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1:聖人王陽明從小就是一個熊孩子

2021-01-08 老牟的讀書圈

知行合一王陽明1:聖人王陽明從小就是一個熊孩子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一本新書,知行合一王陽明,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是為數不多的聖賢。中國5000年歷史上稱得上聖賢的也就兩個半,一個是孔子,另外一個就是王陽明,而那半個就是清朝末期的曾國藩。孔子不必說,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在兩千年來一直被中國的封建王朝所推崇。而王陽明可能有很多人並不熟悉,他是心學大師。他的思想更是影響深遠,甚至走出國門,很多外國人都是他的思想傳人。時至今日,王陽明的哲學思想都是那麼的實用和強大,很多當代企業家甚至都是王陽明的信徒,比如日本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先生。

王陽明雖然是聖賢,他的心學也被稱為聖賢之道,但是卻沒有道家佛家那麼深奧難懂,他的心學卻是十分實用,接地氣的智慧,充滿了實用主義。王陽明原名王守仁,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是程朱理學很火爆的時代,程朱理學要求存天理滅人慾,思想標準極其苛刻,所以很少有人能達到,就連所謂的理學聖賢自已都難以遵守,更別說普通大眾,所以這個東西被後世人罵成了偽道學,說白了,就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道德楷模,一味地追求虛榮的道德標籤,卻在現實中一肚子男盜女娼,又或者總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刻板守舊,所以這種人通常是不被別人所喜歡的。

到了明代,皇帝們倒是非常推崇這種理學思想,說白了就是為了統治的穩定,讓大家都高尚起來了,讓理學的道德規範把你束縛住,讓你沒有了自己的思想,告訴你要忠君愛國,造反是不對的,你必須心甘情願的讓別人統治,於是大家就不會再有不臣之心。他的江山也就能穩固了。但現實卻是,他要你清心寡欲,克己復禮,但自己卻每天花天酒地,妻妾成群,所以顯然是說不通的。程朱理學在明代已經限制了人們的想像力和探索精神,雖然大家也在努力探索,新的學派,但也基本上離不開那一套。當時的理學已經是一套完美的,嚴密的體系,你很難去撼動。

所以王陽明的心學創立,自然也要在程朱理學的基礎上去突破,接下來我們就好好地了解一下王陽明的思想格局,感受一下聖賢的智慧。我們開始 先講一下王陽明的平生事跡,只有了解他的平生經歷,才能更好地理解心學

1472年,王陽明生於浙江餘姚王家,他從小就比較活潑,七八歲的時候就迷上了中國象棋,那時候的王陽明為了象棋可以做到廢寢忘食,不是在下棋,就是在去下棋的路上,身邊隨時擺著棋譜,他的父親王華,覺得他是玩物喪志,於是乾脆把它的象棋扔掉了,這讓王陽明傷心不已,不過這個孩子確實比較怪,他很快就把象棋的事情忘掉了,但是也並未去讀什麼聖賢之道,而是一門心思研究起了養生術,父母阻攔後,他還是會偷偷研究,但是過幾天他又變了,開始去舞槍弄棒,從這些細節我們能看出來,王陽明天生就是一種發散思維,是一種不走尋常路的個性,這種孩子通常創新能力都比較強,但學習和考試能力比較差。一般學校裡調皮搗蛋的都是這種孩子,如果好好引導,這些孩子以後會有很大的出息,如果你扼殺了他的天性,學習不好,調皮搗蛋又被視為是不務正業,那麼最後真就顯得一無是處了。

好在王陽明小時候,有爺爺護著,讓他的天性得以釋放,在他11歲那年,王陽明的父親金榜題名,所以全家人要一起搬家到北京。此時王陽明已經才氣側漏,據說已經可以出口成章,在北京讀私塾的時候,他問先生,何謂第一等事。也就是說讀書為了什麼?先生給的回答是,當然是讀書做大官了,但是王陽明顯然不滿意這個標準答案,他馬上懟了回去,他說自己認為讀書就是要做聖賢。教書先生聽了是一臉懵逼。這就好像回答說長大以後要當孫悟空一樣。老師都會覺得你是童言無忌。

不過這事讓他爹王華知道了,過來特意嘲諷他,問他你懂什麼叫聖賢嗎?王陽明回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話當然不是王陽明自己說的,而是他背誦的北宋理學家張載的話。這當然唬不住他的狀元老爹,繼續批判他,這就是理想主義。但王陽明仍然不服,他說孔子就這樣的聖人,他爹覺得更逗了,你還要比孔子,你咋不上天啊!王陽明反駁道:大家都是人,怎麼比不了?他能做到我一樣也能做到

