沒有做好,而引起了連鎖反應,導致事情向未知的方向發展,待到事情失控,只能徒呼奈何!

先生的知行合一,並非是簡單粗暴的唯心主義,而是從實踐出發,總結出來的淺顯的道理,是心靈的力量。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道理很簡單,但要貫徹落實,用到實處,孰為難得。

道理只是空洞的城牆,擋不住風也遮不住雨,還需要載體,載體就是我們將要成就的人生。

最後,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知即行,行即知。

所謂知行合何解?如何運用到我們身上,改變自身?影響命運的蝴蝶?簡單,就是無論做什麼一定問問自己清楚嗎了解嗎?如此去做,一次不成兩次,兩次不成三次,終成!

正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知行合一,方能成矣。

最後預祝大家在知與行的路上收穫多多,幸福滿滿!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你能悟透,好運自來
    而真正的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當你一念起處,就是知,直接按照這個心念有所表現,才能知行合一,而不是另外起一個行的心,那麼就會有妄念來幹擾你,讓你不能行動徹底。《傳習錄》裡面記載了王陽明和學生徐愛的一段對話,是關於知行合一方面的。徐愛問王陽明,現在人都知道要尊敬兄長,要孝敬父母,但是他們往往做不到,這就說明,知和行是兩碼事。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王陽明對此也有過明確地論述:「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就是說,聖人所證的真心就如同明鏡,可以照出任何事物的樣子,隨順因緣而相應就是自在本來的樣子。在佛教中更是直接把這個心的作用比喻為「大圓鏡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代表譚嗣同認為:譚嗣同 《仁學》二六:「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藏識轉為大圓鏡智矣。」
  • 知行合一王陽明1:聖人王陽明從小就是一個熊孩子
    知行合一王陽明1:聖人王陽明從小就是一個熊孩子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一本新書,知行合一王陽明,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是為數不多的聖賢。中國5000年歷史上稱得上聖賢的也就兩個半,一個是孔子,另外一個就是王陽明,而那半個就是清朝末期的曾國藩。
  • 王陽明:男人想成功,做到這2點,逆境變順境,你就是人生贏家
    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乃至人際交往中,會有各種各樣的矛盾發生,有句話說得好,"不因幸運而固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前進的目標"。所以男人想要有所作為,註定要經歷暴風雨,落魄的時候人的本能會選擇逃避,會因此而墮落,意識墮落可以,但不能一世。
  • 王陽明:「心術不正」之人,往往會有這三個特徵,有一個就要遠離
    你可能會遇到真心相待的朋友,也會遇到心術不正的小人,雖然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王陽明在《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中寫道:「心術不正之人,往往相由心生,一眼就能識破。」如果你身邊出現有這3種特徵的人,一定要小心、儘量遠離。第一個特徵:賊眉鼠眼俗話說「海水不可鬥量,人不可貌相」,實際上很多時候,人是可以貌相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會在色身上留下痕跡。
  • 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溫縣「知行書屋」順利揭牌
    「知」和「行」,是我國傳統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始於《尚書》與《左傳》,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更是影響深遠。「以『知行書屋』命名,就是希望黨員幹部能夠在這裡讀有所得、閱有所獲,既要加強學習,更要注重實幹,真正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溫縣縣委書記毛文明說。隨著該縣「書香溫縣」建設的持續深入,讀書已經成為溫縣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 王陽明:糾結善惡的人,必定痛苦
    說道中國的大師,古往今來數不勝數,但是能有資格被稱為聖人的,王陽明絕對算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但是卻不理解是什麼意思,這篇文章簡單告訴你,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厲害在哪裡?讀懂了,你也就知道他為何被稱之為聖人了。
  • 王陽明告誡: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這兩個人儘管擁有上千年,但卻擁有很多相同之處,都有辨人、用人之長、為人處世的大神。王陽明的生父都有明成化17年的狀元郎,官至吏部尚書,而王陽明自小就聰慧,歸屬於上天賞飯吃的那類別,學習什麼都非常快,王陽明除開都有頂級的政客外,還是可怕的軍事家,在江西時,僅用三十五天就解決了寧王籌備了十年的叛變。
