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從凡至聖」,一生經歷四大階段:立志、懷疑、專注、圓滿

2020-12-05 老黃文化趣談

中華文化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但只有一種人才能被稱為聖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應該說這是最完美的人設了,上下五千的歷史長河中,讀書的能人不計其數,但是真正能被稱得上「聖賢」的也不過只有「兩個半」。

其中一位聖賢就是有「明朝第一聖人」美譽的王陽明。我們今天了解一下他的聖賢之路吧。

王陽明的聖賢之路走的十分的坎坷,現今文學界的研究學家把他的「聖賢之路」分成了四個階段:立志、懷疑、專注、圓滿!

第一,少年立志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王陽明一生都在強調最重要的就是立志。

在王陽明的觀念裡,立志是確立人生意識的方向,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他的人生狀態必定是低迷不振的。更嚴重的問題是,連這個意識都沒有的人,又談什麼成功呢?

王陽明在12歲的時候,就問自己的老師,「人生第一等事是什麼?」老師回答:「惟讀書等第耳」。

王陽明反駁自己的老師道: 「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從王陽明的這一點我們就能看出,王陽明在小時候就已經立志要做一名「聖賢」了。所以在這裡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如果你想做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要給自己訂立目標,然後努力去完成。

第二,保持懷疑

「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句話很有深意,大家可以把他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時刻記在心裡。一個座右銘看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非常的難。

王陽明最早尊崇的是朱理學,他曾經為了所謂的「格物致知」。於是就約上朋友一起,參悟竹子裡到底有什麼道理,格竹七天七夜。但是最終什麼也沒有發現,相繼都大病了一場。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於是王陽明就開始懷疑「格物學」,之後就創立了自己的陽明心學。

事實上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要先從「格物」開始做起。何為格物?意思很簡單就是觀察事物,保持著懷疑的態度,之後是第二階段「致知」。

縱觀中國的歷史長河,好像也只有諸葛亮能達到這個階段了,至於「平天下」,可以說還沒有人完成。包括諸葛亮,雖然他輔助劉備和之後的兩代君主,但始終也沒有做到「平天下」!

第三,專注做事

王陽明雖然只有五十多的壽命,但是他一直很專注的去做事,做什麼事情,心就在什麼事情上。對於「專注力」王陽明說過這樣一段話:

「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只有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就能用心去做事,也才有成就一番事業的可能!

這句話應該不難理解吧,一個人想要很輕鬆順利高效的去完成一件事,專注力是第一,一定要訓練自己有一個好的專注力,養成一個好的專注習慣。

當你心中只有一件事時,那麼你的世界也就只有一件事,「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哪還有其他功夫去說閒話,管閒事,當你做到了這個境界,不成功都難!

第四,知行合一

「人心天理渾然,聖賢筆之書,如寫真傳神,不過示人形狀大略,使之因此而討求其真耳」。

如果你能悟道陽明心學中的幾個精髓,那就證明人生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也進行到了一半了。

王陽明和其他的讀書人有一點是不同的,那就是「注重實踐」,但是其他的多數讀書人都有另外一個共同點:「只是嘴上說,不去實踐。」

王陽明在很小的時候就熟讀兵法,劉瑾被除掉後,王陽明就被任命為 「左僉都御史」,在當時這可是三品高官。

之後,王陽明也沒有辜負朝廷對自己的期望,為朝廷掃清了多年的外患,還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

王陽明可以說是打破了當時對書生的錯誤認知,當時認為書生一無是處。接下來朝廷上下就開始學習陽明心學!

以上四個階段就是王陽明一步一步成為「聖賢」的階段,長少年勵志,對事保持懷疑態度,接觸懷疑專心攻克,最後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這也就是所謂的圓滿。

可以說王陽明用自己的行動,為後人詮釋了聖賢「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標準。

人生一定不要錯過王陽明

王陽明開創了「陽明心學」,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聖人的智慧可以做到,「心學」其實就是以心而始,就是從心開始修煉,讓我們能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只有內心強大的人,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傷害我們都不怕!

如果你對王陽明的「心學」十分有興趣,那單單靠小編的幾篇短文又怎麼能讓你得到滿足呢?小編也只能將「陽明心學」中的智慧表述出個一二,這只是王陽明智慧的冰山一角,如果你想真正學習到「陽明心學」,就一定要看看這兩本書《知行合一》和《傳習錄》。嘗試學習王陽明的思想,汲取聖人的智慧,超越現在的自己。

《知行合一》是記錄王陽明勵志的一生,具體講解了一代聖人,是怎麼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的;《傳習錄》則是一本傳授王陽明心學智慧和哲學思想的好書,書中有大量的書信解讀和語錄。

當你學習了王陽明心學後,你會發現自己心無外物,時時刻刻都在修心,同時也使得我們的人生越來越幸福和美好。

這套王陽明心學正版書籍價格實惠,一頓飯錢,就能讓你學習到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學到之後你就會大徹大悟,讓心愈發強大起來。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學習!

