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要明本章節,需先知把本章節安排在為政篇的邏輯。
而關於為政,都是孔子根據所經歷的事情有感而發的。
比如孟懿子的為臣之道。不是孔子和孟懿子過不去了。
實在是孟懿子對儒家義理的破壞性太大了。
孟懿子問孝,孔子講無違。孟武伯問孝,孔子講其父母唯憂其疾。孟武伯的父親還是孟懿子。孔子評價顏回,又責備顏回不違。
這其中有一個根本的邏輯起點一直藏在這些事中間。那就是名實相符。
而且我前面也講了名實相符的重要性。尤其是為政之道。無論君臣,名實相符都是巨重要。
明白這點,邏輯就出來了。
孔子花了幾個章節講名實相符的重要性。本章則是講如何識別名實相符還是名實不符的問題。
本章的出現就是這樣來的。
明白了這一點,本章的這幾句話的意思就呼之欲出了。
視其所以。很多傳統註解雖然有的切中其意,但是依然不明其所以然,皆在於僅僅把這一章節當成識人之道了。
視其所以,從這個視字,便可知說的是現在。視就是看。是指現在的動作。因此,視其所以最妙的解釋就是看其所為。
這個所為包括其當時的所言所行。也就是聽其言觀其行的意思。
但這個成語的重點在於強調的是現在時。
觀其所往。這個觀字有望遠之義。前面論語的章節有個慎終追遠。這個觀其所往其實就是追遠。言外之意就是還要看其以前的所言所行。追遠,就是追究以前。只不過慎終追遠的遠更為遙遠,是代指那個源頭,大本。因此,觀其所往是強調的過去。
察其所安,察,就是審視。這個安有兩層意思。以外在而言,就是位。以內在而言就是心之所安。心也是位。
所以這個安字無論內外都和位這個字有著莫大的且緊密的聯繫。
為何要強調位。位在儒家乃至周易中都是一個無比重要的概念。
君有君之位。臣有臣之位。父有父之位。在其位謀其政。
敬事而信,那一章雖然講地是節。節和位本質是一樣的。
竹為節,人為位。言節就是言位。
由此,邏輯就通達曉暢了。
察其位從而可以判斷其無論現在還是以前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行是否都符合其位。
也就是說,這人若是兒子,是否符合兒子的位。若是學生,是否符合學生的位。若是臣子,是否符合臣子的位。
換言之,位是本,所言所行是用。所言所行若是符合其位。則這個人是名實相符的。
所言所行若是不符合其位,那麼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名實不相符。
其中,這個所言所行就包括現在的言行和過去的言行。
位是哲學意義的。用俗話說就是身份。這個身份只是對人的各種關係的一個定義。比如兒子,學生,都是身份。
所以本章嚴謹點來說,並不是簡單的識人之道。而是講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名實相符的。這和識人之道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最後的人焉瘦哉。瘦作為隱蔽都說對了。但落腳點在隱蔽上又不對了。這句話正符合我所言的名實相符。
人焉瘦哉恰是說這個人的名和實是否相符,就可以一目了然了。