  • 王陽明告誡後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王陽明告誡後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憲宗成化年間,出生於浙江餘姚。陽明先生終年57歲,「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一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溝通心得的時,感觸良多。
  • 五百年前的王陽明,為何直到今天仍然備受推崇?
    成聖之心有之,求聖之路無門,生死之際,長期困擾王陽明心靈的精神歸宿問題如火山噴發:「聖人處此,更有何道?!」生命的吶喊,一時充塞宇宙,天地仿佛有了回音:聖人之道,吾心自足,不假外求。吾心即是悟,我思故我在,悟見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王陽明終於悟出「心即理,心明即是天理」,以至胸中充滿光明。人生之難,不是看不清外界,而是識不了自我。
  • 鄭柵潔「四知」說寧波:知行合一 知難而進 知書達禮 知恩圖報
    在致辭中,鄭柵潔書記結合在寧波工作近一年的觀察和體會,用四個「知」來概括寧波和寧波人。寧波枕山面海、擁江攬湖,山的偉岸、海的奔放、江的靈動、湖的沉穩,孕育了寧波獨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寧波人獨特的精神氣質。這方面,我重點講四個「知」。第一個「知」,是知行合一。
  • 人生在世難免被人暗算詆毀,王陽明寫出的一句話化解你的心結!
    王陽明的心學最重要的兩點一個是知行合一,一個是致良知,讓眾人感悟自己的內心,用心去感悟人世間來大徹大悟,很多人都說王陽明的心學便是心理學,這樣理解也是沒有問題的,可以說在儒家的歷史上,王陽明不但傳承了儒家的道統,而也是儒家的創新者和踐行者,也是儒家的一個新裡程碑。實際上說起來王陽明的致良知相比知行合一高一個層次,致良知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心中都是有良知。
  • 王陽明:想成大業的人,建議先學會這4點,克己才是真功夫
    講學、平叛,兩不耽誤。而他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就是他的心學。這個人叫王陽明,是生活在明朝時期的一位大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教育家。王陽明的心學的精髓,其實最主要的就是抓這幾個字:知行合一,致良知。很多人認為,這種東西太深奧,在我平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我去看它有什麼用嗎?今天這期文章,我就來給大家分享,心學在我們現代生活中的妙用。
  • 王陽明心學:欲成大器者,牢記這4點,早日會成功!
    王陽明,心學大師,中國人因為學過歷史,最能說起一點,但深究的人就很少了。生活不易,活著很難,似乎成了現代人每天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僅僅是因為錢不夠花,房子不舒服嗎?為什麼身無分文的孩提時代,卻沒有這些煩惱,活得開心快樂?
  • 當你人生遭遇小人,束手無策時,請牢記王陽明對付小人的3條策略
    一路上驚險刺激,王陽明終於安全來到龍場!到龍場後,王陽明剛開始思考,自身儘管沒做一切違背仁義的事,但辦事太魯莽,經歷了存亡,才了解了政界的黑喑,王陽明總算了解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全新升級人生境界。此後以後,王陽明對奸險小人的心態發生變化,值得一提的是,還領悟出了3條與奸險小人交往的對策。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人處世,要對這3件事「心狠」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何這樣說?實際上心軟是人之常情,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多數人也都是生性善良的,懷有憐憫慈善之心。現實生活中,心軟的人也比一般人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痛苦。事事心軟便會失去自己的原則,不僅得不到別人的回報,還會讓自己受欺負,窮苦一生。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懂得「狡兔三窟」,凡事給自己「留一手」
    這是源自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記載的一個故事,王陽明曾被人陷害貶斥,後因頓悟「心學」後明白了一個道理,兔子尚且知道狡兔三窟,多為自己準備幾個藏身之處,那我們卻不知道給自己「留一手」。人到中年,躲避災禍的最好方法就是凡事給自己「留一手」,有些事情不能夠全盤託出,否則晚年必然會惹禍上身、餘生容易命苦。
  • 王陽明:心術不正之人,臉上多半有3種怪相,別等跌倒了才知道!
    人生在世有很多事是人要經歷的,遇到的人很多,好人心地善良,壞人心術不正,但知人不知面難辨,我們該如何辨別心術不正的人呢?作為著名的「明代一哥」,王陽明對「心學」有著深厚的研究,他一生致力於儒學研究,講求「修身於心」,他的心學廣受歡迎,在海外也有很多弟子。
  • 心語之「心」的含義是什麼
    「心」指的是一切的人,心隨意動、心有幾竅,情、事、物、理,一切事物言行舉止的過程……心中大光明,照在天地間……①《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
  • 王陽明:心軟之人窮一生,人到四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
    明代思想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曾說過:「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什麼會這麼說?其實心軟並沒有過錯,這是人的悲憫慈愛之心。所以我們為人處世時,是不能處處泛濫自己「讓步之心」的,並且要對這3件事狠下心來,態度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