不過,王陽明對於聖人的理解此時卻非常的空洞,他根本找不到聖賢之路,但他卻可以找到逃課的方法,經常逃課去跟小夥伴們玩一些軍事遊戲,而且玩得還很認真,甚至他們還製作了各種旌旗,煞有介事的在那排兵布陣。這可把他的老爹氣的是七竅生煙,心想這孩子算是白瞎了。我一個書香門第,你竟然搞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王陽明又回懟,說排兵布陣怎麼就不入流了?孔子不也是文武全才嗎?王華暴跳如雷,人家是聖人,你算是什麼?你現在就應該好好學習,以後考個公務員。王陽明的觀點更奇葩,他說你當了官,子孫也繼承不了,我們要想當狀元還得自己考,但是如果我建功立業,就可以流芳百世,所以我才不稀罕什麼狀元。他的狀元老爹,眼看說不過他,就只能準備削他了,但是打嘴仗是可以的,只要一動手,他的爺爺就會瞬間出現,充當保護傘。所以王陽明是有恃無恐。

從此之後,王陽明開始自發學習兵法,苦練騎射,甚至還不斷的模擬古代的著名戰例。有想不明白的地方, 他還跑出去幾百裡地,到實地去考察地形,15歲的時候,他就自己到居庸關外面,看看為什麼每次都打不過蒙古人,他甚至打入敵人內部,跟蒙古人混作一團,還在蒙古舉辦的射箭和摔跤比賽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當然他越是玩得不亦樂乎,他老爹就越是氣得發抖。後來,北京郊區發生了農民暴動,王陽明大喜,寫下了一篇平安策,但又被他父親罵了個狗血淋頭。

16歲的王陽明,準備結婚了,家裡給他安排,讓他到南昌迎娶白富美,新娘是江西副省長的閨女,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成婚的當天,王陽明居然失蹤了,他從家裡漫無目的的走出來,又神不知鬼不覺的來到了一所道觀,遇到了一個道士,一打聽才知道,這個道士已經96歲了,這讓王陽明眼前一亮,又把小時候學習養生的興趣勾起來了。於是討教養生秘訣,道士說,就兩個字靜坐。內心空空什麼都別想,內心寧靜,自然長壽,於是兩人就這麼坐著聊天,竟然聊了一宿,第二天他終於想起來,自己正在辦婚禮。於是他趕緊返回了嶽父家裡。回來一看家裡全都亂套了,嶽父帶著家人找了他整整一宿。其實這件事,說明王陽明已經有了相當大的專注力。只要是他喜歡的東西,他甚至可以忽略全世界。

這時候王陽明也在學習理學,讀了朱熹的很多書,他還去追星,那時候的明星是有文化的人,不像現在都是什麼小鮮肉,小姐姐。王陽明去拜訪的人是當時的理學大家婁諒,他問婁諒,如何做聖賢?婁諒自信滿滿回答, 聖人是可以靠後天學習而獲得的,這讓王陽明大喜,他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學習可以改變命運的回答。婁諒還告訴他,內聖才能外王,內聖外王本意是指自己有聖人的才德,對外能施行王道。所以要成為聖賢,為萬世開太平那都是表象,重要的是不斷的鍛造自己。從而達到人生巔峰。至於如何做到內聖,婁諒說了四個字,格物致知。這是朱熹老夫子想出來的方法,說白了就是你面對不知道的東西的時候,就要通過各種方法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事物之後,你就是聖賢了。以現代人的視角去看,這些純粹都是屁話。因為壓根不可能把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搞明白,所以最後只能是不懂裝懂。但王陽明卻信以為真。不過婁亮有一點說的是對的,那就是成功都是表象,而最重要的還是鍛造自己。只有鍛造好自己,才有能力去成功。

信以為真的王陽明回去後就開始認真學習四書,人家讀書是為了應付考試,他讀書卻是想成為聖賢,他真的每一個字都想弄明白。還不斷地學習各種理學大家的著作註解。那個婁諒還告訴他,萬事萬物皆有理,於是王陽明就決定先去格格院子裡的竹子。就這樣他盯著竹子,往死裡看。這一看就看了6天,最後看到自己都產生了幻覺,竟然感覺竹子都在嘲笑他。最後他徹底體力不支暈倒了,後來他終於覺得朱熹老兒的這套方法有問題。

王陽明跟朋友交流的時候說,朱熹說萬事萬物皆有理,我們格個竹子尚且如此費勁,那麼格到死,也根本當不了聖賢。但別人對他是堅決不認可,沒人敢承認朱熹有錯。在那個年代,批評朱熹?基本就相當於罵親爹一樣大不敬,於是別人都覺得王陽明格竹子,格出了神經病。而且朱熹的理論,背後站的是政府,如果誰敢否認,那麼前途基本也就完蛋了

