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王陽明領進心學大門的人:婁諒

2021-01-09 情感大劈叉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情感大劈叉

王陽明十七歲結婚那年,在返回餘姚的途中專程拜訪了大儒婁諒。這是婁諒把王陽明領進了陸學大門,在陽明學和陸學之間發揮了橋梁和媒介作用。

1

婁諒少時就有志於聖學,遍求名師於四方,但最終也沒能求得。他認為當時的儒生都是"率舉子學,非身心學",後來聽說吳與弼的聲名,就前往臨川聽他講學,最終拜了吳與弼為師。

婁諒天性聰明豪邁,不屑於事務,但後來對一些瑣碎小事也身體力行。他四十三歲時,出任成都訓導,但不久就辭職返鄉(江西廣信府上饒)。

返鄉之後,以矯正鄰裡風俗為己任,專心教授弟子,著書立說。據說婁諒當時事無巨細都會加以曉諭禁戒,時不時地得罪一些人。

2

婁諒一生著述頗豐,有《目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諸儒附會》十三篇和《春秋本意》十二篇,但遺憾的是,他的所有著作都遺失了,今人對他的學說已經無從得知。

吳與弼對婁諒的學說也給予高度評價。婁諒主張"居敬存養",他認為《易》中的"何思何慮"和《孟子》中的"勿助勿忘"是"居敬"的要旨,"收心放心"是"居敬"的門徑。

婁諒的學說以"靜修"為本,主張做學問的"自然性",和陳白沙的"主靜"之學存在一些差異。

3

胡居仁對師出同門的陳白沙和婁諒,都曾提出過批評,認為他們二人都陷入了異端。胡居仁批評他們說:"婁克貞(婁諒)說他非陸子之比,陸子不窮理,他卻肯窮理。公甫不讀書,他勤讀書。以愚觀之,他亦不是窮理,他讀書,只是將聖賢言語來護己見,未嘗虛心求聖賢旨意,舍己以從之也。"

"婁克貞見搬木之人得法,便說他是道。此與運水搬柴相似,指知覺運動為性,故如此說。夫道固無所不在,必其合乎義理而無私,乃可為道,豈搬木者所能?"

據此可以看出,婁諒窮理重在用心,"心之妙用"可致理觀。胡居仁批評他陷入禪學,其原因也正在於此。

總而言之,婁諒之學深受吳與弼學風的影響,其中充滿陸學的元素。難怪黃宗羲會說:"姚江之學(陽明學),一齋(婁諒)為發端也。"

4

從幾位大儒的去世時間上,更能明白之中的人物關係:

王陽明出生8年前,薛瑄去世;

王陽明出生3年前,吳與弼去世;

王陽明13歲時,胡居仁去世;

王陽明20歲時,即拜謁婁諒兩年之後,婁諒去世;

王陽明29歲時,陳白沙去世。

王陽明拜謁婁諒時,婁諒有沒有向他提起以上幾位,我們已無從得知,但他應該向王陽明介紹過自己的恩師吳與弼,以及自己的同門師兄弟。

王陽明沒有見過陳白沙,但對他的學風性風應該還是有所耳聞的。可以說,在明初儒學中,吳與弼和婁諒的學風和王陽明的學風還是存在一定的聯繫。

5

王陽明向婁諒請教宋儒格物之說。除了學說,婁諒可能還傳授了一些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做學問的態度等。婁諒告訴王陽明,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做學問成為聖人,這又燃起了王陽明少年時代就有志於通過做學問成為聖人的熱情。王陽明當時肯定是想通過修習格物之學而使自己成為聖人。

6

王陽明和婁諒的會面,和朱熹和李侗的會面有些相似。李侗是朱熹父親的好友,朱熹在和他會面之後,開始意識到佛學和老莊的不足,轉而篤信聖學,最終成為宋學的集大成者。

在宋學確立之前,整個時代風潮都是傾向於佛學和老莊。如果沒有和李侗的會面,朱熹應該不會轉向儒學,也不會把當時的時代風潮從佛學和老莊那裡扭轉過來。

最後

王陽明和婁諒會面之後,開始有志於聖學,但到他真正以聖學為宗為止,期間還是經歷了一段迷茫期,在此期間他也曾被異端學說所蠱惑。

如果沒有和婁諒的這次會面,王陽明不會篤志於聖學,也不會開創明代儒學的新篇章。

從這一層面上來說,婁諒和李侗的作用幾乎一樣,我們都是偉大的啟蒙老師。所以說,把王陽明領進陸九淵心學大門的人,是婁諒。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作者:向金-kimi曾經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鬧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傳播正能量。

如果喜歡,請點讚、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非常感謝!