相關焦點

  • 人無志而不立,立志以專注其心
    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介石目睹了讓他一生難忘的場景:「不論在火車上、電車上或渡輪上,凡是旅行的時候,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許多人讀了之後,就閉目靜坐,似乎在聚精會神、思索精義。」蔣介石非常崇拜王陽明,後來,他還把臺北的一座草山改名為陽明山,臺北故宮博物院就設在那裡。
  • 王陽明:想成大業的人,建議先學會這4點,克己才是真功夫
    王陽明:想成大業的人,建議先學會這4點,克己才是真功夫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他少有大志,目標堅定,一生為了自己的目標燒到油盡燈枯,死而無憾。雖天資聰慧,學習時卻投入得像個瘋子。對著竹子去格物,一格就是七天,以至於病倒。年輕時遍讀考亭之書,結婚時和道士坐而論道以至忘了結婚。
  • 「一代宗師」王陽明的4大經典語錄:句句醍醐灌頂,揭露人性
    這和唯物主義相反,為物主義認為萬事萬物皆有規律,常從各自經歷的事上追求自然規律。其實不然,朱熹學說就是提倡大家格物致知,凡事從事上去尋求。殊不知朱熹晚年時幡然悔悟,覺得之前的做法是顛倒了,學習萬物其實最終還是從內心去尋求,內心自有真理在,心中有道,主宰萬物,這也就和心學不謀而合了。
  • 王陽明:那些不能將你置於死地的,終將變成你更強大的生命氣場
    人生經歷過的人和事,都是來自覺你,成就你,讓你圓滿的。 痛苦才是人生,痛苦、逆境、無常是生活的日常,把逆境和苦難看作罕見的財富是人生的必修課。1505年,王陽明因上疏話,得罪權臣劉瑾,被捕入獄,受到酷刑。 即使在黑暗無天的獄中,王陽明立志成聖的信念依然不消沉,他靜下心來研究學問,和一起被捕入獄的朋友一起說:「累積期間,講讀無法中斷。 你敢忘記罪惡嗎? 至良滿足。 」。
  • 王陽明:一個男人須堅持「2不問3不爭」,方能成大事
    有人脈有錢就是成功人嗎,就是有本事的人嗎;不,有本事的人是在什麼困境下都能夠圓滿走出來的人。有個叫王陽明的人,一生經歷坎坷,幼時喪母,父親冷淡相對,繼母嚴苛相待,入仕途後,又被宦官劉瑾陷害被貶,既如此,依舊走向輝煌,還悟出王陽明心學。
  • 王陽明告誡: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王陽明的生父都有明成化17年的狀元郎,官至吏部尚書,而王陽明自小就聰慧,歸屬於上天賞飯吃的那類別,學習什麼都非常快,王陽明除開都有頂級的政客外,還是可怕的軍事家,在江西時,僅用三十五天就解決了寧王籌備了十年的叛變。而王陽明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在心學上的奉獻,曾國藩就奉王陽明為先師,他的案桌子也是常常擺一整套王陽明的書,每日必須翻上多頁。
  • 王陽明的「心學」四大智慧,做到一點就夠了
    王陽明的「心學」四大智慧,做到一點就夠了距今已有將近500年的王陽明心學,對於現代人的生活到底還有什麼意義?誠然,時代在變遷,但外在環境再怎麼變化,人心卻並沒有兩樣。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對於今天的最大價值。比如,下面這直指當下之大病的四大人生智慧。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懂得「狡兔三窟」,凡事給自己「留一手」
    這是源自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記載的一個故事,王陽明曾被人陷害貶斥,後因頓悟「心學」後明白了一個道理,兔子尚且知道狡兔三窟,多為自己準備幾個藏身之處,那我們卻不知道給自己「留一手」。人到中年,躲避災禍的最好方法就是凡事給自己「留一手」,有些事情不能夠全盤託出,否則晚年必然會惹禍上身、餘生容易命苦。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
    王陽明一生的遭遇可以說是坎坷不斷,受盡折磨。因直言上書得罪了官宦,遭廷杖、入獄、被貶,後來又因功高蓋人而被妒忌,甚至被誣陷謀反。常人若經歷這些,早就對生活不抱希望了,而王陽明卻是「樂在其中」。正因為這種樂觀積極的情緒,才使得自己在瘴毒瀰漫的龍場中安然無恙地生活了兩年。如今的科學研究表明,樂觀積極的情緒對健康有利。
  • 萬仙把守,凡神進去活不了,只有「四聖」能破陣
    萬仙把守,凡神進去活不了,只有「四聖」能破陣這陣太厲害了,萬仙把守,凡神進去活不了,只有「四聖」能破陣。什麼陣?你可能已經猜到了,正是《封神演義》裡的萬仙陣。這個陣是通天教主擺的,他要和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決一死戰。通天教主把徒子徒孫都叫來守陣,號稱「萬仙來朝」,他就不信,這麼多神仙,打不過太上老君他們!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走向,不是靠人脈和錢,要牢記這七言
