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心學:打敗對手的兩條天機,悟透一條,都不是平庸的人

2021-01-08 客多邦

《曾國藩心學》不講晦澀艱深的道理,只分享曾國藩那些靠心學獲得升遷和朝廷重用的真實技能,看他如何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從而給我們帶來啟發,打開普通人逆襲的大門。為了能系統、快速掌握曾國藩心學,建議從第一章看起。

#曾國藩#明明自己很有才華,為何總是競爭不贏別人?在官場上,這樣的事情司空見慣。我們每天都希望得到升遷,可每天都眼巴巴地看著很多庸人超越自己,得到領導重用,自己卻總是在原地打轉,升遷無望,滿腔抱負,無處施展。

從曾國藩的心學實踐經驗來看,如果你僅僅只是希望領導提拔你,重用你,而沒有打敗競爭對手的方法,你的夢想就永遠是霧裡看花。

其實,打敗對手不難,但做不到這兩點,你所有的勝利果實都保不住,只能給人添磚加瓦,讓自己雪上加霜。

在曾國藩的心學運用過程中,打敗對手的背後,有兩條天機,只要能悟透一條,都不是平庸之人。那麼,這兩條天機到底是什麼呢?我們結合曾國藩的一件真實案例來詳細解讀。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36歲的曾國藩是翰林院正四品詹事府少詹事兼署大理寺少卿,在大吏雲集的京城,曾國藩的職位並不高,但由於他升遷快速,很是讓人嫉妒。其中,就包括大學士英和。

英和是滿洲正白旗人,雖然家世顯赫,但年紀比較大,皇恩逐漸衰落,於是,在朝中拉幫結派,希望能保住他的榮耀和地位。前面我們也提到,在曾國藩33歲這一年,被道光皇帝提拔為翰林院從五品侍講、詹事府行走後,引起了英和的關注,並將自己培養多年的一個跟班推薦給曾國藩做門房,以拉攏這位皇恩正隆的漢人官員。

可英和推薦的奴僕一向驕橫跋扈,因打著曾國藩的旗號四處招搖撞騙,被曾國藩開除後,兩人從此成為仇人。英和對曾國藩恨之入骨,屢次參劾,欲將他置於死地。

在官場上,一個人總被別人參劾,不是一件好事。也就是說,英和已經成了曾國藩在官場上強有力的對手了,如果不將他搬開,那麼,曾國藩未來的日子將會很難過。

機會終於來臨。這一年,由於久旱之後,突下大雨,將帝陵旁邊的陪陵,也就是存放道光皇帝原配皇后——孝穆皇后的寢宮淹了。

皇家陵墓被水淹,這是清兵入關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情。而負責修建道光皇帝陵墓的人正是英和。

按照清朝的祖制規定,每個新皇帝登基後,就必須建造好寢宮和陵園。由於孝穆皇后先行一步,早早就將靈柩安放在陪陵中了,卻沒想到會滲水。

皇陵為何會進水呢?這全是英和搞的鬼。由於道光皇帝登基後,一向提倡厲行節約,為此,英和決定拍一拍馬屁,在修建皇陵的時候,就建議道光皇帝效仿漢文帝,也來一個薄葬。英和的建議,深合道光皇帝的心,於是欽命英和為新皇陵的辦事大臣,全權負責。

按照英和的預算,新皇陵的花費需一千萬兩銀子。可是,道光皇帝認為,既然是要薄葬,就不要太奢華,因此,只給英和撥付了三百萬兩銀子。而英和卻從中剋扣了一百萬兩,將剩下的二百萬兩用到了工程中。加上層層盤剝,真正用到皇陵工程上的銀子,實際上不足一百萬兩。也就是說,整個帝陵,除了地宮等主要設施外,全都是豆腐渣工程。雨水一浸泡,周圍的水就不斷滲進地宮去了。

此時的道光皇帝,還不知道皇陵進水的真正原因,欽命曾國藩協助軍機首輔大臣穆彰阿重新選址修建皇陵,並將孝穆皇后的靈柩移去。

曾國藩終於有了打敗英和這個對手的機會了。那麼,曾國藩又是如何運用心學來操作的呢?

