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探本2.10:察人之道,你真正明白孔子所講這三句話的意思了嗎

2021-01-08 易經通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要明本章節,需先知把本章節安排在為政篇的邏輯。

而關於為政,都是孔子根據所經歷的事情有感而發的。

比如孟懿子的為臣之道。不是孔子和孟懿子過不去了。

實在是孟懿子對儒家義理的破壞性太大了。

孟懿子問孝,孔子講無違。孟武伯問孝,孔子講其父母唯憂其疾。孟武伯的父親還是孟懿子。孔子評價顏回,又責備顏回不違。

這其中有一個根本的邏輯起點一直藏在這些事中間。那就是名實相符。

而且我前面也講了名實相符的重要性。尤其是為政之道。無論君臣,名實相符都是巨重要。

明白這點,邏輯就出來了。

孔子花了幾個章節講名實相符的重要性。本章則是講如何識別名實相符還是名實不符的問題。

本章的出現就是這樣來的。

明白了這一點,本章的這幾句話的意思就呼之欲出了。

視其所以。很多傳統註解雖然有的切中其意,但是依然不明其所以然,皆在於僅僅把這一章節當成識人之道了。

視其所以,從這個視字,便可知說的是現在。視就是看。是指現在的動作。因此,視其所以最妙的解釋就是看其所為。

這個所為包括其當時的所言所行。也就是聽其言觀其行的意思。

但這個成語的重點在於強調的是現在時。

觀其所往。這個觀字有望遠之義。前面論語的章節有個慎終追遠。這個觀其所往其實就是追遠。言外之意就是還要看其以前的所言所行。追遠,就是追究以前。只不過慎終追遠的遠更為遙遠,是代指那個源頭,大本。因此,觀其所往是強調的過去。

察其所安,察,就是審視。這個安有兩層意思。以外在而言,就是位。以內在而言就是心之所安。心也是位。

所以這個安字無論內外都和位這個字有著莫大的且緊密的聯繫。

為何要強調位。位在儒家乃至周易中都是一個無比重要的概念。

君有君之位。臣有臣之位。父有父之位。在其位謀其政。

敬事而信,那一章雖然講地是節。節和位本質是一樣的。

竹為節,人為位。言節就是言位。

由此,邏輯就通達曉暢了。

察其位從而可以判斷其無論現在還是以前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行是否都符合其位。

也就是說,這人若是兒子,是否符合兒子的位。若是學生,是否符合學生的位。若是臣子,是否符合臣子的位。

換言之,位是本,所言所行是用。所言所行若是符合其位。則這個人是名實相符的。

所言所行若是不符合其位,那麼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名實不相符。

其中,這個所言所行就包括現在的言行和過去的言行。

位是哲學意義的。用俗話說就是身份。這個身份只是對人的各種關係的一個定義。比如兒子,學生,都是身份。

所以本章嚴謹點來說,並不是簡單的識人之道。而是講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名實相符的。這和識人之道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最後的人焉瘦哉。瘦作為隱蔽都說對了。但落腳點在隱蔽上又不對了。這句話正符合我所言的名實相符。

