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情感大劈叉
王陽明十七歲結婚那年,在返回餘姚的途中專程拜訪了大儒婁諒。這是婁諒把王陽明領進了陸學大門,在陽明學和陸學之間發揮了橋梁和媒介作用。
1
婁諒少時就有志於聖學,遍求名師於四方,但最終也沒能求得。他認為當時的儒生都是"率舉子學,非身心學",後來聽說吳與弼的聲名,就前往臨川聽他講學,最終拜了吳與弼為師。
婁諒天性聰明豪邁,不屑於事務,但後來對一些瑣碎小事也身體力行。他四十三歲時,出任成都訓導,但不久就辭職返鄉(江西廣信府上饒)。
返鄉之後,以矯正鄰裡風俗為己任,專心教授弟子,著書立說。據說婁諒當時事無巨細都會加以曉諭禁戒,時不時地得罪一些人。
2
婁諒一生著述頗豐,有《目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諸儒附會》十三篇和《春秋本意》十二篇,但遺憾的是,他的所有著作都遺失了,今人對他的學說已經無從得知。
吳與弼對婁諒的學說也給予高度評價。婁諒主張"居敬存養",他認為《易》中的"何思何慮"和《孟子》中的"勿助勿忘"是"居敬"的要旨,"收心放心"是"居敬"的門徑。
婁諒的學說以"靜修"為本,主張做學問的"自然性",和陳白沙的"主靜"之學存在一些差異。
3
胡居仁對師出同門的陳白沙和婁諒,都曾提出過批評,認為他們二人都陷入了異端。胡居仁批評他們說:"婁克貞(婁諒)說他非陸子之比,陸子不窮理,他卻肯窮理。公甫不讀書,他勤讀書。以愚觀之,他亦不是窮理,他讀書,只是將聖賢言語來護己見,未嘗虛心求聖賢旨意,舍己以從之也。"
"婁克貞見搬木之人得法,便說他是道。此與運水搬柴相似,指知覺運動為性,故如此說。夫道固無所不在,必其合乎義理而無私,乃可為道,豈搬木者所能?"
據此可以看出,婁諒窮理重在用心,"心之妙用"可致理觀。胡居仁批評他陷入禪學,其原因也正在於此。
總而言之,婁諒之學深受吳與弼學風的影響,其中充滿陸學的元素。難怪黃宗羲會說:"姚江之學(陽明學),一齋(婁諒)為發端也。"
4
從幾位大儒的去世時間上,更能明白之中的人物關係:
王陽明出生8年前,薛瑄去世;
王陽明出生3年前,吳與弼去世;
王陽明13歲時,胡居仁去世;
王陽明20歲時,即拜謁婁諒兩年之後,婁諒去世;
王陽明29歲時,陳白沙去世。
王陽明拜謁婁諒時,婁諒有沒有向他提起以上幾位,我們已無從得知,但他應該向王陽明介紹過自己的恩師吳與弼,以及自己的同門師兄弟。
王陽明沒有見過陳白沙,但對他的學風性風應該還是有所耳聞的。可以說,在明初儒學中,吳與弼和婁諒的學風和王陽明的學風還是存在一定的聯繫。
5
王陽明向婁諒請教宋儒格物之說。除了學說,婁諒可能還傳授了一些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做學問的態度等。婁諒告訴王陽明,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做學問成為聖人,這又燃起了王陽明少年時代就有志於通過做學問成為聖人的熱情。王陽明當時肯定是想通過修習格物之學而使自己成為聖人。
6
王陽明和婁諒的會面,和朱熹和李侗的會面有些相似。李侗是朱熹父親的好友,朱熹在和他會面之後,開始意識到佛學和老莊的不足,轉而篤信聖學,最終成為宋學的集大成者。
在宋學確立之前,整個時代風潮都是傾向於佛學和老莊。如果沒有和李侗的會面,朱熹應該不會轉向儒學,也不會把當時的時代風潮從佛學和老莊那裡扭轉過來。
最後
王陽明和婁諒會面之後,開始有志於聖學,但到他真正以聖學為宗為止,期間還是經歷了一段迷茫期,在此期間他也曾被異端學說所蠱惑。
如果沒有和婁諒的這次會面,王陽明不會篤志於聖學,也不會開創明代儒學的新篇章。
從這一層面上來說,婁諒和李侗的作用幾乎一樣,我們都是偉大的啟蒙老師。所以說,把王陽明領進陸九淵心學大門的人,是婁諒。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作者:向金-kimi曾經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鬧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傳播正能量。
如果喜歡,請點讚、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