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的王陽明,為何直到今天仍然備受推崇?

2021-01-08 白某觀文史

王陽明出身浙江餘姚書香世家,王羲之是其先祖,從小以讀書成聖賢為第一等事,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大志向已定,便尋光明大道。如果按尋常之路,王陽明又怎能超凡入聖?怎能完成第一等事業?充其量是個庸常而不庸俗的儒生罷了。

王陽明18 歲拜婁諒為師,攻讀程朱理學,學格物窮理之法。朱子認為一草一木都包含至理,王陽明格竹七日,格出一場大病,「聖人可學」的一片光明化為夢幻泡影。轉而泛濫於詞章,雖說文學造詣大有提高,但漸感辭章藝能「不足以通聖道」,慨嘆「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由於用功過勤,積勞成疾,得了肺病,這也埋下了英年早逝的病根。

27 歲再讀朱子之書,深諳循序漸進之法,發現「物理吾心終若判而為二」,苦思既久,又舊病復發,只得休養。既而求助於佛老,欲醫治肉體之病痛,又解精神生命之歸宿。道教的養生導引、佛教的深山禪修,雖讓病情有所好轉,但出世出家的修煉,還是抵不過他治國平天下的入世情懷,31 歲又決裂佛道二教,直至34 歲在北京遇見心學家湛若水,兩人一見定交,共倡儒學。

王陽明為學三變,如身處暗室。精神的出口在哪?濟世的光明在哪?

三變為學消耗了有限的生命,病痛又一步步吞噬他的生命,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王陽明卻始終不見光明,陪伴他的,除了苦悶彷徨,就是累累痛傷。從31 歲開始,先後13 次上疏請求準予回家養病。一位長期的生理病人,欲醫治天下的心理病人。王陽明初心未泯,確實「病」得不輕。

好在「先立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奪」,王陽明尋他千百度,堅信定在燈火闌珊處。三變之苦,終換來歸本儒學,走上內聖外王的光明之道。

天,終降大任於斯人乎?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8 年),37 歲的王陽明因仗義執言,得罪權臣劉瑾,被下詔入獄,廷杖四十,氣絕復甦,謫為貴州龍場驛丞。繼而託言投江,躲過劉瑾追殺。而貴州時乃瘴癘之鄉,言語不通,生活無著,也像韓愈被貶嶺南那樣,有「好收吾骨瘴江邊」的必死之心,以至做好石棺,「吾惟俟命而已」。

命運至此,我們真的再難以苛求王陽明有聖人氣象。飄搖的生命,如將殘油燈,哪怕一絲弱風,都可能收回最後一縷光亮。

那天半夜,出奇的靜,唯有心與月的對話。就如張若虛筆下的春江花月夜,不僅是美學意義的存在,更是生命意境的覺醒。成聖之心有之,求聖之路無門,生死之際,長期困擾王陽明心靈的精神歸宿問題如火山噴發:

「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生命的吶喊,一時充塞宇宙,天地仿佛有了回音:

聖人之道,吾心自足,不假外求。

吾心即是悟,我思故我在,悟見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王陽明終於悟出「心即理,心明即是天理」,以至胸中充滿光明。

人生之難,不是看不清外界,而是識不了自我。再多的看見、聽見、遇見,都抵不過覺悟後的自見。發明本心,即得聖人之心,王陽明於是當下得道。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修文縣城東北有陽明文化園,「知行合一」的門樓後面,氣霧繚繞,王陽明眺望西南的塑像仿遊仙境。茂林深處,龍岡隱臥。當年彝苗民眾為王陽明建何陋軒,令人想起劉禹錫的「唯吾德馨,何陋之有」。旁邊的陽明洞,深4 米,左側有2 米寬、1.6 米高的小石窟,即是王陽明當年的棲身之所。在生活無著的情況下,在陰溼幽暗的巖洞裡,區區石床,竟成了王陽明心學的溫床。

心定,哪裡都是道場;心不定,再多道場都是雲煙。王陽明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終於迎來人生的重大轉折。從孟子「萬物皆備於我」,到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再到王陽明的「心即理」,自我意識覺醒之時,即得安身立命之所。中華文明的發展,需要一群富於獨立思考精神的偉人接力,「燭照萬古長夜」。