前面我們也提到,曾國藩的心學來源於王陽明心學,而王陽明心學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叫「事上練」,也就是說,所有的心學,都要在實踐中去練,但是,曾國藩卻悟出了兩條天機。

這兩條天機並不深奧,但只要能悟透一條,都不是平庸的人。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相關焦點

  • 改變命運靠自己:悟透三條天規,驅走「黴運」,迎來「福運」
    但無論是孔子還是鬼谷子,莊子還是荀子,每一個人都思考過命運對於人生的影響。改變命運靠自己:悟透三條天規,驅走「黴運」,迎來「福運」!   第一條天規: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人善或者人惡,沒有誰能輕易判斷。有些人看上去溫文爾雅,或許在沒人看見的地方,做下不少醜事。有些人看似面惡,或許私下省吃儉用,資助了他人。我們無法判斷一個人的惡與善,自然也無法衡量那些惡人是否得了惡報,那些善人是否得了福報。
  • 《易經》64卦只有一卦代表「吉」,悟透此卦的人,多數能大富大貴
    古人云:「《易經》之重,在於包羅萬象,點透世人。」有些人,為了生活得更好,而學習各種各樣的大師。能學會學習,卻發現自己的生活沒有改變。其實,成功最大成功學奧義在於《易經》裡面。如果我們能讀懂《易經》,我們就能讓我們的生活不再平庸。我們不僅要自己發財致富,還要造福子孫後代,讓好運不斷。
  • 曾國藩: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徵,佔一個都不簡單!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這一生就是一個自我磨練的過程,但對於弱者來說,一次次的打擊之後,難免會一蹶不振,所以我們要學著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那麼,如何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呢?我們不妨牢記曾國藩的這3句箴言,如果能悟透,我們也能讓內心強大!
  • 王陽明告誡: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王陽明告誡: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在春秋戰國時代有個叫鬼谷子的大神,他的徒弟各個出將入相,在他眼中江山便是一局棋,數千年很多人都自稱為是他的徒弟。鬼谷子以後,在明代又出了一名叫王陽明的大神,這兩個人一個是避世大神,一個是哲學大家,他們的觀念和著作都影響到著成千上萬後人之人,備受青睞。
  • 曾國藩:能賺大錢的人,都會先放下3樣「東西」,別不信
    越是有出息的人, 越是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能力強的人,不是靠別人的約束,而是靠自我約束,對自己狠的人,才能有大出息。 人的身上有很多毛病,如果不嚴格要求自己,任由個性發展下去,是不會有大成就的。高層次的人,對別人苛求少,對自己要求多。
  • 失戀真的不是一件小事,只有在苦難中悟透無常,才能徹底的解脫
    失戀真的不是一件小事,他能讓一個血氣方剛的漢子,變成頹廢如行屍走肉的傀儡,甚至遭遇感情創傷後,他們會封閉內心,不再相信任何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擔心再次動情受傷的同時,也看透了整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然而看得越透,心靈就會越孤寂,如海中浮舟,宇宙塵石,少有共鳴之人。
  • 王陽明: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能做到這3點,你達到了嗎
    大多數人是這樣的,至少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誰都會彷徨。連心學宗師王陽明都不例外,他一生太不如意:被貶、被誣、大獄、廷杖,而他卻能立地成聖人,成為五百年第一人。因為他留下了一句話,給所有迷茫的年輕人:人生所有問題,都源於你的內心。1.欲修身,先養心《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內心的神奇智慧》一書中提到,一切幸福和痛苦的來源,都是心。欲修身,先養心。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是這3句話,希望你一句都沒說過
    曾國藩說:「有兩條底線不能碰,一是多言,二是自傲。」每個人都有自己在意的點,也許你覺得無所謂的事情,別人很在乎,所以說話時,要考慮對方的感受,說之前思考一下這句話是否合適,再說。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要懂得「什麼人說什麼話」的道理。比如,與直性子說話不要拐彎抹角;與靦腆內向的人說話不要口無遮攔。
  •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三不說」,40歲後知道就晚了
    曾國藩的處世智慧影響深遠,他的思想精華對現代人也有著重要意義。人這一輩子,這「三不說」必須要牢記。一、不說直話說直話的人常常被貼上正直的標籤,好像大家都認為如果一個人說話不直接就是待人不夠真誠。但這些人往往傾訴欲會過於強烈,心裡根本藏不住事。雖然這種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是不分地點和場合隨意暴露自己的全部想法,也可能會帶來麻煩。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說這3句話,希望你一句都沒說過