人焉瘦哉恰是說這個人的名和實是否相符,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相關焦點

  • 論語探本2.17:知之為知之,非言智也,乃言人之表裡如一也
    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本章之關鍵,在於最後一個字,知。同於智。換言之,本章講智。但不在於智也。由者,仲由也。即子路。這其中的語氣蠻好玩。子路啊,我教給你的你都知道了啊。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知己難求,志同道合的人,就像是遠方而來的人,南懷瑾認為,這裡的「遠」不僅僅指空間上的遠。《論語》中另一句應用廣泛的句子,便是「以德報怨」,以德報怨的意思是不去記恨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 再讀《論語》,孔子的幽默與快樂你都懂嗎?
    有人路過東門,看見孔子的模樣,就對子貢描述道:「東門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國的子產,可是自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狽不堪,無精打採的樣子,真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找到老師後,把此人之話如實告訴了老師,孔子一聽大笑不已,高興地說,這人形容像一條喪家之狗,簡直是準確至極,準確至極喲!孔子這樣自我嘲弄,開了中國文人自嘲的先河。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了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 《論語》名句全集:10個超凡脫俗的女孩名字,有的還可以做網名哦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中國自古就有取名尋《論語》出處的傳統,一個氣質優雅,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
  • 孔子才是翹楚,2句話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孔子教你2句,對方都不知道你在罵他文/婉清說起咒罵,如今的風氣並不好,市井之言十分不入耳。其實古今中外沒有1個人不罵人,因為這個涉及道德觀念,同時還可以宣洩情緒。但是大家何不罵人不吐髒字呢?罵人是一種高深的學問,有的人因為罵人吃官司,有的人因為罵人挨嘴巴或是遭人反罵,如果你罵人不吐髒字還讓人看不出來,何樂而不為呢?其實說到罵人古人更有發言權,因為文人幾乎可以「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而且是才學越高的人句子越毒。有的驚濤駭浪將人拍死在沙灘上,有的涓涓細流卻綿裡藏刀。尤其是聖人孔子,更是其中翹楚,2句話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 孔子《論語》大全:20個天姿絕色的女寶名字,你最喜歡哪一個?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
  • 《論語》:「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原文出自《論語·顏淵》,在這一篇裡,季康子同學向孔子老師請教了三個問題,都是問政方面的道理,原文如下: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唯一真實記錄孔子言行的書,淺顯易懂,只可惜絕大多數人看不明白
    三,固執,倔強,一根筋看問題。這樣的人往往是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規矩。我就這樣,你們誰都不要勸,說啥都沒用,這是我做人的原則。從孔子與陽虎的往來來看,他明顯不主張這麼做。四,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只為自己著想,只會說我,不會說我們。這種思想也是被孔子所反對的。這段話解釋得似乎太前衛了點……孔子教書還有個特點,就是選修,而非必修。
  • 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教人要有寬恕之心
    「仁」指仁愛之心,對待任何事物要具備以人為本的情懷。「義」有小義和大義之分,小義指正義感,講義氣,是非分明,大義指具備家國情懷。「禮」指講禮儀,重禮節,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智」指大聰明,大智慧,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通曉大道理的智者。「信」指誠實守信,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 「名正言順」到底要正什麼名,順什麼言,看孔子
    「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是儒家經典語句,孔子這句話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做事之前,經常會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或者名正言順。」意思是說,一個人只有在有正經根據的情況下做事,說話辦事才能順順噹噹的。實際上,這句話出自孔子之口。
  • 孔子論語全集:帝王霸氣的男孩名字,個個都恰似狂放不羈美少年
    中國人取名素有「文論語,武周易」的說法。20世紀偉大的幾何學家,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名字就出自《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1. 立本出自《論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北辰出自《論語·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辰在古代有地位高、被眾人擁戴的意思,所以,這個名字不僅很美,而且很有寓意。7. 澤遠澤,光潤也。
  • 孔子《論語》大全:10個風度翩翩的男寶名字,可鹽可甜,可奶可仙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說:「怎樣叫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這又有誰會怨恨呢?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什麼意思?孔子為何把女人當成小人
    論語子曰:唯女人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聽上去的意思,是說這個女人呀,和小人一樣,都很難相處,你親近她吧,她就會無禮,你疏遠她吧,她又會心生怨氣。這意思聽著,就像是把女人當成小人一樣難聽,那麼孔子為何把女人當成小人呢?難道女人真的和小人一樣這麼難相處嗎?如果孔夫子在世,他一定會說:我可沒這個意思!孔子說這個話的時候,這段話,是用來勸誡君主的。
  • 大國之道?5個老百姓翻譯《論語》1.4-1.5
    建議對著原文讀10遍以後再看他人的翻譯,好書不厭百回讀,這些讀書會群友的翻譯都是讀了上百遍後的其義自見。一、《論語》1.4-1.5節原文: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孔子為何要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政策還是另有含義
    支持孔子的的人便覺得,這是對孔子的污衊,孔子說這句話的目的,只是強調對不同的民眾治理的方法而已。孔子講學在這個問題上,我更加贊同孔子這句話其實是另有含義,理由有二,我們一一來對比分析。標點符號是個神奇的東西,比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這句話,我們可以分解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標點位置不同,意義完全不同。同樣對待孔子這句話,句讀不同,意義也會完全不同。
  • 顯道和隱道是什麼?做人最高智慧就是將顯道和隱道結合!
    中國的三大學派是儒釋道,而三家的思想精髓最後又相通於修身養性,三家的各種典籍都在闡述著中國最深邃的一個字——道。一道生百家。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道」在儒家和道家的不同存在形式。我就不用講歷史故事了,這個大家都知道。我就結合《論語》和《道德經》的原話來闡明一下這個觀點,希望對大家工作生活有所幫助。《論語》2.16講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說的是只有把那些壞思想壞人根除掉,才能徹底消滅惡,這裡消滅惡的方法就是懲惡。
  • 幾千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論語》中的原本意思到底是什麼?
    「以德報怨」一直以來被很多人作為「寬容」之舉而大加提倡,認為其根據源於《論語》,因而被認作為孔子的主張,這其實是實用主義對《論語》原文的斷章取義的結果。「以德報怨」這句話的確出於《論語》,但卻並非孔子的主張。《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這些我們常用的名言,原來都不是作者本來的意思
    但就像《周易》中說的:「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我們常用和常說的這些話,真的是作者的本來意思嗎?這些老祖宗的話,我們真的理解到位了嗎?不妨來看看下面這十句話:1、言必信,行必果。
  • 如何用《論語》取簡單好聽的男寶寶名,驚豔了時光
    冠威  出自《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  2. 謹仁  出自《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取名「謹仁」就蘊含了其中的內涵,寓意孩子未來表裡如一,知行合一,本性真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