天,終降大任於斯人也。

出陽明洞,拾級而上便是龍岡書院——王陽明心學的第一個舞臺,也是良知之源。龍場悟道,覺醒自我後,王陽明便不知疲倦地「講學化夷」,當時士人諸生鹹集,聚觀如堵。

王陽明學術精進,亦有三變:

50 歲前,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注重靜處體悟。「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即知即行,知行同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然知與行的脫節,導致書讀不少,但運用太少;期望太高,但喚醒太少;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如如不動」。當下格物之功,需要明悟核心價值,擼起袖子幹。

50 歲後,王陽明則專主致良知,要求動靜結合,在「事上磨鍊」。朱熹的格物致知,是即物窮理,由枝葉到根本;王陽明致良知教,是培其根本,而達枝葉。教育以育人為本,育人以德為本,根本意義在於喚醒良知。良知人人皆有,而非聖人專利。助人超度,不如激其自悟,自悟得法,當下得道。

晚年天泉證道,王陽明提出了有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修行在於修心,良知先天有,常為習俗染,如塵埃惹身,良知自能辨別,而致的功夫在於擴充善念,去惡為善。心如明鏡臺,何處惹塵埃?人的一生,不是追求外在擁有多少,而是心塵拂拭多少,拂拭得一番,即得一番清明,達到致良知的境界。

王陽明術業三變,悟道而創心學體系,悟心即是理,論知行合一,揭致良知教,倡萬物一體之仁,證四句教法,將心學智慧濃縮於《傳習錄》《大學問》等代表作中。知行合一,事功可稱。心學用於政務,王陽明都從開導人心入手,以求逐步實現政通人和;心學用於軍事,面對叛亂紛起,認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用兵伐謀,攻心為上,改徵討為招撫,於是四方安定。在哲學思想成熟的人生最後階段,王陽明成為了明朝的專業「滅火隊長」。他終成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人物,在明代皆居絕頂。

王陽明前三變為學,是因為自身思想的束縛,找不到人生的價值所在;後三變為學,是不斷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縛,喚醒人的主體性,行內聖外王之道。他弟子上千,在明代中期以後,開啟影響數百年的王門學派。《明史·儒林傳》說:「嘉隆之後,篤信程朱、不遷異說者,無復幾人矣。」

嘉靖七年(1529 ),57 歲的王陽明病逝於平叛歸舟,臨終之際,弟子問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說完瞑目而逝。從龍場悟道,到天泉證道,直到臨終「亦復何言」,他為何把人生看得如此通透?又為何能成為三不朽人物?

實乃在為聖之志引領下,他打通名利,打通生死,打通古今,打通文武,打通儒釋道,打通文史哲,集心學之大成。

山為仁者,守著龍岡這方精神聖域,陽明去矣,守仁常存。龍岡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

我們把目光再投向萬裡長江,只見長江後浪推前浪。從儒學創始,到經學理學,再到心學,王陽明以「反傳統」的姿態站在時代的浪尖上,享受著人生至樂境界——吾心光明。

我們把目光再投向金山蔽月山房,當年諸客在驚奇之時,以此考小王陽明,又是脫口而出: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還見山小月更闊。