不過此時王陽明的成績倒是突飛猛進,在1492年他20歲的時候,就考中了鄉試。第二年就進京趕考。大家本以為憑藉他老爹和嶽父的權勢,王陽明肯定能考上,但是他卻意外落榜。其實並非是他運氣不佳,而是因為他沒有用心學習八股文,之前他一直研究養生術,還有理學,佛學,兵法這些選修課,而根本沒好好準備應試技巧。但是,王陽明似乎對考功名這種事一點都沒放在心上,他回到浙江餘姚之後,依然是玩自己的。還結識了一個奇人,這個人是誰呢?他又有怎樣的經歷呢?咱們明天接著講

如果您喜歡老牟的讀書圈就加入我們一起學習吧,微信添加老牟的讀書圈,每天讀書半小時,讓您輕鬆獲得成長

大敗局8:太陽神與娃哈哈,同時起家卻不同命運

大敗局10:亞細亞,一個商業航母的興衰史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所以儒家說的「心」不是意識,更不是意識產生的念頭,而是產生意識的本體,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真心」、本性。王陽明對此也有過明確地論述:「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就是說,聖人所證的真心就如同明鏡,可以照出任何事物的樣子,隨順因緣而相應就是自在本來的樣子。在佛教中更是直接把這個心的作用比喻為「大圓鏡智」。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你能悟透,好運自來
    陽明心學的核心之一,就是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並不是說先有知,而後,讓自的「行」與「知」合一,這樣理解就跑偏了。這就直接導致一種現象——很多人道理講得頭頭是道,然而卻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知行根本不能合一。為什麼做不到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人們會把知行分成兩件事 ,知是一回事,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 王陽明:男人想成功,做到這2點,逆境變順境,你就是人生贏家
    身處逆境中的男人,欲成大器,跟著王陽明學會這兩點,讓你登上人生巔峰,成為人生贏家。關於王陽明大家了解多少呢?王陽明出身文人世家,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以讀聖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男人一旦落魄,除了官場上深受排擠,就連親戚朋友也會各種嫌棄,做到王陽明的這兩點,讓你從逆境中重生,變身贏家。
  • 王陽明: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就是這3句話,惹人厭,希望你沒有
    王陽明: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就是這3句話,惹人厭,希望你沒有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一生追求聖賢之道,被後人譽為「千古聖人」。他的「心學」體系影響深遠,傳揚國內外。王陽明在心學體系中,提到為人處事方面的智慧,其中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會說這3句話,惹人厭煩。
  • 五百年前的王陽明,為何直到今天仍然備受推崇?
    王陽明出身浙江餘姚書香世家,王羲之是其先祖,從小以讀書成聖賢為第一等事,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大志向已定,便尋光明大道。如果按尋常之路,王陽明又怎能超凡入聖?怎能完成第一等事業?充其量是個庸常而不庸俗的儒生罷了。王陽明18 歲拜婁諒為師,攻讀程朱理學,學格物窮理之法。朱子認為一草一木都包含至理,王陽明格竹七日,格出一場大病,「聖人可學」的一片光明化為夢幻泡影。
  • 王陽明:「心術不正」之人,往往會有這三個特徵,有一個就要遠離
    王陽明在《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中寫道:「心術不正之人,往往相由心生,一眼就能識破。」如果你身邊出現有這3種特徵的人,一定要小心、儘量遠離。第一個特徵:賊眉鼠眼俗話說「海水不可鬥量,人不可貌相」,實際上很多時候,人是可以貌相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會在色身上留下痕跡。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懂得「狡兔三窟」,凡事給自己「留一手」
    這是源自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記載的一個故事,王陽明曾被人陷害貶斥,後因頓悟「心學」後明白了一個道理,兔子尚且知道狡兔三窟,多為自己準備幾個藏身之處,那我們卻不知道給自己「留一手」。人到中年,躲避災禍的最好方法就是凡事給自己「留一手」,有些事情不能夠全盤託出,否則晚年必然會惹禍上身、餘生容易命苦。
  • 王陽明「從凡至聖」,一生經歷四大階段:立志、懷疑、專注、圓滿
    其中一位聖賢就是有「明朝第一聖人」美譽的王陽明。我們今天了解一下他的聖賢之路吧。王陽明的聖賢之路走的十分的坎坷,現今文學界的研究學家把他的「聖賢之路」分成了四個階段:立志、懷疑、專注、圓滿!王陽明和其他的讀書人有一點是不同的,那就是「注重實踐」,但是其他的多數讀書人都有另外一個共同點:「只是嘴上說,不去實踐。」王陽明在很小的時候就熟讀兵法,劉瑾被除掉後,王陽明就被任命為 「左僉都御史」,在當時這可是三品高官。
  • 王陽明忠告:男人後半生的運勢,靠的不僅是金錢,應謹記三字真言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人都可成為聖人,但現實卻慘澹,這個世界上聖人真的沒有幾個。中華歷史上下5千年,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中國才出了2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的半個是曾國藩。但王陽明為何說皆可成為聖人?因為王陽明講究的是磨練!王陽明認為,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才能讓自己立得住腳。
  • 王陽明: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4句話告訴你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王陽明的一些影響至今的話: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感悟: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