    曾國藩一生勤儉,為官不傲,不僅在官場獲得了很大的成就,還贏得了很好的人緣,是典型的「官運旺」。人們常言:官場如戰場,福禍旦夕,然而曾國藩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呢?當然離不開他的說話方式。曾國藩遵循「戒多言」的原則,老人言:「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說不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人的運氣不會太差。曾國藩常言:「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 曾國藩:當所有人都說你好的時候,你有可能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
    事實上大多數人,不但不會記得你的付出,還會把你的付出當作理所應當,繼而變本加厲!你一定要記住,當所有人都說你是好人的時候,你一定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曾國藩說過一句話:「大抵世之所以彌亂者,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讓小人愈妄。自古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意思是世道變壞,第一在於黑白不分,是非顛倒;第二就在於君子越是謙讓,小人就越是狂妄。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你能悟透,好運自來
    陽明心學的核心之一,就是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並不是說先有知,而後,讓自的「行」與「知」合一,這樣理解就跑偏了。這就直接導致一種現象——很多人道理講得頭頭是道,然而卻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知行根本不能合一。為什麼做不到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人們會把知行分成兩件事 ,知是一回事,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懂得「狡兔三窟」,凡事給自己「留一手」
    王陽明《知行合一》:人到中年,凡事都要留一手【1】人到中年,要在房子上給自己留一手人到中年,前半生為父母為孩子奔波,好不容易快到了退休的年紀,孩子也已經長成,生活中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大煩惱了,若是能夠在房子留一手便是給自己的晚年生活留了一手。
  • 做生意,悟透老祖宗留下的這一天規,從細微處發現商機,賺錢不難
    做生意,悟透老祖宗留下的這一天規,從細微之處發現商機,賺錢不難。這一天規是由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來的,其原文為「聖人見微以知著,見端以知末。」(《韓非子·說林上》),用一個成語來總結,就是已經流傳千年的「見微知著」。
  • 王陽明的「心學」四大智慧,做到一點就夠了
    王陽明的「心學」四大智慧,直指當下人生1、回頭看內心世事驚濤駭浪,心是定海神針。今天,心為物役似乎已是常態,外界的物左右了我們內在的心,以至於人們普遍感覺,物與幸福的增長不成比例。其實,並不是我們的心脆弱,而是我們在追逐外物的過程中,將其迷失了。王陽明的心學正是讓我們看到了,心本來具有的不可動搖的力量。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人有所為,有所不為,每一段生命都有它該走的路,以及不能做的事。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對萬事萬物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年齡段所背負的使命也會因此而大不同相同。人的生命中,有機會建功立業的時間是有限的。
  • 學習心學,如何培養我們良知良能?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在王陽明看來,對於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良知。良知每個人都有,但是人們被遮蔽後就不知道其仍然本在我們的心中,或者知道其存在卻不知道其是何其寶貴。在陽明先生看來,每個人本來都是良知清澈,每個人的生命本也應如鳶飛魚躍般活潑潑的,而人生的很多不明、彎路、苦惱、糾結,乃至成功與失敗,往往根源都是良知被遮蔽。那如何培養我們的良知良能呢?以陽明心學的觀點,良知良能每個人本都具足,但不能起用,是因為被不明遮蔽。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視、聽、言、動等行為,都是發自於心。你的心要視,就發竅於眼睛;你的心要聽,就發竅於耳朵;你的心要言,就發竅於口;你的心要動,就發竅於四肢。綜合孟子和王陽明的說法,軀體裡邊那個能夠思考,能夠控制軀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就是心。有這個心的存在,它可以控制軀體的六根,人就是生的;沒有這個心的存在,軀體的六根沒有了控制,這具軀體就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