從大如拳的一點金山,到大如天的一雙慧眼,仿佛就是王陽明的人生軌跡。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萬物一體,此心光明的王陽明,世間一切已無法遮其視野,塵埃盡拭。而今我們追尋王陽明聖跡,在陽明洞天,在龍岡書院,在金山湖畔,入光明境,夫復何言。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五百年前或許真的是一家!
    中國人第一次見面,經常會問到姓名,如果對方跟自己同姓,往往會笑稱「五百年前是一家」。為何「五百年前是一家」會流傳這麼廣呢?為何不是三百年、四百年、六百年呢?這麼說有無依據呢?其實,這個說法的背後,是一部血淚史。
  • 顏真卿在宋代為何備受推崇?看完你就懂了!
    在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時因其反擊叛變時的突出表現受到唐玄宗的高度讚賞,從此揚名始被朝臣共知。 但由於個性正直的原因屢次受到權臣及同僚排擠而遭貶出朝,政治道路比較坎坷。「真卿以褊性為小人所憎,竄逐非一。」顏真卿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他的正直往往與當權者相衝突。朱關田說:「顏真卿自肅宗朝始,仕途偃蹇,不能盡信於君。」
  • 知行合一王陽明1:聖人王陽明從小就是一個熊孩子
    知行合一王陽明1:聖人王陽明從小就是一個熊孩子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一本新書,知行合一王陽明,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是為數不多的聖賢。中國5000年歷史上稱得上聖賢的也就兩個半,一個是孔子,另外一個就是王陽明,而那半個就是清朝末期的曾國藩。
  • 王陽明為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如此受到推崇?
    直到世宗即位以後,王守仁才加官晉爵。平亂後,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推薦勳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覆就回去了。王守仁開創『陽明心學「,是陸王心血之集大成者,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地區。王守仁立德立言於一身。
  • 人生在世難免被人暗算詆毀,王陽明寫出的一句話化解你的心結!
    王陽明和孔子、孟子、朱熹並稱之為儒家四聖,他與曾國藩被稱作五百年來兩大完人,前有王陽明,後有曾國藩。有一次王陽明抓了一個匪盜,而這個匪盜殺人如麻,可能很多人覺得這樣的匪盜沒有良知,但答案是否定的,那時候的王陽明在審問他的時候,那個匪盜也是說要殺就殺,那時候的王陽明就脫他衣服,那時候的匪盜連殺人都不在意,脫件衣服怎麼了?直到後來王陽明要脫他內褲的時候,那個匪盜便說:能不能不脫啊!那時候的王陽明一笑,就說道:你同樣是有羞恥心的,所以你同樣是有良知的。之後在王陽明的教導下幡然頓悟。
  • 王陽明到底有多牛,為何至今仍受人敬仰?這5點足以讓人信服!
    王陽明到底有多牛,為何至今仍受人敬仰?這5點足以讓人信服!文/歷史微觀者王陽明是我國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1472年10月31日出生於浙江寧波紹興府餘姚縣,也就是今天的寧波餘姚,在他享年58歲去世。王陽明字伯安,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
  • 王陽明和湛若水
    一、湛若水生平湛若水,人稱甘泉先生,明成化二年(1466年)生於廣東增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在廣州去世,終年94歲,是中國思想史上十分高壽的思想家,他的學術觀點是「隨處體認天理」。湛若水於弘治十八年(1505年)得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開始與王守仁以學問相交。後歷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禮部、吏部、兵部尚書。
  • 明朝歷史談:他是王陽明,為何能成功的原因
    王陽明的稱呼就是這樣得來的,他的學說被稱為陽明學。王陽明生於明朝中期, 戰火不斷,人們也沒有文化,王陽明的出現才扭轉乾坤,解決了很多有識之士,教給他們善良做人,他的學說不僅對中國影響巨大,甚至傳到了日本與東南亞,包括全世界都在倡導他的學說。王陽明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種貧寒子弟努力奮鬥的代表,相反,他出身富貴人家,父親中過狀元,還是一名尚書。王陽明出生的時候,據說有神跡顯現。
  • 文化與神話中蛇的象徵意義,為何這一古老的生物備受推崇?
    無論是提高自身的陽剛權威,或在環繞地球母愛時尚的美國本地人的蛇象徵,是備受推崇的; 在儀式中用來調用尖銳焦點和重要影響的元素。在古老的凱爾特人是極其自然的睿智也和這個宏偉的生物行為和生命周期接近蛇的象徵。從凱爾特人的角度來看,蛇是秘密知識,狡猾和變革的象徵。此外,蛇凱爾特人的象徵來自對歐洲毒蛇(也稱為加法器)的觀察,這是唯一能夠忍受古老凱爾特人較冷氣候的物種(以及常見的草蛇)。
