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1:聖人王陽明從小就是一個熊孩子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一本新書,知行合一王陽明,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是為數不多的聖賢。中國5000年歷史上稱得上聖賢的也就兩個半,一個是孔子,另外一個就是王陽明,而那半個就是清朝末期的曾國藩。孔子不必說,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在兩千年來一直被中國的封建王朝所推崇。而王陽明可能有很多人並不熟悉,他是心學大師。他的思想更是影響深遠,甚至走出國門,很多外國人都是他的思想傳人。時至今日,王陽明的哲學思想都是那麼的實用和強大,很多當代企業家甚至都是王陽明的信徒,比如日本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先生。
王陽明雖然是聖賢,他的心學也被稱為聖賢之道,但是卻沒有道家佛家那麼深奧難懂,他的心學卻是十分實用,接地氣的智慧,充滿了實用主義。王陽明原名王守仁,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是程朱理學很火爆的時代,程朱理學要求存天理滅人慾,思想標準極其苛刻,所以很少有人能達到,就連所謂的理學聖賢自已都難以遵守,更別說普通大眾,所以這個東西被後世人罵成了偽道學,說白了,就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道德楷模,一味地追求虛榮的道德標籤,卻在現實中一肚子男盜女娼,又或者總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刻板守舊,所以這種人通常是不被別人所喜歡的。
到了明代,皇帝們倒是非常推崇這種理學思想,說白了就是為了統治的穩定,讓大家都高尚起來了,讓理學的道德規範把你束縛住,讓你沒有了自己的思想,告訴你要忠君愛國,造反是不對的,你必須心甘情願的讓別人統治,於是大家就不會再有不臣之心。他的江山也就能穩固了。但現實卻是,他要你清心寡欲,克己復禮,但自己卻每天花天酒地,妻妾成群,所以顯然是說不通的。程朱理學在明代已經限制了人們的想像力和探索精神,雖然大家也在努力探索,新的學派,但也基本上離不開那一套。當時的理學已經是一套完美的,嚴密的體系,你很難去撼動。
所以王陽明的心學創立,自然也要在程朱理學的基礎上去突破,接下來我們就好好地了解一下王陽明的思想格局,感受一下聖賢的智慧。我們開始 先講一下王陽明的平生事跡,只有了解他的平生經歷,才能更好地理解心學
1472年,王陽明生於浙江餘姚王家,他從小就比較活潑,七八歲的時候就迷上了中國象棋,那時候的王陽明為了象棋可以做到廢寢忘食,不是在下棋,就是在去下棋的路上,身邊隨時擺著棋譜,他的父親王華,覺得他是玩物喪志,於是乾脆把它的象棋扔掉了,這讓王陽明傷心不已,不過這個孩子確實比較怪,他很快就把象棋的事情忘掉了,但是也並未去讀什麼聖賢之道,而是一門心思研究起了養生術,父母阻攔後,他還是會偷偷研究,但是過幾天他又變了,開始去舞槍弄棒,從這些細節我們能看出來,王陽明天生就是一種發散思維,是一種不走尋常路的個性,這種孩子通常創新能力都比較強,但學習和考試能力比較差。一般學校裡調皮搗蛋的都是這種孩子,如果好好引導,這些孩子以後會有很大的出息,如果你扼殺了他的天性,學習不好,調皮搗蛋又被視為是不務正業,那麼最後真就顯得一無是處了。
好在王陽明小時候,有爺爺護著,讓他的天性得以釋放,在他11歲那年,王陽明的父親金榜題名,所以全家人要一起搬家到北京。此時王陽明已經才氣側漏,據說已經可以出口成章,在北京讀私塾的時候,他問先生,何謂第一等事。也就是說讀書為了什麼?先生給的回答是,當然是讀書做大官了,但是王陽明顯然不滿意這個標準答案,他馬上懟了回去,他說自己認為讀書就是要做聖賢。教書先生聽了是一臉懵逼。這就好像回答說長大以後要當孫悟空一樣。老師都會覺得你是童言無忌。
不過這事讓他爹王華知道了,過來特意嘲諷他,問他你懂什麼叫聖賢嗎?王陽明回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話當然不是王陽明自己說的,而是他背誦的北宋理學家張載的話。這當然唬不住他的狀元老爹,繼續批判他,這就是理想主義。但王陽明仍然不服,他說孔子就這樣的聖人,他爹覺得更逗了,你還要比孔子,你咋不上天啊!王陽明反駁道:大家都是人,怎麼比不了?他能做到我一樣也能做到