  • 人生在世難免被人暗算詆毀,王陽明寫出的一句話化解你的心結!
    王陽明的心學最重要的兩點一個是知行合一,一個是致良知,讓眾人感悟自己的內心,用心去感悟人世間來大徹大悟,很多人都說王陽明的心學便是心理學,這樣理解也是沒有問題的,可以說在儒家的歷史上,王陽明不但傳承了儒家的道統,而也是儒家的創新者和踐行者,也是儒家的一個新裡程碑。實際上說起來王陽明的致良知相比知行合一高一個層次,致良知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心中都是有良知。
  • 王陽明:決定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本性的回歸
    王陽明:決定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本性的回歸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說法:「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有「兩個半」,王陽明是其中一個,另一個是諸葛亮,還有半個完人是曾國藩。王陽明在日本、新加坡、韓國被視為聖人,尤其是日本人把王的「心學」視為經世治國之學。其智慧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和感悟。
  • 王陽明智慧:人生低谷時,不要垂頭喪氣,堅持這兩點會慢慢好起來
    結合王陽明的心學智慧,人生低谷時,做好以下這兩點,往往就是走好運的開始。一、積極樂觀,凡事想得開王陽明認為,一切問題都是心的問題,所以,做人一定要保持心態的積極樂觀,尤其是面對人生低谷,更要想得開、看得開。想開了、看開了,處處是天堂,行為會變得積極,運氣也會越來越好。前世界遊泳冠軍摩拉裡,他從小就酷愛體育運動,對遊泳更是情有獨鍾。
  • 王陽明告誡後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王陽明不單單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也是一個戰略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身的心學智慧應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具有大智慧的人。這一句話原本是一句俗話,很多人都不相信這一句俗話可以從陽明先生這樣的「聖人」嘴中講出,實際上道理都非常簡單,大俗即大雅,有一些話確實是話粗理不粗。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40毫無疑問是人生道路非常重要的一個年齡段,30沒有立業的40仍還有機會,但40假如再度錯過了,今生也許現已木已成舟難以也有大的有起色。因此 40作為人生道路最終分界點通常還要大家更為慎重,是因為大家的肩膀不但承擔著自個的後半生也有妻兒老小的將來。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能走多遠、飛多高的,並非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明代「一哥」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人這終身,最怕的就是找不到方向。人活一世,一定要找準本人的定位,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都要設立方向和目的。坎坷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若沒有遠大的志向,是很難有堅決走下去的勇氣。正如王陽明所說的,一個人不立志,是很難有所成的,即便會百種技藝工藝,也沒有不以志向為根底的。
  • 當你人生遭遇小人,束手無策時,請牢記王陽明對付小人的3條策略
    這一種人,令人恨得牙癢,卻又害怕惹惱,想討好又礙於面子,較難的依然是不可以惹惱這些人,假如一不小心惹惱了這樣的人,即要容忍這些人的排擠,也要小心背後過河拆橋,簡直落個1個進退兩難的局勢。奸險小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古往今來的書裡早已說盡,而遭受奸險小人應當怎樣解決呢?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也曾一度遭受奸險小人,而他從這當中卻領悟到了幾招應對奸險小人的方法,堪稱一絕。
  • 王陽明究竟有何厲害之處?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為何有他?
    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誕生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其中最最最極致的人才叫作聖人。中國有很多聖人,如詩中聖人杜甫,酒中聖人杜康,兵聖孫武,武聖關羽,畫聖吳道子,書聖王羲之,大聖孫悟空等等。但這些「聖」都是某一方面造詣突出,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稱之為「聖」,但這些聖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聖人。真正意義上的聖人,是思想上的聖人,是精神上的聖人,是民族的精神導師,是超脫凡人的軀殼,接近於神的聖人,這樣的聖人就寥寥無幾了。
  • 王陽明告誡: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王陽明告誡: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在春秋戰國時代有個叫鬼谷子的大神,他的徒弟各個出將入相,在他眼中江山便是一局棋,數千年很多人都自稱為是他的徒弟。鬼谷子以後,在明代又出了一名叫王陽明的大神,這兩個人一個是避世大神,一個是哲學大家,他們的觀念和著作都影響到著成千上萬後人之人,備受青睞。
  • 王陽明忠告:人過40難成事?或許是步驟沒搞明白,深思熟慮排首位
    提及王陽明,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這個名字,也都知道他的著作。王陽明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也是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以來,王陽明都被人們尊稱為「聖人」,他的「知行合一」思想,甚至在整個東亞地區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