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惡人」怎麼辦,王陽明早已告訴過我們應對之策

2020-12-05 一柸浮華

今天繼續談談關於王陽明的心學。心學作為一門逐漸「哲學化」學派,似乎聽起來很深奧,離我們的生活也很遙遠,其實並非如此,而王陽明所提出的心學,我們可以從他的哲學思想中去了解陽明心學的發展。

心學最早可以推溯自孟子,同時也是儒家的一門學派,經過一系列的發展,在明代中晚期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後,心學開始有了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王陽明的心學更是被很多人所推崇,但給陽明心學披上成功指南的「外衣」,我並不能夠贊同,但在一些事情上,王陽明的哲學思想足夠給我們一些啟示 。

從生活中的那些小事情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一點,比如說,遇到「惡人」的應對之策。

什麼是惡人,不是十惡不赦,罪大惡極之人,對我們來說,惡人的範圍很廣,那些胡攪蠻纏的人,本不在理卻依然要和你爭辯是非對錯,以及那些在小事情上糾纏不清的,其實這些人都屬於「惡人」。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惡性」。什麼意思呢?掩飾自己過失和錯誤,這是惡人的常態,如果你要去指責他的對錯,反而會激起他的惡性。

如果你遇到了像是這樣腦子不清醒的「惡人」,是不需要和他進行無意義的討論的,因為無論你怎樣拿出事實的依據,他都有一百句可以用來胡攪蠻纏的話語在等著你。

你在乎的是事情的真相,無謂輸贏,而你對面的「槓精」,想要的則是一定要在討論中佔據上風壓倒你,他不在乎正確與真實。

所以,在你遇到他們的時候,並不非得與他們爭辯出一個高低來,陳述過自己的觀點就夠了。

其實在這篇之中,最初說的是,三皇五帝之中的舜知道同父異母的弟弟要殺自己的時候,舜非常直接地指出,象這樣的做法的不對的,勒令他悔改。

這樣的做法自然激起了象的逆反心理,你越是這樣指責我,我就更加不會聽你的了,這是《傳習錄》中所記錄的。

心學不是空談,王陽明的思想也不能被稱之為封建社會下的另類。我們從小處入手,通過了解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才能更好地去了解他的陽明心學。