  • 創新環保成都亞聖裝飾富美家防火板備受推崇
    目前防火板的使用非常廣泛,它色彩鮮豔,樣式繁多,具有耐高溫、耐磨、防潮、不褪色和易清潔等特點,市面上做防火板的品牌諸多,而富美家不斷致力於開發創新與環保兼具的產品,在市面備受推崇和關注。實力雄厚 富美家防火板創新環保受信賴富美家集團是專門設計、製造及配銷表面裝飾材料產品的優秀廠商,在世界各地擁有大量的分、子公司。
  • 王陽明的這三策計謀,教你對付惹不起的小人,學會可贏得不敗之地
    我國歷史悠久,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這些文明的積累是我們成為了禮儀之邦,直到在,我們都以一直我們是很講究「禮「的,對待老人,我們講究尊老。對待孩童,我們講究愛幼,對待君子,我們要待之以誠,不論是什麼樣的人,我們都要以禮相待。但是對小人來說,我們就可以有所為有所不為,那我們應該怎麼跟他們相處才能避免吃虧呢?
  • 備受推崇的康奈爾大學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歷年世界大學排名和美國大學排名中,康奈爾大學一直位居前列,是所有學子心中夢想的學習殿堂,那麼備受推崇的康奈爾大學到底是什麼樣的?接下來立思辰留學小編為你詳細介紹。
  • 王陽明為何不同意朱熹的說法?
    但王陽明不同意朱子的說法,認為朱子是求理於物外,為義外之論,而同於孟子所反對的告子之主張。他說:「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傳習錄》上)王陽明認為,求理於物外,是不能明理,若要明理,便須從心上作工夫,使內心無絲毫私慾,使心恢復其本體;心能恢復其本體,理便能呈現。此正是至善之所在。
  • 備受推崇的麻省大學艾默斯特校區到底是什麼樣的?
    近幾年,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也越發重視孩子的將來,因此不少家長選擇送孩子去美國留學,其中,麻省大學艾默斯特校區中國留學生申請越來越多,那麼備受推崇的麻省大學艾默斯特校區到底是什麼樣的?下面就和立思辰留學雲一起來了解下吧!
  • 我是你佛前五百年的那顆痣
    許久,佛主才說:「五百年後,你若不能感動魚兒,會有另外一段姻緣。今日,我就將你與魚兒一起,化為我佛座下的並蒂蓮。記住:你只有五百年的時間。」夢醒了,我終於如願以償的與魚兒廝守在了一起。我以為五百年的執著足能感動魚兒。
  • 王陽明: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能做到這3點,你達到了嗎
    連心學宗師王陽明都不例外,他一生太不如意:被貶、被誣、大獄、廷杖,而他卻能立地成聖人,成為五百年第一人。因為他留下了一句話,給所有迷茫的年輕人:人生所有問題,都源於你的內心。1.欲修身,先養心《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內心的神奇智慧》一書中提到,一切幸福和痛苦的來源,都是心。欲修身,先養心。欲要真正的幸福,也要先養心。
  • 王陽明《小燕之夜》宣傳電影 聊戀情認定蔡詩芸
    舉報 前陣子和蔡詩芸求婚成功的王陽明瞬間又成焦點
  • 王陽明告誡: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王陽明告誡: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在春秋戰國時代有個叫鬼谷子的大神,他的徒弟各個出將入相,在他眼中江山便是一局棋,數千年很多人都自稱為是他的徒弟。鬼谷子以後,在明代又出了一名叫王陽明的大神,這兩個人一個是避世大神,一個是哲學大家,他們的觀念和著作都影響到著成千上萬後人之人,備受青睞。
  • 遇到「惡人」怎麼辦,王陽明早已告訴過我們應對之策
    今天繼續談談關於王陽明的心學。心學作為一門逐漸「哲學化」學派,似乎聽起來很深奧,離我們的生活也很遙遠,其實並非如此,而王陽明所提出的心學,我們可以從他的哲學思想中去了解陽明心學的發展。心學最早可以推溯自孟子,同時也是儒家的一門學派,經過一系列的發展,在明代中晚期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後,心學開始有了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王陽明的心學更是被很多人所推崇,但給陽明心學披上成功指南的「外衣」,我並不能夠贊同,但在一些事情上,王陽明的哲學思想足夠給我們一些啟示 。
  • 王陽明忠告:男人後半生的運勢,靠的不僅是金錢,應謹記三字真言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人都可成為聖人,但現實卻慘澹,這個世界上聖人真的沒有幾個。中華歷史上下5千年,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中國才出了2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的半個是曾國藩。但王陽明為何說皆可成為聖人?因為王陽明講究的是磨練!王陽明認為,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才能讓自己立得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