不過,王陽明對於聖人的理解此時卻非常的空洞,他根本找不到聖賢之路,但他卻可以找到逃課的方法,經常逃課去跟小夥伴們玩一些軍事遊戲,而且玩得還很認真,甚至他們還製作了各種旌旗,煞有介事的在那排兵布陣。這可把他的老爹氣的是七竅生煙,心想這孩子算是白瞎了。我一個書香門第,你竟然搞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王陽明又回懟,說排兵布陣怎麼就不入流了?孔子不也是文武全才嗎?王華暴跳如雷,人家是聖人,你算是什麼?你現在就應該好好學習,以後考個公務員。王陽明的觀點更奇葩,他說你當了官,子孫也繼承不了,我們要想當狀元還得自己考,但是如果我建功立業,就可以流芳百世,所以我才不稀罕什麼狀元。他的狀元老爹,眼看說不過他,就只能準備削他了,但是打嘴仗是可以的,只要一動手,他的爺爺就會瞬間出現,充當保護傘。所以王陽明是有恃無恐。
從此之後,王陽明開始自發學習兵法,苦練騎射,甚至還不斷的模擬古代的著名戰例。有想不明白的地方, 他還跑出去幾百裡地,到實地去考察地形,15歲的時候,他就自己到居庸關外面,看看為什麼每次都打不過蒙古人,他甚至打入敵人內部,跟蒙古人混作一團,還在蒙古舉辦的射箭和摔跤比賽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當然他越是玩得不亦樂乎,他老爹就越是氣得發抖。後來,北京郊區發生了農民暴動,王陽明大喜,寫下了一篇平安策,但又被他父親罵了個狗血淋頭。
16歲的王陽明,準備結婚了,家裡給他安排,讓他到南昌迎娶白富美,新娘是江西副省長的閨女,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成婚的當天,王陽明居然失蹤了,他從家裡漫無目的的走出來,又神不知鬼不覺的來到了一所道觀,遇到了一個道士,一打聽才知道,這個道士已經96歲了,這讓王陽明眼前一亮,又把小時候學習養生的興趣勾起來了。於是討教養生秘訣,道士說,就兩個字靜坐。內心空空什麼都別想,內心寧靜,自然長壽,於是兩人就這麼坐著聊天,竟然聊了一宿,第二天他終於想起來,自己正在辦婚禮。於是他趕緊返回了嶽父家裡。回來一看家裡全都亂套了,嶽父帶著家人找了他整整一宿。其實這件事,說明王陽明已經有了相當大的專注力。只要是他喜歡的東西,他甚至可以忽略全世界。
這時候王陽明也在學習理學,讀了朱熹的很多書,他還去追星,那時候的明星是有文化的人,不像現在都是什麼小鮮肉,小姐姐。王陽明去拜訪的人是當時的理學大家婁諒,他問婁諒,如何做聖賢?婁諒自信滿滿回答, 聖人是可以靠後天學習而獲得的,這讓王陽明大喜,他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學習可以改變命運的回答。婁諒還告訴他,內聖才能外王,內聖外王本意是指自己有聖人的才德,對外能施行王道。所以要成為聖賢,為萬世開太平那都是表象,重要的是不斷的鍛造自己。從而達到人生巔峰。至於如何做到內聖,婁諒說了四個字,格物致知。這是朱熹老夫子想出來的方法,說白了就是你面對不知道的東西的時候,就要通過各種方法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事物之後,你就是聖賢了。以現代人的視角去看,這些純粹都是屁話。因為壓根不可能把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搞明白,所以最後只能是不懂裝懂。但王陽明卻信以為真。不過婁亮有一點說的是對的,那就是成功都是表象,而最重要的還是鍛造自己。只有鍛造好自己,才有能力去成功。
信以為真的王陽明回去後就開始認真學習四書,人家讀書是為了應付考試,他讀書卻是想成為聖賢,他真的每一個字都想弄明白。還不斷地學習各種理學大家的著作註解。那個婁諒還告訴他,萬事萬物皆有理,於是王陽明就決定先去格格院子裡的竹子。就這樣他盯著竹子,往死裡看。這一看就看了6天,最後看到自己都產生了幻覺,竟然感覺竹子都在嘲笑他。最後他徹底體力不支暈倒了,後來他終於覺得朱熹老兒的這套方法有問題。
王陽明跟朋友交流的時候說,朱熹說萬事萬物皆有理,我們格個竹子尚且如此費勁,那麼格到死,也根本當不了聖賢。但別人對他是堅決不認可,沒人敢承認朱熹有錯。在那個年代,批評朱熹?基本就相當於罵親爹一樣大不敬,於是別人都覺得王陽明格竹子,格出了神經病。而且朱熹的理論,背後站的是政府,如果誰敢否認,那麼前途基本也就完蛋了
不過此時王陽明的成績倒是突飛猛進,在1492年他20歲的時候,就考中了鄉試。第二年就進京趕考。大家本以為憑藉他老爹和嶽父的權勢,王陽明肯定能考上,但是他卻意外落榜。其實並非是他運氣不佳,而是因為他沒有用心學習八股文,之前他一直研究養生術,還有理學,佛學,兵法這些選修課,而根本沒好好準備應試技巧。但是,王陽明似乎對考功名這種事一點都沒放在心上,他回到浙江餘姚之後,依然是玩自己的。還結識了一個奇人,這個人是誰呢?他又有怎樣的經歷呢?咱們明天接著講
如果您喜歡老牟的讀書圈就加入我們一起學習吧,微信添加老牟的讀書圈,每天讀書半小時,讓您輕鬆獲得成長
大敗局8:太陽神與娃哈哈,同時起家卻不同命運
大敗局10:亞細亞,一個商業航母的興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