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談談關於王陽明的心學。心學作為一門逐漸「哲學化」學派,似乎聽起來很深奧,離我們的生活也很遙遠,其實並非如此,而王陽明所提出的心學,我們可以從他的哲學思想中去了解陽明心學的發展。
心學最早可以推溯自孟子,同時也是儒家的一門學派,經過一系列的發展,在明代中晚期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後,心學開始有了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王陽明的心學更是被很多人所推崇,但給陽明心學披上成功指南的「外衣」,我並不能夠贊同,但在一些事情上,王陽明的哲學思想足夠給我們一些啟示 。
從生活中的那些小事情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一點,比如說,遇到「惡人」的應對之策。
什麼是惡人,不是十惡不赦,罪大惡極之人,對我們來說,惡人的範圍很廣,那些胡攪蠻纏的人,本不在理卻依然要和你爭辯是非對錯,以及那些在小事情上糾纏不清的,其實這些人都屬於「惡人」。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惡性」。什麼意思呢?掩飾自己過失和錯誤,這是惡人的常態,如果你要去指責他的對錯,反而會激起他的惡性。
如果你遇到了像是這樣腦子不清醒的「惡人」,是不需要和他進行無意義的討論的,因為無論你怎樣拿出事實的依據,他都有一百句可以用來胡攪蠻纏的話語在等著你。
你在乎的是事情的真相,無謂輸贏,而你對面的「槓精」,想要的則是一定要在討論中佔據上風壓倒你,他不在乎正確與真實。
所以,在你遇到他們的時候,並不非得與他們爭辯出一個高低來,陳述過自己的觀點就夠了。
其實在這篇之中,最初說的是,三皇五帝之中的舜知道同父異母的弟弟要殺自己的時候,舜非常直接地指出,象這樣的做法的不對的,勒令他悔改。
這樣的做法自然激起了象的逆反心理,你越是這樣指責我,我就更加不會聽你的了,這是《傳習錄》中所記錄的。
心學不是空談,王陽明的思想也不能被稱之為封建社會下的另類。我們從小處入手,通過了解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才能更好地去了解他的陽明心學。
圖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