相關焦點

  • 知行合一王陽明1:聖人王陽明從小就是一個熊孩子
    而王陽明可能有很多人並不熟悉,他是心學大師。他的思想更是影響深遠,甚至走出國門,很多外國人都是他的思想傳人。時至今日,王陽明的哲學思想都是那麼的實用和強大,很多當代企業家甚至都是王陽明的信徒,比如日本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先生。王陽明雖然是聖賢,他的心學也被稱為聖賢之道,但是卻沒有道家佛家那麼深奧難懂,他的心學卻是十分實用,接地氣的智慧,充滿了實用主義。
  • 王陽明的「心學」四大智慧,做到一點就夠了
    王陽明的「心學」四大智慧,做到一點就夠了距今已有將近500年的王陽明心學,對於現代人的生活到底還有什麼意義?誠然,時代在變遷,但外在環境再怎麼變化,人心卻並沒有兩樣。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對於今天的最大價值。比如,下面這直指當下之大病的四大人生智慧。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人有所為,有所不為,每一段生命都有它該走的路,以及不能做的事。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對萬事萬物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年齡段所背負的使命也會因此而大不同相同。人的生命中,有機會建功立業的時間是有限的。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綜合孟子和王陽明的說法,軀體裡邊那個能夠思考,能夠控制軀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就是心。有這個心的存在,它可以控制軀體的六根,人就是生的;沒有這個心的存在,軀體的六根沒有了控制,這具軀體就是死的。
  • 王陽明心學智慧:修煉不動心,擁有一顆強大內心,世界都為你讓步
    王陽明一生都在強調修心,他認為只有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不但百事可成,甚至連疾病都遠你而去!王陽明的心學主張「知行合一」,從人性出發,主張一切向內求,順其自然,從而修煉一顆強大內心,不假外求!「不動心」也是陽明心學的一個重要內涵,通俗來說是一種內心的強大,而在修心的境界則是內心不因外事而動,一個人即便外在遭遇了負面情緒,也能夠化解這一些情緒,不讓情緒入自己的心。此心不動,隨心所動,應該是我們學習心學最嚮往的境界了。心不靜的人,一開始靜坐的時候,就會覺得思緒萬千,甚至連陳年亂穀子的事情都能想起來,尤其是想到讓自己心煩的事情,更是讓人坐立不安!
  • 王陽明心學最大的意義:提醒我們回到「做人」這個根本
    02 王陽明的立志成聖之道 說到「做人」,不能不提中國明代思想家王陽明。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知行合一」對後世影響巨大。 而王陽明心學最大的意義,就是提醒我們回到「做人」這個根本上來。
  • 王陽明:你以為天要塌下來了 其實是你自己眼花
    為預防萬一,兩年後他給17歲的王陽明舉辦了婚禮,對方是他一個江西故交的女兒。沒想到結婚拜堂那天新郎官卻不見了。眾人找尋了整整一天後才在附近的一所道觀裡找到了王陽明,當時他正在和一名道士相談甚歡。因為聊得投機,竟然忘記了結婚這件事了。婚後不久,王陽明攜妻回老家餘姚。途徑江西上饒時他特地去拜訪大儒婁諒。王陽明向他請教如何才能成為一名聖賢?婁諒讓他去讀朱熹的書。
  • 五百年前的王陽明,為何直到今天仍然備受推崇?
    王陽明出身浙江餘姚書香世家,王羲之是其先祖,從小以讀書成聖賢為第一等事,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大志向已定,便尋光明大道。如果按尋常之路,王陽明又怎能超凡入聖?怎能完成第一等事業?充其量是個庸常而不庸俗的儒生罷了。王陽明18 歲拜婁諒為師,攻讀程朱理學,學格物窮理之法。朱子認為一草一木都包含至理,王陽明格竹七日,格出一場大病,「聖人可學」的一片光明化為夢幻泡影。
  • 王陽明心學:欲成大器者,牢記這4點,早日會成功!
    王陽明,心學大師,中國人因為學過歷史,最能說起一點,但深究的人就很少了。生活不易,活著很難,似乎成了現代人每天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僅僅是因為錢不夠花,房子不舒服嗎?為什麼身無分文的孩提時代,卻沒有這些煩惱,活得開心快樂?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懂得「狡兔三窟」,凡事給自己「留一手」
    這是源自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記載的一個故事,王陽明曾被人陷害貶斥,後因頓悟「心學」後明白了一個道理,兔子尚且知道狡兔三窟,多為自己準備幾個藏身之處,那我們卻不知道給自己「留一手」。人到中年,躲避災禍的最好方法就是凡事給自己「留一手」,有些事情不能夠全盤託出,否則晚年必然會惹禍上身、餘生容易命苦。
  • 人生在世難免被人暗算詆毀,王陽明寫出的一句話化解你的心結!
    王陽明和孔子、孟子、朱熹並稱之為儒家四聖,他與曾國藩被稱作五百年來兩大完人,前有王陽明,後有曾國藩。王陽明最大的成就,並不是平定了寧王之亂,而是開創了心學,王陽明的心學是來自於孟子的性善學說,和陸九淵的「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理論,前面2個並沒有將其系統化,而王陽明將心學發揚光大,讓他與孔孟、朱熹相提並論。