    沒有人做什麼都是一帆風順的,在過程中都會經歷磨難,這些都是成功的必經之路。都說男子想要成就一番事業都需要廣大的人脈和金錢,但是王陽明卻認為,男人的後半生走向,不是靠人脈和錢,而是牢記七字真言。只有這樣。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金錢。王陽明一生擔任過許多職位,他匯集畢生經驗與智慧,提煉出了七個字:「行、勤、知、底、心、誠、耐」,以此來告誡世人,幫助其早日成大器。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人處世,要對這3件事「心狠」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何這樣說?實際上心軟是人之常情,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多數人也都是生性善良的,懷有憐憫慈善之心。現實生活中,心軟的人也比一般人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痛苦。事事心軟便會失去自己的原則,不僅得不到別人的回報,還會讓自己受欺負,窮苦一生。
  • 王陽明:心軟之人窮一生,人到四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
    人這一生會遇到非常多的煩心事,就像牛毛那樣多,但其實更多的煩心事就是跟隨自己的內心而生的,要是內心煩躁的話,看到什麼事物都會感到煩惱。明代思想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曾說過:「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什麼會這麼說?其實心軟並沒有過錯,這是人的悲憫慈愛之心。
  • 王陽明提醒:一個人不成熟,有這三大表現,看看你中了幾條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人並不是特別常見,我們會發現即使是成年人,也有很多不成熟的一面,這與他們成長經歷中的環境有關,也與自我訓練有關;相反,你會發現有的孩子即使未滿18歲,也有著超乎同齡人的成熟。很多看上去成熟的成年人,實際上卻很不成熟。成熟與年齡無關,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一個不成熟的人,有哪幾種表現。
  • 把王陽明領進心學大門的人:婁諒
    2婁諒一生著述頗豐,有《目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諸儒附會》十三篇和《春秋本意》十二篇,但遺憾的是,他的所有著作都遺失了,今人對他的學說已經無從得知。吳與弼對婁諒的學說也給予高度評價。婁諒主張"居敬存養",他認為《易》中的"何思何慮"和《孟子》中的"勿助勿忘"是"居敬"的要旨,"收心放心"是"居敬"的門徑。
  • 王陽明忠告:男人後半生的運勢,靠的不僅是金錢,應謹記三字真言
    人的一生自然要經歷各種苦難,酸甜苦辣時常陪伴,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遇到苦難,自然也要樂觀,對待任何事情,都要以「樂」的心態面對,人到了後半輩子,修的就是一個樂字!王陽明曾經寫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生活裡的不開心,兒女的瑣事等等,還有事業上的不順利,以平常心對待,找尋自己的定盤神針。
  • 王陽明心學最大的意義:提醒我們回到「做人」這個根本
    01 人生最本質的事情就是做人 人類個體幾乎經歷了一樣的生命孕育的過程,但生而為人的性格和行為往往天差地別。 02 王陽明的立志成聖之道 說到「做人」,不能不提中國明代思想家王陽明。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知行合一」對後世影響巨大。
  • 王陽明:你以為天要塌下來了 其實是你自己眼花
    一生俯首拜陽明。相信你我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以下的種種不堪:很想在短期內提升學業成績,計劃也訂了一大堆,可是沒執行多久,就沒有動力堅持下去了。於是王陽明開始研讀朱熹之學。朱熹有一句經典名句,那就是格物致知。意思是只有與事物親密接觸,才能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王陽明讀完朱熹的著作後開始在家中「格竹子」。他坐在一顆翠竹下目不轉睛地注視了幾天幾夜,結果非但沒有參透竹子的生長規律,反而自己先暈倒了。甦醒過來的王陽明開始對聖賢的學問產生懷疑。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更讓他徹底不認同朱熹的學說。
  • 深圳弘法寺舉行水陸法會「送聖」儀式
    送聖儀式現場大雄寶殿前人群湧動鳳凰佛教通訊員頓行深圳報導 2016年8月16日,深圳弘法寺為期七天的水陸法界聖凡空普度大齋盛會於今日圓滿結束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禮記 大學》格物致知!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話了,通過格物,就能夠證得這個良知,也就是本心。那怎麼是格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程朱理學是影響了歷史的重要理論。什麼是理學呢?就是把明「理」作為根本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