圖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最大的意義:提醒我們回到「做人」這個根本
    遇到困境的時候,我們總想著找到一種方法可以馬上解決問題,但結果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開始的時候能夠得到一點緩解,然後,又周而復始,不斷在煩惱裡循環。 比如,工作上遇到麻煩,我們可能會選擇跳槽來解決當前的困境。 但如果不從根本上想清楚,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工作對於我來說意味著什麼?
  • 惡人我們都明白要遠離,有一種惡人最可怕 不但不遠離還容易靠近
    當善良的人或者有正義感的人聽了他們的遭遇受了他們的鼓動,最後起來保護他們維護他們的時候,說話聲討那些人的時候,他們就站在一旁默默看著有人替他們報仇雪恨,替他們出氣,而且他們還不擔一點兒責任,轉過身他們還是好人,誰也不得罪,因為他們想說的話都從別人的嘴裡說了出來。
  • 面對朱厚照荒唐的御駕親徵,作為臣子的王陽明該怎麼辦?
    對付兇殘狂傲的朱宸濠,王陽明可以各種用計,不擇手段。可當他面對荒唐的皇帝朱宸濠,明知道寧王的叛亂已被平定,寧王已被生擒時,還要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地御駕親徵,作為臣子,他該如何是好呢?王陽明別無他法,只能捧出一顆赤誠之心,因為他立志做聖人,要像聖人那樣報國安民。
  • 王陽明:嘴巴太笨怎麼辦?牢記3句話,或許能讓你反敗為勝
    王陽明作為中國古代聖賢之才,對中國古代心學頗有造詣,在王陽明的一生中,雖然早年幾經波折,但在後來的"龍場悟道"後,王陽明加深了對人生道路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了思想境界,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王陽明認為,嘴巴太笨怎麼辦?
  • 王陽明「誅心斷案」:公堂上脫得只剩內褲,一句話讓盜賊痛哭流涕
    兩人把外衣脫了,王陽明又說:「怎麼還這麼熱呀!我們倆把內衣也脫了吧!」強盜又依了他。因此,大學問家與強盜在公堂上都光著膀子。王陽明又發話了:「還是熱得不行!我倆把褲子也脫了吧!」強盜頭目愣了半天,又依了他。到此,兩個人只剩下了一條內褲。不想王陽明又來了個提議:「罷了!罷了!咱倆還是把褲頭也脫了吧,圖他個輕鬆自在!」
  • 當你人生遭遇小人,束手無策時,請牢記王陽明對付小人的3條策略
    當你人生遭遇小人,束手無策時,請牢記王陽明對付小人的3條策略自古「君子易處,小人難防」,而現實中,誰是小人,小人有什麼樣的特徵,遭遇了小人應該怎麼辦?在職場中,有一種人,水平通常、但本領卻非常大,晉升迅速,這些人常伴於領導幹部前後,常常德不配位,卻能哄得領導幹部暈頭暈腦。
  • 王陽明:一個男人須堅持「2不問3不爭」,方能成大事
    有個叫王陽明的人,一生經歷坎坷,幼時喪母,父親冷淡相對,繼母嚴苛相待,入仕途後,又被宦官劉瑾陷害被貶,既如此,依舊走向輝煌,還悟出王陽明心學。王陽明告訴我們,男人要想幹成大事,須得2不問3不爭。但王陽明卻覺得,只要過程沒錯,盡全力去做,結果只會是水到渠成的事。這便是王陽明說的:「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人生沒有什麼唯一正確的選擇,只要你想,結果就在那不偏不倚。
  • 王陽明告誡後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今天我們所講的這一句源於王陽明先生嘴中的俗話「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也正是寫給我們中年人所需要的留意的事項。王陽明: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大家都清楚,社會給男性的壓力非常大,尤其是40歲左右的男性,這個時候說成壯年也並不完全是,說成中年也尚早了些,確實是個讓人很尷尬的年齡段。
  • 知行合一王陽明1:聖人王陽明從小就是一個熊孩子
    而王陽明可能有很多人並不熟悉,他是心學大師。他的思想更是影響深遠,甚至走出國門,很多外國人都是他的思想傳人。時至今日,王陽明的哲學思想都是那麼的實用和強大,很多當代企業家甚至都是王陽明的信徒,比如日本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先生。王陽明雖然是聖賢,他的心學也被稱為聖賢之道,但是卻沒有道家佛家那麼深奧難懂,他的心學卻是十分實用,接地氣的智慧,充滿了實用主義。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
  • 王陽明的這三策計謀,教你對付惹不起的小人,學會可贏得不敗之地
    我國歷史悠久,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這些文明的積累是我們成為了禮儀之邦,直到在,我們都以一直我們是很講究「禮「的,對待老人,我們講究尊老。對待孩童,我們講究愛幼,對待君子,我們要待之以誠,不論是什麼樣的人,我們都要以禮相待。但是對小人來說,我們就可以有所為有所不為,那我們應該怎麼跟他們相處才能避免吃虧呢?
  • 王陽明:「心術不正」之人,往往會有這三個特徵,有一個就要遠離
    我們在生活中會接觸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輕輕地來輕輕地走,但是有的人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你可能會遇到真心相待的朋友,也會遇到心術不正的小人,雖然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王陽明在《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中寫道:「心術不正之人,往往相由心生,一眼就能識破。」
  • 王陽明: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4句話告訴你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
  • 王陽明的這5句話,才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王陽明正是通過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樂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來,而且還修身治學,德業兼進,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心學。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 剝卦下卦,面對困境,順而止之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應對之策
    唐代歷史學家劉知己曾說,班固之成書也,出自家庭。陳壽之草志也,創於私室。足見古人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早有認識。然而,當我們離開家庭的庇護,置身於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商海,職場中時,又能否在不失立場的同時,做到獨善其身呢?六二爻辭:剝床以辨,蔑,貞兇。辨:膝蓋。
  • 把王陽明領進心學大門的人:婁諒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情感大劈叉 王陽明十七歲結婚那年,在返回餘姚的途中專程拜訪了大儒婁諒。這是婁諒把王陽明領進了陸學大門,在陽明學和陸學之間發揮了橋梁和媒介作用。1婁諒少時就有志於聖學,遍求名師於四方,但最終也沒能求得。
  • 王陽明的人生目標
    王陽明的計劃:做聖人!簡稱:致良知。王陽明定下的計劃非常宏偉,如何「致良知」呢?要通過「格物」,所謂「格物」簡單說就是通過事物的發展找到規律,通過規律觀察事物本質。再通過「格物」達到「致良知」,完整就是「格物致知」。王陽明的人生目標就是格物致知。
  • 王陽明:你以為天要塌下來了 其實是你自己眼花
    相信你我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以下的種種不堪:很想在短期內提升學業成績,計劃也訂了一大堆,可是沒執行多久,就沒有動力堅持下去了。工作上遇到一個極其難搞的上司,順從他有好處也有弊端,反抗他又擔心要被穿小鞋,真的是橫也不是豎也不是,腦子亂成一鍋粥。曾經愛得死去活來的戀人分手了。
  • 王陽明的「心學」四大智慧,做到一點就夠了
    王陽明的「心學」四大智慧,做到一點就夠了距今已有將近500年的王陽明心學,對於現代人的生活到底還有什麼意義?誠然,時代在變遷,但外在環境再怎麼變化,人心卻並沒有兩樣。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對於今天的最大價值。比如,下面這直指當下之大病的四大人生智慧。
  • 面對惡人,智者不會「以牙還牙」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個世界有善良的人,也有作惡的人,如果不小心遇上壞人壞事怎麼辦?在武俠小說裡,壞人傷害你,報仇是最淋漓盡致的方式。所以一直以來,我也以為,面對惡人,以牙還牙,就是最天經地義的方式。我們可以選擇以牙還牙,向罵自己的人開戰,口不擇言地攻擊對方。但是這樣一來,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壞人的樣子。以牙還牙的結果,可能是買一送一,得不償失。面對惡人,為什麼不要以牙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