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餘而力不足
主觀上非常想做某事,但是客觀上受條件的限制,力不從心。
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仁」是我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在孔子的倡導下,儒家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悌、忠、恕、禮、知、義、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為了做到仁,孔子甚至提出要勇於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但孔子也認為,平常講「仁」與日常踐行「仁」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一個人講講仁並不難,在某事上做到仁也不難,難的是日日、月月、年年堅持「仁」,處處事事永不懈怠。因此,孔子說:「有誰能一天到晚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實行仁德上呢?我還沒有看見由于堅持仁德而力量不夠的人。這樣的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後人從孔子這段話中引申出來成語「心有餘而力不足」。《紅樓夢》第二五回:「我手裡但凡從容些,也時常來上供,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茅盾 《子夜》:「只是兄弟一個人,也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