  • 王陽明心學「萬物一體」的法則究竟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
    陳頤的「萬物一體」是把人和萬物,這裡的萬物主要指動物,看成本質上是一樣的,人有責任把萬物當成是自己的朋友,甚至是手足軀體。萬物受到傷害我們的心就會不由自主地動。孟子就說過,看到小孩在井口玩耍,我們的心都揪了起來,真正的君子看到廚房宰殺雞鴨血淋淋的樣子,心都會碎了。這種「萬物一體」的主張就是「仁」。
  • 曾國藩心學:打敗對手的兩條天機,悟透一條,都不是平庸的人
    《曾國藩心學》不講晦澀艱深的道理,只分享曾國藩那些靠心學獲得升遷和朝廷重用的真實技能,看他如何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從而給我們帶來啟發,打開普通人逆襲的大門。為了能系統、快速掌握曾國藩心學,建議從第一章看起。#曾國藩#明明自己很有才華,為何總是競爭不贏別人?在官場上,這樣的事情司空見慣。
  • 南哲思享|李承貴:論席書對陽明心學的特殊貢獻
    縱觀席書與王陽明交往的歷史,席書對陽明心學的貢獻可歸納為這樣幾個方面:視王陽明被謫為「因言遭謫」的政治迫害,從而使陽明在政治上倍感溫暖;邀請陽明講學文明書院,為陽明心學在貴陽地區的生根創造了條件;支持陽明的學術主張,撰《鳴冤錄》,為陽明心學搖旗吶喊;欣賞陽明的德才,積極向朝廷舉薦,使王陽明在精神上深受鼓舞。
  • 王陽明告誡: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知:立志由心,人貴自知一個人必須要有志向,王陽明小時候,老師問他們將來長大了要做什麼,別的人都說考科舉、做官,而王陽明卻說要做「聖人」。王陽明提出,立志一定要正確,許多人立志就如同立Flag一樣隨意,所謂立志由心,人貴自知,意思是指立志要落實,不是好高騖遠,一腔盲目的熱血。
  • 王陽明: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就是這3句話,惹人厭,希望你沒有
    王陽明: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就是這3句話,惹人厭,希望你沒有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一生追求聖賢之道,被後人譽為「千古聖人」。他的「心學」體系影響深遠,傳揚國內外。王陽明在心學體系中,提到為人處事方面的智慧,其中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會說這3句話,惹人厭煩。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人處世,要對這3件事「心狠」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何這樣說?實際上心軟是人之常情,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多數人也都是生性善良的,懷有憐憫慈善之心。現實生活中,心軟的人也比一般人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痛苦。事事心軟便會失去自己的原則,不僅得不到別人的回報,還會讓自己受欺負,窮苦一生。
  • 王陽明:「心術不正」之人,往往會有這三個特徵,有一個就要遠離
    我們在生活中會接觸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輕輕地來輕輕地走,但是有的人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你可能會遇到真心相待的朋友,也會遇到心術不正的小人,雖然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王陽明在《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中寫道:「心術不正之人,往往相由心生,一眼就能識破。」
  • 王陽明:心軟之人窮一生,人到四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
    人這一生會遇到非常多的煩心事,就像牛毛那樣多,但其實更多的煩心事就是跟隨自己的內心而生的,要是內心煩躁的話,看到什麼事物都會感到煩惱。明代思想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曾說過:「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什麼會這麼說?其實心軟並沒有過錯,這是人的悲憫慈愛之心。
  • 「一代宗師」王陽明的4大經典語錄:句句醍醐灌頂,揭露人性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一位屢次平定戰亂的保國功臣,更是「千古第一完人」,備受尊崇。作為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對程朱理學對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創造出了影響無數人的陽明心學,成為一代「心學」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